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生态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着地的对策研究

2022-11-12 23:20马小东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32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马小东

摘要:2019年,中央提出《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并且强调“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马克思认为,城乡矛盾不再对立是人类进入共产主义高级社会形态的必然体现,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普遍状态。由此,城市与乡村的融合是消除人民在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过程中的最终目标,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最高形态。文章以马克思城乡生态融合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去剖析城乡生态融合对乡村振兴助力的方式,打破解决城乡融合的主要困境,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城乡融合;生态融合;乡村振兴

一、引言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农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工业化推动了国外学者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出现倡导建立“新的城市中心”、同一地区兼具城市及乡村行为的观点,国外对城乡统筹的深入研究较早,于1898年,研究学者霍华德深入分析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并阐述城市和乡村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达到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的关系。在马克思生态理念之下,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生态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民众对于健康、美好环境的追求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对城市扩张发展的进一步统筹,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推动乡村建设的生态化,把科技手段作为乡村规划发展的重要工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内对城乡关系的研究热度从未消减,逐渐认可城市与乡村是有机整体,不容分割,共同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学者们很关注城乡关系,改革开放前的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发展平衡,同时溯源城乡融合的科学外延和内涵,为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指导理论和思想。将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相连接,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被认为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城乡生态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口。

二、理论视角

(一)共生理念

马克思认为,共生理念不仅存在于人与自然之中,还适合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以劳动者与生产工具、劳动资料、劳动空间等客观条件相分离作为出发点,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立即使农村居民陷于数千年的愚昧状况”,资本主义社会城市是财富的发源地,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异质的人居形态,两者本是有机统一体。“乡村城市化”首先要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這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由于各类学科研究学者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则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持有不同的看法,被公认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发展过程的可持续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公平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发展。当前中国传统村落转型发展面临村落失去活力、人居环境受破坏、人文景观破碎化、文化符号迷失、土地利用粗放等困境,旅游业强势入侵传统村落,促进村落经济发展,但同时存在村落原有风貌受损的风险,因此强调可持续发展对中国传统村落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城乡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困境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立即使农村居民陷于数千年的愚昧状况”,资本、劳动空间、观念体系、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都起着关键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城市是财富的发源地,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融合理论说到,人类如果处于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也就是所谓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后,城乡融合将是普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所以,为达到乡村振兴的最高境界和目标我们要实现城乡融合。

(一)生态公共物品均衡问题

由于城市经济具有一定的发展惯性,与乡村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明显过大,地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突出。而且随着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不同历史要求,国家中心城市与区域性城市以及区域中心城市群等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地位的持续上升,由于人口的集聚导致乡村大量的人力资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乡村撤出,没有了投入与参与建设乡村的人力资源。乡村吸引力因城市虹吸作用而愈加弱化,经济实力悬殊无法达到均衡条件。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这对农村人力资源也造成了严重冲击,给农村带来了老龄化、空心化、三留守等问题。

生态公共服务均等化不足,由于城乡二元分化,城市与城市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明显高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实力,在提供生态公共品方面明显乡村的质与量明显低于城市的水平,乡村振兴在此又遇困难。

(二)地方政府对乡村生态的不重视

城市集聚效应带来的最大的挑战就是虹吸效应,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凸显,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逐步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空间形式,同样地,县域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随之降低或一直居低不上,这二者相互影响导致了恶性循环,竞争力丧失,城乡竞争力无法比拟。

与此同时,城市之间的分化也进一步加剧,城市将面临过疏和过密双重挑战,部分中小城市可能会收缩或丧失竞争力,大城市也将面临大城市病的风险。由此,县域与小城市地方政府为了与大中城市展开博弈,这让乡村与县域政府为了经济发展不得不对生态与经济二者做出艰难抉择。

(三)经济不健康发展带来的负外部效应

工业化时代向新时代演变的过程中,人类的居住环境也从城市工业污染开始到城市自我环境生态治理的进步,让城市生态环境也逐渐变得适合宜居,加上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物品以及城市环境的不断美化,使得城市更具居住吸引力。反观乡村生态发展,却有所退化,生态环境面临许多问题,居住环境质量因不正确地与大自然相处,导致越发地降低了环境承载能力。在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和马克思生态理念的影响之下,积极促进农业转型是协调经济和环境的重要方式。传统的农业发展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利于维护生态化。

