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2022-11-14 06:09:41李继强
商业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背景应用型

李继强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焦作 454001)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传统行业”,但两者并非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及信息技术,促使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进而创造全新的发展生态。在此背景下,我国全力推进“互联网+国际贸易”行业的向前迈进,以此实现跨国贸易的大跨步发展。特别是在产业链条持续完善的带动下,我国互联网经济与跨境电子商务经济迅猛推进,已然成为新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然而,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依然以传统模式为主,尚未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所以,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经济价值。

一、“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人才的新特征

(一)应用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平台已成为国际贸易行业发布信息、搜寻客户、合作沟通、签订合同等业务的主要路径。因此,现代化的国际贸易人才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应用操作技能,熟练掌握网络信息科技,才能确保“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业务的顺利开展。

(二)技术性

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国际贸易业务开展的重要载体,如电子数据交换、数据库、现代通信等多种信息科技。同时,网络公司也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关键成员之一,尤其是国际贸易的支付方式与电商贸易等均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截至目前,传统形式的国际贸易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信息国际贸易的转变,因而掌握必备的网络信息技术是国际贸易人才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求。

(三)灵敏性

一般而言,国际贸易业务开展时间较长,受政治形势、市场经济、汇率、国际惯例等多重因素波动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由于信息流通的速度不断加快,加之市场行情变动频繁,使得国际贸易活动必须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同样,对于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人才而言,也需要具备高度的灵敏性,在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与国际贸易知识的基础上,促使自身具备信息捕捉以及迅速转变的灵敏性,进而最大程度适应国际贸易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

(四)综合性

从国际贸易的本质来讲,其属于全方位的综合性业务体系,从事该行业的人员不仅要掌握合作洽谈、结汇退税等各环节业务技能,而且还要具备金融保险、国际贸易理论、商务英语以及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等多种技能。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业务更是与网络信息技术愈来愈紧密,要求国际贸易人员还要具备网络技术、软件操作、网站管理以及图片图像处理等相关技能,因而新时代的国际贸易人才需要参与的业务活动越来越多,技能的综合性特征也更为突出。

二、“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依然重理论轻实践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均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实践性训练,甚至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从业者在上岗之前都未真正实操过贸易洽谈、合同、信用证以及单据等业务,对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还不甚了解,更不用说实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直接导致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和贸易市场人才需求相脱轨,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的浪费,而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国际贸易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课程体系较为陈旧

“互联网+”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流程和运作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传统形式的国际贸易业务不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化应用,促使外贸企业可以借助网络获取国内外市场上相关产品的大量信息,进而迅速掌握市场行情,以便于展开国际贸易磋商,大幅提升业务效率,降低了风险系数,提升了国际贸易的整体成效。然而,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课堂体系缺乏改革与创新,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发展潮流,难以适应国际贸易业务的开展需求。

(三)教学技术相对落后

就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架构与体系而言,其涵盖范围极为广泛,如果仅凭课堂教学,则很难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学生更易于接受全新的教学技术。然而,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依然在我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占据着一定位置,教学技术比较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重视“互联网+”视域下的实践性教学

首先,积极尝试模拟实践教学模式。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精选出强针对性的案例,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对这些案例进行有声、有图像、有视频式地讲解,最大程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吃透吃深”,然后以小组形式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各个情节进行现场模拟,通过这种模拟性实践活动达到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其次,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特征,积极设置各种类型的国际贸易实操竞赛活动。择取实践性强的知识内容作为竞赛项目,并设立相应的奖项,激励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到竞赛活动中,切实做到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再次,依托“互联网+”平台,强化国际贸易人才教育与国际贸易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为该领域中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平台,也可以与企业之间搭建网络合作基地,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参与企业的实践性活动,确保其能够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不断培养与锻炼其国际贸易实践能力。此外,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清楚自身的知识短板,从而为下一步更好的教与学提供参考,有助于保障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效。

(二)重视“互联网+”视域下的课程体系优化

一是合理增加“互联网+”背景下实际案例分析课程的比例。比如,近年来应用频率较高的跨境电子商务、实践型案例课程以及互联网金融理论等一系列课程,均可以适当添加到国际贸易课程体系之中,科学优化其课程结构,为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二是强化国际贸易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确保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结构、层次与体系有清晰明确的认知,进而帮助其更好地掌握与应用国际贸易规则、发展规律与运行机制等;三是高度重视国际贸易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的开发与设立。例如,从“互联网+”视域探索电子商务、互联网跨境贸易运行管理等相关课程的设置办法,同时还要注重图形图像处理能力、摄影技术、网络管理等学科的融入,从而最大程度提升国际贸易人才的互联网运作能力及综合实操技能。

(三)重视“互联网+”视域下的教学资源网络化共享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互联网、类目繁多的手机App 等已成为新时代学生开展学习与日常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大背景下,国际贸易教学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技术的束缚,积极利用网络科技与各种应用软件,迎合新时期学生的学习特征,最大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着力打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技术。以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案、课题、教学视频以及案例等多种教学资源传输到网络平台上予以共享,以实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学校学习网、校园网、微博等平台上设置讨论版,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交流,鼓励其对疑惑知识点或争议性论点展开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类似于“课堂派”App 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确保教学资源在网络平台上的实时共享,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四、结语

“互联网+”为新时代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资源、技术与平台等,促使国际贸易传统的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与“互联网+”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这是顺应现代化国际贸易人才学习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跨境公司人才需求、国家对外贸易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应立足实际,全方位分析当前国内外市场所需要的国际贸易人才求,积极转变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切实采取高质量、高效率的措施,为国家培育出更专业、水平高、能力强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从而为我国积极开展国际贸易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与保障。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背景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42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4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塑料助剂(2019年3期)2019-07-24 08:51:20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国际贸易(2015年12期)2015-03-10 10: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