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永存 血脉传承
—— 给敬爱的爸跨越时空的一封信

2022-11-12 07:33李强
时代报告 2022年9期
关键词:工作

■ 李强

敬爱的爸:

去年的5月28日您离开了我们。一年多来,您在天堂还好吗?

在您离去最初的几个月里,我一直陷入失去您的深深悲痛之中,您的音容笑貌时时展现在我的脑海,我常常禁不住泪流满面。您的儿媳玉芝劝我:“人总会有这一天的,咱爸91岁离去,也算是高寿了,好在走时没受什么罪,神态是安详的。”慢慢地,我从悲伤中渐渐走出,沉浸在深深的思念和长长的回忆之中。

一年多来,我每天都在用心跟您说话,回忆着几十年来和您在一起的时时刻刻、点点滴滴。

爸,您是一位勤奋读书、笔耕不辍的邮电老兵,日记和书信伴随着您的一生。在很多大的政治运动、活动和事件以及亲情交往中,您常以日记和书信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几十年里,您向党和国家写过一些表达赤胆忠心的信,给组织上写过大量的工作建议和思想汇报,给弟弟妹妹及晚辈们写过很多关怀勉励的书信。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您曾以共产党员的饱满激情先后在20世纪90年代初,和2008年5月12日、2011年党的九十周年诞辰给党组织写信,表达您的心声。您曾资助希望工程、捐资汶川抗震救灾、向党组织缴纳万元特殊党费,表明您对党的赤胆忠心。您一生都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教导您的弟弟妹妹和子孙后代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作为您的亲人,我们大家都终生难忘。

爸,您的一生与书信有着不解之缘。您和妈的尊名“鸿钧”和“淑信”正是“鸿雁传书”的巧合。

遗憾的是,在我的记忆中,我只给您写过一封信。因为我结婚前和您在一起生活,婚后也在同一个城市,即便因工作出差或旅游外出,最长分开也不会超过半个月。青年时代没想起写信。之后电话、手机通话方便了,更没想到写信。

那封唯一写给您的信,是30多年前的1990年9月中旬,我去长沙看眼病,那还是您从报纸上看到湖南中医学院治疗许多眼病有效果,让我去的。10多天后,我写信告诉您和妈眼病治疗有效果以及对您二老的思念之情。把平时羞于开口、感恩父母的话洋洋洒洒写了三大页信纸。您给我回了信,有欣喜、有关爱、有鼓励、有教诲……回来后,妈给我说:“你爸是流着泪看完了你的信,不知道他到底看了多少遍,很长一段时间,信就放在他的枕边。”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我深切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之后的几十年里,我还想再给您写信,汇报学习、工作和生活,表达父子之间的感情,但因为一直在一起,经常见面,该说的话大都说了,也就没再给您写过信,现在想来是个缺憾。爸,您离开了我们,骨肉分离,天地相隔,我想您一定更希望看到我用书信的形式与您交流。

爸,一年多来,无论是白天,还是在梦里,我常常和您说话,今天,我把给您说的话整理记录下来,以书信的形式发给您。

去年5月9日的母亲节,我们回家,您的儿媳玉芝给妈理了发,当时您在住院,我们跟妈说,等一个月后的父亲节我们再来给爸理发。没想到您突然离去,我们想尽这一点点晚辈的微薄孝心却再也没有机会了。

去年5月22日,因为您发高烧,二弟和堂弟晓宛把您送进了省人民医院急诊室。大夫当时就下了病危通知,而我们认为这是医院小题大做。因为近十年来,您经常住院。仅2019年那一年,住院就多达6次。由于长期积劳成疾,您从40多岁起,先后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后来,您坚持锻炼、重视饮食,主动积极与主治大夫搞好配合,每天坚持服药和食疗,这些老年性疾病一直控制得很好。就是住院,也主要是睡眠不好、肠胃不通畅、脚面浮肿、牙龈疼痛、皮肤瘙痒等不危及生命的病症。即便是发高烧,一支退烧针或一个吊瓶,很快也都能康复如常。每次住院,也多是调理,一个疗程后便会出院。谁知这次,在家还能跟妈正常交流的您,从被送进急诊室到第二天住进亚重症监护室,就没有再完完整整地说出一句话。

在您住进亚重症监护室的5天后,5月27日下午3点多,您从监护室被推出,去做CT检查。走廊上,您用几个月来少有的光亮眼神扫视着身旁的亲人,口中不停地念叨着什么……但因舌头瘫软,缺乏张力,说话含糊不清,二弟他们俯近您的脸庞,仔细倾听,隐约听到您是在念叨身边亲人的名字:玉芝、小钢、晓宛、群慧……眼光扫过他们后,还在继续寻找着,儿媳玉芝明白您的心,说小强、小勇、其他儿媳和您的孙子孙女他们今天都没来,等您住进普通病房,俺妈和他们都会来看您。您似乎听明白了,停止了寻找的目光,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

检查全过程,5天来始终守候在监护室外的二弟一直握着您的手,他没想到,这竟是他与您生前最后的握别。从CT室出来,您向身旁的护士连声含糊地说着“谢谢,谢谢”,同时还向身边的亲人继续不停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他们努力辨别,也难以听明白。您是想要交代什么,有什么心事需要表达?这是您留在世上最后的话语。您那最后闪着些许光亮的眼眸和含糊不清的语言,与几十年来您那聚精会神的眼神,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和朗朗笑声形成的鲜明对比,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是我终生难以拂去的痛。

检查前,大夫说,CT检查相关指标参数基本正常的话,可转进普通病房。当时,CT结果出来,相关指标参数也确实基本正常,没想到病情会在当晚突然恶化,一度中断呼吸。当第二天上午,我们正在商量请河南医学院专家前来会诊是否需要做气管手术时,没成想中午1点多,您的病情再次恶化,心肺功能急剧衰减。您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从四面八方赶往医院,紧张地守候在重症监护室外,屏气凝视着监护室的大门,企盼一生创造出许多奇迹的您能够再次创造奇迹。

没想到,5月28日15时19分,因抢救无效,您离开了我们。

这犹如晴天霹雳,五雷轰顶,我们难以置信。

我不相信,一个乐观、豁达、坚强、自信,几十年来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病魔的爸就这么猝然倒下了。

爸,您走得是那样匆忙,一句嘱托的话也未留下。儿子品尝到了从未有过的痛苦、失落和悔憾。

爸,您的心脏停止跳动后,您在场的亲人们怀着无助、无望、极其悲痛的心情,流着眼泪,通过长长的走廊,把您推到安放您的地方。

推车停下后,我满脸泪水、哆哆嗦嗦寻找并握着您那逐渐变凉的手,这是我最后一次跟您握手,不忍松开。不是有一个成语叫撒手人寰吗?我想紧握着您的手把您留下,玉芝哽咽着轻声告诉我:“松开吧,要给爸穿衣服了,再晚,穿衣服就不方便了。”我依依不舍地松开了手。爸,您真的撒手人寰了。爸,您一定听到了亲人们那抑制不住的抽泣声和哽咽声了吧?您一定知道我们是多么不想让您离开啊!

