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卉芳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提高经营效率,灵活利用各种资源,达到预定管理目标,在内部施行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方法及组织、计划、程度等。内控制度与程序和准则执行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单位战略目标实现的情况。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仍处于摸索前进阶段,存在诸多的问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值得深入研究。
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展开不能一蹴而就,要求单位做到长短期效益的整合,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中,采用与战略要求贴合和能够创造价值和推动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在内部控制工作中,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综合市场经济与行业和自身发展等情况,建立可行的内部控制条例,以此带动经营管理效率和活动盈利能力的逐步提升。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能够提高信息质量,为管理层的决策制定提供价值参照,有效监控业绩与活动展开情况,帮助单位提高公信力,促使单位的社会职能得以充分发挥。规范的内部控制工作展开,可为单位的资产权完整提供人才与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支撑。一套严密的内控管理机制,能够使产权关系更加明确,确保资产的完整与安全,更利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正规化发展。尤其是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利于精简政府办事程序,施行最多跑一次的制度后,更利于带动行政事业单位职能运行效率和能力的提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内部控制建设属于系统性工程,需从内部控制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成效把控等方面进行建设。二是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利于单位的廉政建设与财务管理等工作规范展开,合规合法地展开经济活动,推动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三是内部控制工作有预见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可预防实施策略不当和专业判断不到位等因素引起的控制过程偏差问题,能够促使内部控制工作稳定持续的展开。
行政事业单位是指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其履行的是执法监督和社会一些管理职能。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速,民众的社会需求正持续发生转变,倒逼着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能力,从而实现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更好地满足需求。但实际上,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展开不重视,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滞后性与不适用性等特征越发突出,国家现行的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单位经营发展中普遍存在责任划分不明与运行效率低等问题。
信息化与智能化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方向,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起步晚,缺乏先进的做法和经验借鉴,导致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尚未实现熟练自如的应用。信息化平台尚未成型,工作人员未从传统的工作模式与观念中脱离出来,导致内部控制工作效率与质量停滞不前。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尚未实现数据共享互通,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仍存在,也是阻碍内部控制建设发展的主要原因。
内部控制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因此,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展开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投入与关注度不足,导致人才培养机制尚未成型,内控人才的专业素养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得心应手地展开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工作展开,未实现内控工作标准的贯彻落实,加上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对职工思想行为的约束力不足,无法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展开。监督管理机制的缺位,直接弱化了预算执行力,当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存在错位的情况,将无法及时发现存在与潜在的内控漏洞问题,不利于内部控制作用价值的充分发挥,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稳定提升。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不到位,内审制度的可执行性与内审监督机制的独立性不强,使监管工作粗放化与形式化。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要求单位领导层与管理层加强重视,提高对内控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在单位的日常管理中,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教推广,营造全员认知与配合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展开的良好氛围。定期在单位内部开展复盘活动,研究分析经营发展中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展开,为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献计献策,发挥制度约束员工思想行为的作用,不断拓展内部控制工作的功能价值,从而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与时俱进发展。
建章立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展开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和重要前提,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展开也同样如此。因此,需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战略发展管理计划,促使内部控制体系尽快成型,并发挥规范内部管理等作用。各部门及时改进制度冲突的问题,促使制度内容更加完善。在制度的约束下,明确咨询费与劳务费等各项经济科目,为精细化管理工作展开提供价值参照。行政事业单位需加强对流程梳理的重视,对业务展开流程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实现经济活动潜在风险的有效识别与规避。通过明确各部门和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促使各项工作规范展开,从而尽快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单位发展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体现在保证单位合法合规地展开经济活动;提高财产信息的质量;维护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规避腐败与舞弊等不良情况出现;确保单位公共服务等职能的充分发挥等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运作的过程与内容烦琐,需遵守政府采购制度与预算法等现行的政策要求。尤其是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需遵守法律法规,综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在梳理单位管理各环节的基础上合理展开设计。按照内控的全面性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需嵌入内部控制制度内,并实行规范的内部管理。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多收集员工的意见想法,加强实践经验总结,本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参照先进的做法和优秀的经验,促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更符合单位发展现状与需要。
