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山西省太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指事业单位通过事先对各项经济业务支出制定控制指标,以此来达到规范、控制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支出的目的,并通过预算执行差异分析,帮助事业单位管理层寻找降低运营成本与管理漏洞的有效途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不是财务部门的唯一职责,它需要事业单位各个业务部门积极配合、参与,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随着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的新《预算法》《政府会计准则》《管理会计指引》等政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事业单位对自身预算管理问题进行梳理,并通过预算制度完善、人才培养、内部监督等措施强化预算管理,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经费由财政资金予以保障,并随着事业单位服务质量提升及服务领域的扩大,事业单位每年的公共经费与项目经费随之变大。因此,在新常态下,事业单位首要解决的内部管理问题是强化预算管理,使财政资金更加有效、高效的使用,不断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降低事业单位经营成本支出。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及新预算法与会计准则实施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挑战与发展契机。因此,为了实施新财经政策,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公开本部门预决算信息要求,应强化预算管理工作,以满足新常态下对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事业单位应转变预算管理观念,不应将预算管理停留在数字层面,应将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重要手段,使其能够为事业单位管理层作出决策提供参与依据。此外,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前,应对外界市场环境与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等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调查,不断对预算指标进行调整、修订,并通过管理层提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督促事业单位各业务部门参与预算管理工作。
在新常态下,一些事业单位管理层对预算管理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将主要的工作精力放在了上级专项资金争取等方面,没有重视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在这样的运行环境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则将无法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极易使事业单位内部产生超预算支出、随意调整预算指标及预算考核不公平等问题,严重地影响到了事业单位公益事业服务的质量。例如,事业单位在预算指标的编制过程中,如果没有对指标体系进行科学的论证,没有针对新政策、环境变化对相应的预算指标进行调整,将造成事业单位各业务流程预算管理无法发挥监控作用。再如,个别的事业单位忽视内部监督对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由于监督的缺失与缺位,造成事业单位业务部门对预算管理与内部监督工作缺少必要的重视,这样也将影响到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在新常态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实施,主要取决于事业单位管理层、财务人员是否树立起了良好的预算管理意识,它是指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执行预算管理制度的先决条件。而在新常态下,一些事业单位管理者与财务人员由于对预算管理缺少必要的认识,造成预算编制随意性大、预算执行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无法发挥预算管理监控经济业务活动及参与管理层决策的作用,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成了一纸空文,长此以往将影响到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质量的提升。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应从事业单位战略层面进行管理,以战略目标来规范、指导预算管理全局工作,并得到事业单位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及业务部门积极配合,才能将预算管理目标与战略目标相结合,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因此,事业单位应关注预算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协调性。而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在制定预算管理制度与目标时并没有考虑战略目标,没有与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沟通,无法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到预算管理目标与方案当中,造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战略目标相脱节。
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是影响预算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事业单位应在建立高效、科学的组织架构基础上,通过宣传促使内部各业务部门积极配合预算管理工作,确保预算管理作用可以有效发挥。事业单位多数没有建立独立的预算管理机构,只是将预算职责交由财务部门负责,由财务人员编制预算方案,缺少预算管理独立性与专业性方面的支撑,没有将预算管理目标与战略目标相结合。
预算指标的编制是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指标的科学与否则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考核结果,并影响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而在新常态下,一些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方法缺少必要的创新与灵活性,无法适应外界市场因素变化的影响。此外,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的漠视,也造成预算指标在执行中存在巨大的差异,无法真正发挥预算管理在监控方面的作用,未能将预算管理的责任与权利进行有效匹配,没有根据预算管理制度对各个业务部门及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划分,无法发挥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效应,使得工作人员没有热情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当中,造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个别事业单位在财政资金支出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不协调地方,特别是收入与支出预算管理范围未覆盖所有项目,影响着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水平。此外,一些事业单位在实施预算管理制度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创新预算管理方式,不但增加了预算管理工作的工作量,而且不利于预算管理监控作用的发挥。事业单位也没有对预算支出加以有效的监控,特别是没有考虑支出结构的合理性,造成财政资金极大的浪费。
事业单位内部应强化预算管理意识,首先,管理层应积极地宣传预算管理作用,将预算管理纳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并积极地为财务人员提供预算管理相关内容培训机会,使财务人员提升业务能力,更好地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服务,确保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分析与考核工作正确、科学。其次,事业单位还应注重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促使财务人员能够坚守预算法底线,维护事业单位利益,避免财政资金被侵吞、浪费。最后,事业单位还应在年度事业单位先进工作者评选、晋升、绩效、考查等方面为财务人员提供良好的机会,促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积极地学习、思考预算管理工作,并取得与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的沟通,以提高预算管理制度与方案可行性。因此,事业单位应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确保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可以有序地开展。同时,财务人员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时,应对业务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广泛的调研,确保预算目标科学、合理。
