新中国史宣传教育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维度

2022-11-14 10:47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祝静若
办公室业务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国史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

文/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祝静若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对于大学生来说,政治认同乃大学生坚守政治立场的基础。青年大学生是党执政群众基础的重要新生代部分,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政治认同不仅会影响个体的人生走向,还会影响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当代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颠覆性行动防不胜防,在对大学生进行新中国史宣传教育之际,应当侧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社会主义发展指导理论的科学性、引导大学生投身国家建设的实践这三重维度来增强大学的政治认同。

一、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之维

新中国史区别于中国以往任何时期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一段过渡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又探索出了符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交了中国范本。通过新中国史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首先需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及前进方向。

(一)关键在于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缔造者和发扬者,提升大学生对于我国政治制度认同的关键在于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一是结合新中国史讲清“为什么”。一项政治论断如果不向民众阐明原因、不令群众信服则会沦为空洞的政治口号,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尤其如此,他们政治敏感度高,却又是天生的怀疑者,敢于挑战权威,因此必须向其讲清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跨越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时间维度,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发展等各项成就,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各项努力和实际成果。另外,也应充分说明新中国建立的历史背景。旧中国的政治势力复杂,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展开了多项实验,但结果都不尽人意,史实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不求私利、坚定推动民族走向独立民主富强。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政治定力,开辟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试验田”,是中国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同中国社会制度的建立发展紧密结合、无法分割,正是这种“血肉相连”实际情况的解释,使“为什么”不言而明。二是结合新中国史讲清“怎么办”。也就是从政治价值和政治实绩的角度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作”与“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党执政的法宝,也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纵向来看,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能消除贫困,不断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横向来看,面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国共产党以强有力的管控措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在与某些发达国家的对比中更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办事原则,这种客观实际不仅提升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国民对政治的认同度,也收获了国际的赞誉。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民政治认同度正在稳步提升,但西方国家针对大学生的颠覆行动仍然很多。据此,应当结合新中国史客观讲清党与我国各项发展以及达成的各项成就之间的联系。对于发展过程的失误,也要毫不避讳地讲清历史背景、原委以及党的整改措施,既“闷声干大事”,也要“踏雪留痕”,提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政策透明度,让大学生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作为。

(二)重点在于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党领导下的“五位一体”不断发展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新中国建立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百废待兴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让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如今迈入新时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强化大学生政治价值认同,重点在于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是价值指向。新中国史宣传教育应当注重对于“中国特色”的阐释,“中国特色”不是随意套用的万能公式,而是依据本国国情进行适度调整的必然选择。但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对于“中国特色”的污名化并没有停止,他们通过各大网络平台散布错误言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不断得到延伸,他们的思想呈现出空前开放性与多元化,同时也表现出盲目性、流变性、从众性的心理,其政治认同和价值观念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过多的错误言论流于网络会扰乱大学生对事实的判断。但历史与现实是对各种质疑的最好回应,“中国特色”实则是中国标准,而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对大学生进行新中国史宣传教育,应当结合典型事例,比如我国政策的转向等,讲清具体国情及其变化发展,通过实践效果复论“中国特色”的正确性,帮助大学生理解并认同“中国特色”的价值所在,注重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拥有正确评判社会争议事件尤其是政治事件的能力,将价值与实际相结合,建立正确的政治认同构建体系。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是价值旨归。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庄重宣示。我国要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将会给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独特而重要的贡献。新中国建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期,人民群众对于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确信无疑的,“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论断深入人心,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经济以后,国民对于“市场经济也能发展社会主义”论断的怀疑一直存在,而与此同时,中国还因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受到西方世界的排挤。当代大学生大都赞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使其拥有了天然的政治价值认同,但是青年大学生还具有政治激进的特点,存在对国家道路“走资化”的担忧。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新中国史宣传教育时,应当强调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解答大学生对于当前改革政策的疑惑,选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实例向其证明我国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消除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张皮”的看法,强化其对于政治价值的认同。

二、认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之维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政治认同还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此二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为指南,这些思想理论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政治指导思想及理论的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重要表现,大学生新中国史宣传教育侧重指导理论之维是应有之义。