玉芝打开了她和晓宛一同为您买的寿衣,那是一套紫红色、印有团花图案的唐装。还在您80岁生日前一天,我们和您一起到唐装店,为您选择了一套您最喜欢的唐装。10多年来,凡是过年过节过生日或迎接贵客,您总是喜滋滋地穿在身上。穿得久了,前襟稍有些磨损,我们要再给您买一件,您说:“不用了,这就挺好的,将来我百年之后,你们还要给我穿上这套衣服。”您的突然离去,我们不敢即时让与您感情深厚、已是86岁高龄的妈知道,怕她一时承受不了,也无法取出几年前她已经为您准备好的送老衣。爸,我们还是背着一生艰苦朴素的您,在临别时,给您穿上了一套崭新的唐装,还是您喜欢的那种花形。

爸,因为疫情等原因,您住进亚重症监护室后,医院不允许家属探望,几天来,您所有的病情变化,均是通过医护人员转述。我们对起码的隔着玻璃或视频及时了解您的病情的途径也不能得到而感到遗憾。

爸,这是您几十年来多次住院仅有的一次身旁没有亲人陪伴,6天来,您的亲人守在监护室外,却咫尺天涯。爸,这6天,您没有感到孤独和无助吧?您没有吃苦和受罪吧?您没有含着遗憾咽下最后一口气吧?儿子这么想,也这么问,却再也无法得到您的答案。回答我的只有我那一串串止不住流出的泪水。

爸,近几年来,您看到和您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一个个相继离去,曾几次给我们兄弟交代,在您百年之后,一定要照顾好妈的身体和生活。您还交代,伴随您几十年的书房摆设尽量保持现状。每当那时,我总是想,您的身体还是那么硬朗,饮食正常,每天按时服药、散步,思维和记忆力就像五六十岁的人一样清晰敏捷,怎么也能活到九十五六岁以上,现在交代这些话,似乎早了些,没想到,您离开我们的这一天来得这么突然。

爸,您离去得太突然了。

我们兄弟商定,在玉凤路邮政小区、您曾经小住和劳动过的那套一楼房子里为您设置灵堂。将灵堂设在这里,我们考虑到,除了暂时瞒着妈之外,另外还有两个您一定能够满意的理由:一是作为一个18岁参加邮电通讯工作、将近61岁离休,之后又发挥余热担任《光明日报》《青年导报》、广州《信息时报》发行顾问直至70岁高龄,对邮电工作无限热爱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邮电老兵,最后从邮政小区离开,想必也是您的心愿;二是作为一个从小就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的儿子,这套一楼房子小院的菜园里,是您生前最后从事农业劳动、留下足迹和汗水的地方。我们想,把灵堂设在这里,如果您在天有知,也一定会同意的。

灵堂布置好后,您的所有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以及在郑州和从外地赶来的侄子、侄孙为您守灵,您的三弟、四弟及弟媳、二妹、小妹,以及省内“李家堂屋”微信群里的其他亲人和您在郑州亲家的子女,以及您长孙大龙女朋友的父母也从外地赶来,为您送行。

虽然我们按照您老人家生前的嘱托,丧事从简,不扩大影响,未按省邮电局老同志去世的惯常做法,在纬五路邮电家属院门口张贴讣告,也未在您工作过的单位微信群里发布信息,还是有很多人从不同渠道得知您离世的消息,大家纷纷送来花圈,发来唁电,他们中有您的老领导、老同事,也有我们的老邻居以及我们兄弟的同学、同事和朋友,我不再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

爸,我要特意告诉您的是,这次前来为您吊唁送行的亲友同事中年龄最长的,是跟您有着深厚感情、最能谈得来、已是84岁高龄的您的三弟我的三叔,身患多种疾病的他不顾孩子们的劝说和长途坐车的辛苦,执意从200多公里外的老家南阳赶来和您告别。在您的灵前和身旁,他悲伤至极,老泪纵横,两手不停地剧烈颤抖。他没有忘记,70多年前的1944年您离家外出求学时,一直跟着您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跑前跑后,当时只有7岁的他,双手紧紧抱着您的腿,舍不得您离开。您叫着三叔的乳名,说:“胖娃儿,你松开手吧,大哥假期很快就会回来了,再带你玩。”您的三弟等了一个又一个假期。先是兵荒马乱,后因工作繁忙,您直到参加革命工作后的第二年,1950年的八九月份,才有机会趁着送邮件的四轮马车,历经三个昼夜,第一次回到阔别六年的老家,三叔高高兴兴地牵着您,把您带到新中国成立后家里分到的耕地前、菜园旁。他没有忘记,是您在1960年给他提供了进城当工人的机会,而他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也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刻苦钻研,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为您这个在局机关工作的大哥也增添了不少光彩。今天,他知道,他这双小时候和您牵过无数次、长大后干过农活、修过汽车、长满老茧、厚实的大手再也无法把您留住。这次见面,是他和敬爱的大哥的永别。

5月30日清晨,河南省邮政银行在省医告别厅为您举行了告别仪式。

在殡仪馆,我满脸泪水用双臂恭敬地拥抱着您的相片,就像60多年前,我孩童时期投进您的怀中一样,紧紧相拥,久久不愿分离。从告别厅到殡仪馆的几个小时,我的泪水像日夜流淌的小河,抑制不住。小我10多岁的堂妹小光、表妹小峰两人在我身旁,不停地替我擦去泪水。如果泪水能汇成一条河的话,我定会流出更多的泪水,载上一叶小舟,将亲爱的爸从对岸接回。

