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雷
青铜器纹饰定名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由来已久,积弊甚多,李学勤先生早在20 年前就指出了这一严重问题:“这一学科分支有大量专有名词,包括纹饰,但诸家分歧很多,容易造成混淆紊乱。在翻译成外文的时候,问题更是复杂,莫衷一是。”①李学勤:《〈商周青铜器幻想动物纹研究〉·序》,载段勇《商周青铜器幻想动物纹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2、3 页。刘绪先生于2017 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河南所见周代编钟正鼓部纹饰研究》②陈洁:《河南所见周代编钟正鼓部纹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的评阅书上指出:“对青铜器纹饰的称谓,学术界比较混乱,即使专门研究青铜器的专家,对同一纹饰的称谓亦往往彼此互不相同,给读者带来很大不便。”如果学科的这种基础理论问题都难以科学化、统一化、规范化和体系化,又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讲话精神呢?又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话语体系呢?尤其是在全球学科视野下的当今,其必将成为制约学科大数据建设的一个瓶颈。基于此种现状,笔者拟对西周甬钟篆带所饰“两头龙纹”及其异名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考辨,希冀能在青铜器纹饰定名的统一与规范性方面有所推进。
“两头龙纹”的称谓,最早出自《商周青铜器文饰》一书:“两头龙纹,纹饰特点是单个兽体的两端各有一个龙形或兽形的头。”③马承源:《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载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组编《商周青铜器文饰》,文物出版社,1984,第8 页。篆带饰“两头龙纹”的西周甬钟代表性实物主要有11例,分别为:师臾钟(图1-1)、楚公 钟(Z98:3009 号)(图1-2)、三式兴钟(4 件,76FZH1: 8、30、16、33 号)(图1-3、1-4、1-5、1-6)、㝬钟(宗周钟)(图1-7)、柞钟(图1-8)、中义钟(4 件,60·0·187、182、188、189 号)(图1-9)、陕西扶风齐家村甬钟甲(图1-10)、士父钟(图1-11)、井人 钟(图1-12)、鲁邍钟(图1-13)和梁其钟(图1-14)。
图1 西周甬钟篆带两头龙纹
① https://auction.artron.net/paimai-art5141780805/.② 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75 页,图1·5·30a。“图1-10 扶风齐家村甬钟甲背面的篆带纹饰”由王清雷裁剪自“图1·5·30a”。③ 袁荃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41 页,图1·5·4d。“图1-11 士父钟(小钟,故宫博物院藏)背面的篆带纹饰”由王清雷裁剪自“图1·5·4d”。④ 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第68 页,图1·5·22a。“图1-12 井人 钟背面的篆带纹饰”由王清雷裁剪自“图1·5·22a”。⑤ 马承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46 页,图1·2·10a。“图1-13 鲁邍钟背面的篆带纹饰”由王清雷裁剪自“图1·2·10a”。
关于西周甬钟篆带所饰“两头龙纹”,学界尚有多种不同的称谓。据笔者目前初步统计,“两头龙纹”及其不同称谓至少有18 种之多,如“两头夔纹”“斜角夔纹”“斜角两头夔纹”“斜角变体夔纹”“双头连身的夔纹”“两头兽纹”“横S状双头兽纹”“斜角双头兽纹”“对角双头兽纹”“对角兽头纹”“双兽首纹”“两头龙纹”“双头龙纹”“顾首龙纹”“S 形顾龙纹”“S 状纹”“斜角双首共体龙纹”“斜角龙纹”等。这种纷繁多样的纹饰称谓,给圈内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对于跨学科研究的学者而言,则会头晕眼花、满头雾水,有种陷入纹饰的汪洋大海而茫然不知所措之感。比如笔者在搜集西周甬钟纹饰资料的时候,如果不是因为熟悉西周甬钟以及拥有丰厚翔实的甬钟图片资料作为支持,就会凭空多统计出数十种甚至上百种的纹饰。而事实上,许多不同的纹饰仅是同一种纹饰的不同称谓罢了。下面笔者就对“两头龙纹”及其令人目眩的17 种不同称谓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考辨。
纵观“两头龙纹”及其17 种不同的称谓,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夔纹类、兽纹类和龙纹类。
关于“两头龙纹”的夔纹类异名称谓共有5种,分别为“两头夔纹”“斜角夔纹”“斜角两头夔纹”“斜角变体夔纹”和“双头连身的夔纹”,分述如下。
1.“两头夔纹”说
《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一书将师臾钟①该书称之为“师丞钟”。从该钟的铭文来看,应该厘定为师臾钟。的篆带纹饰(图1-1)称为“平雕两头夔纹”②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出版社,1996,第196 页。。
经笔者全面梳理有关青铜器纹饰的研究文献可知,“两头夔纹”(图2)最早见于《商周彝器通考》一书。该书指出:“两头夔纹 其状(一)两头一上一下,身为对角线。(二)一头有角,一头大腮,两身相连。”③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重印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84 页。该书所言两头夔纹的“其状(一)”与师臾钟篆带纹饰的形态雷同,属于同一种纹饰。
在《殷周青铜器通论》一书中亦有对“两头夔纹”的具体界定。该书认为:“两头夔纹,两端的头部一上一下,身为对角线。”④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第112 页。该书初版于1958 年,对初版于1941 年的《商周彝器通考》所载的“两头夔纹”进行了精简,仅保留了其中的“两头夔纹其状(一)”⑤同上书,第112 页,图七六。(图2-1),删掉了第二种“两头夔纹”(图2-2)。
图2 《商周彝器通考》所载两头夔纹图例
2.“斜角两头夔纹”说
《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一书认为三式兴钟(4 件,76FZH1:8、30、16、33 号)的篆带(图1-3 ~ 图1-6)“饰阴线斜角两头夔纹”⑥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第191 页。。
3.“斜角夔纹”说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一书认为三式兴钟第3 件(76FZH1:16 号)的篆带(图1-5)“饰斜角夔纹”①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第178 页。。同时指出㝬钟(宗周钟)(图1-7)、柞钟(图1-8)、中义钟(图1-9)的篆带纹饰与这件兴钟相近。②同上书,第179 页。
4.“斜角变体夔纹”说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一书将陕西省扶风齐家村甬钟甲的篆带纹饰(图1-10)称为“斜角变体夔纹”③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第75 页。。
5.“双头连身的夔纹”说
《故宫青铜器》一书认为故宫博物院所藏士父钟的篆带(图1-11)“饰双头连身的夔纹”④故宫博物院:《故宫青铜器》,紫禁城出版社,1999,第222 页。。
以上就是5 种关于两头龙纹的夔纹类异名称谓。那么这类称谓是否妥当呢?
