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理论逻辑
——以共享发展为视角

2022-11-14 09:39:47彭诗尧
活力 2022年16期
关键词:公有制经济体制所有制

彭诗尧

(湘潭大学商学院,湘潭 4111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做出升级与完善,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步提升到基本经济制度层面,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共同构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重大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对历史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东方红色彩。在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我国成功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与奉献,何来当今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坚守宗旨,并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人民谋求幸福作为奋斗目标,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让人民共同享有社会发展的果实。这一“共享发展”思想逐渐演变成为新时代的新理念。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倡导发展过程人人参与、发展成果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各发展阶段相适应,也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与完善的指路明灯。在对所有制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将生产资料所有权公有,让广大群众都能够获取生产资料,得到属于自己的产出成果,是人民共同享有社会进步成果的第一步。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分配的公平与效率,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通过劳动从社会中得到回报,是人民共建共享的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内自由竞争的形式,持续激发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保障人民都能够享有社会发展带来的财富。

一、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半殖民、半封建的近代中国急需变革,举国上下都在迫切寻找救病良方。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传入,近代中国试图借助西方文明寻找变革方法,尝试建立以日本和欧洲为蓝图的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制度,具体依据为戊戌维新运动和清朝末期实施的新政。而后维新变法被封建顽固派镇压,清末新政因危及封建专制制度而被清政府废止。由于两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国人意识到制度变革应建立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同时顽固的封建力量是中国改革之路上的绊脚石,要想成功改变中国现状,就必须推翻封建帝制。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封建帝制,但并未使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制度发生实质性改变。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多次探索的失败结局表明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社会,不能盲目地模仿西方,而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找到合适的社会制度方向。“十月革命”胜利让马克思走进更多学者和群众的视野,他们开始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内容,并将其与中国工人运动联系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领导力量,其为我国发展带来希望的曙光。

历史印证了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成功在我国实行,因此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试图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旧制度和私有制,提倡通过财富公有来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平等和公平分配,消灭剥削和阶级特权,但其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由于未能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只能归于空想。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法与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迈向科学。苏联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首次实践,其以单一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为经济制度体系。在实践中,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的确成功提升了生产力,并且获得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而后在时间的长河里最终被证明这一经济制度体系是理论的、固化的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不能走向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经验证明不能照搬理论,而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找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以共享发展视角看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逻辑

(一)所有制是共享发展的基础

社会发展的前提是生产力,生产力建立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而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导致工人阶级只能面临被剥削的命运,用血汗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自己却只得到微薄的工资,这也是造成富人越来越富有,而穷人却一直贫穷的两极分化的根源。马克思为避免生产资料永远持有在私人手中,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由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毛泽东曾说,“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有所恢复的情况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总路线正式形成,通过这条路线解决我国所有制问题,不仅要扩大社会主义公有制,还要将个体小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三大改造的完成意味着我国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从此步入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借鉴苏联经验,我国也采用单一公有制,同时实行计划经济,但单一公有制下企业都归于国家所有,整个社会由政府发号施令来控制经济运作。这种制度体系逐渐使得劳动者丧失生产积极性,进而导致整个社会失去活力,既不符合我国国情,也无法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主体所组成的共同体,以及以此共同体为基础的财产,归根到底归结为劳动主体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而和该阶段相适应的是劳动主体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和他们对自然的一定关系”。所有制的变革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过程,单一公有制能显著促进国营经济的发展,但却忽视了市场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是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路径。我国本就落后的经济和不发达的生产力需要更为有效的途径来激发社会的生产积极性,只有全社会共同发展,才能带来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全体人民感受到物质财富的增加及社会发展的福利。党对前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做出总结与反思,指出生产力是一切发展的基石,要将重点聚焦在提升社会生产力上面,并对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进行改革。党的十四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党的十五大将所有制结构上升到基本经济制度层面。公有制为主,非公有制为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提供动力,推动经济发展,为创建人民共享发展的社会打下殷实的物质基础。