四、通过生态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实现城市与乡村建设的相对均衡

为了改变城市与乡村二元割据的局面,城市与乡村需要携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弱化二者存在的鸿沟。由此,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通过打造县乡城市群,将城市经济职能扩散开,输出与转移已经饱和甚至形成溢出状态的产业给小城市,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产业冗杂与城市的产能过剩,提升小城市的经济实力与地位。通过对中小城市的经济输出,让乡村搭上中小城市经济提升的便车。

为实现城市与乡村的相对均衡,乡村和城市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享有基本生存环境权利、生态产品、绿色发展机会、增长红利等方面不应该存在差异,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乡村振兴实现的前提。

(二)促进城乡发展的生态重心再平衡

为了降低城市的虹吸反映政府应该通过让企业下乡,把就业机会带到乡村或者县域城市,为此需要设立相关配套政策,在打造更好营商环境的同时更要打造企业愿意居住的工作环境。这是重中之重。随着城市化到达甚至超过顶峰,小城市与县域城市的地方政府应该确保因为城市发展饱和与农民工回流将会带来的问题与机遇,促进生态宜居环境的建设以及农民工安居问题,避免城乡因为乡村发展不协调形成再度失衡的格局。

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县乡生态环境治理,县域经济是带动乡村发展的主要环节,是降低城乡虹吸效应的有效手段,也是资源下沉的必要手段,更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当然,为了使乡村发展利益受到保护,村级自治体也需要加强在多主体监督村级资源使用方面的作用,保护村民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公共既得利益不受损失与侵害。

(三)释放可持续发展的正外部性

为了做到生态兴村,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必须要重视对乡村地区的生态化建设工作,将乡村地区打造为与城市相连的附属功能区,并加强维护乡村环境,促进乡村与城市同步发展。由于城乡之间劳动力差异较大,通过缓解二者的矛盾能够进一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使农村青壮年不需要外出务工也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从可持续发展方面做抓手,从村地域特色风貌出发,村委应该加强对生态公共物品的提供,加大对乡村生态景观及资源的制度保护,严禁村民破坏,有助于保持山体整体的生态环境。地方政府不仅应该重视乡村自然地域风貌的保护,更重视文化的地域风貌的保护,对村落出现破坏性的生态现象实施整治工作,保护村落空间景观风貌格局。让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为促进城乡环境同频共振创造新活力。

五、结语

在解决城乡融合问题过程中,通过城乡生态融合发展来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接轨是乡村提升竞争力的最佳优势,因此应该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生态公共物品的协同发展,保住乡村生态资源优势,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良好路径,为乡村振兴助力。

参考文献:

[1]王博雅,张车伟,蔡翼飞.特色小镇的定位与功能再认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140-147.

[2]杨志恒.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溯源、内涵与机制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35(04):111-116.

[3]王羽强.国外“城乡统筹”研究现状及经典理论述评——基于EBSCO及牛津期刊数据库的文献检索[J].前沿,2012(07):11-13.

[4]ClarkBD.GardenCitiesofTomorrow[J].UrbanStudies,1967,4(01):88-88.

[5]刘彦随.城市与乡村应融合互补加速建设“人的新农村”[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7(11):27-28.

[6]张海鹏.中国城乡关系演变70年:从分割到融合[J].中国农村经济,2019(03):2-18.

[7]李爱民.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问题与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19(02):35-42.

[8]韩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J].理论视野,2018(11):5-8.

[9]刘彦随,严镔,王艳飞.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J].经济地理,2016,36(07):1-8.

[10]李邦铭.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长沙:中南大学,2012.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09.

[12]栾永玉,林超琴.马克思《资本论》生态思想再论析[J].学习与实践,2021(03):5-11.

[13]冯丹萌,孙鸣凤.国际视角下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8):29-36.

[14]周毅.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理论研究[J].南方论刊,1999(03):6-8.

[15]刘双双,段进军.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内在机理、驱动机制和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1(11):47-55.

[16]张晓霞,顾光海.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20(01):59-64.

[17]张磊,叶裕民,孙玥,陈蛟.特大城市城乡结合部村庄分类研究与特征分析——以广州市农村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9,43(06):47-54.

[18]刘玉侠,张剑宇.回流农民工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研究——基于浙皖赣黔四省的调研[J].江淮论坛,2021(05):41-50.

(作者单位:河北地質大学)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
城乡关系视域下撤村并居社区的融合性治理
关于乡村振兴几个核心问题的判断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