一说起夔纹,许多学者都会想起《说文解字》《庄子·秋水》《山海经·大荒东经》《韩非子·外储说》等文献中关于夔的记载。在目前一些青铜器研究文献中,夔纹这一称谓的使用依然比较广泛。但从学术角度来讲,夔纹这一称谓并不妥当,这在学界早已有人关注,并有详细而深入的探讨,其中以《商周青铜器文饰》一书最具代表性。该书对夔纹的批判性阐述如下:
以往所称的夔纹或夔龙纹是概念不清和形象混乱的一大堆龙类纹饰的缀合。据过去的著作,我们所分的单个爬行龙纹,部分的卷龙纹和大多数的长冠龙纹,都是夔纹或夔龙纹。宋代以来金石学家把青铜器上具有一足或根本省略了足的侧视龙形图像称之为夔纹。因此,青铜器上夔纹的数量之大,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这是一个误解。商周时代描绘物象图案,通常是采用侧面或正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正面和正侧两面结合的方法是兽面纹中所习见的。除此之外,就是侧视的表现方法了。我们在商和西周青铜器的立体装饰上往往可以看到,龙这种幻想中的物象大多有两只爪子,因此用侧视的图像表现时,则必定只有一足。有两足似走兽形的龙纹,在立体形象中必是四足,例如玉雕中就有四足龙。但是,在任何立体的铸像中从来没有见过一足的龙。因此,把这种一足的侧视龙类的图像与“夔一足”的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是不妥当的。关于夔一足和夔非一足的说法也各有不同。《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这是说夔是仅有一足和声如震雷的青牛。但是,就在春秋时代,对夔一足的说法早已提出了怀疑。《韩非子·外储说》:“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又,《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文,象有角手人面之形。”一足的青牛和像龙而人面有角兽,显然是无法联系起来的,因为夔的形象如此之不确定。孔子本人处于那个时代,如果殷周礼器上有这么多的夔纹,则他不会说不存在一足之夔的可能。《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夔是乐正。但如果将《山海经》中夔皮可以鼓而声闻五百里的神话,与传世的一件青铜鼓上有一个裸身、形状狰狞而头上有角的怪神相联系,商周时代的乐正夔,很可能就是这个青铜鼓上人面有角的怪神了。因为它的特殊形象和鼓是相应的,在别的器上以往从未见过这种图像。所以,本集中我们没有单独列一类夔纹,而是分别将宋代以来金石学家们称为夔纹或夔龙纹的图案,统一分类在龙纹之中。⑤马承源:《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载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组编《商周青铜器文饰》,第8、9 页。
另外,《中国青铜器综论》一书对于夔纹的命名也提出了质疑。“旧通常所谓夔纹是指一种有一足、二足或根本省略了足的龙形侧面图像。”①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547 页。“但从旧称作夔纹的图像看,并非皆只一足,也有的有二足,或根本无足。”②同上书,第547、548 页。“因此把上述侧视的龙形图像视为夔,严格地说,实是不很妥当的。”③同上书,第548 页。特别是,另外13 种不同于夔纹的命名,虽然没有对“夔纹”说提出正面批判,但其命名本身已经在事实上否定了夔纹称谓的合理性。“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既然夔纹的称谓存在问题,那么关于“两头龙纹”的异名夔纹类称谓(“两头夔纹”“斜角夔纹”“斜角两头夔纹”“斜角变体夔纹”“双头连身的夔纹”)也就难以成立,均属于旧说之列,笔者建议摒弃。
关于“两头龙纹”的兽纹类异名称谓共有6种,分别为“两头兽纹”“横S 状双头兽纹”“斜角双头兽纹”“对角双头兽纹”“对角兽头纹”“双兽首纹”,分述如下。
1.“两头兽纹”说
《商周彝器通考》一书将㝬钟(宗周钟)的篆带纹饰(图1-7)和井人 钟的篆带纹饰(图1-12)均称为“两头兽纹”④容庚:《商周彝器通考》,第373 页。在该书中,井人 钟被称为邢人编钟。。笔者查阅《商周彝器通考》,发现在该书中有“两头兽纹”的具体界定,即:“两头兽纹,其状(一)两头兽相盘绕,一头作长舌一头作大腮。(二)两头皆长舌,一向上,一向下,作S 形。(三)两两头长舌兽相重。(四)两两头长舌兽相盘绕。(五)如(二)状,长舌兽有鼻如象。(六)两两头兽相对如扁球。(七)两两头兽相钩连。”⑤同上书,第111、112 页。但笔者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并结合该书所附例图(图3)可知,该书在纹饰部分所界定的“两头兽纹”与㝬钟(宗周钟)、井人 钟的篆间所饰的“两头兽纹”虽然名称相同,但是纹样形态并不相同。
图3 《商周彝器通考》所载两头兽纹图例
《殷周青铜器通论》一书将㝬钟(宗周钟)的篆带纹饰(图1-7)称为“两头兽纹”⑥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第74 页。。该书虽然在第七章对青铜器纹饰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但其中并没有关于“两头兽纹”的任何阐释。
《西周士父钟的再发现》一文认为师臾钟⑦师臾钟在该文中被称为“师丞钟”。从该钟的铭文来看,应该厘定为师臾钟。的篆带(图1-1)饰“双头兽纹”⑧高至喜:《西周士父钟的再发现》,《文物》1991 年第5 期,第87 页。。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一书将鲁邍钟的篆带纹饰(图1-13)称为“两头兽纹”⑩马承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第46 页。。
