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建云 黄启英 娄亿 任一佳
纺织品是指以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为主要原料,经纺、织、染等加工工艺或再经缝制等工艺制成的产品,主要涵盖服饰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和工业用纺织品。长久以来,作为中国的传统工业之一,纺织品产业不断进步,纺织品的数量与种类都在不断地增加,纺织品产业逐步发展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重点出口行业,成为拉动全国货物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
纺织品是指以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为主要原料,经纺、织、染等加工工艺或再经缝制等工艺制成的产品,主要涵盖服饰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和工业用纺织品。长久以来,作为中国的传统工业之一,纺织品产业不断进步,纺织品的数量与种类都在不断地增加,纺织品产业逐步发展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重点出口行业,成为拉动全国货物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纺织业被称为“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母亲行业”实至名归,纺织业为国家富强的积累、外汇储备的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全球纺织品中,中国不仅是生产、消费、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还是产业链最完整、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伴随着经济改革与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纺织品已突破传统穿衣盖被,向着多元化的家居家饰、医疗卫生、交通建筑等领域扩展。如今,消费者对纺织品的需求定位不再仅仅局限于穿得暖,而是转向青睐具备生态安全、时尚个性、舒适功能、智能、高附加值的纺织产品。当前,虽然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事件对国际经贸格局造成了重创,对国内纺织行业生产销售造成冲击;但是中国政府在最短的时间内积极应对防控并打赢了抗疫战。国内市场活力得到激发,企业强化纺织生产、销售、上下游产业链协同,保障供应链畅通,最终打通内外销渠道,并顺利实现2020年对外贸易超预期增长。目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我国供给侧改革推动的纺织产业已经由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纺织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主推淘汰落后产能产品,为适应高质量、高效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未来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而纺织品检验检测行业是助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器,为纺织品行业高质量提供技术支撑。纺织品检验检测行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相比于蓬勃发展的纺织品行业在国际上的前列位置,国内的纺织业检测行业,相较其他国际组织和地区的检测行业,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之处。一直以来,纺织品检验检测主要被具有政府背景的事业单位所垄断,此类技术机构长期承担我国政府法定纺织品检测事项,是提高纺织行业生产力水平、维护消费者健康安全、保护环境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技术载体。虽然检验检测行业被国务院定位为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而现实情况是该行业属于发展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标准是产品的质量之基,虽然我国一直在不断推动和完善标准的制修订,我国纺织品行业的相关技术检测标准与国际上通用标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我国制定的纺织产品相关标准出发点,主要是侧重于对纺织企业进行实践方面的指导,引导企业规范生产,某些纺织产品标准,规定的是类似于法规的强制性的指标。国际上通用的纺织产品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主要是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从消费者体验出发,国际标准最终确定的是一类相对灵活的推荐性的指标,通过权威性检测机构进行纺织品检测评估。国际上对纺织品的技术要求则集中于技术法规,重在监管,在标准中描述的很少,国内外标准不统一,因而消费者对国际上的一些检测指标,具有更高的认可,评价。