爸,当您从灵车上被抬下,即将进入天堂的一瞬间,您的弟弟妹妹、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们以及在场的所有亲人再也控制不住,失声痛哭,肝肠寸断。

岁月悠悠,天地茫茫,我在心里哭诉着:爸,敬爱的爸,我们永别了,从此将天地相隔,愿您老人家一路走好。

爸,您一生太辛苦了,太劳累了,像吐尽丝的蚕,燃尽泪的蜡,该休息了,您虽已化作一缕青烟,飞向遥远的天堂,但我始终坚信,您的精神永存,您的英灵犹在……

爸,您走后的一七祭日,我写下了《哀悼父亲》的诗句“哀乐低垂欲断肠,悼文泪雨洒天堂。父子阴阳两相隔,亲情地久更天长”表达对您的哀思。

爸,您知道,我退休前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几十年来,写了不少通讯报道的稿件,对诗歌并不擅长,也没过多的研究,有感而发的小诗,最多也就那么一二十首,仅仅是自我欣赏,从未发表。但在您离去的一年里,继《哀悼父亲》之后,我还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感恩父亲》《纪念父亲》《学习父亲》《缅怀父亲》《父亲天堂不寂寞》等七绝七律小诗和自由体长诗《爸,您在哪里》,深切缅怀您老人家。

爸,虽说您走得过于匆忙,未就身后事留下只言片语,但在长期的亲情交往中,我们父子心灵相通,您所有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早已牢牢根植于儿子心中。儿子知道您心中所想,知道您的担忧和愿望,我们兄弟一定会齐心协力,像您在时一样,过好今后每一天,一定会照顾好妈,解决好您孙子孙女们的学习、工作、婚姻、生活等问题。

爸,几十年来,您始终没有忘记您那贫困、苦难的童年和少年。

1930年7月26日农历庚午马年闰六月初一,您出生于河南南阳县十八里屯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您经常给我们说,旧社会,家境贫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之下,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受尽欺凌。您说,您未出生时,有一个哥哥尚在幼年便夭折了。之后,爷爷奶奶相继生育成活了7个儿女,您便是兄弟姊妹中的老大,从小,老大的责任和义务便深深地印在了您的心里,扛在了肩上。六七岁时,您就开始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直到8岁,才开始在本村小学读书,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由于连年战争和旱涝,生活更加困难,万不得已,您只好辍学。小小年纪,您便帮着父母做农活,走街串巷卖油盐酱醋贴补家用。田间地头和货担旁,人们常看到您孜孜不倦、埋头读书的瘦小身影。

大约在12岁那年,您染上瘟疫,病情比较严重,高烧持续不退、头发几乎掉光、整天说胡话,爷爷到邻村勾营请大夫,经数个月的中草药治疗,病情得以好转。

您的童年,吃不饱穿不暖,为了补贴家用,家里先后做过凉粉、开过以卖面条和包子为主的小饭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开了不足一年的饭铺只好关闭。

爸,您常说,那时穷苦农民吃不饱、穿不暖,您立志要学习文化掌握知识改变我们家贫苦的命运。

1944年您14岁那年,听说离家不远的内乡县有一家免费吃住、不收学费的教养院学校,您想着这可以为比较贫困的家庭节省学费,同时,考虑到稍大些的弟妹可以接替您手中的活计了,您就怀着强烈的读书欲望,试探着向父母提出外出求学。爷爷奶奶深知您非常喜爱读书,考虑再三,答应了您的要求。您在一名地下党员的指引下,和同村另外三个小伙伴一起到了著名抗日将领孙连仲将军的夫人罗毓凤女士投资开办的内乡县教养院。

为了将功课学得更扎实,已在村里读完四年级的您重读了四年级课程。学校以班为单位,上课、食宿、出操,实行军事化管理,虽说是吃住免费,但饭食定量不够吃,同学们就摘些山果、挖些野菜充饥……

虽说教养院的条件比较艰苦,但您还是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半年后,由于日本侵略战争造成的兵荒马乱,时局不稳,学校不得不迁至600多公里外的陕西眉县。由于路途遥远,有些同学不再西行返回家中,一起读书的同乡越来越少。

西迁路上,你们不仅要躲避炮火,还要翻山越岭蹚水过桥。途中,你们看到不少车马行人坠入沟中,车毁人亡,还有几个学生也不幸掉下悬崖。比起那些坠崖的同学,你们十几个掉入冰冷刺骨齐腰深河水里的同学要幸运得多。就这样,历尽艰辛,20多天后你们才到达目的地。

您还记得,在教养院西迁到达西安时,您平生第一次观看了电影,那是一部名叫《放下你的鞭子》的无声电影,当看到影片中贫苦人民不幸的遭遇,大家都流下了伤心悲愤的泪水,爱国热情被更加激发。电影结束后,进步老师播放了《义勇军进行曲》《大刀歌》《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等救亡歌曲的唱片,剧场里,最初的哭声变成一阵阵“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列强”的口号声。

在眉县的临时学校里,吃住和学习条件都比内乡更为艰苦。你们坚持了大半年,日本投降了,大家欢欣鼓舞,庆祝胜利。几个月后,教养院接到通知,迁往许昌,更名为河南省第二育幼院。虽然这次回迁,免去了徒步辛苦,但先坐敞篷车时,恰逢大雨,很多同学被淋得感冒发烧;后改乘闷罐车,车厢密闭,空气污浊,憋闷难忍,又有不少同学病倒。

历经坎坷的求学之路,磨练出了您的坚强意志,也培养了您好学上进的精神。由于您从小在老家入学较晚又中途休学,在教养院,比同班同学普遍大两三岁的您,勤快懂事,乐于助人,加之学习成绩一直很好,颇受老师同学的喜欢,从内乡到眉县再到许昌高小毕业,您一直担任班长。

离开内乡之后,从眉县到许昌,您几次发回家的书信都石沉大海。尚未成年的您努力克制思念父母的心情,以顽强的毅力,在颠沛流离中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高小课程,同时,接受了进步思想。

1948年初,许昌初级职业学校成立,数千人报名应考,小学毕业的您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该校。入学不到半年,学校停办,为了生存,您卖过甘蔗,到一家私立医院当过学徒,吃了不少苦。