2.“横S 状的双头兽纹”说
《先秦乐钟之研究》一书认为井人 钟(图1-12)、师臾钟①师臾钟在该书中被称为“师丞钟”。从该钟的铭文来看,应该厘定为师臾钟。(图1-1)、三式兴钟(4 件,76FZH1:8、30、16、33 号)(图1-3 ~图1-6)、士父钟(图1-11)、㝬钟(宗周钟)(图1-7)、梁其钟(图1-14)、柞钟(图1-8)、中义钟(图1-9)这8 例西周甬钟的篆带均饰“斜角双头兽纹”②朱文玮、吕琪昌:《先秦乐钟之研究》,台湾南天书局,1994,第75、76 页。。
《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一书认为三式兴钟(4 件,76FZH1:8、30、16、33 号)的篆带(图1-3 ~图1-6)“饰斜角双头兽纹”③陕西周原考古队、尹盛平:《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第38 页。。
《中国青铜器综论》一书认为㝬钟(即宗周钟)的篆带纹饰(图1-7)为“斜角双头兽纹”④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第363 页。。
4.“对角双头兽纹”说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一书将三式兴钟(4 件,76FZH1:8、30、16、33 号)⑤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第41 ~44 页。(图1-3 ~ 图1-6)、师臾钟⑥同上书,第58 页。(图1-1)这两例甬钟的篆带纹饰均称为“对角双头兽纹”。
5.“对角兽头纹”说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一书将柞钟①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第55 ~57 页。(图1-8)、中义钟②同上书,第52 ~54 页。(图1-9)这两例甬钟的篆带纹饰均称为“对角兽头纹”。
6.“双兽首纹”说
《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一文将三式兴钟(6 件)中的2 件(76FZH1:16、33 号)(图1-5、1-6)的篆带纹饰均称为“双兽首纹”③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第7 页。该文将此组兴钟称为丁组,本文采用学界的主流称谓,即三式兴钟,特此说明。。
从以上6 种关于“两头龙纹”的异名兽纹类称谓来看,在《商周彝器通考》《殷周青铜器通论》这两部著作中,这一种纹饰就有“两头兽纹”“两头夔纹”两种称谓,可见容庚、张维持两位先生对这一纹饰的定名尚未统一;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一书中,这一种纹饰就有“两头兽纹”“对角双头兽纹”“对角兽头纹”3 种称谓,足见对其定名的严重分歧。因在相关研究文献中,对于这些纹饰的定名均没有任何阐释,故对于每一种纹饰定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应该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研究青铜器纹饰的许多专家应该都阅读过《商周彝器通考》《殷周青铜器通论》这两部著作,因为“在目前有关青铜器的著作与考古报告中,对青铜器纹饰名称的使用,多数情况下仍是采用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及《殷周青铜器通论》的说法。”④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第539 页。既然如此,这些专家就应该知道这种纹饰应该称为“两头夔纹”,而不是某种兽纹。特别是,《商周彝器通考》《殷周青铜器通论》这两部著作在纹饰一章中均专门阐释了何为“两头夔纹”,但在正文中描述有关器物的纹饰时却没有使用这一称谓。如《商周彝器通考》一书将㝬钟(宗周钟)的篆带纹饰(图1-7)和井人 钟的篆带纹饰(图1-12)均称为“两头兽纹”⑤容庚:《商周彝器通考》第373 页。在该书中,井人 钟被称为邢人编钟。,《殷周青铜器通论》一书将㝬钟(宗周钟)的篆带纹饰(图1-7)亦称为“两头兽纹”⑥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第74 页。,这显然是矛盾的。
由此笔者推测,对于“两头夔纹”这种称谓,《商周彝器通考》《殷周青铜器通论》两书的作者容庚和张维持先生有可能也觉得其并不妥当。故此,两位先生在著作中描述有关器物的纹饰时,就没有采用“两头夔纹”的称谓,而是采用概念更为宽泛的“两头兽纹”的新名称。将“两头夔纹”改称为“两头兽纹”,仅一字之差,其逻辑关系显而易见。既然夔纹有不妥之处,但夔肯定属于兽的范畴,将其改称为“两头兽纹”,应该比称为两头夔纹要合理一些。其他几种关于某某兽纹的称谓,估计也是出于这种考虑。这种称谓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两头夔纹”等夔纹类命名存在的问题,但却与科学的求真精神背道而驰。因为从科学的动物学分类视角而言,兽纹的涵盖面过于宽泛,虎纹、象纹、鹿纹、龙纹等都属于兽纹。对于那些不熟悉青铜器纹饰的学者而言,仅从“两头兽纹”等兽纹类名称上来看,很难判断这是一种什么形态的兽纹,从而会陷入一种虚无茫然的状态。有些学者在看到真实的器物纹饰时可能会恍然大悟,这不是容庚先生所言的“两头夔纹”吗?估计会有种被忽悠的感觉。也就是说,原来的“两头夔纹”等夔纹类名称,虽然有些不妥之处,但对于圈内人而言,大家都知道说的是什么纹饰;对于圈外人而言,仅从“两头夔纹”等夔纹类名称上,也能知晓其纹饰的大致样貌。故此,笔者认为将“两头龙纹”的异名夔纹类称谓改称为兽纹类称谓,并不妥当。这6 种兽纹类称谓过于宽泛,缺乏具象性,尚不如原来的夔纹类称谓合理,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摒弃。
