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晨
(山东大学 审计处,济南 250100)
2018 年3 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并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了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标志着我国审计事业迈向了新征程。2018 年5 月,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审计委员会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为审计工作提供有力指导。由此,审计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积极组建党委审计委员会作为其内部审计的议事决策协调机构,加强了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打开了内部审计直通决策层的渠道,为高校内部审计价值提升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提供了保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元,高校优化协同治理结构任重道远。进入转型期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呈现出存在的问题多、辅助性建议少,专业性监督多、治理主体协同少,重复性工作多、宏观资源少等问题,审计价值主要锁定在低端层面,在融入高校治理方面存在途径单一、手段缺失等问题,与促进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服务高校“双一流”建设等核心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对高校内部审计的价值进行再思考、再拓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价值属于关系范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价值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强调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此,对高校内部审计价值的分析不是以审计部门为主体展开的单向分析,而应当将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审计部门与其他主体的互动关系和对组织需求的响应程度展开分析。
内部审计的职能是内部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它反映了内部审计的本质,并为实现审计目标服务。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2020 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基本采用同样定义。综上所述,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可以概括为监督、评价、建议、咨询。
价值不同于职能,价值不仅关注职能是什么,更关注是否满足了治理主体的需求。履行职能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手段,价值的拓展既可以通过职能的拓展实现,也可以在现有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审计理念的转变、技术方法的革新、体制机制的完善等实现。
结合内部审计职能和高校发展治理需求,高校内部审计价值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监督检查为基础的风险抵御价值。监督主要聚焦审计对象的合法合规性和真实完整性,通过查找揭示问题,进而督促整改,起到化解风险、预防警示的作用。二是以评价反馈为基础的决策辅助价值。评价更注重从合理性、有效性角度对审计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定,通过信息反馈为领导层决策提供支持。三是以咨询服务为基础的协同治理价值。咨询是在监督、评价职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增值职能,以“审帮促”为原则,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四是以建议职能为基础的战略提升价值。建议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利用其专业视角、执业经验和信息优势,对高校的全局发展或局部管理建言献策,成为高校完善治理机制的驱动者。
在内部审计发展的初级阶段,需求侧动力不足,高校内部审计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审计监督的延伸,此时的内部审计以单向供给为主并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当前,高校各方面治理需求持续增长,单向供给模式以内部审计部门的价值判断为主导,忽视了治理主体需求,易影响价值的有效发挥。例如,审计计划难以聚焦重点、精准发力,经济责任审计、工程结算审计等常规审计工作占用了审计人员的过多精力,且与治理效能关联度不高,审计工作的开展以内审部门的经验判断为主,审计成果表现形式单一、内容单薄,这些都制约了内部审计自身优势的形成和价值的实现。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谋求发展必须将供需体系的价值中心转向需求侧,如职能定位、计划制订、关注重点、结果输出等方面,将治理主体的需求进一步融入审计工作,改变局部推动、对立监督的状况,实现供需双向循环。
审计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是在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的背景下保证受托责任有效履行,因此经济监督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不同于企业直接追求价值增值,高校内部审计价值常常止步于以经济监督为重点的价值维护,对价值创造关注较少。组织目标的实现依托于价值维护和价值创造两个维度,因此高校内部审计价值拓展有以下两个层次:一是从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扩展到对权责链条的监督,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深度,加强源头追踪,构建起坚固的免疫系统;二是由单一的监督者向价值维护与创造相统一转变,使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咨询、建议等职能相互贯通、相互契合,既要时刻关注风险,将安全置于决策判断的首位,有效维护组织利益,也要融入发展思维,对高校的治理过程、战略实施等作出评价和提出建议,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