其次,国际上,生态纺织品的概念不断被强化和深入人心,消费者愈加看重纺织品安全健康和生态环保,欧美及发达国家不断制定、修改和出台纺织品安全环保性能方面的技术法规、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对纺织产品中有害物质进行限量,确保达到安全质量要求。它们具备一整套完善的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例如影响范围广的REACH法规,依据此类法规,纺织品安全项目是发达国家的首选检测项目,发达国家对纺织品生产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化学物质进行鉴别和检测,一旦确定有害物质含量超出限量,将会禁止该类纺织品进口和销售。纺织品安全检测项目包括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pH值、甲醛、紫外线稳定剂、重金属、邻苯二甲酸酯、有机锡、富马酸二甲酯、多环芳烃、杀虫剂、阻燃剂、含氯酚、致癌染料、致敏染料、有机氯载体、表面活性剂、全氟羧酸和全氟化合物、有机挥发物等。我国在纺织产品安全性能检测方面还相对比较落后,纺织品甲醛、pH值、禁用偶氮染料、可萃取重金属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纺织品检验标准,仅邻苯二甲酸酯检测项目上占据国际最新技术制高点,属于中国主导研制的方法标准。标准水平整体偏低。这种不对标、标准不互认状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纺织品检测行业的发展和公信度的提升,难以满足纺织品生产企业的相关需求,变相制约了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
再次,标准种类不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纺织品时尚个性化、舒适功能性需求愈发增多,纺织品检测项目也日趋多样化。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具有特殊功能的智能、功能性纺织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功能性纺织品是指纺织品除具有自身的基本使用价值外,还具有阻燃、拒水、拒油、透湿、抗菌、防蚊虫、防螨、防霉、防蛀、阻燃、防皱免烫、防紫外线、快速干燥、透气性、防电磁辐射、抗静电、磁疗、负离子保健等功效中的一种或几种。功能性纺织品目前主要划分为舒适性、卫生性、防护性、保健性、易保管性等五大类。由于功能性纺织品当前一直处于无序发展中,功能性纺织品产品标准不健全,基础标准的制定步伐未跟得上市场发展速度,纺织产品标识声明的功能性没有相应标准的明确支持。国内缺少相应产品标准和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规范,导致市场上功能性产品鱼龙混杂,目前,功能性检测项目检测能力不足、常规检验项目出现重复建设现象、恶意低价竞争现象并存。功能性纺织品也是监管部门重点关注领域。功能性纺织品产品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制修订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国内纺织品检测所用设备和技术主要沿袭传统方法,例如传统手感目测的检测方法,相对落后的测试手段出具的测试结果准确不高,可信度大打折扣,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精准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纺织传统检测领域引入度不高,与国外沟通合作较少,现代化的纺织检测手段与能力提升速度赶不上纺织品工业发展速度。
其次,我国在纺织检测仪器制造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某些传统检测项目方面,仪器更新速度加快,基本可以满足纺织品检测的需求,甚至一些仪器已经被销往世界各地,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纺织业在检测仪器自主研发方面取得可喜成就。但是,更为残酷的现实情况是,现有纺织品检测仪器中,国内第三方仪器生产者所研发的仪器设备与检验工作的匹配度较低,国内纺织检测行业中国产仪器占有率较低,虽然国产仪器价格低廉,但是设备功能性相对单一,自动化程度不高,操作繁琐,售后服务更是跟不上社会发展,在高科技的检测仪器领域,尤其在大型精密仪器方面,国产仪器的灵敏度和数据的稳定性远远不及进口仪器,90%以上的高端精密仪器仍需进口。
再次,我国纺织品检测行业存在行业变革进程加快与仪器管理模式落后的矛盾。 虽然近年来大型精密仪器引进数量迅猛增加,但是也存在大量问题,部分价格昂贵的大型精密仪器重复购置的问题比较严重,大型仪器仍存在“谁买谁用、谁用谁管”现状,仪器长期闲置,仪器布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资源得不到共享,仪器的后期维护不到位,故障率高,且不能自行解决,维护成本较高;仪器的很多功能未得到开发和利用,开展测试服务数量及创造的收入较低,投入产出比较低。
纺织品的检验检测工作主要可以分为四大部分:纺织品的外观检测、纺织品物理性能方面的检测、纺织品化学安全性能方面的检测、纺织品功能性方面的检测。目前,社会上仍有部分人定位纺织品检测行业为传统行业,从事纺织品的外观测试、物理性能测试的检验人员整体技术水平较低,整体思想观念落后,工作经验的传承和工作的展开主要凭经验和师傅的传帮带,针对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展开较少,制定的培训计划也没有落实到位,很多工作人员从业之后就再也没有接受过再学习,这会导致传统纺织品检测行业创新动力不足,影响行业的进步。
目前纺织品化学安全性能和功能性测试项目,存在严重的专业人才短缺情况,年轻人对于纺织品检测工作的从业意愿较低,高技术附加值的纺织品检验项目的人才缺口逐年增大。纺织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纺织模式不能完全满足纺织品检验市场人才的需求,纺织高职学校的学生基础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就业后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功能纺织品检测需求。
在科研型人才方面,随着检验检测内容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的层出不穷,客户对检测服务响应速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行业技术型科研人才解决问题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的状况是纺织品检测行业缺乏专门的科研团队,行业高端技术型研发人才相对缺乏,纺织品检验机构也未能积极地引进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来打造专业的科研队伍。纺织品检验机构参与科研项目较少,在国家级科研项目上难以突破,获得的科研经费也主要来源于上级政府部门拨款,专利授权量较少。检验机构与科研院校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未落到实处,未实现真正的产学研结合。