关于“两头龙纹”的异名龙纹类称谓最多,共有7 种,分别为“两头龙纹”“双头龙纹”“顾首龙纹”“S 形顾龙纹”“S 状纹”“斜角双首共体龙纹”和“斜角龙纹“,分别辨析如下。
1.“两头龙纹”说
《商周青铜器文饰》一书指出:“两头龙纹,纹饰特点是单个兽体的两端各有一个龙形或兽形的头。这种纹饰的体躯大多变形,成为一条斜线或曲折形线,没有看到过比较写实的形象化的体躯。”①马承源:《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载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组编《商周青铜器文饰》,第8 页。“两头龙纹大多做回顾状,两头在同一个方向的称同向式,两头回顾相对的称相顾式,两头做相反方向的称向背式。”②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商周青铜器文饰》,文物出版社,1984,第97 页。该书列举了大量的青铜器“两头龙纹”例证(图4),对“两头龙纹”进行了详细阐释。马承源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中即采用了这种定名,如井人 钟③马承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第44 页。该书将井人 钟称之为邢人 钟,但从该钟铭文来看,厘定为井人 钟更为妥当。(图1-12)和梁其钟④马承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第24 ~27 页。(图1-14)的篆带纹饰均被称为“两头龙纹”。《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江苏卷》一书也采用这种定名,将梁其钟的篆带纹饰(图1-14)称为“两头龙纹”⑤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江苏卷》,大象出版社,1996,第174 页。。
图4 《商周青铜器文饰》所载两头龙纹的部分图例
从笔者目前搜集到的青铜器研究文献来看,马承源先生在《商周青铜器文饰》一书中通过对夔纹和夔龙纹的批判,第一次提出“两头龙纹”这一名称,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过的定名。对于青铜器研究领域一个经常使用的纹饰称谓的更名,不仅要考虑其严谨的学术性与求真的科学性,还要考虑其现实的可操作性与通俗性。“在目前有关青铜器的著作与考古报告中,对青铜器纹饰名称的使用,多数情况下仍是采用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及《殷周青铜器通论》的说法。”⑥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第539 页。中国有千千万万从事青铜器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文博考古工作者,对学界一种常用的纹饰名称改动地越少,给学界同仁带来的麻烦就会越少。从《商周彝器通考》和《殷周青铜器通论》这两部著作中的“两头夔纹”“两头兽纹”,到马承源先生提出的“两头龙纹”,虽仅一字之差,却体现了马先生的独具匠心、学术智慧和人文关怀。同时,马先生“两头龙纹”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老一辈学者是如何对前人成果进行批判性继承,又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术性创新的。马先生用具体的学术行动令笔者见证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负责任的“传承与创新”,值得学界同仁与后学深入研习与反复参悟。
2.“双头龙纹”说
《陕西周原新出土的青铜器》一文认为1998年出土于陕西周原的楚公 钟(Z98:3009 号)篆带(图1-2)“饰线条流畅的阴纹单线双头龙纹”⑦罗西章:《陕西周原新出土的青铜器》,《考古》1999 年第4 期,第20 页。。
3.“顾首龙纹”“S 形顾龙纹”和“S 状纹”说
这3 种纹饰名称均出自《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一书,故放在一起探讨。
该书将三式兴钟的篆带纹饰(图1-3 ~ 图1-6)称为“顾首龙纹”,认为其与㝬钟(图1-7)、师臾钟①该书称之为“师丞钟”。从该钟的铭文来看,应该厘定为师臾钟。(图1-1)的篆带纹饰相同。②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第406 页。该书认为梁其钟(图1-14)的“篆间饰S 形顾龙纹”,其与㝬钟、三式兴钟、师臾钟③该书称之为“师丞钟”。从该钟的铭文来看,应该厘定为师臾钟。的篆带纹饰相同。④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第433 页。该书认为鲁邍钟(图1-13)“篆间饰S 状纹”⑤同上书,第501 页。该书称之为鲁原钟。。
笔者仔细观察以上5 例西周甬钟的篆带纹饰(图1-1、图1-3、图1-7、图1-13、图1-14)发现它们的篆带纹样均为同一种龙纹。但在《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一书中,对于这同一种龙纹却有3 种不同的名称:“顾首龙纹”“S 形顾龙纹”和“S 状纹”。那么,其中哪一种称谓合理呢?
