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萌明 温州商学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物质生活改善已经转移到了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美好生活意味着什么?社会基本需求转向“美好生活”意味着全社会对一种与传统治理方式迥然不同的新的治理方式的需求,相对于传统“硬治理”的方式,可以将其称之为“软治理”方式。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社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主体缺失、文化传承断裂,乡村精神、价值观和社会秩序逐渐式微。如果文化价值观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背离,国家治理就难以真正介入公众的生活。从治理能力来考察,以往基层政府所运用的硬治理工具和技术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治理实践中涌现出的诸多新问题,以社会文化价值共识的形塑能力、社会心理的干预疏导能力和社会合作共治的沟通协调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软治理应该成为基层政府治理能力重构的主要路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以下简称“共同缔造”)指导意见以具体的美好生活环境为切入点,采用了软治理手段以达成“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城乡治理新格局。城乡社区软治理转型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探索软治理在 “共同缔造”背景下城乡社区发展的实际运行和作用,对城乡社区基础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推进具有积极的意义。
城乡社区由于地处城市周边,多数经济欠发达,随着社会城镇化的推进,其整体结构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城乡社区的主体性缺失导致社区文化空心化,原有的村落文化、家风遗训等因为教育的断裂而没落,城乡精神和价值观难以传播。另外,城乡社区原有的公共空间受到挤占,社区自发活动、议事协商的功能急剧减弱,基本的社区组织功能几乎丧失,这些都是城乡社区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乡村建设发展困难的背后,往往在于一些“容易被忽视”的人文因素。
本文以温州市瓯海区五社梓上村作为案例,五社村是原梓上、路溪、梓河、上胜、后东等5村融合的新村,村域面积约537.54公顷,户数1 000户,总人口5 600人,其中旅居欧洲3 808人,户籍人口3 650人,以前由于经济落后导致劳动力向国外输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侨村。五社村面临的问题和全国其他城乡社区具有一致性,同时,五社村通过 “共同缔造”活动,在基层社区治理上实施了软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效,兼具有案例的典型性,值得关注和研究。
2019年3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以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为切入点,广泛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建设“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城乡人居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现被广泛应用于城中村、旧城区、乡村社区、历史文化名城等的改造。相较于传统的相对刚性的治理方式,“共同缔造”立足我国国情,是推进城乡建设、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的参与式实践活动,里面包含了主观性的指标,比如,幸福、安全、满意等,虽然这种主观性的评价体系较之于客观性评价难以衡量和比较,但是主观的指标一旦达成之后在客观性和物质性领域将会发挥可持续的力量和巨大的作用。软治理是以国家文化为基础,以提供无形的公共服务和产品为主,主要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包括心理、情感、学习、娱乐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良好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等。霍布斯鲍姆认为:“基于文化认同而形成的政治认同是国家开展行动的价值基础”。软治理的运用是国家、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政府围绕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深刻的治理模式的自我转型和升级。
当政府部门认识到我国的社会矛盾已形成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阶段过渡,“共同缔造”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工作方法,城乡社区的治理要摆脱原来宏观的任务分派制,从微观层面的、也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如居住环境不佳、自然与生态遭到破坏、文化特色不足、公共服务网络不完善等问题进行投入和解决。这是群众每天面对且最为关心的问题,处理得恰当与否也直接关系到了城乡社区群众的配合度和积极性,能直接反映出社区的治理进度和水平。
“共同缔造”是贴合新时代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它的核心问题是群众满意度的问题。事实上,城乡社区基层治理的工作是不变的,“共同缔造”活动只是改变了组织方式,是一种走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纠正了以往基层政府忽视群众的真实需求和人文关怀,注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治理新格局中,“五共”的目标路径是逐步推进,步步相连,又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作闭环。在实际治理推进中,城乡社区的基层政府要基于城乡社区的文化理念进行执政手段的转变。软治理的采用要求政府要把握自己的站位,把自己从原来的高高在上“大家长”转变为“指导员”最终转化为“服务员”,每一步都要陪伴和引导社区群众,从群众精神需求出发,再依据社区文化构建来推进下一步的工作。帮助社区群众从原来对政府治理的无动于衷,慢慢转为能参与治理的“配角”,最终成长为主动投入和当家做主的“主角”。
五社村于1992年5月在“撤区扩镇并乡”的热潮中并入丽岙镇;2001年,经区域调整划归温州市瓯海区。2019年4月在村规模优化调整中,以99.2%赞成率通过融和方案,五村合一成立五社村。作为以血缘村落为主的五个村落,各自有着不同的血缘姓氏,文化上也存在大同小异,五村合一后在社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上要达成共识并非易事,因此,软治理在五社村显得尤为重要。