爸,1948年8月您18岁那年,有幸遇到一位前辈,他给您指出了到医学院上学、到部队参军和到邮政分局的前身交通局从事人民军队前线与后方往来信件的分拣工作三条人生之路。

多年兵荒马乱、颠沛流离的求学之路使您知道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重要,您选择了到交通局工作。

1949年1月14日,您在许昌市人民政府西大街办事处刘航舟街长的带领下,到天平街许昌市交通局见到了魏震局长,正式参加了革命工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邮电通讯事业的开创者。

当时的许昌市交通局设置有三个班,分别是交通班、警卫后勤班和内务班,您被分配到了内务班。

参加工作后,您在党组织教育培养下,积极要求进步,5个月后,便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之后的几十年,您曾多次回忆并给我们兄弟说起,1949年10月2日,许昌市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各单位敲锣打鼓、扭着秧歌到西北大操场集合,现场歌声此起彼伏、各单位欢呼声不断,参加集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约2万余人,在一个七八万人口的城市里可以说是盛况空前。会上,领导讲话,农民代表、工人代表、学生代表纷纷发言表决心。会后,在许昌主要街道举行庆祝游行,满城红旗飘扬锣鼓喧天,人们欢天喜地来欢庆这个盛大的节日。您也参加了那次盛会和游行,很受鼓舞,激发了您的爱党爱国热情和爱岗敬业精神。几十年来,每当您回忆起那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仍然兴奋不已。

在刚刚参加工作的那段日子里,紧张、繁忙的工作间隙,您努力克服一个个困难,坚持自学,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读完了初中、高中文史方面的全部课程,这在文化尚且落后的建国初期,可算是一个响当当的知识分子了。

随后,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大潮中,您的读书面也随之不断扩大,有针对性地阅读了马列、毛主席的著作,还读了大量哲学、社科、文史方面的书籍报刊。您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觉悟、文字功底和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随着全国解放,邮政局工作重点也由为解放战争和前方解放军官兵书信服务转向为新中国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增加了一些收费邮电业务,并将原来免费赠送的报刊改为收费订阅,社会上有个别人不能正确认识形势,诋毁邮电局是为了挣钱的本位主义,您就用“赤兵”的笔名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在中南局开办的《中原日报》发表文章,驳斥这种错误观点。您以邮电局现时繁忙的日常工作为事实依据,对全国解放后、新形势下邮电工作重点转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以犀利的文笔摆事实、讲道理,端正了人们的思想,在全省邮电系统产生了强烈反响。

爸(右二)在郑州市邮政局发行现场向时任邮电部部长文敏生(左二)汇报报纸发行工作 ▲

1950年,全省邮政体制改革,撤销邮政分局,许昌邮政局划归许昌专署直接领导,不久又更名为许昌邮电局。

之后,您在工作上更加积极努力,政治上要求进步,1952年8月,22岁的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担任河南许昌邮电局人事保卫干事,负责人事、教育、劳动工资和保卫、保密以及监察工作,担子越来越重。1953年10月担任该局秘书,1954年4月担任局党支部副书记。1956年,您担任许昌邮电局办公室主任,协助局长参与管理全局的通讯生产工作。1958年,曾代表许昌邮电局出席了时任邮电部部长、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的“人民公社办邮电”座谈会。向朱部长汇报工作,朱部长对您这位来自基层一线的青年干部理论联系实际、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的汇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指出许昌局的工作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值得在全省乃至全国学习推广。同年,邮电部还在许昌召开报刊发行会,您在大会上介绍了许昌经验,部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会议一致决定全国各地学习许昌经验。

多年来,您的工作能力和才干,以及突出的成绩一直受到上级领导的关注。1963年11月,您作为优秀青年干部,被调往河南省邮电管理局任办公室秘书、综合组组长。在担任秘书的十几年间,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抓住本质性、方向性,先后撰写了数以百计观点正确、论据充分的工作安排和总结、动态简报、经验材料和领导讲话,还主持制定并亲自撰写了切实可行的邮电体制调整、农村电话体制改革、省局机构设置方案编制等文稿。由于您撰写的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指导性,主题鲜明、结构严谨、文笔流畅,被同事们誉为“河南邮电建国后的一支笔”。

1977年8月,由于您的工作成绩突出,代表河南省邮电管理局,参加了邮电部在北京召开的邮电部门学大庆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1979年,您调往郑州市邮局;1983年11月,担任行政一把手,全面主持邮局的行政工作;1984年4月,又主持党委的全面工作。

改革开放初期,您在主持领导邮局企业整顿工作中,坚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突出抓了贯彻三个条例,完善企业领导制度,坚持以改革精神,对生产机构进行整顿,取得了突出成绩。

1983年郑州市邮局被邮电部和省政府评为经济效益显著企业,受到表彰奖励。您还在邮电部召开的武汉企业整顿座谈会上介绍经验,受到与会代表的赞扬。时任省委第一书记刘杰和邮电部部长文敏生亲自到郑州市邮局视察指导工作,对郑州市邮局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986年11月,您参与创办了河南省邮政储汇发行局,之后便主持该局的全面工作,直到1991年3月离休。其间,您认真贯彻省局邮政储蓄要作为拳头业务来抓的指导思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您几乎跑遍了河南省100多个县市,一学二摆三算账,利用邮电部门点多面广的优势,指导基层的同志更好地开展邮储工作。临近春节,您了解到林县近10万建筑大军带着一年辛勤劳动挣来的钱回家过年,及时到当地和县邮电局局长郭用福等人研究方案、制定计划,抓住时机,开展协储劝储活动。当辉县邮电局在局长杨海福的领导下开展有奖储蓄活动,初显成效时,您及时亲临辉县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同杨海福等人进一步完善总结有奖储蓄的办法和经验。这两个局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林县和辉县的储蓄额迅速上升,一跃成为全国县级第一和第三,并将这一成果保持数年。

您将林县、辉县树立为典型,向全省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并总结、创立了“千方百计想办法,千言万语去宣传,千家万户找储源,千辛万苦做贡献”的“四千精神”,和全省邮电职工一起开展协储劝储活动,使河南邮政储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88年,作为一个在全国经济并不算发达的省份,河南邮政储蓄余额占比达到全国邮政储蓄余额总量的百分之十一点多。1988年、1989年、1990年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受到邮电部嘉奖,多次受邀在全国邮储会议介绍经验。