我国的纺织品检测行业主要由政府所属国有检测机构、民营检测机构、外资检测机构三部分组成。纺织品检测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一些纺织品检测机构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开拓市场不积极,经营活力性较差、竞争能力弱,激励措施缺乏、人事体制僵化、人才吸引力不足、普遍缺乏服务意识和危机感,自我更新的速度较慢,在商业化运作方面缺经验,严重阻碍我国检测机构的发展。
在国家推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整合检验检测机构进程中,纺织品检测机构均在构建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而在实际运转过程中,实验室管理层更多考虑追求经济效益,对于实验室其他诸如涉及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人员精细化管理、技术研发管理方面相关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缺乏有效的执行落实。例如,在实验室安全方面,实验室安全更多注重的是消防安全,对人员、环境、信息安全关注度不够,资金投入较少,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实验室应标配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都配备不到位,实验室安全监管人员多为兼职,实验室整体的管理效能较低。
截至2020年底,国内纺织服装棉花类检测机构达475家,整体而言,纺织品检测机构运营方式以及服务功能单一,检验检测资源分散、管理松散、各自为政、效能不高。近两年,纺织品检测市场同质化恶性竞争乱象激增。当前,这种“内卷”主要表现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投资重复,缺少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这种内耗不利于检测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甚至会诱发违法违规事件的产生。
纺织品检验机构一直以来仅依靠对于纤维、纺织品进行测试,检验检测能力和范围较窄,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对纺织品成品质量和个性化需求,在对企业进行技术支持,为客户进行事前把关、指导企业进行工艺改进方面仍属空白。早在纺织产品工业化的过程中,人们就关注到有害物质危害问题。目前大多数检测机构主要检测对象仍集中在纺织产品的“末端检测”技术上。随着科技的迅猛进步,纺织产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功能、新工艺、新成果不断涌现并得到推广和应用,大量的化工原料被用于纺织产业各个加工环节,现有的纺织产品有害物质检测技术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及未来不可计数的纺织产品类别检测要求。与此同时,由于纺织行业排污环境控制得逐渐严格,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纺织产品安全性能的“始端预防”的重要性。于是出现了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从摇篮到坟墓”的新概念,这就间接要求和推动人们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的基本思想,来检测纺织产品的原料、印染后整理助剂及消费后纺织品降解释放。
纺织品检验检测机构服务半径小。在我国纺织品检验市场中,国有检验机构占比约45%,民间检验机构占比约5%,而国外知名的检验机构约50%。与国外动辄具有上百年历史的第三方综合性检测机构相比,国内纺织品检验检测机构在国际同行竞争中处于劣势,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规模小,成立年限短,约30%的检测机构成立不满5年,目前尚无力走出国门。检验机构间相互独立,其中约80%的比例为本省内、本地区提供检测服务活动。国有检测机构主要依托政府大量拨款进行设备更新,而其主要的业务检测费用收入都相对不足,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与资源不足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级别、不同机构之间的检测机构存在业务重叠、职责不清的状况,多方管理、重复检测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行业效率,缺乏统一服务平台。在国内从事纺织品检测的外资机构收入远高于我国检测机构。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外资检测机构起步较早,在国际市场上已享有盛誉,公众对其认可度较高,拥有强大的品牌效应,且多以综合性检测机构为主,业务范围较广。近年来,我国通过深化对检测机构整合,国内纺织品检测市场格局已发生结构性改变,纺织品民营检测机构数量占机构总量的比重已过半数,目前已形成了以深圳华测、中检集团、广检、中纺标、上检、中纺联、为代表的民营、国有检测机构,但他们仍处于起步阶段,宣传力度不足,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关注点也逐步由纺织品的质量转向纺织品的健康与安全方面。