(一)理解“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底层逻辑。“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必修课的重要学习内容,在新中国史宣传教育之际,仍应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加深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成立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进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信仰,自觉提升政治认同感。理解“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底层逻辑,首要在于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新中国建立之前存在许多“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混乱纷争体现了当时中国人的迷茫。但彼时中国的进步青年在各种“主义”与实际情况中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从而投身于把马克思主义付诸实际的行动中,而非随意之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大学生新中国史宣传教育在指导理论层面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角度切入,青年大学生追逐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执政指南、治国方略,政治意味浓厚,如不阐明科学性就难以使人信服,无法做到“真听、真信、真学”。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对其理论宣传也应与时俱进,可以说,新中国史就是一部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蕴含丰富的教育宣传资源,在对大学生宣传教育过程中需结合中国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理解“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底层逻辑,重点在于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中国发展结合的必要性。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回答的是“为什么能”的问题,那么对于理论适用中国的必要性回答的则是“为什么要”的问题。结合大学生新中国史宣传教育,应做好如下几点:首先,应该回顾新中国建立前的相关历史,尤其关注近代以来的各项救亡图存运动,以及当时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向,分析这些知识分子受马克思主义鼓舞、投身中国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并取得成功的过程及原因;其次,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国情,带领大学生分析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能够在百废待兴的状况下快速实现工业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快速发展的实绩;另外横向对比近代独立的第三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现状,启示大学生进行思考。从历史与实际、从国际与国内等多个维度阐明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富强的必要性,以及中国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逻辑。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承接和深刻发展。理论如果不随着实际的发展而发展,就会成为一潭死水,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其鲜活生命力的生动体现。新中国史宣传教育的背景下,明确其理论发展逻辑的要义在于,加深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提升理论自信,强化政治认同。一方面,应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新中国建立后面临许多困难,而对于这些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现成答案,曾经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苏联也没有现成模板,只能靠我们自己团结思想、集中智慧,结合中国经验去推动理论向前发展。针对大学生的新中国史宣传教育,应当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至今的理论逻辑。当代大学生对于党的指导思想可以倒背如流,但是对不同时期指导思想的具体理论发展和重大意义并不熟知,因此需要在宣传教育中增加此项内容。也就是说,需要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党之前的各项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讲清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在何处,“新”在何处,以及该理论的重大意义。让大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和正统性,避免受到其他舆论宣传的侵扰,树立中国标准意识,增强理论自信。另一方面,需深刻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现实背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与特定的现实背景相关,结合新中国史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现实背景,可以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结中提升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确性的认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新中国史宣传教育,应当侧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以及其相应内容的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代社会,国内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世界格局、国际势力正悄然发生改变,对于这种现实背景应当作具体说明,并对这种形势下产生的新理论进行针对性分析,带动大学生思考理论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并且结合实际对该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发展进行说明,引导大学生在理解中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形成正确的理论见解,从而加深对于我国指导思想、指导理论的认同。

三、树立使命担当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行为体现就是其在充分认识发展形势的情况下自觉树立使命担当,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实现爱国之情、强国之志与报国之行的统一。大学生新中国史宣传教育应当以此为落脚点,引导大学生将政治情感认同转化为政治行为认同。

(一)以史为鉴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新中国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谋求独立、民主、富强的历史,其历史轨迹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伟大复兴。对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其政治价值认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国人民必然认同的“政治正确”。新中国史宣传教育在结合史实宣传理论的同时,应当注意对大学生爱国强国报国之情的激发与强化,促其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自信方能自强,以史为鉴促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了解本民族特点,将政治认同作为政治信仰指导实践。中国近代史充满了屈辱与挫折,正是新中国的建立使得中国人站了起来,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诚然,我国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格局之中的重要一局,但是国民自信心并未提升到应有的程度,大学生群体中的崇洋媚外事件屡见不鲜,被网友调侃“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这种现象是国民不自信的体现,认为我方处处不如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学生新中国史宣传教育要以增强文化自信为重点,新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史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最强素材,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可以在帮助大学生正视中华民族特性的同时,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由此才能认同和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性,才能坚信个体努力的小流能够汇聚成民族复兴的汪洋,以此种信念信仰鼓动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个体实践方能长远。知史方可知道,以史为鉴引导大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将政治情感化为政治行为,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个体路径。“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3年,可以发现我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许多挫折,也正由此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经验,从而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新中国史宣传教育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个体只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才能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成为可能。政治情感、政治认识可以调节政治行为,大学生在新中国史学习中可以加深对个体与社会发展关系之间的认识,在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当中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激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谋求民族复兴的行为动力。

(二)以史为归建设和谐社会追求美好生活。新中国史是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社会与美好生活的历史。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是新中国建立发展所谋求的具体维度,稳定不是和谐、公平不一定公正,新旧中国在此方面体现出决然不同的特点。新中国史宣传教育讲求落到实处,在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同时鼓舞大学生以实践为导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美好生活。呼唤社会和谐是政治认同的重要表现,新中国史宣传应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找准“最大公约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而国民求同存异、社会和谐正是政治认同所要达到的效果。万众一心搞建设,是新中国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品格,我国正是在这种“万众一心”“统一调配”的前提下克服了生存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但是随着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化的出现,社会不稳定因素、不和谐声音增多,这种现象在网络场域尤为常见。当代大学生正不断将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生活空间的重要拓展,这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其政治认同的建立。因此,在新中国史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事实、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树立求同存异的准则,鼓励大学生放眼社会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真理、追求真理,这样才能找准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从而向外输出无形的影响,让社会和谐散发出新生代魅力。追求美好生活是政治认同的最终归宿,新中国史宣传教育需激励大学生的昂扬斗志,在学习中发展自我。旧中国使人变成鬼,新中国使人重新有了尊严,新中国毫不避讳地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至高追求,并且是价值追求与实践追求的统一。政治认同不应止步于对某个政权、某项制度的认同,更要以此为基点拥有对于该政权、制度能反过来推动个体自身发展的认同。因而,拥有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安全感是政治认同的最终归宿。当前在大学生中弥漫着一股“丧”“躺平”的风气,个别还未进入生产实践的大学生们对未来发展抱有悲观的看法,将自己的未来人生概括为“打工”“内卷”和“996”。但是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黄金时期,面临个体发展的广阔机会,更应抓住时机、把握时势,新中国史宣传教育要激励大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通过新中国脱贫攻坚史、新中国教育改革史等相关事例展示我国致力于个体解放与发展的决心和能力,同时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务实求真,为实现个体未来美好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猜你喜欢
中国史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楚汉之争(六)
楚 汉 之 争(八)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4》
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有所创新
以近代化史观整合中国史复习浅见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