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爽 潘 磊
(黑龙江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鸡西 158100)
为培养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高校应加强对党史教育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理想信念铸就、知识技能储备的学习阶段,其理想信念的正确形成,关系着党的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史教育能够有效培养青年大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感,促使大学生肩负起强国使命,实现党史精神的传承,使其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本文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论述在党史教育内涵和育人优势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推动党史教育在高校的深入开展。
学史增信,强化青年大学生四个自信;学史崇德,培育青年大学生高尚品德;学史力行,造就青年大学生实干本领。党史教育既能激发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又能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推动党史知识的普及化、科学化传播,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对党的系统化认知。现从重要举措和现实需求、实效性和针对性、时代形势和教育意义三个方面对党史教育的科学内涵进行研究。
党史教育是培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知党情、报党恩、跟党走的重要举措。高校通过讲政治、讲党史,切实引导青年,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无数革命先烈的事迹来教育青年,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习内动力、树立正确党史观为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坚定大学生自觉自愿跟党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兴风作浪,意识形态主阵地受到冲击。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应坚决抵制并回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助力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以党史故事和红色文化厚植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化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认同。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正以“数字原住民”的身份从互联网中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对其开展党史教育,既是亟待解决的意识形态问题,也是党史育人的现实需要。
在党史教育中,需要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而正确把握党史学习要点。学习党史能够使青年大学生的认知发生改变,党史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及价值认知具有重要影响。在开展以学习党史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保证教育开展的实效性、针对性,以客观历史为依据,加深大学生对党史的理解,有针对性地选择党史内容,确保教育围绕思想政治主题。党史教育需要以价值观为引领,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为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党史目标进行有机结合,保障党史教育具备时代特点,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要充分发挥党史的教育功能,还需要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特点,发现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问题入手,找到借助党史的力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从而促使大学生切实从党史教育中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实现学史力行。
党史中不仅蕴含着党的发展理念,还蕴含着党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与理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大学生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学习党史不仅是思想政治的一种教育形式,也是激励学生知党恩、跟党走的有效途径,更是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深入探索党史的内涵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起到推动党史知识的普及化、科学化传播的作用,对帮助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史赋能、以史育人,将新思想融入青春血脉,为培养新时代奋斗者和未来创造者保驾护航。
党史教育具有明显的育人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目标为导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作用、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协同性、突出主体作用促进大学生发展四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讲好党史故事,打造校园党史文化氛围,丰富党史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党史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能够在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上高效完成高校立德树人主阵地的任务,具有促进大学生坚定爱国主义信念的育人价值。党史教育能够使大学生铭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内化党的优良品质,以坚定信念的“长征精神”、不畏险阻的“延安精神”和默默奉献的“雷锋精神”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以目标为导向的党史教育,不仅教育意义突出,目标明确,内容多样,而且能够从思想、认识等多个层面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党史教育在把握时代主题、承担时代责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对于时事政治、热点话题具有独特的认知,更能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创新性发展。新时代大学生更要借助党史教育深刻把握自身思想变化的个性化、时代性和整体性特征。依托于现代技术,党史教育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沉浸式学习党史内容,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党史的时代特性,感受到党史精神的永不过时,在促进党史内容传承的同时,使大学生的思想精神得到升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还渗透在高校各学科的教学中,这为党史教育的融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党史教育能够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通过各学科教师的相互配合,形成完善的党史学习体系,能够发挥协同作用,保障党史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相较于传统教学存在的局限,如活动形式单一、参与次数有限等,党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保证了各环节全方位覆盖。例如,黑龙江工业学院在开展党史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的协同性,学校党委负责主办、谋划、统筹党史教育环节,经济与管理学院等九个学院负责具体承办、开展党史教育,学工处辅导员主导党史教育的具体过程,思政课教师、管理服务人员的共同参与为高校育人工作增添了助力。