(二)按劳分配是共享发展的途径

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公有是产品分配的基础,而在生产关系中,产品如何分配是最为关键之处,其不仅可以影响总的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还能够对参与生产的每个成员最终所分配到的财富数量和质量造成影响。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求所引发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正是工人被残酷剥削及社会贫富分化的重要原因。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当共产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时,理想的分配制度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落后的生产力意味着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于此,党中央结合马克思的设想和苏联经验,将按劳分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分配制度。在按劳分配制度实施的初期,劳动人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相应的回报,这使得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一定提高,但当时部分国人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也受到急于改善贫富分化现状、改进人民群众生活情况的迫切心理的影响,认为平均分配的方式才能促进社会公平分配,达到经济发展目标,导致按劳分配后期逐步向极端的平均主义发展,社会工资普遍降低,这不仅阻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还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在此基础上,党深刻意识到要让人民都能够享受社会发展的硕果,不仅需要前期积累丰厚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在持续激发劳动生产力的基础上寻找更具公平和效率、更符合我国现状的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开放后,党在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前提下,纠正了过于平均化的分配制度安排,也逐步找寻到更适合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前提下,同时实行多种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的优势在于,按劳分配可以使得所有劳动者都获得稳定的回报,其他分配方式与之共同作用则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适应,能够调动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在党的领导下,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实施与贯彻,人民群众从贫困疾苦的生活逐步走向能够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再发展至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进一步到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制度的实施带来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效果显著。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将这种按劳分配制度上升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肯定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是没有贫穷与财富分化的普遍富裕,而逐步并走向共同富裕的途径正是共享发展。党对分配制度的探索也正是对共享发展的探索,生产成果如何分配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果实的途径与关键,它决定着能否实现人人都享有社会发展的财富的目标,而不是一部分人,更不是少数人。

(三)市场经济是共享发展的保障

合适的经济环境可以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也能够在未来发展中不断为其提供动力。马克思认为让政府参与调控,可以有效防止剥削现象的发生,促进分配公平,因此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依据马克思原理并结合苏联已有经验,我国对社会主义的建造也实行计划经济,但是这种由政府负责制订计划的指令型经济,不仅造成生产要素静态化,而且使得劳动生产力受到限制,无法发挥最大作用,进而导致生产动力低下,社会失去生机与活力,最终结果是我国经济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借助科技革命,凭借市场经济的优势使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再次将一度与之接近的社会主义国家远远甩在身后。基于此,邓小平同志下定决心启动社会主义改革,推动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要把重心放在提高生产、促进经济增长上面,还要探索真正适合我国并能够激发生产积极性的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在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其原因在于市场中的竞争体制能够快速拉动经济增长,早期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只适用与于资本主义社会,但邓小平同志明确否定这种说法,指出市场不是哪一种经济制度的私有物,不从属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所启用的自由竞争模式,能持续激励劳动,持续为社会生产注入动力,可以有效促进经济长足发展。市场经济具有调节功能,同时它的关键作用体现在资源配置方面,可以引导进入经济运行中的各类资源在市场中自由流动,最终实现合理配置,而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等,两者并不冲突。政府有为,市场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以来,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市场经济体制被纳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范畴。这一经济体制既满足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中政府参与调控的设想,也融合了能够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市场经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这之中,政府与市场两者的优势相结合,劣势相互补,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共同前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将各种资源投入市场,在市场中自由参与竞争,通过资源配置获取生产要素、得到生产果实,这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保障。

结 语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市场经济体制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体系,共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助力。这一独特历史进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创造性革新,同时也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发展与实践。公有制为基础、按劳分配为途径、市场经济体制为保障,三者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为同一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从理论演变为实践,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具有饱含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马克思在书本中所描绘的美好的共产主义蓝图逐渐展现在人民的实际生活中。共享发展理念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基石,当前在党的百年不懈努力与探索下,我国形成三位一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实现共同富裕的共享发展理想状态并非一日之功,未来还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艰苦奋斗。

猜你喜欢
公有制经济体制所有制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7:41:44
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必备前提
商(2016年10期)2016-04-25 09:07:29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10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9:35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7:56
混合所有制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2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32
所有制结构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9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
党史文苑(2013年2期)2013-12-20 13:45:34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