首先,明确内控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具备合法性,在合乎法律的基础上展开信息化建设。二是具备安全性。内控信息化建设是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因此。需在资金收集与整理等方面提高警惕,防止黑客入侵导致的信息被篡改和丢失等问题。三是具备效率性,业务流程的高效性,更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社会职能的发挥。因此,在内控信息化建设方面,需保证信息的有效收集与整理和高效利用,做好内外的沟通工作,做好系统的优化与数据的更新等工作。四是警惕风险性,对操作风险与信息安全风险,或是高风险领域及重要的事项等方面,需规范落实防护措施。深入研究各领域的各种风险及其危害程度,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确保各项业务活动顺利展开。
其次,从以下几方面落实内控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是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做好信息来源与内容和质量的筛选分析等工作,建立数据库,实时更新数据库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完整性,为风险评估等工作展开提供价值参照。加强对整体与部分间的衔接,整合日常经济管理活动与业务流程和核心控制系统,不断提高内控信息化建设的覆盖面。二是加强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宣传,明确内控信息化建设的职责和义务,不断提高内控工作及信息化建设的效率,根据完整的数据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三是根据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内控特点和主要矛盾,从关键点入手。通过数据信息分析,明确内部管控的风险,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做到统筹兼顾的处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四是由财务部门牵头建立内控信息系统的组织架构,在财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内控信息系统,在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等活动中,利用内控信息系统把控财务风险,从而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五是采取市场化的内控信息化建设,整合客户端与单位业务,通过数据信息的共享,促使内控标准化系统尽快成型,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加强与软件开发机构的合作,促使信息系统的技术要求更加明确,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最后,从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入手分析。能够将工作人员从传统的工作模式与观念中脱离出来,同时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使单位的业务活动更加规范化的展开,促使资产与制度更加完整,利于优化内部工作环境。行政事业单位信息体系与内控体系的整合,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更利于推动业务系统的流程化与标准化,从而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稳中求进发展。
建立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尤其是涉密与重要的岗位,建议采取岗位轮换模式,强化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落实岗位责任制,要求关键岗位的员工不断更新其专业知识技能,加强工作经验和教训的积累,贯彻执行工作制度,履行其岗位职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明确考核与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与责任心及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与处理工作薄弱环节。完善人才培训机制,丰富培训的内容与形式,鼓励员工通过外部培训与内部轮岗等途径,积极学习前沿的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工作能力与业务素质的同时,为内部控制工作展开提供建设性的意见。组织员工积极学习内控制度内容,不断强化其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熟练掌握制度的执行,以此强化员工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从而营造良好的单位内控建设氛围。
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请专家介入指导,确保建设工作的进度与质量。完善内控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训等机制,加强内控专业队伍建设,为内控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尤其是在内控信息系统的维护与使用等工作方面,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实现系统功能模块的不断拓展,切实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展开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可以邀请外部专业人员处理各种问题,实现内部与外部力量的有机整合。内控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储备,利于优化专业管理队伍的结构体系,采取多样化的人才培训模式,引导其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引入与应用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够为内部控制建设与单位的稳定发展提供内驱动力。
以往事后处理的内部控制工作模式,不利于内部管理作用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应当逐步向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的模式过渡,充分发挥出内控管理的前瞻性与科学性。一是在事前阶段。做好内部控制建设的事前宣传工作,采取多渠道和多形式的宣传方式,全面部署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通过讲座与检查和评比等活动,促使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逐步强化,实现内部控制工作在单位日常经营管理中的有效渗透。二是事中阶段,加大对内控工作情况的监督力度,复查内控风险控制情况,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利用财务稽查与内审和纪检监督等措施,加大内控的执行力度。积极成立稽查工作小组,优化组织结构形式,实现财务稽查在财务决策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效能。合理制定监管条例,建立监管部门,明确部门的监督工作程序和标准及内容,细化执行中的问题处理办法和施行方案。加强内审与内控等部门的配合,发挥监督部门的协同效应。纪检监察与审计和财务稽查及内控等部门,充分在法律依据和监督内容及部门职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协同效应,更利于提高监督工作的成效,促使监督控制体系更加完善。在财务稽查工作中,注重对重点环节的把控,测试经济活动内控机制。作为单位内部监督的有效方法,在财务稽查工作中,首要的是完善内控制度,贯彻落实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原则。三是在事后阶段。确保单位内控情况调研工作的常态化,加强对基层意见想法的收集,及时发现问题与合理制定解决方案,促使内控制度落地。加强对整改实效的把控,促使长效机制尽快成型。将评估内控有效性纳入部门考核内容,切实发挥评估工作的激励和指导等作用。发现内部控制中的问题,采取点对点的方式分析处理。复核检查内控工作的整改情况,及时向内控部门进行反馈,以此作为部门工作模式和制度及流程优化的依据。展开重复检查工作,不仅利于内控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更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将内部控制工作与日常工作有机整合,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夯实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发展的保障基础。提高单位内部的审计监督水平,能够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促使控制目标尽快实现。除此之外,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的监督,评估各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督促行政事业单位尽快完善与高效落实内控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展开复杂烦琐,要想实现整体性的工作推进,还需在人才保障和制度保障及技术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加强对内控工作问题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内控工作的流程与模式更加优化,以此实现内控作用价值的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