提高价值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评价过去的经济监督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的第一要务,进入新时期,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依然固守传统监督职能,甚至用历史性标准指导未来行为,必然会出现工作被动、低效等问题,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必须着力强化内部审计主动服务未来的建设性。评价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未来,高校既有的以财务流和业务流为客体的监督评价是内部审计维护和创造价值的重要抓手,具有基础性作用,通过对历史性行为的监督评价和分析,准确掌握有效信息,为科学预测、合理建议、防范风险、辅助决策提供依据和突破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高校的发展愿景和战略规划,根据治理需求,将审计工作从事后监督逐步转移到事前预防、过程监督和咨询建议等方面,助力高校长远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部门因需跨部门开展业务,具有掌握信息全面等特点,也有成为大数据中心的独特优势。在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内部数据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建立跨部门、跨系统的大数据中心成为可能。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定期备份或动态采集财务和业务系统底层数据,成为数据信息的“集散地”,同时也面临将资源转化成价值的挑战和压力。为更加有效、及时地迎合不同治理主体的需求,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以数据聚集驱动价值聚集,对数据的运用由以验证为主导转向以挖掘为主导,立足全局加强数据集成和分析,对重大风险进行监控预警,提高审计“防未病”能力。总之,内部审计部门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分析问题发展趋势,跟踪审计成果应用情况,使各类数据资源在监督服务对象的手中产生多种形式的价值增值。
充分发挥高校审计委员会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作用,搭建高校内部审计供需集散平台,统筹审计业务布局,确保审计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一致。审计业务布局决定着内部审计的价值层次,审计委员会应当主导年度审计计划的制订,在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充分收集各种治理需求进行分析调研和筛选排序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学校发展战略、中心工作、高风险领域等方面,确定年度审计计划和审计重点。合理布局常规审计业务和重大专项任务,提高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绩效审计等关乎治理效能的审计项目的比例,加强对关乎学校改革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事项的过程监督,在精准发力的基础上推动审计业务范围全覆盖。合理分配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资源和力量,通过前移关口、及早识别风险等措施堵塞漏洞,通过整改跟踪、立行立改等措施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确保审计效能的发挥。审计委员会通过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加强审计质量把控,倒逼审计质量提升,提高审计结果层次,强化审计结论的建设性和客观性,提高审计建议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将内部审计嵌入治理体系,在与高校改革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中实现价值拓展目标。
一是加强制度协同。通过制度设计,保障高校各责任主体协调有序和审计工作规范开展。高校可以利用审计委员会来集合纪检监察、人事、财务、资产等部门的意见与建议,梳理并改正各项规章制度中不利于审计工作开展和落实的内容,使审计制度与各职能部门的制度相协调,划清专业监督和业务监督的界限,避免跨部门开展工作的重复性和无序性。
二是加强审计过程协同。在审计委员会主导下,通过联席会议、专题会议、信息互换等机制,搭建部门间协作平台。在审计准备阶段,内部审计部门可利用职能部门熟悉主管领域政策和信息的优势,深入了解审计对象的整体情况及相关领域的重点难点工作,拓宽审计思路,获取解决问题的线索。在审计实施阶段,内部审计部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多方调研验证,由点及面地挖掘深层次原因,提出精准可行的建议,提升审计结果的应用价值和认同感。在审计整改阶段,内部审计部门主动识别需要协调解决的跨部门问题,加强联动整改,充分调动职能部门的力量,为职能部门在整改跟踪、结果确认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支持。
三是推动构建高校整体监督体系。打破各监督主体孤立封闭的工作模式,协调纪检监督、审计监督、专业监督等各方面的监督力量,发挥各自优势,紧盯关键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妥善安排专项检查、审计监督、督查巡查等工作,完善问题线索共享、工作成果借鉴、人员力量互补等机制,避免资源成本内耗,提高监督的全面性和连续性,实现统一安排下的系统监督目标,最终形成党委领导下的以审计委员会为纽带的多元监督协同机制。
高校应当进一步明确审计委员会统筹审计信息和资源的主导地位,通过资源整合、共享实现价值拓展。首先,高校应进一步建立满足审计工作需要的数据信息库,在审计委员会的协调下,加强各业务领域数据信息共享和动态收集,充分获取各重要业务系统数据,加强非结构化数据的获取和整合,降低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运用信息化手段将现有的审计方法和思路通过建立模型予以固化,将抽样审计转变为全面审计,提高数据处理的质量和效率。基于数据分析和挖掘,选取重点领域、重大风险建立指标体系,实时测算并对异常指标提出预警,及时防控重大风险。其次,审计成果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内部审计部门要突破以审计报告为终点的思维方式,搭建以审计成果为核心的信息共享共用平台。根据高校多层次治理需求,对审计结果进行深加工,通过风险提示清单、案例警示教育等形式进行信息共享。建立可视化、查询便捷的决策支撑系统,通过反馈各类内部审计成果、问题整改情况及重点跟踪事项的进展情况等,对全校内部控制及治理状况进行多维度呈现,解决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协助领导层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