笔者通读《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一书,发现该书有对纹饰的专论——“第六章 西周青铜器纹饰”,其中用了一节的篇幅对龙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该节根据龙纹形态的不同,将其分为八型:“A 型花冠顾首龙纹”⑥同上书,第530 页。“B 型水草型顾首龙纹”⑦同上书,第532 页。“C 型象鼻龙纹”⑧同上书,第533 页。“D 型波曲形龙纹”⑨同上书,第534 页。“E 型横S 形顾首龙纹”⑩同上书,第538 页。“F 型龙纹间火纹”“G 型短小龙纹”“H 型绞龙纹”。认真阅读该节全文,并结合所附的龙纹例图,笔者有3 点认识。
其一,在该书“第六章 西周青铜器纹饰”所论的A 至H 型的八型龙纹中,并没有“顾首龙纹”“S 形顾龙纹”和“S 状纹”的称谓,而且这3 种称谓均指同一种纹饰。可见该书对于青铜器的纹饰研究与具体使用尚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其二,云纹、雷纹、窃曲纹等均有“S 状”的纹样类型。显然,“S 状纹”的称谓太过宽泛,严重缺乏具象性,故此这种称谓并不妥当,首先排除。
排除E 型“横S 形顾首龙纹”之后,笔者又仔细阅读了该书中剩余七型龙纹的文字资料。在对B 型“水草型顾首龙纹”的描述中,笔者找到了关于㝬钟、三式兴钟、师臾钟、梁其钟、鲁邍钟这5 例西周甬钟篆带龙纹最为接近的阐述,该书对B 型“水草型顾首龙纹”的界定为:“B 型水草型顾首龙纹 主要特点是纹饰由细长曲折的线条构成,线条上多有歧出的钩状纹饰。龙首反顾,整个纹饰做长条形,多装饰器物的口下、盖沿和圈足。有单首与一身双首两种形式,一身双首的又有双首同向与双首相对两种样式。”①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第532 页。其中,“一身双首”之“双首同向”B 型龙纹以保卣颈部的纹饰(图6-1)为例,“一身双首”之“双首相对”B 型龙纹以子父丁卣颈部的纹饰(图6-2)为例。巧合的是,这两例纹饰也是《商周青铜器文饰》所言“两头龙纹”的实例②参见本文图4-1、4-3,各自图片角度存在差异。笔者尊重两本著作各自图片的角度,未做任何调整。。故此,B 型“水草型顾首龙纹”中的“一身双首”样式,符合㝬钟等5 例西周甬钟篆带龙纹的主体纹样特征。所以,按照《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一书“第六章 西周青铜器纹饰”对龙纹的类分标准,㝬钟等5 例西周甬钟篆带所饰龙纹应该称为“水草型顾首龙纹”(一身双首式),而不是该书所言的“顾首龙纹”③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第406 页。“S 形顾龙纹”④同上书,第433 页。或“S 状纹”⑤同上书,第501 页。该书称之为鲁原钟。。但是,对于“水草型顾首龙纹”的称谓,笔者认为还需商榷。水草是指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常见的种类就有十多种之多,茎叶形态各异。况且,该书在对“水草型顾首龙纹”的概念界定中,并没有提及任何与“水草”有关的词汇,故该书所言的“水草型”到底是指哪种水草形态我们不得而知,也不清楚该型龙纹与水草有何关系。所以,笔者认为“水草型顾首龙纹”的称谓,尚值得斟酌与推敲。
图5 《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所载E 型横S 形顾首龙纹图例( 簋)⑥同上书,第546 页,图十五之4。
图6 《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所载B 型“水草型顾首龙纹”(一身双首式)图例
4.“斜角双首共体龙纹”说
《北方西周早期甬钟的特点及甬钟起源探索》将三式兴钟①高西省:《北方西周早期甬钟的特点及甬钟起源探索》,《西周青铜器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第62 页。(6 件)(图1-3 ~图1-6)、师臾钟②同上书,第63 页。该文称之为“师丞钟”。从该钟的铭文来看,应该厘定为师臾钟。(图1-1)、士父钟③同上书,第66 页。(图1-11)这3 例甬钟的篆带纹饰称为“斜角双首共体龙纹”或“双首共体龙纹”。《探源溯流——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将此类纹饰也称为“斜角双首共体龙纹”④关晓武:《探源溯流——青铜编钟谱写的历史》,大象出版社,2013,第86 页。。“斜角双首共体龙纹”是笔者统计的17 种“两头龙纹”异名纹饰名称中最复杂一种,里面包含了三个纹样元素:斜角、双首、共体。显然,《北方西周早期甬钟的特点及甬钟起源探索》一文的目的,是想使这种纹饰的定名精确化、具象化和唯一化,只要在学术研究中谈到这种纹饰的名称,学界同仁即可知道说的是哪一种纹饰,这样便于学术交流,而不需要再去解释该纹饰是某一类纹饰中的某一型中的某一式。从语言学的视角而言,作为一种纹饰名称,不仅要考虑其学术性、具象性与唯一性,还必须要考虑其简洁性。“斜角双首共体龙纹”这一名称包含了三个纹样特征元素,有点过于复杂了。同时,所谓的“双首”就暗含着共用一个身躯。故此,笔者认为“斜角双首共体龙纹”这种称谓,尚可斟酌。
5.“斜角龙纹”说