要积极地和国外知名检测机构合作,借鉴先进检测经验,查找国内外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在纺织品安全性能的绿色评价上存在的差异,了解产生纺织品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哪些环节,力争建立健全覆盖纺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有害物质检验方法;补齐短板,提升纺织产品原材料、染料(助剂)检测能力,对具有生态危害的因素进行检测,评估;促进对纺织品的绿色管控从成品末端转向源头,推动纺织品检测机构服务半径拓展至基于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废弃物控制与回收降解的检测。产品全生命周期是指产品设计、从地球环境中提取材料,加工制造成产品,装配包装并流通给消费者使用,产品报废后经处理、回收和再循环,将资源重新利用的整个过程。在纺织品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研究纺织纤维在降解过程中(光降解、生物降解、化学降解、热降解)的可生物降解性,建立健全纺织纤维降解的生态性的评价标准。推动生态绿色纺织品检测和评价具体实施细则的制定,积极对标欧美发达国家纺织行业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更全面地了解、掌握和应用纺织品相关标准及检测技术,不断完善我国纺织品测试技术标准体系,最终实现自身检测技术水平的提升。建立一套系统全面与国际接轨纺织品绿色检测和评价体系。保障纺织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纺织品产业的发展与进步。面对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也已正式成为重要经济发展战略,纺织品检验机构应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出发,确定新兴功能性纺织品的品质由哪些因素决定,目前的检验检测手段有哪些,纺织品检验检测机构如何应对当前纺织品的品质问题,积极主动进行相关标准的编制不断更新。推动纺织品检验标准的国际化,抢占纺织检测技术制高点。
一方面通过加强对既有的检测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不断引进先进的科研仪器平台,来保障整个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纺织品检测机构应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改善现有检测技术,特别是在提升检测技术的精准性和可靠性方面,需要重点攻关研制样品前处理设备,以解决样品净化、回收率和精密度低等关键性问题,并致力于研制高效、便捷、快速、自动化、智能化、多功能、实用性强、平价的纺织品检测仪器,使纺织检测更快速、结果更准确,提升纺织品检测机构自身技术水平,提升企业的形象,打造核心竞争力,推动纺织检测机构的发展。
打破传统的大型仪器“谁买谁用、谁用谁管”格局,对仪器进行合理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利用率低的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构建开放共享、互相学习的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提高仪器的使用率;仪器设备作为实验室展开检验活动的平台,使用混乱将会导致试验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每台仪器配备具有专业化的检验设备使用、维护经验的管理人员,落实责任人,重点负责开发、培训和使用仪器新功能,编写标准操作指南,提出安全警示,避免违规操作,维护仪器正常运行,确保仪器规范化使用,提高运转效率,保障数据准确。
众所周知,纺织品检测行业立足于服务传统纺织行业的专门性技术行业,对科学技术要求较高,为更好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确保检测行业在对外竞争中不被淘汰,并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就需要加大对纺织品检验重点领域科研的资金投入,强化技术研发。立足企业所需、想消费者所想、追踪纺织品前沿课题,具体的操作方式:确立纺织品检测攻关项目,将项目分拆为多个小目标、细化方案,进行具体的人员配置配套,人员分工,明确目标责任,制定考核指标,通过具体实施措施进行项目推进落实。
人才是纺织品行业强力发展的根本保障,人才技能是纺织检测行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国内纺织检测机构应该抓住机遇,加强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关注人才数量的培养,还要重点把握人才层次梯队的培养,引进更加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对于国有机构,敢于选择利于更好发展的模式,进行薪酬分配体制改革和创新,靠待遇留住人,建立科研攻关团队,形成科研合力;加强对外学习与交流,加大与学校企业的合作,落实产学研合作,强化专业科技人员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技术人员及时跟踪行业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检测机构应当加大培训投入,强化培训力度,结合检验检测实验室具体的业务及特点,定期组织一线检验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即重视理论知识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其实践培训力度,通过内部交流、外部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对员工进行优质专项培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试验项目方案制定、试验流程设计、试验操作要点、注意事项、试验过程管理、试验数据准确度评估、风险规避、报告出具等问题进行解答,使基层检验人员都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储备和