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

2022-11-13 10:57
对外经贸 2022年7期
关键词:实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

王 清

(四川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除思政课程外,“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随后,教育部制定“新时代高教40 条”,要求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各大高校掀起了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构建“三全育人”的课程改革和探索之路。但课程思政改革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那么如何在专业课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落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尺度应该如何拿捏?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合理分配思政教育的内涵体系?如何做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如何开展构建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的思政目标与任务的设计?这些都需要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探索。本文立足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深入挖掘和运用其所含思政元素,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讨“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建议。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涵及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有着深刻的内涵。课程思政不仅限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政”,也涉及其他各类各门课程的“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渠道与非课程渠道协同起来,结合专业课程的专业化教育属性,突显其在“铸魂育人”方面的作用。

实施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加入思政教育的内容,更不是要放弃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而是通过专业教学渗透的方式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协调统一、有机结合的过程,既要培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要将思政育人渗透其中,其落脚点是立德树人。而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传统思政课程在德育教学目标中基础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开展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融汇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从而实现协同并行的教育合力。课程思政建设目的是提升高校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强化课程思政育才的功能。因此,通过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内容,开展课程思政,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根本途径。可以结合混合式教学设计开展线上线下授课,将其与专业知识体系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对于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以及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展,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的研究高度关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从现有研究来看,主要内容围绕着课程思政的基础性问题探索、课程思政的模式及实现路径、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发、课程思政推进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问题展开。应该讲,已有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课程思政”建设推进的理论基础,考虑到各专业课程有其自身的专业属性,所以如何结合专业课程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其育人目标,从而进一步提炼知识框架中所隐藏的思想体系,增强课程教学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时代性、开放性和引领性,这是当前课程思政研究中丞需解决的问题,也将有助于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发展及升级。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及改革思路

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融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围绕“国际贸易交易前准备-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磋商与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履行-国际贸易方式”基本框架内容展开,其中涉及国际货物贸易的每一个环节,基本都蕴含着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等特征,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依托课程性质,探索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双重目标,以案例教学、专题讨论、课堂问答、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热点问题,通过专业课程的“显性教育”来达到思政课程的“隐性教育”目的。

当然,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还应与专业岗位需求相匹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面向外贸公司、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外贸生产企业、国际物流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外贸业务、国际物流、外贸单证或国际商务秘书职位上,负责对外业务建立、跟单制单、报关报检、国际货代以及国际商务专员等工作。对应专业岗位主要涉及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货代员、国际商务师等。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买卖双方尤其关注诚信问题。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的育人定位则主要以外贸诚信为主,育人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做诚实守信的外贸职业人。

因此,为了推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建设和发挥育人功能,应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重新设计并梳理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引导,理论知识讲授与思政育人同行发力,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中。

以学以致用为导向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贸易思维,让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与国际货物贸易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法规、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具备独立开展业务的技能。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阐述国际贸易发展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通过历史回顾引领和教育学生,增强爱国情怀,使其对我们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由此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能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从学生视角审视“课程思政改革”价值;从细节入手,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守约诚信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实现将职业伦理操守和道德教育融为一体。

强化学生思政教育的自我实践,如将学生分成小组学生模拟交易磋商场景,培养规则意识、谈判意识,了解国际商务谈判礼仪,提供评分表格由各小组相互评价,也可针对思政热点话题开展辩论等形式,提高学生运用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解决贸易交易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提升学生国际贸易素养。