《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一书将师臾钟⑤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第173 页。(图1-1)、梁其钟⑥同上书,第176 页。(图1-14)的篆带纹饰称为“斜角龙纹”。
“斜角龙纹”的称谓最早出自《商周青铜器文饰》一书⑦马承源:《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载《商周青铜器文饰》,第8 页。,但对其并无具体界定。笔者通过研读诸多青铜器纹饰研究文献并反复考察、比对大量的龙纹纹样后发现,所谓“斜角龙纹”,其纹样特点为(图7):由两条独立的龙构成;每条龙的龙尾向龙头的一侧回折,与龙头相对,龙尾与龙身形成一个斜角;两条龙的龙头均回顾,在一条篆带内呈对角关系;两条龙的龙身基本呈平行线的关系。如果不细心观察,确实容易将“斜角龙纹”误认为是“两头龙纹”。其实,二者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其最大的不同就是:“两头龙纹”是由一条龙(两头)构成,“斜角龙纹”是由两条龙(均为单头)构成。显然,师臾钟(图1-1)和梁其钟(图1-14)的篆带纹饰不符合“斜角龙纹”的纹样特征,故这种称谓是不妥当的。
图7 斜角龙纹的纹样结构标识图(2 号楚公 钟篆带纹饰)(王清雷制图)
需要指出的是,在梳理三式兴钟的资料时,笔者发现诸多文献将6 件三式兴钟视为纹饰相同的一组,如《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一书认为三式兴钟(76FZH1:8、30、16、33、62、65 号)的篆带均饰“阴线斜角两头夔纹”①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第191 页。;《先秦乐钟之研究》一书认为三式兴钟(6 件)的篆带均饰“斜角双头兽纹”②朱文玮、吕琪昌:《先秦乐钟之研究》,台湾南天书局,1994,第75、76 页。该书没有使用“三式兴钟”的表述,而是用“‘兴钟’丙、丁组共6 件”的表述,查阅《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可知,丙组2件(76FZH1:8、30),丁组4 件(76FZH1:16、33、62、65),恰为6 件三式兴钟,故本文采用学界的主流称谓,即“三式兴钟”,特此说明。;《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一书将三式兴钟(6 件)的篆带纹饰均称为“对角双头兽纹”③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第41 ~44 页。,等等。但事实上,6 件三式兴钟的纹饰并不相同,其中4 件三式兴钟(76FZH1:8、30、16、33 号)(图1-3 ~图1-6)的篆带纹饰均为“两头龙纹”。《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一书是笔者见到的第一部发现6 件三式兴钟中的76FZH1;62、65 号这两件编钟篆带纹饰与其他4 件(76FZH1:8、30、16、33 号)不同的文献,但该书认为这两件甬钟篆带均饰“斜角云纹”④陕西周原考古队、尹盛平:《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第39 页。的描述并不准确。经反复观察76FZH1:62、65号这两件三式兴钟的篆带纹饰,笔者发现前者(图8-1)背面的3 条篆带饰“斜角云纹”,背面右侧下面的篆带饰“横S 形窃曲纹”;后者(图8-2)背面左侧2 条篆带纹饰为“两头龙纹”,背面右侧2 条篆带纹饰为“斜角云纹”。由此可知,6 件三式兴钟中的76FZH1:62、65 号两钟的篆带纹饰并非是单一的“斜角云纹”,而是各装饰两种纹样,非常罕见。
图8 三式兴钟(2 件,76FZH1:62、65 号)篆带纹饰
通过以上对“两头龙纹”及其不同的17 种异名称谓的辨析,夔纹类(5 种)、兽纹类(6 种)名称均属于旧说之列,不建议继续使用。在龙纹类7 种纹饰名称中,笔者认为《商周青铜器文饰》一书提出的“两头龙纹”⑤马承源:《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载《商周青铜器文饰》,第8 页。命名较为合理。但《商周青铜器文饰》所言“两头龙纹”的身躯有“斜线或曲折形线”①马承源:《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载《商周青铜器文饰》,第8 页。两种,而笔者所论西周甬钟篆带的这种“两头龙纹”只是身躯呈“斜线”的样式,如果再加一个限定词来体现这一纹样特征,则使这种纹饰名称更具科学性、准确性、具象性和唯一性。基于这种考量,笔者拟对身躯呈“斜线”样式的“两头龙纹”定名继续进行探讨,试论如下:
为了体现这种“两头龙纹”的身躯特点,已有不少学者做过有益的探讨,如在上述“两头龙纹”及其17 种异名纹饰名称中有6 种名称使用了“斜角”一词,分别为“斜角夔纹”“斜角两头夔纹”“斜角变体夔纹”“斜角双头兽纹”“斜角双首共体龙纹”“斜角龙纹”。该词是关于这种纹饰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限定词。那么,是否可以将这种龙纹定名为“斜角两头龙纹”呢?