在治理目标的制定、治理手段的确认前,政府、群众还有其他社会力量要达成共识,共同的认知是参与的基础,有了文化、理念的一致性,才能开始共同决策。在协商共治的软治理的路径下,共同谋划和决策是持续推进后续工作的精神动力和保障。在五社村,共识的表现为社区的规划来自于群众的需求,推进“环境整治” 赋能“美丽经济,首先确定了群众所想所盼的水韵侨乡项目,以“水”为突破口,采取河道整治、游步道建设、护岸修复、生态堰坝建设、美丽山塘建设等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以及充分挖掘、开发、展示上游源头区的五社革命老区纪念堂、化成寺等革命文化和历史古迹,实现水文化提升,充分打造有文化气息、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之河”。同时实现水治理与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等相结合,并充分融合本社区侨乡特色产业,同步建设水美乡村、水韵侨乡的旅游产业示范区,实现“欧瓯融合”的时尚慢生活空间,建设“吃喝玩乐游娱购”一体村。基层政府在决策上能倾听和尊重群众的意见,是行动成功的第一步。
在共同建设上鼓励群众参与到自己家园的建设中来,是行动力和执行力的重要推动力量。五社村结众人之力来绘制多彩美丽新蓝图。社区规划经过群众的认可,从空间、环境、产业、旅游等方面对社区资源进行全面梳理。一是推行环境三自法:自理、自拆、自整,鼓励群众主动开展自我整治,全力构建优美的美丽田园风貌,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二是利用现有资源做“整片推进、整体提升”计划: 将散落的农田、空置房、山林和溪流等资源聚集起来,通过社会化运作等方式,引进休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庄观光园,开发体验参与项目,推动村集体产业的发展。三是全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启动了后东片宅基地区块改造工程,总用地面积22 856平方米,总建筑占地面积6 86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 587平方米,涉及65户,群众主动自愿参与其中,快速推进了整村的环境改造,树立了乡村文明新风,营造了浓厚良好的社会氛围,还吸引了乡贤、华侨、有实力的企业前来共同开发建设。
激发群众的智慧和积极性共同管理社区,才是长效治理的有效保障。五社村政府牢记“共同体”的工作理念,强化党的组织优势,推进组织方式转变和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全力实现社区大合力、大集成。在管理机制上推行梓上、路溪、后东、上胜、梓河等村的五社多彩党建联盟,推行了“五色报表”,创建“红色”党建报表、“金色”发展报表、“蓝色”平安报表、“绿色”环境报表、“橙色”服务报表,简明易懂,每月公示,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带动了群众参与村风治理的积极性。此外,在基层治理上推行“全民大参与”,方法上提倡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出了微网格基层治理模式,将社区划分为15个微网格,实行“双长制”管理,15名党员和村干部担任微网格长,同时聘任15名村民代表、华侨、乡贤担任“微里长”;筹建海外共建理事会,推出了线上“村务全球通”,增加了重大事项决策向海外村民征求意见和公示环节;建立乡贤议事厅,充分发挥乡贤的带头作用,将以乡贤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纳入基层治理组织体系。由此可见,五社村政府充分发挥了聚众心、集众智、合众力的软治理手段,在社区连廊实行信息公开,拓宽了治理和服务的通道,建立多途径吸引社区多元力量共同参与治理。
强化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形成社区共同的愿景,任务细化落实到全民。在人居环境的硬件改造上大力配套软治理手段,集思广益是软治理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无蚊村”、“垃圾分类”示范村过程中,村干部在海外乡贤共建理事会倒逼下,推进了社区垃圾分类的工作,华侨运用欧洲垃圾分类的做法和经验,制作适合本社区的垃圾分类通俗用语,并在垃圾站周边投放语音进行宣传,为老年人提供了便捷易懂的方法。与此同时,五社村开展文明新风建设常态化,比如,“最美家庭”“十星文明户”等最美系列评选,引导社区群众革除陋习、树立新风,强化村民自我约束和监督,远离各类不道德行为。政府采纳和凝聚民声的做法收集到了很多适合当地发展的建议,为五社村下一步全力打造“体验欧式村落、领略侨乡文化、享受异域风情”的乡村旅游新经济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由于五社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华侨村,该社区融合国内外村民意见和想法,以“瓯欧文化”为契机和理念进行整村开发,延伸打造异域风格的民宿、工作室、商业步行街以及“侨购全球”的进口商品基地。群众盘活资源,强化社会力量参与市场运作,进一步拓宽社区产业,如打造现代化农场、观赏性梓岙花海,体验性开心农场及马术俱乐部等,打造7公里的登山步道链接周边各自然风景区和人文景区,如五社革命老区纪念馆等,讲好自己的故事,结合节假日定期举办瓯欧文化节“感受欧式生活、体验瓯越文化”,做好五社村买花赏花、喝咖啡品美食、户外运动、休闲旅游等时尚活动的品牌宣传。
以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为导向,结合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包含休闲娱乐、学习、健康的新需求,社区政府在群众共同治理下重新投入社区公共空间的构建,一来普及健康生活的理念,二来推行现代的信息服务,五社村在两年内陆续打造了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红色驿站、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百姓书屋、健身中心等设施和场地,作为“为侨、为老、为小”三大服务阵地,定期开展“送戏下乡”“红色慈善”“银发关怀”“春泥行动”等活动,做到周周有主题、日日有活动,这些公共服务带来了政务的亲民化。此外,深化“最多跑一次”的改革向村(社)延伸,推进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精细化、智能化服务,对重点人群推行红色代办服务,开通服务海外华侨的“侨村法译”网上工作平台,推行部分服务事项“在线审批”“在线预审”和“容缺受理”制度,探索打造海外侨胞“不用回国”就能在家门口办理的国际版“最多跑一次”新模式。共享成果激励了群众参与共谋、共建、共管的积极性,赢得了民心,这一阶段的治理是“五共”目标的最后一步,也是促进社区基层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
五社村的群众在政府软治理下真切地感受到了“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满足感。从2019年开始,五社村陆续获得“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等荣誉,并成为第一批国家城乡建设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精选试点村。如今五社村成了“共同缔造”的典型案例,也成为了基层政府走向软治理的成功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共同缔造”工作的不断推进必然要坚持软治理的运用。作为现代治理模式的软治理在城乡社区治理过程中对城乡社区道德规范、价值理念、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的重构、对集体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塑、乡村价值和公共秩序的恢复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费孝通先生强调,决定各地区发展的是那些“只可意会”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等。只有处理好了城乡社区中的人文因素,才能激发多元化主体的内驱力,调动社会资源加速乡村社区的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的有效振兴和“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