事业单位在平时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坚持《预算法》《政府会计准则》等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自身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事业单位管理层及财务人员应首先带头执行预算管理制度,以预算指标对各项预算支出加以控制,保证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符合事业单位长远战略目标。其次事业单位应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强化各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督促业务部门积极地给予财务部门编制预算、分析预算、考核预算相关数据信息,提高财务部门预算管理效率,保证事业单位管理层作出的决策更加可行、科学。最后事业单位应积极地规范资产预算编制指标与方案,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例如,事业单位应根据年初预算安排与资产采购申请,编制科学的资产采购预算计划。同时按照固定资产维修定额编制固定资产管理费用预算指标,以此作为控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相关支出的依据。
事业单位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后,还需对财务预算管理实施监督管理,并将各项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事业单位应依照本单位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当前的财务预算制度,在制度中区分重点预算管理岗位与内容,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应坚持成本与效益原则,对于一些重要的支出项目开展重点监督,一来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二来可以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不断地提高精准度。同时,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应定期对预算管理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特别是应对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并将审计中发现的预算管理问题、预算执行差异等情况及时向管理层汇报,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整改措施、管理建议,并督促事业单位各业务部门认真整改,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意识。此外,事业单位可依靠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中介机构对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工作进行审计,利用其在独立性、专业性方面的优势,不断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同时,财政、审计部门也应定期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对于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线索,应及时地移交相关具有处置权限的部门,以使事业单位内部形成警示教育效果。此外,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在考核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时,应将预算管理成果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督促事业单位领导重视预算管理工作,促使其给予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事业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预算管理工作氛围,不断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效率。
在新常态下,事业单位正在面临财政体制、分类改革、会计准则等一系列改革的压力,事业单位应积极面对所处的历史发展环境,积极组织财务人员学习预算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使财务人员自身理论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适应新常态下对财务人员业务能力的要求。目前,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及综合业务能力,是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因此,事业单位管理者应重视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与业务培训,通过思想政治学习,提升财务人员政治觉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预算管理观念。此外,事业单位也应该鼓励财务人员参加注册会计师、会计职称等专业资格考试,调动起财务人员热爱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
在新常态下,一些事业单位业务部门没有从事业单位整体经济利益与战略目标出发,在编制预算指标时,从部门利益出发,过度地申请项目经费、资产采购,使预算指标与经营实际情况相脱离,无法发挥预算管理的规范、监控作用。此外,我国一些事业单位未能重视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工作,这样将不利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增加事业单位的时间成本,不利于实现预算管理目标。现阶段,事业单位应不断完善预算激励以及考核方面的制度,并总结预算绩效考核资料,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预算管理工作的落实提供借鉴。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作用的发挥,主要取决于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方式是否能与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相一致,预算管理目标与战略目标的统一性是确保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的重要保障。新常态下,一些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方法也与事业单位战略目标背道而驰,这样的预算管理模式既不利于预算管理监控作用的发挥,也造成事业单位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因此,事业单位应在编制预算管理指标前,充分了解本单位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将战略目标与总体预算管理目标结合起来,再将预算管理目标层层分解至各业务部门及工作人员。
事业单位应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支出总额作为预算指标编制基础,根据内部管理需要与战略发展目标,制定项目支出预算指标,以保证事业单位支出总额不超过财政部门批复预算总额。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在预算结构方面进行科学的安排,应细致核对支出总数与收入,做好精细化核算。并且,应细化数据的分类,避免采用人工核对数据信息的方式,多采用数字化方式减少预算误差的发生概率,进而保障预算收支的平衡,增强预算调控能力。
首先,事业单位应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按照预算目标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将预算精细化到每位工作人员。其次,在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应尽可能细化支出项目,不可合并、砍块编制预算,应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的精细化水平。再次,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前,应对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使用、闲置情况进行调研,尽量实现固定资产内部调剂,节省财政资金支出。最后,事业单位应强化预算分析与执行的精细化管理,根据预算计划,实现预算监控的精细化管理,认真分析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差异。此外,不断精细化预算管理业绩考核,通过制定详细、科学的考核指标调动财务人员、工作人员参与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领导应抓住新常态下改革的契机,不断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认真梳理目前本单位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不断规范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支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通过开展学习培训,提升财务人员自身综合素养,强化财务人员法律意识,使其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事业单位决策重大项目时,财务预算管理部门能给予强有力的支撑,促使事业单位更好地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