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审计在双碳“1+N”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及实施路径

2022-11-14 06:30宋丹雯
市场周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企业

宋丹雯

(青岛城市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6)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然而这也使我们的环境面临极大挑战,工业化产生的温室气体累积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 碳审计作为当代环境审计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国环境治理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有效监督碳排放的重要工具。因此,探讨碳审计在双碳“1+N”体系构建中的作用机制,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尤为重要。

一、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欧美国家在碳审计问题研究上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丰富。 McCarthy 认为资源审计可以作为一种自我评估工具,确定项目程序是否处于最新状态,以此来弥补所处领域中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Braam 等指出碳审计有助于完善碳信息披露制度,建议政府出台强制性碳审计措施来加强碳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Kamar 等则从社会审计的角度出发,认为有资质的注册会计师参与碳审计工作有助于增强公众对碳信息披露的信心。 Krishnakumar 和Elakiya 却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他们从“人”的角度出发,认为被审计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利益行为,且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挂钩,这使得企业倾向于收费较低的会计师事务所,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二)国内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将重污染行业纳入全国重点监控和主要治理对象范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形势日益严峻,“环境审计”应运而生,并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我国学者也因此加大了对碳审计的研究力度。

张龙平等选取了2007 ~2016 年我国30 个省区市的数据为样本,研究证明了国家审计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可以促进区域低碳发展。 王祖慧从社会审计角度出发,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通过审计业务对企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社会履约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管,协同内部审计发挥企业低碳经济效益,从而有效提升企业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生态经济水平。 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出台,碳审计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金密和张亚连认为,利用碳审计工作评价企业碳减排方面的工作效率可以从资金投入、科技支撑和公众调查等角度入手,主要考虑环保投资比例、企业污染控制和治理、环境管理及碳审计工作开展的公共意识等问题。 庄尚文等提出,新时代推进碳审计全面覆盖是落实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抓手,其中,国家审计利用其权威性实现低碳发展政策的精准落实,有效保障低碳治理运行;社会审计与“无形的手”相协调,促进碳交易的平稳运行;内部审计可以发现碳生产中的节能点,提高碳能源利用率。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碳审计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扩大了碳审计的研究范围和方向,为新形势下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二、 我国碳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碳审计发展状况

2021 年7 月16 日,我国碳市场鸣锣开市,碳交易日渐活跃,随着碳市场的稳健发展,碳管理、碳技术等低碳理念也逐步热起来。 碳审计在保障企业低碳生产经营、资源合理利用、职责履行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碳审计还处于成长阶段,国家审计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参与度不足。 2021 年10 月26 日,国务院正式下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 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对碳排放的评价指标、碳审计准则的制定、碳审计各个主体之间分工等方面还尚存不足,这就导致我国碳审计工作难以贯彻落实,这也是我国碳审计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二)碳审计存在的问题

1. 碳审计主体协同效应不足

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来看,碳审计方面的文献非常丰富,碳审计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引导低碳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碳审计实施主体方面,尤其是对碳审计主体的协同机制仍存较大分歧。 我国审计监督主体由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大多数学者均认同国家审计凭借其客观、公正及威慑作用占据碳审计领域的主导地位。 随着我国碳交易市场日渐活跃,社会审计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更多研究发现社会审计的参与有利于避免政府多重角色过多干预导致的低效率。 同时从成本效益原则的角度来看,社会审计则可在一般审计业务的基础上,在碳审计领域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 对企业内部而言,内部审计凭借其便利性,对企业低碳经济的运行,促进碳审计全覆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如何统筹好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使碳审计的三个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充分运转,更好地发挥审计在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2. 碳审计运用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碳审计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审计覆盖面较小,整体普及度不高,审计结果主要运用于碳排放方面,即凭借审计的独立性,帮助碳源的排放者和碳汇的供应者之间实现“碳平衡”效应,以此来促进双方的共同增长。 与国内相比,一些碳审计发展较早的国家,其企业与公民的低碳意识较强,对碳审计理念颇为认同,比如英国早在十几年前就将碳审计结果与其外交政策相结合,以此来帮助其在低碳环保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再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善于将碳审计结果进行推广,因此在碳技术、碳政策、碳循环等方面都可以看到碳审计的身影。 由此可见,作为当代环境审计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碳审计在有效监督碳排放及推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方面,还需进一步拓宽其结果运用的广度、拓展影响的深度。