将党史教育的经验和价值导向运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内化于心的行动指南,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创造优秀的实践成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青年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由于个人政治素养对主体性的发挥具有引领作用,因此需要全方位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黑龙江工业学院在开展党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开展“百年党史百人讲”、党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在各种主题鲜明的党史教育活动中收获使命感、获得感和责任感,从而满足大学生的多元价值诉求。
要充分发挥党史教育作用,可以从丰富党史教育形式、创新党史教育方法、构建多方协同体系、改进党史教育评价方式等几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下。
1.融入地方红色文化
高校党史教育要积极融入地方红色文化,发挥党史文化培根铸魂、涵育德行的作用,将党史文化恰当地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黑龙江工业学院所在地——中俄边境城市鸡西,是一座具有丰富红色文化的历史名城,包括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哈达河红色文化展馆、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共产国际秘密通道密山口岸、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等众多党史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地方红色基地、红色素材的作用,能为党史的实践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能够有效扩大党史的传播面。在党史教育中,结合重大纪念日,引导学生开展文艺创作,能够有效提高党史文化的感染力,培养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
2.整合资源,丰富党史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使新时代大学生具备正确党史观的关键环节。首先,加强校园党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应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协同,以雄厚的师资力量配合政府部门建设一批主题鲜明、感染力强的校园党史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彰显“历史记忆、精神熏陶、价值塑造”的基地特色,充实党史教育的线下场域。其次,将党史教育融入社会实践。聚焦鸡西党史教育资源和学生关切,组织开展调研活动,推动党史教育特色化、时代化发展,将红色传统、红色记忆植入学生的心灵。最后,将党史教育融入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学史力行的重要表现形式,应通过志愿服务使大学生不断深化对党史的认知、增进对党的认同、弘扬党的精神,进而延续党史所承载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血脉。
1.加速第二课堂建设
在常规课堂开展党史教育的前提下,需要加速第二课堂建设,在党史教育专题讲座中梳理党史迷雾,把握党史发展规律,解党史思想之困惑,悟党史思想之真谛。为坚持问题导向原则,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谈心谈话”法宝,在充分了解学生党史学习诉求的基础上设计党史专题讲座,坚持将史论结合、史料运用融会贯通,通过“微叙事”的方式,对党史进行凝练与阐发。
2.丰富党史场景教学方法
丰富党史场景教学方法,有助于拓展实践育人的新路径。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党史教育不再单纯以书本为依据,丰富党史场景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快速掌握党史内容并建立与历史的连接,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历史事件中人物的经历与情感。在党史场景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带领学生在参观、探访中学习,也可采用虚拟增强技术,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揣摩历史事件中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创新、编撰话剧等方式,使学生在娱乐中提升思想意识。另外,教师还可借助具有历史韵味的教具,如草鞋、半截皮带,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岁月生活的艰难,还可采用穿草鞋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于党史的情感体验。
3.强化党史网络教学
强化党史网络教学,需要充分借助现代技术的力量,发挥互联网优势,促进党史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辅导员要主动融入网络,采用“互联网+党史”的教学模式,充分借助互联网优势,开发网络资源,紧跟时事与新闻热点,将党史内容与新闻相结合,并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党史教育的感染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知党情、报党恩、跟党走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发展的意识。高校可组织教师构建党史学习平台,在平台上引入多种形式的党史资源,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改进党史教育评价方式,能够进一步促进党史教育的发展,确保党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党史教育评价不同于其他教育评价,党史教育评价要从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情况入手,包括大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家国意识、党政意识、责任意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观是否正确,以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等等。党史教育评价要遵循多元化评价原则,丰富评价角度。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发展情况对大学生做出评价,并且评价需要贯穿党史学习的始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大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错误的思想要及时进行引导纠正,确保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充分肯定大学生正确的思想,发挥强化作用,促进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课后,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现状,从而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情况。再配合考核制度,通过设置多角度的问题,要求大学生回答,检验党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功能,促进大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