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鹏,吴 伟
(江苏科技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 212000)
关键字:高校;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 年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2020 年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进一步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教育体系建设任务意味着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全社会教育体系必将成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工作重点。高校作为继续教育供给侧重要支撑性力量,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就在中国继续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随着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以民间企业为主体的各类型继续教育机构和以在线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新继续教育模式不断丰富着社会成员参与继续教育的渠道与方式。在时代的冲击与挑战下,高校继续教育如何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与新继续教育力量进行合作,持续优化继续教育能力,成为当下高校继续教育部门所主要考虑的问题。作为有关高校与企业继续教育合作研究课题的首篇文章,本文将回顾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视角明确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以找准高校与企业继续教育合作的发展道路。
现代广义的继续教育基本等同于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其内涵极为广泛。从教育内容上可以分为工程教育与非工程教育两类;从教育受众方面可以分为职业人员教育和非职业人员教育两类;从教育类型上可以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其中学历教育包括夜大、函授和成人高校等类型,非学历教育包括各类型培训、进修和研修等类型。继1979 年张宪宏教授第一次将现代工程继续教育的理念引入中国后,1987 年国务院、国家教委发布《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明确了继续教育是“对受过高等教育人进行继续教育”,确立了高校在继续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目前,中国的高校继续教育体系基本涵盖了上述所有的继续教育内涵,不同高校仅在具体的教育服务提供项目上存在差别。目前与企业合作的继续教育主要是面向于职业人员的工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提升企业职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教学类型包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类,并以非学历教育为主。
抛开现代高校继续教育,新中国的继续教育实际出现于1950 年。为尽快实现“一五”时期“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方针,中国各级政府建立了附属于高校、具有高等院校预科学校属性的“工农速成中学”,将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工农干部作为主要培养对象,毕业后将直接升入所附属的高校继续进修。在特定时期内这种高校继续教育方式对于充实工农干部队伍、巩固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针对在职干部的继续教育问题,1950 年文化教育委员会命令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市开设“夜大”,并于1953 年开设“函授教育”,主要针对各单位在职干部职工进行财会、工程、师范等专业的教学。1960 年北京电视大学的成立,则标志着新中国继续教育体系在实质上建立。这一时期的在职干部继续教育通常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进行,主要利用学员的课余时间进行课程讲授,教学形式也摆脱了课堂教学的桎梏,依靠广电和邮政初步实现了远距离继续教育,对于中国工业化进程有着基础性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对接国际先进继续教育理念,从1979 年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第一阶段是1979—1987 年。这一阶段以清华大学教授张宪宏参加“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并引入继续工程教育为标志,开始逐步接轨西方的继续教育模式。总体看,这一阶段属于摸索阶段,不同高校及中高等职业院校均尝试各类继续教育模式。第二阶段是1987—1999 年。以国家教委颁布《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为标志,将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规范为五个方面,不仅强调工程教育的内容,还新加入了“对成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教育”的内容,首次在国家层面将非工程类教育内容纳入到了继续教育的范畴之中。1987 年12 月颁布的《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则对大学后继续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规范,首次明确高校可以在具备充足办学条件的前提下与企事业单位形成合作关系,包括为民营企业、小集体企业等多种所有制企业提供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程教育服务。第三阶段是1999 年至今。以《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开始,明确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继续教育建设指导方针。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引入了新技术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并且增强了市场要素在高校继续教育领域的作用,形成了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双轨型的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格局。高校继续教育一方面在国家计划之下在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通过市场化方式为各类型社会主体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继续教育服务。
从三个阶段历史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的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整体发展的总基调是一以贯之的。且随着新技术和新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导入,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也在不断演化,以通过自身改变来更好满足国家与社会不同层次的差异化需求。
