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楠 寇恩华
(1.徐州工程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2.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重庆 永川402160 )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快速成长,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框架系统逐渐形成。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并提供智力支撑,与此同时,其社会的认可度不断提升。然而,面临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使命和责任也应与时俱进,培养更加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该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2020 年3 月,教育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颁发《关于建设长江教育创新带的实施意见》指出:积极稳妥推进职业教育“1+X”试点。新时代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落地,将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供给应运诞生,其基础为学分认定,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的“1”为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X”为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认定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不是简单的内部叠加,而是外部延伸,更是“1”与“X”的有机衔接;体现“X”对“1”的补充与拓展,知识与技能的逻辑累积。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主要探索人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基本规律,育培结合的教学规律。满足企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学生的个体发展诉求、职校的培养目标要求,深入探讨校企合作高效模式,挖掘产教融合的微观元素,既要规避职业教育的普教化,又要防止职业教育的技能化。实现专业与岗位相融、课程与能力相配、知识与技术相通,形成校企合作的协同效应。基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新岗位的环境下,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落地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培养岗人相符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该制度的供给具有证书选择的灵活性、学习形态丰富性、课程空间的宽阔性、产教融合的精准性、师资组合有效性等特征。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关于“1+X”证书制度实施意见为指导,嵌入专业认证思维,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实施的经验,以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为切入点,以“三教”革新为重要依托,创新“1+X”证书制度的落实路径。
构建政、校、企广泛融合,书、证、课深度融通的“一体两翼”的中观思路。“一体”就是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作为主体,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中心,把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及专业核心课程的融通的基本要求作为衡量的基准,而将师资队伍、培育条件、课程体系作为重要的支撑。“两翼”就是以政府主管部门为引领,以“职业学校”“行业企业”为二翼,二者形成高度合作、协调发展动力机制,促进“1+X”证书制度落地、落实。
以学分银行为载体,融通学历证书的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体系,时间要素上推行弹性学制,空间要素上构建课堂教学、实训见习、替岗工作“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范式。形成泛时空的课证融通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微观模式,促成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等值化
依据总体思路,探索促进校企协同发展、产教协作融合、课证协调融通,充分化解职业教育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职业教育的力量。
1.重构上位遵循,革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参照国家专业的标准和“X”证书标准,根据试点学科基础及教学资源状况优化专业结构;基于“就业导向”和“升学导向”不同维度下确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这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和归宿。其次,课程体系重构是关键。剖析岗位群所需主要业务要求与职业能力、序化并整合工作内容为教学内容并重构课程,建构基于“1+X”证书制度的岗位导向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标准。最后,重建“双师型”师资认定规范、优化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内容和完善“双师型”师资评价指标;完善教学资源与创新教学环境。
2.搭建书证融通桥梁,推行职业教育“微证书”
“微证书”其实质是概念证书,是对“1”和“X”的不同标准而造成的知识、技能等差异的弥补和延伸。首先,将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块划分成:专业核心知识、职业主要技能及综合素养等模块。依据知识和技能深浅程度分为初、中、高不同等级;其次,依据等级标准将“X”培养所需分成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两类并按照知识和技能深度同理也分成初、中、高三个不同等级;最后,对比分析学生在“1”与“X”两个方面取得所需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量差与质差,修完相应课程,弥补相应的差异,即可获取对应的“微证书”。“微证书”的实施将从根本上克服了“1”和“X”所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简单算数累加、学历教育衍变为职业培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和教师备课压力加大等问题,推动1 与X 证书的无缝对接。
3.构筑信息化平台,让科技赋能“1”与“X”
构筑“1+X”证书信息化管理平台。平台设有“1”与“X”证书的媒介功能、查询功能和研究功能。媒介功能包括线上知识与技能课程互选模块,在“X”证书考取时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1”的学习中没有实现的,学习者可通过信息平台进行第N 个“X”证书的线上甄选、继而智能匹配“1”、核定微证书认证结果及所对应的“X”证书。查询功能可检索职业技能证书种类,获得该职业技能证书综合信息及教学资源,也可提供“X”证书线上报名、培训考核、查询服务、信息更新等一体化功能。通过研究功能可以科学测度劳动力就业市场供求状况,学习者职业规划价值取向及学历提升趋势等,为1+X 证书制度的落实提供数字信息服务。
1.精准定位,推动多主体参与
“1+X”证书制度应以“X”等级认证为抓手,发挥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涉及政府部门、试点学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认定机构等多方主体参与。首先,疏通院校与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关系。企业需要什么规格的人才,职业院校就应该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否则培养的人才匹配不到就业的企业和相应的工作岗位,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错位。人才的培养要尊重企业的现实需求,邀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享受师傅带徒弟的车间教学。其次,相关研究机构的参与,特别是要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研究院所增强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亦可促进企业研发新产品和革新相关技术,培育企业竞争实力。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保障学生、职业院校、其他主体等合作单位在落实“1+X”证书制度过程中能够紧密融合,保证证书开发(人社部门、教育部门、行业组织等更多单位参与)、考核中的质量,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与学生就业能力。
2.精细施教,让企业参与“三教”改革
一是围绕“1+X”证书制度,企业积极参与创建双师型师资团队。一方面以“1+X”证书制度为导向,加大力度培养一批能够胜任“X”证书培训的教师。二是引进一批具有行业企业经验的名师名匠充实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其次,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导向,优化专业建设与教学资源,企业参与教材制定,将新业态、新工艺等融入教材开发中。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训实践项目教学。企业积极作为协助学校运用雨课堂、学习通、蓝墨云等平台开展教学方法的创新;建设一批集实验、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践基地。
3.政策支持,实现校企同赢最优化
校企同赢是让企业高度认可并深度参与“1+X”证书制度的长期有效机制,构建企业参与的成本核算和激励机制。将题库建设、考试系统及证书考核过程中发生成本均列入考证成本。对于参与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与“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税收”的组合式激励模式与政策,保证企业参与“1+X”证书制度落实的积极性、有效性和长期性。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职业教育人、财、物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财政经费投入力度和保障的程度,使生均教育经费逐渐达到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培养的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与企业的需求规格吻合,形成政府政策引导,校企双方形成良性互动的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的新机制落地、落实、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