提升学生对外贸易素养,通过案例分析以及仿真实验操作训练学生独立开展业务的技能;提高学生运用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解决贸易交易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时,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辅助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比如邀请企业专家进课堂,将行业新的资讯、岗位要求变化趋势、实战经验与案例等及时传授给学生。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安排一定的校外参观实习,实地了解和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引导其职业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课程思政添砖加瓦,把知识传授、业务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的养成、职业精神的树立结合起来,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要实现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前行,就需要在实践行动上的协调、融合、互补和互促。既要使二者在主旋律上统一协调,无缝融合,还要做到构建多门课程的互补型课程体系,实现良性促进。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依托“技能提升与培养道德素质相结合”的目标,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并进一步探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挖掘并丰富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从问题导向出发,挖掘“课程思政”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提升文化认同,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贸易实务”主要讲授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涉外性,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要找到课程思政教学的抓手和着力点,结合课程的职业要求与专业素养充分合理挖掘理想责任和职业精神,丰富课程思政元素,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又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对于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可以提供充足的素材,例如:贸易术语和规则背后的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磋商中始终秉持的诚实守信原则作风、单证制作中字斟句酌的工匠精神、报检报关中的规章制度的遵循,外贸业务繁杂流程面前抗压的耐挫能力等。这些可以为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提供很好的切入点,从而提振课程学习的整体价值,丰富学生的“获得感”,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将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落到实处。

(二)推动“专业理论”与“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去弱化或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因为课程思政永远只是思想教育的补充,所以关键问题是要思考如何发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建立同行联动运行机制,进而推动“专业理论”与“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在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应该注重结合当前国际贸易中诸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美经贸摩擦、“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电子商务等热点问题,分组讨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障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上的讲话,能够领悟我国在面临贸易摩擦时,彰显大国风范,坚持合作共享共赢、反对贸易保护的决心和诚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调研和了解学生真实的兴趣和需求,做到将思政教育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准确切入,避免生硬地塞入思政内容,而应与时惧进地创设新的教学场景、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和实践形式,有力推动专业理论与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应以外贸诚信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设计,融入思政元素,有效组织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教学实施大纲,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公司组建、客户开发、产品设计、出口报价、确定合同各项交易条款、合同履行、争议的预防与处理等七个项目。七个项目进一步分解出对应的客户诚信、合同诚信、产品诚信、利润诚信、合同履行诚信等思政元素,体现贯穿整个外贸流程,通过微课、慕课、多媒体等形式,运用学生喜欢的网言网语、微言微语、自媒体等展开教学,使每个项目专业知识形成良性互补,培养诚实守信的外贸人。

(三)提升任课教师“育德”意识与“育人”能力

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要素是任课教师,首先是教师自身的改革。因此,要发挥任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引领作用,就必须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德育才能力。担任“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的教师既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理论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也要提升自我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注重提高自身的育德意识,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可以通过组建课程思政教师学习小组、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与研讨等方式,紧扣“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目标,设计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之间的衔接点,找准国际经济贸易中相关热点思政元素,根据这些元素制定合理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并有效运用新媒体将研讨成果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体现从细节处提升专业任课教师在课程思政育德育人上的获得感。与此同时,通过开设思政教育的专题培训、开展国情党情的研讨方式等多层次地构建 “课程思政”教学的育德意识,提升育人能力。

(四)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从专业课程中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决定了刻板的说教方式是行不通的,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科学完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嵌入思政元素,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一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慕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熟练使用雨课堂移动教学客户端,借助“互联网+课程思政”的育人新常态,做好体验与感悟、启发与分享的育德育人。二是采用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与讨论。课程思政要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传导给学生,这就需要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加以调整,重设教学方案。教师提前将每堂课的导入案例、问题与相关视频通过各学习平台上传,发布具体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讨论,并将学生讨论结果通过线下课堂结合案例再进行面对面深度交流,这样在学生的互动、教师的启发中去引导学生规范品行、学知练技。三是采用现场榜样教学。把已经毕业的外贸行业的优秀学生请到课堂,和同学们进行现场座谈交流,用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进行直观的思政元素教学。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在当今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在“大思政”教学改革背景下加强思政建设,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也可以提升课程的亲和力,最终实现专业教学和课堂育人的目的。依据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新形势,结合专业特点,并配以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构建思政理论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

猜你喜欢
实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ODI实务
F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