斜角是指数学几何中的一个概念,指不是直角整数倍的角,包括锐角与钝角。那么,西周甬钟篆带所饰“两头龙纹”的斜角在何处呢?观察三式兴钟(76FZH1:8 号)篆带所饰“两头龙纹”(图9),可以发现斜角位于龙纹上唇的最前端(粗黑线标识的锐角),这是该纹饰上最明显的一个斜角,是一个大约为14°的锐角。如果以这种“两头龙纹”上唇为斜角的特点来命名这种龙纹为“斜角两头龙纹”的话,笔者以为不妥。因为龙纹上唇为斜角并不是这种龙纹的整体形态特点,而是局部特点。尤其是,西周甬钟篆带所饰“两头龙纹”的上唇并不是均为斜角,还有龙纹上唇上卷的样式,如师臾钟(图1-1)、楚公 钟(Z98:3009 号)(图1-2)、中义钟(图1-9)等西周甬钟篆带所饰“两头龙纹”。如果以“斜角两头龙纹”名之,则与师臾钟、楚公 钟(Z98:3009 号)、中义钟等西周甬钟篆带“两头龙纹”的纹样特征不吻合,从而出现名实不符的错误。
图9 两头龙纹的斜角标识(76FZH1:8 号三式兴钟篆带纹饰)(王清雷制)
在上述“两头龙纹”及其17 种异名名称中,除了6 种名称使用了“斜角”一词之外,还有2种纹饰名称使用了“对角”一词,分别为“对角双头兽纹”和“对角兽头纹”。
那么何为对角呢?对角是个几何学概念,其含义有两种:其一是三角形中的对角,是指三角形中两边所夹的角对第三个边来说,叫作这个边的对角;其二是四边形中的对角,是指四边形中不相邻的两角。甬钟的篆带为长方形,那么对角就是指篆带不相邻的两个角。
最早涉及“对角”一词的纹饰描述,见于《商周彝器通考》一书,该书指出:“两头夔纹其状(一)两头一上一下,身为对角线。”②容庚:《商周彝器通考》,第84 页。《殷周青铜器通论》一书继承了这一概念:“两头夔纹,两端的头部一上一下,身为对角线。”③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第112 页。这里所言的“对角线”,意为两个对角顶点之间的连线,属于一个几何学概念。“对角双头兽纹”①方建军:《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第41 ~44、58 页。和“对角兽头纹”②同上书,第52 ~57 页。这两种纹饰名称中的“对角”一词是否指的是“身为对角线”的含义,笔者不得而知,因为该书对这种纹饰并无任何界定。仅从“对角双头兽纹”这一名称的本身推测,“双头”是指这种龙纹有两个龙头,而“对角”一词可能是指“身为对角线”,也可能是指两个龙头呈对角的关系。
《商周青铜器文饰》一书对这种“两头龙纹”龙身特点描述为:“这种纹饰的体躯大多变形,成为一条斜线……”③马承源:《商周青铜器纹饰综述》,载《商周青铜器文饰》,第8 页。那么“对角线”和“斜线”哪个词汇更能体现“两头龙纹”的龙身特点呢?何为对角线,我们已经探讨过。那么什么是斜线呢?在立体几何中,斜线表示与某个特定平面夹角在0°~90°的直线。显然,对于“两头龙纹”龙身形态特点的描述,“对角线”要比“斜线”准确得多。为了使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对角线”与“两头龙纹”身躯特点的高度契合性,笔者将师臾钟篆带所饰“两头龙纹”的身躯用加粗虚线标记出来(图10)。从图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容庚先生所言的“身为对角线”④容庚:《商周彝器通考》,第84 页。的措辞,非常符合“两头龙纹”身躯的形态特点。由此,笔者不得不由衷地敬佩容庚先生洗练的文笔和精当的用词。如果我们再仔细观察这种“两头龙纹”,还会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两个龙头呈对角的关系(图10,两个粗黑四角星标记处)。
综上所论,笔者认为应将西周甬钟篆带所饰“两头龙纹”定名为“对角两头龙纹”。所谓“对角两头龙纹”,其纹样特征为(图10):由一条龙构成;单个龙身两端各有一个龙头,两个龙头呈对角关系;共用的龙身呈现出一条对角线的形态。
图10 两头龙纹的对角与对角线标识(师臾钟篆带纹饰)(王清雷制)
一开始,笔者认为将西周甬钟篆带所饰“两头龙纹”定名为“对角两头龙纹”就可以画上句号,没有必要再继续探讨下去了。但是,受到容庚先生《商周彝器通考》一书中“身为对角线”一句的影响,笔者觉得学术还是应该追求完美。故此笔者决定,从语言学的视角再探讨一下“对角两头龙纹”和“对角双首龙纹”孰更恰当的问题。
在上述“两头龙纹”及其17 种异名名称中,有9 种名称使用了“两头”或“双头”一词,分别为:“两头夔纹”“斜角两头夔纹”“双头连身的夔纹”“两头兽纹”“横S 状双头兽纹”“斜角双头兽纹”“对角双头兽纹”“两头龙纹”“双头龙纹”;仅有1 例使用了“双首”一词,即“斜角双首共体龙纹”⑤高西省:《北方西周早期甬钟的特点及甬钟起源探索》,载《西周青铜器研究》,第62 ~66 页。。那么,究竟应该用“头”还是用“首”呢?
