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银卫
(甘肃省甘谷县委党校,甘肃 甘谷 741200)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群众富裕富足的根本性部署。而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也是实现这一战略部署首要的根本性要求,更是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基础。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和脱贫摘帽县,甘肃省甘谷县把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当作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中上游,县域总面积1 572.6 km,耕地面积8.4 万hm。全县辖13 镇2 乡10 个社区405 个行政村,总人口64.25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5.74万人,是甘肃省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教育大县和劳务大县。
近年来,甘谷县把发展主导产业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强力构建特色产业“五大体系”。甘谷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将主要精力投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下大力气抓重点、排隐患、补短板、强弱项,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促进群众稳定增收的主攻方向和长久之策,突出抓好到户产业资金落实、合作社规范提升、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等重点工作,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全县蔬菜、果椒、中药材种植面积及畜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9 万hm、4 万hm、0.67 万hm、260 万头(只),总产值达到60 亿元。
在果品产业方面,甘谷县通过加快基地建设,加大品牌建设和宣传推介,提升了果园管理水平和果品质量,增加了果农收入。2020 年,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4 万hm,总产量达到65 万t,总产值达到28 亿元;农业人口人均果园面积超过0.07 hm,果农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 以上。
在蔬菜产业方面,围绕渭河川道区、南后山冷凉区、散渡河流域、清溪河流域四大片区,已形成优质精细菜、冷凉区蔬菜、高效设施蔬菜、旱作区蔬菜四大种植板块,构建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的生产格局。
在中药材产业方面,依托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办点示范的形式,大力推行“贫困户+合作社+产业”的产业脱贫模式,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加工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在马铃薯产业方面,通过“以奖代补”推动专用型品种的推广和集成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马铃薯栽培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渭河川道区菜用型早春地膜马铃薯种植区、低海拔双垄沟播马铃薯种植区、高海拔区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区三大种植版块,实现了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
在畜牧产业方面,严格落实非洲猪瘟防疫等重大动物防疫措施,探索发展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规模养殖场户+贫困户+市场”的产业发展模式,成功引进并落地实施唐人神50 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提升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
在五小产业方面,按照“农户主体、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注重质量”的原则,支持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形成了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以五小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扶贫体系。
一是现有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不高。一方面,部分村果椒产业形成时间不长,增收致富的效益还未得到充分显现,产业链条短、销售渠道单一,存在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另一方面,已经形成规模的燕家韭菜、雒家大葱等也存在龙头企业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的问题。
二是县级财政比较困难,产业扶贫投入相对偏少,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偏少,增收渠道单一,维持村级机构运转尚且困难,导致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欠账较多,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是合作社作用发挥不明显,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机制还不够完善,贫困户融入产业发展链条的程度偏低,有的合作社领办人缺乏基本的经营管理能力。
四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业产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农业发展科技化和市场化基础上的,需要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传统农业经济效益偏低,大量农村精壮劳力外出务工,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愿不高,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的现代化。
五是农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品牌效益较低。“有产品没价格、有产品无品牌”的现象仍然存在,该县仍然陷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附加值低的困境;已经获得市场认可的一些品牌农产品也因为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面临“有品牌没规模、有品牌没效益”的尴尬处境。
要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必须在探索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上做文章,全面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要在全面落实省市农产品扶持政策的同时,坚持多措并举,持续推进特色产业培育。一是要创新流通和销售模式,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依托省内外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加快农产品产销对接,让企业优势、产品优势、生产优势对接到市场,加快推动本地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二是要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蔬菜、中药材、果品等高效到户产业扶持项目,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业收益。三是要认真贯彻落实消费惠农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通过设立直销直供网点,鼓励各大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广“电商+企业”“电商+直播”“网红带货”等线上销售模式,实现农产品销售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四是要构建上下协同、责任落实、有序推进的农业保险工作机制,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自然和市场风险,助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此外,可采取以村为单位签单、由乡镇统一组织向保险机构投保的方式,条件成熟一个投保一个,充分保障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制订并落实全县农民合作社培训方案、合作社带头人培训方案、“空壳社”清理整顿方案,全力抓好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经营。一是联席会议创示范。积极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县级示范社进行评定,推进市级、省级示范社的创建、监测和管理工作,促进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二是靠实责任抓培训。采取现场观摩、理论培训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县级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集中培训班。三是扩大合作促效益。按照“能合则合、乡贤促合、抱团联合、多方混合”的原则,通过组建联合社,将弱、小、散的合作社联合起来,统一生产、统一品质、统一销售,有效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的水平和效益。四是摸底整改促规范。在充分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扎实推进经营异常合作社的问题整改,建立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引导创建各级示范社,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健康发展。五是强化培训提能力。充分利用一切培训资源,进一步加强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培训,提高合作社带头人的经营管理能力。
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的培育扶持力度,发展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和农户之间加强合作,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销售的全面对接,实现产加销利益最大化。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小农户和联结大市场的作用,通过引进、组建等多种方式培育发展县级龙头企业3~5 家。三是大力推进“互联网+”“线上营销、线下成交”经营模式,培育发展3~5 家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同时,按照“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要求,实施农产品市场开拓工程,加快建设覆盖产地预冷、产地冷藏、冷链运输、低温配送、冷链销售等有效衔接的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服务推动作用,培育农产品品牌,引导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品牌农产品优化配置。一是要充分调动企业的能动性,鼓励企业争创“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甘肃省著名商标”,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有效解决“有产品没价格、有产品无品牌”和产业附加值低的问题,使龙头企业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全面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二是要继续在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上下功夫,通过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培育一批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打造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一是要紧盯农村服务人才短缺的问题,推动电商人才、农产品经纪人向乡、村两级流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引进农村急需专业人才,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切实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要紧盯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把提高农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农业科技培训,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同时,全面落实培育、后续服务、认定、扶持关键措施,为全县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在认定和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上,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后续跟踪服务。让参训农民群众领会产业扶持政策,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提高农民群众对产业扶持政策的知晓率,达到每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做到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产业扶持政策与农民群众的无缝对接。
要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强化措施,创新载体,狠抓落实。近年来,甘谷县白家湾乡苟家岘村“三变”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入选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因此,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最好的捷径就是在全县范围内总结推广白家湾乡苟家岘村“三变”改革模式,进一步探索深化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互联网+金融”“党支部+合作社+互联网+扶贫车间”“村集体+农户+果品+贮销”等4 种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研究引进集体经济增长新的运行机制和实现形式。另外,还要继续探索依托产业资源优势,发展引领带动型集体经济;推行腾达“五位一体”劳务模式,发展劳务合作型集体经济;发挥园区带动作用,发展多元联动型集体经济;借力“三变”改革,发展股份合作型集体经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项目带动型集体经济等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5 条路径,有效夯实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基础,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