爸,您为了邮储事业不辞辛苦,积劳成疾。在1990年2月19日至5月25日因繁忙的工作,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在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96天,医院曾两次下病危通知。住院期间,您不顾虚弱的身体,在病房接待了湖南省邮电管理局分管局长带领的学习参观团,向他们介绍了河南的邮储经验。出院后,您看到由于外省纷纷来河南参观访问,个别人出现骄傲自满的苗头,及时开展了“外省学河南,河南怎么办”的大讨论,使大家提高了认识,增强了信心和决心,巩固了取得的成绩。1990年7月,您到了离休年龄,但因工作需要,经组织同意,直到1991年3月才离开工作岗位。

爸,您工作的几十年里,多次被评为地市和省局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1988年还被评为“省直优秀共产党员”。

2019年国庆节,您在离休20多年后,还荣耀地获得了国家颁发的省邮电系统中为数不多的“建国70周年荣誉勋章”。

在您90岁生日时,当年的国家邮政储汇局局长王云鹏不顾自己80岁高龄,从北京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工会主席刘敏及河南省分行的相关领导为您祝贺生日,并用诗句“毕生奉献在邮政,四千精神首励人。呕心沥血谋发展,储汇业务建功勋。斗转星移九十载,皓首未曾忘初心。牢记使命谱华章,薪火相传迎新春”给您高度评价。中国邮政银行从这次见面拍摄的照片中,选用3幅,刊登在总行编辑、印制、发行到全国的2020年度台历上,这是对您为邮储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予的充分肯定和褒奖。

爸90岁生日时,当年的国家邮政储汇局局长王云鹏(右一)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工会主席刘敏(左一)为爸祝贺生日,在家合影留念 ▲

爸,您离去后,组织上给予了您客观、真实的评价,说您政治坚定,参加革命以来,您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始终热爱党、拥护党、相信党、依靠党、服从党,自觉把对党忠诚转化为爱岗敬业、履职尽责、苦干实干、勇创佳绩的实际行动……

称赞您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论是在业务岗位,还是在管理岗位,您总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行行是状元。

说您作为河南邮储事业的奠基人,河南邮储的第一代领路人、开拓者,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对工作恪尽职守,不顾临近退休以及身患多种疾病的实际情况,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以扎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推动河南邮政储蓄快速发展,首次提炼并推广“四千精神”,为如今河南邮储在系统内长期保持领头羊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称赞您的一生,是矢志奋斗的一生,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

称赞您为人忠厚、襟怀坦荡;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对子女严格要求,家庭和睦,您的高尚品格值得大家永远怀念和学习。

原河南省邮电管理局局长、后任邮电部副部长的杨贤足说您不仅是对河南邮储,而且对全国邮储事业都做出了杰出的、重要的贡献。

爸,您离休后,受《光明日报》邀请,担任发行顾问。您认为,发行党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每个党员的义务和使命,义不容辞地接受下来。像做本职工作一样,您积极主动走访省会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还不辞劳苦深入地市,了解广大订户需求,积极宣传、发行、订阅《光明日报》。您还到邮电报刊发行部门查数据、定计划,给发行人员宣讲:“订阅《光明日报》像订阅《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党报一样重要。”邮电发行部门的同志看到以前的老领导不顾年老多病,亲自登门,很是感动,受到鼓舞,积极推进《光明日报》的发行工作,使其在河南的发行量迅速上升。

您做出的成绩和工作经验,得到了《光明日报》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您在担任发行顾问期间,多次向时任总编辑、后担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徐光春同志,和接任总编辑、现任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王晨同志汇报工作。他们对您促进发行《光明日报》工作的措施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要求全国《光明日报》的基层单位深刻领会学习河南经验。王晨同志还利用到河南出差之际,在当时的《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谷文雨同志的陪同下,专程来家看望慰问您。谷文雨同志自豪地说:“我这一生最大的成绩,是聘用了李局长担任《光明日报》的发行顾问,李局长的爱岗敬业精神值得我学习,对李局长为《光明日报》发行工作做出的突出成绩,表示衷心的感谢。”

1994年,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创办《信息时报》,报社编委会得知您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光明日报》的发行工作后,派发行部主任携带聘书,专程从广州飞抵郑州,诚恳聘请您担任发行顾问。此时,《光明日报》发行工作已步入良性循环,原本打算一两年后辞去《光明日报》发行顾问、趁着身体硬朗带着妈到各地转转、安享晚年的您,禁不住来人的再三恳请,继续做起了发行顾问,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信息时报》在河南的发行量也大幅上升。这个发行顾问,您一直干到了70岁。

其间,您还担任了我所在的《青年导报》的发行顾问,不辞劳苦地先后带着报社的郑志强、高旭旺、郭曦晨到基层县市邮电局推动报纸发行,使《青年导报》的发行量迅速上升。范文章总编辑对您兢兢业业、开拓进取的精神非常敬佩,称赞“您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多年后,郭曦晨回忆起当年陪您一起出差的情景说,那是他人生一段非常有意义且印象深刻的经历。他说,那时刚刚离休的您精神饱满,思维敏捷,热情随和,周身散发着一种爽朗和亲和感,您是他见过的最有人格魅力和能力的领导干部之一。

爸,我明白,您之所以能够愉快地接受青年导报社的邀请,不仅是您对报纸发行工作的热爱,也是对我工作的支持,您是想为我在报社建功立业增光添彩,是一个老父亲发挥余热,对儿子帮助的亲情体现。

爸,您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您在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爸,您爱岗敬业,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开拓进取的精神,也影响和激励着您的弟弟妹妹和子孙后代,他们以您为榜样,都成为各自工作岗位上的骨干,您常为他们中有人入了党、当了先进,感到欣喜和荣耀;也常为他们中有人在职务和职称上有了进步,给予祝贺和勉励。

爸,您常说,您工作上的进步、弟弟妹妹们的成长和家庭生活以及子孙们的教育,与妈的支持、付出分不开。

1935年11月,妈出生在山东胶东半岛的文登县二马村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在妈六七岁时,他们家就是当地有名的五世同堂的“耕乐堂”大家族,几十口人在一个大院居住生活。解放前分了家,解放后妈家被划分为中农。饱读诗书的姥爷很重视子女的学习教育,妈姊妹几个到了上学年龄,都及时进了学堂。