3. 碳审计技术方式滞后

碳审计技术的多元化和创新化在正确认识各重点排放源的排放量、减排潜力,并监督其落实减排目标等方面,可以更好地为审计工作提供全面扎实的信息和数据。 目前,我国碳审计主要采取传统审计模式,即在被审计企业自身公开披露的碳排放信息上,对企业碳排放行为进行针对性审计。 然而,有的企业因低碳意识淡薄或自身利益影响,不愿主动公开披露真实完整的碳排放信息,这使得我国碳审计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状态,严重影响审计效果和效率。 因此,积极转变审计方式,不断创新审计技术,化“被动”为“主动”,是我国碳审计的当务之急。

除此之外,对碳实物的量化方面尚存不足。 首先,碳计量方式缺乏统一标准。 《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6 种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CO)、甲烷(CH)、氧化亚氮(N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其中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但其他5 种气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略不计,因此如何将其他5 种气体排放量转换为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

三、 碳审计在双碳“1+N”体系构建中的作用机制

作为双碳“1+N”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碳审计可以促进低碳政策及低碳技术的合理推广和有效应用,通过碳审计监督,指出企业碳排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界定相关责任,推动企业控制碳排放量,保障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随着监督、预警和防御的功能机制的建立,能进一步加强碳审计对减缓气候变化、缓解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助于我国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监督机制

碳审计的监督机制致力于监督企业能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对具体能源利用效益的测算,关注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是否存在违反国家制定的碳排放政策和程序的不法行为,助力企业改善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关系,达到预定节能减排目标,从而使碳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通过碳审计可以合理保证碳排放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督促企业的碳排放量计算程序和方法符合相关准则规定,使企业碳管理政策程序与国家相关规定相符,减少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二)预警机制

碳审计的预警机制主要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对双碳“1+N”体系构建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警示,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进程,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方向和动力。 碳审计的预警机制主要体现在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被审计企业存在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薄弱环节实施预警提示,要求接受预警提示的企业对照相关标准进行自我检查,及时纠偏整改,实现全领域规范管理。此外,通过建立碳审计预警提示工作机制,还可以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能有效推进碳审计防护体系建设,切实发挥碳审计预警防控作用,进一步提高碳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三)防御机制

碳审计的防御机制是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及时采取调控手段,防止影响或阻碍“双碳”目标实现的事件发生,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促进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服务生态经济健康发展。 在双碳“1+N”体系构建中,内部审计需要及时识别潜在及现存的风险,分析影响企业低碳减排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帮助治理层和管理层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建立企业内部防御系统,并将风险意识扩大到整个企业层面,提高整体防御能力。

四、 碳审计在推进双碳“1+N”体系构建中的实施路径

(一)强化碳审计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再好的实践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撑。 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利用现有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这就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研究,完善理论框架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在节能减排和专项资金等方面已有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在碳审计工作设计方面尚有空白,而审计程序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状况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进行,也会间接影响碳审计的结果。 因此,加强碳审计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为审计工作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支撑,对推进双碳“1+N”体系构建而言至关重要。

(二)加大低碳审计宣传力度,强化企业碳信息披露意识

在我国,企业的低碳意识较为薄弱,且碳审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支持运用碳审计工作的企业还在少数,限制了我国碳审计的发展。 当前,碳审计对很多民众和企业来说还处于知识盲区,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碳审计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碳审计的信心,提高企业对碳审计工作的接受度,促进碳审计理念深入人心。

(三)加强碳审计外部监督,建立公开的碳排放信息平台

至今为止,我国尚未建立公开的碳排放信息披露平台,公众很难获悉碳足迹、碳汇、碳实体等重要信息,碳信息的不对称不利于碳市场的蓬勃发展,也给碳审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可以围绕企业碳排放量合作设立一个公开的碳排放信息披露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同时利用政府机构的权威性和协会组织的灵活性,有助于企业和公众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

(四)推进碳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碳审计主体业务水平

碳审计是对碳排放信息质量把控的最后一关,碳审计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低碳减排的目标能否实现,因此提升碳审计业务水平尤为重要。 但是,目前我国碳审计主体协同效应尚有不足,碳审计工作缺乏有效的标准化管理,审计主体之间的职责界定模糊,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审计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少数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利益勾结的情况。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维护碳审计市场的秩序,保证我国碳审计质量,应提高碳审计业务从业人员的就业门槛,完善碳审计人才培养体系。

五、 结论

自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标准,旨在进一步推动碳审计可持续发展、助推碳审计技术高质量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碳审计问题错综复杂,这就迫切需要形成“政府—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碳循环体系,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碳审计工作的效率,打破审计工作的局限性,而且有助于推动企业控制碳排放量,保障低碳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碳审计工作对减缓气候变化、缓解温室效应的有利影响,有助于我国双碳“1+N”体系的构建,早日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企业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做好企业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