“首”和“头”,本义都是头的意思。但“首”字出现很早,而“头”字则晚得多。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当中就多次出现“首”字。《汉语史稿》一书指出:“战国以前,只有‘首’没有‘头’。金文里有很多‘首’字,却没有一个‘头’字。《诗》《书》《易》都没有‘头’字。到了战国时代,‘头’字就出现了。”①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第566 页。既然西周时期仅有“首”字,而无“头”字,那么西周甬钟篆带所饰“两头龙纹”是不是只能称之为“对角双首龙纹”,而不能称之为“对角两头龙纹”呢?笔者以为非也。因为青铜器纹饰研究是现代学科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专题,有关青铜器纹饰研究中的理论、概念都要纳入现代科学的学科体系当中去考量其合理性与科学性,而不能拘泥于历史上“首”和“头”孰早孰晚的问题上。所以,对于“对角两头龙纹”“对角双首龙纹”这一对名称,下面还得继续探讨。
《小议“头”与“首”的词义演变》一文指出:“先秦时期,‘首’占绝对优势,两汉时期,‘头、首’竞争激烈,西汉时‘头’稍占上风,东汉时‘头’占绝对优势,但‘首’还未完全隐退。到了魏晋时期,替换就完全完成了。”②吴宝安:《小议“头”与“首”的词义演变》,《语言研究》2011 年第2 期,第127 页。《“首”与“头”的历时考察》一文进一步指出:“‘头’在西汉得到快速发展,这是事实。但是‘首’并没有因为‘头’的迅速流行而退出,换句话说,‘头’和‘首’并没有像其他具有同义关系的常用词一样,很快发生替换,而是互相并存共用,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③杨世铁:《“首”与“头”的历时考察》,《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年第5 期,第96 页。
那么,就“对角两头龙纹”和“对角双首龙纹”这两种命名,“头”与“首”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呢?在现代汉语中,“头”与“首”在语体上有些明显的不同,“‘头’主要用于口语作品中,‘首’主要用于书面语作品或仿古作品中。”④同上书,第98 页。青铜器纹饰研究属于现代学科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专题,并非“口语作品”的范畴。笔者尝试反复吟诵“对角两头龙纹”和“对角双首龙纹”,明显感觉前者平白俚俗,很接地气;后者则朗朗上口,学术气息浓郁,故选用“对角双首龙纹”似乎比较妥当。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几乎每天都有千千万万的考古工作者奋斗在田野考古发掘的第一线,参与的人员有老师、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大量的技工等,考古发掘人员需要登记许多出土文物的诸多信息。参与考古发掘的人员所学专业不同,对于考古学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概念和专业语汇并非了如指掌,如果原始资料的登记存在疏漏,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与麻烦。在这种田野考古的语境下,准确而又通俗的纹饰定名就显得非常重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青铜器纹饰的定名属于语言学的范畴。故此,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我们再次审视“对角两头龙纹”与“对角双首龙纹”这两种名称,就会产生新的想法。《小议“头”与“首”的词义演变》一文指出:“至于‘头’为何取代‘首’成为代表词,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首’的语义负担负荷过重,……二是‘首’和‘手’同音,‘斩首’音同‘斩手’,‘首足’音同‘手足’,非常不利于交际,于是就出现了同音替换。”⑤吴宝安:《小议“头”与“首”的词义演变》,第127 页。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双首龙纹”的名称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双首”音同“双手”,非常容易混淆,在登记一些青铜器的纹饰信息时可能就会带来一些隐患和麻烦。如果使用“两头”而不是“双首”,就可以规避掉可能出现的错误。在上述“两头龙纹”及其17 种异名名称中,有9 种使用了“两头”或“双头”一词,仅有1例使用“双首”一词,很可能也是出于这种现实考虑。笔者在给研究生上课时,就曾出现过此类问题。如曾侯乙墓出土数件鼓,其中一件有一个木柄,故称之为“有柄鼓”。笔者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查看学生记录的笔记,发现有的学生竟然将“有柄鼓”记成了“油饼鼓”,至今想来仍不禁捧腹。从这个真实发生过的小笑话来看,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来考量青铜器纹饰的定名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论,笔者认为将师臾钟(图1-1)、楚公 钟(Z98:3009 号)(图1-2)、三式兴钟(4件,76FZH1:8、30、16、33 号)(图1-3 ~图1-6)、㝬钟(宗周钟)(图1-7)、柞钟(图1-8)、中义钟(图1-9)等11 例西周甬钟篆带所饰“两头龙纹”定名为“对角两头龙纹”,更为合理与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