那时,妈的家乡土地肥沃、海产丰富又是革命老区,在党的领导下,人们思想先进、重视教育、生活富足。新中国成立前后,山东一些革命老区为了培养和向内地输送人才,开始大量筹办以优秀小学毕业生和少量在校初中生为生源的速成师范学校,刚刚小学毕业的妈也参加了考试,在文登、荣成学区数千名考生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文登县第一速成师范。毕业后,又到湖北省邮电学校参加了为期1年半的邮电业务培训班的学习,1953年初,妈以优异的成绩结业,被分配到了许昌邮电局市话班。

参加工作后,妈认真负责,实干巧干,以较强的记忆力,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将许昌市内几百个电话号码烂熟于心,能力和表现出类拔萃,很快便担任许昌邮电局市话班班长,几年后,又担任长话班班长。这两个班都是当时许昌邮电局业务较大、人数较多的骨干部门。20岁左右的妈,带领着有二三十名职工的部门人员,干得有声有色,她和市话班、长话班,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和“先进班组”。从而也有机会与在机关工作的您相识。

1955年,您跟同在邮电部门工作的妈相识、相知、相爱。在您和妈尚未结婚时,妈得知您在生活上对自己苛刻、省吃俭用,是为了资助远在老家的我的爷爷奶奶、叔叔姑姑,妈就毅然将自己的工资仅留下少量的生活费后全部交给您。

1956年初,都是业务骨干的您和妈结婚后,虽说你俩的工资收入要比同龄人高出不少,如果自己用,那是绰绰有余,但你们仅留下少量的生活费,其余的都寄回了南阳老家。不久,您便在妈的积极支持下,把奶奶和仅13岁的小叔、6岁的小姑从老家接到了许昌,是妈给小叔、小姑及时添置了新衣,购买了书包文具,领着他们到学校报了到。从此,您和妈便开始负担起他们的学习、生活,直到他们参加工作,能够自食其力。那个时候,大姑已出嫁,二叔已当兵,三叔也即将成婚,二姑留在老家,忙里忙外准备迎接她即将进门的三嫂。之后您和妈又多次努力,想通过招工把我的二姑带进城,终未能如愿,这也成了您作为大哥的一件憾事。虽说大姑、二姑没有进城,但几十年来,您和妈也省吃俭用,总是想方设法贴补她们,资助和帮助她们的后代学习和就业。

1957年和1958年,我和二弟相继出生。

1959年,三叔陪同爷爷到许昌治病,一家九口人就靠您和妈的工资维持,生活非常拮据。1960年爷爷去世后,您把三叔安排到许昌邮电学校的食堂工作,家里紧张的经济状况稍稍得到缓解。但那时,三叔已结了婚,有了一个儿子,您和妈也尽量让他往家多寄些钱。三叔靠着自己的勤奋、吃苦,一步步从最基层的伙房拉水工做起到帮厨到后来的汽车维修、邮路司机直到司机班班长。每逢三叔、小叔、小姑他们回南阳老家,乡里乡亲们看着能挣钱的工人和城里的洋学生,都羡慕他们有个好大哥好大嫂。三叔说,是您和妈给他提供了一个进城当工人的机会,小叔、小姑他俩也常说,是您和妈供他们上完了小学、中学,参加了工作,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命运。1975年,您和妈以女方主事人的身份,为小姑在郑州操办了婚事。

您和妈也没有忘记远在东北当兵的我的二叔,妈用心帮他选择对象,将同事中一位勤劳能干的姑娘介绍给了二叔,她后来成了我的二婶。20世纪70年代,二叔转业回到许昌,不久,患上了肝癌,您和妈在省人民医院为他找了最好的医生,四处托人买来急用的、最好的药给他治疗,病情初步稳定后,二叔回到许昌。

一天下午,您快要下班时,忽然接到二婶从许昌打来的电话,得知二叔不幸去世。您告诉妈,马上从单位直接去许昌,不再回家。妈得知噩耗后,当即安排三弟在火车站与您碰头同去。您到许昌后,与二婶一起同单位商量二叔的后事以及大妹艳辉接班的事情。

从许昌回来后,我看您神情仍带有几分凝重和悲痛,当您给妈说到二叔不幸去世及后事办理的情况时,仍抑制不住流出泪水,声音哽咽。良久,您坐在餐桌旁的椅子上一言不发,您一定还是在思念您那已离去的一母同胞的二弟。

去年国庆节前,二叔的女儿小光带着刚刚大学毕业的姑娘,拿着水果、营养品专程从许昌赶来看望妈,她没有忘记,她的姑娘出生时,因二婶也已去世,是妈以娘家姥娘的身份给姑娘做了月子里用的衣物和被褥。

那次,我们兄弟一起和她们母女见了面。虽说几十年来很少见面,但毕竟骨血相连,很有亲情。席间,我们得知小光的女儿大学专业是书法篆刻,四弟当天便为她联系了一位书法名家并见了面,之后,我也通过报社老同事王红科帮她找了一家能够刊登书法新秀作品的报纸。后来,从四弟那里得知小光女儿那段时间正积极备考公务员,我也就没再跟她联系,把刊发书法作品一事暂时停了下来。

1963年11月,您离开了学习工作长达17年、视为第二故乡的许昌,到郑州工作。1964年七八月间,您又把妈和我及二弟三弟从许昌带到了郑州,使我们这个小家又上了一个台阶。

记得那时,学校放假,我和二弟最初回许昌去看奶奶时,对一直居住在文明街29号老旧大杂院的铁山、铁中、纪成、建军、国庆、付坤等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炫耀我们在郑州居住的邮电大院,那一排排的平房里家家户户晚上有明亮的电灯,做饭有方便的蜂窝煤,房头还有便捷的自来水龙头,还神采飞扬地跟小伙伴们谈到郑州宽阔的马路上那川流不息的车辆、道路两旁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还有鸟语花香的秀丽公园和巍峨耸立的二七纪念塔以及省会的各种见闻,小伙伴对我们便利的生活条件和见多识广感叹不已,羡慕我们有个好爸妈。