具体到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方面,高校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理顺自身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
首先,在高校内部须要根据国家社会需要的变化,紧扣党中央有关于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关精神的要求,对继续教育部门进行改革,创新服务模式,将传统的“有什么课上什么课”的服务模式,转变为“需要什么课上什么课”的服务模式,以社会人才需求的主线设计课程。同时,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还需增加订单式课程的供给,为继续教育需求方提供“课程包”,为其提供体系化的继续教育服务,帮助其提升继续教育学习效果。
其次,高校应促进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学历继续教育一直是高校继续教育的主线,大部分社会成员前往高校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是提升自身学历。但2016 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高校的继续教育办学应遵照成人学习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在设置继续教育专业时不但要基于自身的办学条件与能力,同时要引入多方力量建立监管与评价机制。《管理办法》的颁布意味着高校的继续教育必须将精力从单纯的学历教育抽取出来,投入到非学历继续教育之上,而这也意味着高校必须在有限的师资力量基础上做好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协调。校企合作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意义,除高校可以更好为企业等社会主体提供优质继续教育服务外,企业的优秀人才也可以作为师资力量补充到高校的继续教育师资体系之中。采用校外导师、特聘讲师等形式,将企业的优秀技术、管理骨干用于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服务,弥补高校师资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高校也可以利用自身土地成本较低的便利条件,建立实训基地或中试基地,解决企业人才实训条件缺乏的难题。
再次,高校还应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继续教育品牌。从目前国内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来看,各高校所提供的继续教育服务存在高度同质化现象,轻载类课程服务较为丰富,工程技能类课程较为短缺。要使高校继续教育可以持续发展,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同质化现象,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培训教育服务,与业界优质企业建立双向合作关系。例如,江苏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基地发挥自身在船舶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优势,与中船集团等业内顶尖企业建立了双向合作关系,在为船舶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的同时,也使企业顶尖技术管理人才得以将自己的智力资源在行业内共享。
从目前针对校外组织的培训组织工作经验来看,校外组织根据单位性质不同,分为企业组织、事业组织、人民团体和机关组织,其中企业组织又分为商贸型企业、生产型企业和技术型企业三类。不同类型的组织根据自身社会分工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员工培训需求,同时在各类型组织内部依据不同岗位的需求也会形成分层型培训需求。
相较于企业组织,机关组织的培训主要体现出时间相对固定、内容相对固定、时效性要求高、以公务处理能力提升为主等特点。
在培训时间方面,机关组织通常具有完善且相对固定的人员培训计划,在日常培训方面几乎每年固定时间均会有人员培训需求。以苏南地区某市为例,每年3—4 月通常会安排一线青年干部进行培训,6—8 月通常会安排中层及以上骨干干部参加培训,11—12 月通常会安排一线领导干部参加培训。在日常培训外,在每年的全国人代会、中共党代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节点期两会(如每两个五年计划的交接期)以及其他重要时点的会议(如建国80 周年和建党100 周年等),机关组织都会针对上述会议或重要讲话内容的解读产生培训需求。在培训内容方面,机关组织按照职级、职能和功能的不同,分为思想政治能力培训、管理工作能力培训、综合能力培训和干部考察培训四大类。
在我国,事业组织一般指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机构,包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福利、体育事业、交通事业、城市公用事业、信息咨询事业、中介服务事业、机关后勤服务事业等20 多个具体类别。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上述事业组织的一线部门,不包括机关中上述事业的管理部门。人民团体则是指除政府、政府官方机构、企业公司和事业单位以外的团体组织,以工会系统、妇联系统、残联系统、工商联系统、新联会为代表。民主党派指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针对事业组织的培训主要以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系统为主,其他的诸如城市公共事业等带有更强机关性质的事业组织以及主要的人民团体通常会纳入到机关组织的培训体系之中,形成与机关组织类似的培训体系。针对民主党派的培训相对比较特殊。由于民主党派的政治安排,大多数民主党派内部有着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机制,故其大部分培训需求通常由内部资源来满足,其余需外部资源满足的培训主要是与当地政府统战部门和组织部门联合举办的,旨在选拔、考察和培养后备干部或拟提拔干部的综合性培训。
企业单位可以分为国企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两大类,这两大类企业在培训需求方面存在显著不同。
一般而言,国企培训与机关及事业单位培训存在相同的部分。即在管理人员培训方面,基于国企的行政级别体系在培训时间安排和培训内容需求方面,与机关和事业单位类似,主要包括政治学习、管理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培养、后备干部培养和拟提拔干部综合性培训等。而国企的生产和科研部门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类似,均需要管理类、技术类和人力资源开发类培训的需求。
对于其他所有制企业,除部分面向高层管理者的政治政策类培训之外,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培训需求基本集中在管理类、技术类和人类资源开发类这三类培训需求上。在管理类培训方面,面向企业中不同的管理层次,通常包括生产线班小组长培训、生产安全管理培训、企业文化、管理心理学、现代化库存管理、生产流程管理、企业财税管理等具体内容。在技术类培训方面,要面向企业不同的生产部门,其培训通常包括采购技巧与谈判技巧、客户开发与销售技巧、品牌设计与传播、焊工培训、钳工培训、数控机床、CAD 设计等具体内容。人类资源开发类的培训主要包括员工激励与管理、员工招聘与辞退、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员工素质拓展等。
总体来说,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继续教育服务相比,高校继续教育公共服务有着培训讲师素质高、培训内容涵盖范围广、社会声誉高等独特优势,不仅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可靠的各类型培训服务,更可以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素质提升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