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地提升整个行业技术人员专业素养,改善和提升纺织检测行业整体发展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同时政府、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等应多方联合为检验机构培养和储备纺织品检验复合型专门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检测市场中,主要以行政执法为导向,这种国家强制检验的直接后果就是,具有国有背景检验检测机构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国有背景检验检测机构在纺织品检测行业长期垄断的情形严重阻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检测机构应当主动出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跟进掌握市场的需求,勇于开拓服务市场,而非被动地等着政府或其他部门下达任务和要求。让检验检测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进行供给,让国有检验检测机构从行政式管理、粗放型服务向品牌化管理和服务创新型转变,提高效率,及时学习更新经营理念,引进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进管理模式和体系,强化运行的灵活性,顺应市场的发展,促进成熟效率的市场环境的形成和持续发展。对于带有显著计划经济特征的管理手段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及时更新跟进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管理理念,探索更好更有效的人力资源利用机制和研发资源分配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出能够促进纺织品检验机构发展的新方法、新理念;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是实验室的生命线,加强制定相应风险识别与评估措施,强化风险管理,系统地识别检验检测工作活动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制定针对性的纠正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通过对检验检测涉及的硬件、软件、过程进行全流程风险评估对检验检测进行提前预警;树立数字化转型等新兴发展理念,以“检测、互联网、数字化、区块链”作为纺织品检测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进一步扩展信息化功能,强化管理体系,增强管理执行力。
各个检测机构应该抓住国家推进整合检验检测机构的改革契机,坚持将内需市场作为首要发展动力,积极统筹利用国际产业链优质资源,将现有分散的纺织品检验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协调各方力量,由行业联合会或国家行政部门牵头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构建共享性纺织品检验平台,激发内需潜力,加强创新来确保纺织品检测机构长期活力;积极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引进市场化为先导的管理理念,充分运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强化基本功,大力提高检测机构在功能性纺织品、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生态纺织品等方面的检测能力,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加快标准制修订的响应速度、重视对上下游企业和客户需求的研究,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树立品牌意识,找准品牌定位、目标、方向,制定发展战略,加大与外部合作,实现跨区域、跨境、数字化服务能力提升。通过实验室的综合认证、国际互认、质量管理体系等方式来提高国内纺织品检验检测实验室的竞争力、提升国外市场开拓能力,切实提高中国纺织检测行业的档次。力争检验检测机构做大做强,提升我国纺织品检验机构在国际上的声誉。
“十四五”时期是纺织服装检测产业由大变强,建设纺织检测强国的重要时期,国内检验检测行业自身应该抓住机遇,不断完善纺织品检测机构的主要运行机制,加大技术投入,升级自身纺织品检验技术,提升纺织品检测机构的检验水平,抢占高附加值的纺织服装的检测市场。将传统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一方面,树立新检测理念,提升检测质量和竞争力,提升科研标准研制能力、提高综合服务的自主创新能力,变事后监管为事前监管和全过程监管,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增强品牌意识,着力培育优势品牌,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由提供单一检测出证服务向提供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等综合服务发展。提高其纺织产品的含金量。另一方面,国内纺织检测机构是中国纺织产业高质量蓬勃发展的助推器,国内纺织检测机构应抓住“一带一路”契机,勇于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提高检验检测市场国际占有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推动国内自主研发纺织品测试设备符合国际标准,推动检测能力国际互认,向国际先进质量标准看齐,与国际化接轨,深化检测科技国际合作,增强我国经济要素质量优势,使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成为高质量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