那时,许昌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用水要到几百米外的取水点,一桶一桶地挑回来;大杂院也还用着老式的煤油灯,尚未通电;做饭用的是与煤土和在一起既脏又麻烦的面儿煤;生活有诸多不便。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大杂院家家户户才用上了蜂窝煤;1973年春节前夕,铁中通过他在郑州电业局工作的四叔的关系,将电引进了大杂院,大家才用上了电灯;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小叔和纪成家才率先在大杂院将自来水分别引到了家门口。

1999年,单位给您和妈分了一套高层电梯房,装修通风几个月后,在2000年,你们搬了进去,但勤俭节约的你们却坚持带上1974年前后做的、已经过时的老家具。

两个两门衣柜又用了几年后,柜门合页因年久变形松动,我们兄弟几次坚持要更换,您和妈都没同意,说:“老家具好,环保,还能用。”你们就一直用到现在。

还有您那张长1米2、宽60厘米的老式小书桌,摆上您那越来越多的报刊书籍,再放上台历笔筒台灯后,留下写字的位置就很小。在2003年前后,我为您换了一张长1米8、宽90厘米的大写字台,终于实现了那放在心里30多年的小小愿望。可换下来的那个小书桌,您还舍不得扔,放在了阳台上临时放些小东西。

还有那套客厅的沙发,因为使用概率高,座位塌陷,表面已经破损、起皮,您和妈用不干胶粘上又继续用,四弟实在看不下去,七八年前,先斩后奏,给你们买了新沙发,强行把它换了下来。

那台用了30年的小容量两门老冰箱,东西经常放不下,你们一直不舍得买新冰箱,我和玉芝四五年前送去了一台一人高的三门新冰箱,但老冰箱您和妈还是不舍得扔,您说:“这个冰箱也没有坏,扔了可惜了。”

还有用了很长时间的电视机、电暖气、微波炉、热水器等家电,也是您的几个儿子儿媳坚持帮着陆续更换的。

也是为了表达孝心,10多年来,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春节的海鲜集装箱三弟都是早早地送到家,从不缺漏。特别是春节那一大箱海鲜集装箱,您和妈一看就知道价格不便宜。三弟怕你们心疼,总是说:“这些过节礼品,都是我的朋友送的,没花啥钱。”您和妈知道三弟乐于助人,朋友多,信以为真。实际上,我知道,这些大都是三弟自己买的。

还有您的儿媳燕齐送给您的那根拐杖,您用得久了,有些破损,3年前您住院,大龙到医院陪护您时,上网帮您选购了一根多功能拐杖。当别人说起您这个多功能拐杖挺好,您总是高兴地说:“这是我大孙子从网上给我买的。”

还有您85岁以后经常住院使用的那个轮椅,也是四弟怕您不舍得,先斩后奏给您买的。

爸,您和妈在装修电梯房时,玉芝调动了工作,因为单位离家较远,我告诉您我们计划买房子。您说大龙将来还要上高中、上大学、争取读研还要结婚,用钱的地方很多,想让我们把钱存起来,说要跟我们换房子。我知道这是爸妈对儿子无私的爱,坚持不能与您换房,我们怎么能忍心让70岁左右的爸妈去爬报社没有电梯、没有暖气且光照和通风效果欠佳的6楼家属房,而我们去住舒适的电梯房。

后来,看着刚刚兴起的市面上销售的商品房,我感觉将来大家居住商品房应该是个趋势,且房价一定会涨,决定买房。您不仅答应了,还要资助我几万元您多年辛辛苦苦攒下的养老钱。我说:“不用了,我的钱够了。”

我新买的房子离玉芝上班的地方也就100多米,很方便。那时,我正在经营报社的公司,新房离公司也不远,我上下班也很方便。房子装修好后,大龙也到了寄宿制的高中读书。说到大龙读高中,还是您在报纸上看到教学质量和食宿条件都比较好的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招生,及时推荐给了我们。

几年后,也是您在报纸上看到部分本科院校降分录取的消息,及时通知当年高考成绩离三本投档线相差6分我大姑的孙女薛璞,改报志愿,使她最终如愿上了本科。

爸,虽说这次我们没有给您换房,您和妈没有去爬报社没有电梯的家属房,但早在1985年下半年,大龙出生不久,您却为了我们,每天坚持不断爬了半年多狭窄陡峭的5楼,使我们至今记忆犹新。

那还是在1984年初,我和玉芝刚结婚不久,正赶上邮局给职工分房子,我们在二马路邮局西院墙楼分到了一套5楼顶楼、不足25平方米的小套住房。按说,我们用双职工身份加上您的住房面积补差,可以得到一套面积更大、环境更好的住房。您考虑到局里还有很多老职工家里人口多,住房面积小,建议我们仅用您的住房面积补差,要一套小房。虽然这次分房我们没有得到理想的房子,但却得到了好的口碑。

这套住房,离你们住的纬五路邮电院大约有5公里地。您的长孙大龙出生后,因玉芝奶水不足,我们附近订奶又不方便,您和妈便在邮电院给他订了牛奶,这可苦了您。那时,每天早晨您来上班,都要比之前提前十几分钟离开家,把牛奶送到我们住的5楼,那个时间段,我通常已上班离开家。五十五六岁已经发胖的您,上下楼时,总是累得不轻。玉芝看着您放下奶瓶来不及休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转身下楼的背影,充满了感动和感激。半年后,玉芝的堂妹玉琴来照顾大龙,我们从其他地方解决了订奶问题,您才结束了这段辛苦经历。

爸,在您刚刚离去最初的一个星期里,我不敢回到您居住了20多年的家,我害怕在熟悉的家里再也看不到您那熟悉的身影;我害怕当妈问起您时,会控制不住潸然泪下。但我又想很快回去,恍惚中,仿佛您还在家里。

一个星期后,当我悲伤的心情稍稍稳定,和玉芝一起回家看妈,我们坐在客厅您常坐的沙发上,耳畔仿佛听到您几十年来激情饱满地谈论国家大事和家庭琐事不时发出的爽朗笑声,以及您语重心长对儿孙们的谆谆教诲。还有在您临别之前的一个多月里,仍念念不忘声音已略带含糊的殷殷嘱托,和您在客厅散步时拐杖触及地板的“咚咚”声。

就在2021年5月22日您住进人民医院亚重症监护室的前两天,我和玉芝回家,看到就在这个沙发上,您挽着妈的胳膊,紧紧攥着妈的手,告诉她要记得吃润肠药、安眠药,要记得多活动。那次,你们坐在一起,说了很久,您流下了动情的泪水。这是我们看到的,您和妈从未有过的,当着我们的面握着手待在一起说了很久温情话语的情景,没想到,这竟是您对妈最后的嘱咐。我们知道您跟妈的感情是很深的,相濡以沫66年,你们的感情像一坛老酒,愈加醇厚、浓烈。

您60岁那年在离休前的几个月,因繁忙的工作,突发心脑血管疾病,住进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当时已下了病危通知,是妈配合大夫,使您两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那时起,已提前退休的妈,就把照料您的身体、观察您的病症,当成头等大事。30多年来,在妈的精心照顾、您和大夫的积极配合下,您从40多岁开始陆续患上的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控制得都很好。您80岁后,妈说,一定会加倍照顾好您的身体,一定要让您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超过90岁的高寿。

您对妈也很体贴照顾,妈虽然没有什么老年性基础病,但80岁之后,记忆力衰退得比较明显。您把操持家务的担子接过来,家庭费用、礼尚往来的开支,不再让妈操心。您在85岁之前,家中的保姆偶尔离开三两天,在尽量不打扰我们兄弟的情况下,都是自己力所能及地承担一些家务。您总是说,您工作的几十年一直都很忙,是妈承担了全部家务。您之所以工作能够取得成绩,与妈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您时常将工作中取得的成绩、遇到的问题与同是在邮电部门工作的妈分享、交流。您说您的军功章有妈的一半。

1994年4月28日,爸妈在杭州西湖泛舟 ▲

因工作需要,您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妈却在退休之前很少出去过。您离休后,有机会便带着妈去各地转转。

爸,您一生清正廉洁、艰苦朴素,没有过多积蓄。您总想存一笔钱在身后补贴妈不高的收入,但最终也未能实现。尽管妈退休金不高,不能完全承担雇用保姆和日常开销的全部费用,但请您老人家放心,我们弟兄四个有充足的能力和孝心让妈过上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还是在您离去后,最初我和玉芝回家看妈,午休时,我躺在儿时曾经躺过、50多年来再次躺上的您的床,闻着您那尚存的熟悉气息,回忆起几十年来与您在一起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禁不住泪水打湿枕巾。

记得我七八岁时,您为了使我下午的学习有更充沛的精力,煞费苦心地用冰糕、水果培养我的午休习惯,这个良好的习惯,一直陪伴了我50多年,直到如今。

还是在我七八岁,我们刚来到邮电大院不久,看到几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栽有不同品种的葡萄和丝瓜梅豆等各种瓜果,您便带着我和二弟一起搭架子,种葡萄、丝瓜、梅豆、葫芦。此后,照料瓜果浇水、施肥、修枝、采摘便成了我们兄弟的活计,三弟到六七岁时也开始和我们一起照料瓜果,直到1975年底搬进多层楼房。这不仅让我们吃到了新鲜、可口的瓜果蔬菜,更培养了我们从小就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还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跟着邻家大我3岁的许洪和大我1岁的许婷、雷达到飞机场看飞机,走大路七八里、走小路六七里,为了观赏风景,许洪带着我们抄近路。一路上,蹦蹦跳跳,先是看到野外的花草小鸟,很是兴奋。后来,小路越来越难走,要绕过庄稼地的粪池、跨越水渠,走着走着还遇到了一个土坡和深沟。等爬出深沟后,我们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许婷建议休息休息,我第一个响应,一下坐到土埂上。许洪看着我俩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比这难走得多,如果你俩参加长征,肯定是逃兵。”说罢,转身就走。本打算也休息一下的雷达见状,只好硬着头皮跟了上去。我和许婷休息了一会儿起来,早已不见他俩的身影,只好向着飞机场的方向走去。到了机场,也没见到他俩。阳光下,几架庞大的银光闪闪的飞机让我俩惊喜不已,一时忘了疲劳,围着机场的栅栏和铁丝网转来转去,从不同角度观看飞机,当飞机起落时,我俩欢声鹊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才想起回家。往回走时,太阳已经西下,被许洪、雷达甩下的我俩又累又困又饿,迈着艰难的步伐往家走,稍不留心,还摔了跟头,搞得满身灰尘,感到委屈。我看许婷也有不满,便说,早知小路这么危险难走,就应该让你哥带我们走大路。

正当我俩沮丧万分的时候,远远看到您和许叔叔向我们走来,像是见到了大救星,内心一阵激动。许婷哭着扑到了许叔叔怀里,身为小小男子汉的我,没有像她那样,您却一把将我抱住,像找到了自己失而复得的宝贝,把我紧紧拥在怀里,您轻轻拍着我的后背,告诉我:“你中午没回来,我和你妈都急坏了,到处找你。现在没事儿了,咱们回家。以后出门一定要跟爸妈说。”我那种委屈无助的心情被宽慰和温暖替代,鼻子一酸,禁不住流出眼泪。

事后,我知道,这次我们从上午10点多到下午三四点离开家的大半天时间里,您和妈开始还没怎么在意,吃午饭时见不到我,你俩就开始四处寻找,先是在家属院,后来到了学校,都不见我的踪影,你们开始紧张起来。下午两点多,许洪、雷达回到家,你们得知了我的下落,知道了路途危险,更加担心。

20多年后,我做了父亲,在1989年大年初四,带着3岁半的儿子大龙到印刷厂,一个多小时后我签完了付印,却不见大龙踪影。我和刚下班的玉芝焦急地找遍了印刷厂和家属院以及附近的大小街道,和我们住在同一家属院的同事郑志强和薛天法以及其他邻居也帮忙寻找,依然没有结果,我和玉芝精神即将崩溃。最后在邮电院见到了早已到家的大龙,一下子放松的我瘫坐在沙发上,喘着粗气。那时,我想起了当年我离家大半天时间到机场看飞机的情景,才深切领会到您和妈当时那紧张、焦急的心情,感受到世上只有爸妈好,有爸妈的孩子像块儿宝。

爸,我还记得,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勤俭持家的能力和习惯,在我和二弟10岁左右,您和妈便每个月给我们一定数额的现金,让我和二弟一人一个月轮流学着管理一家人的伙食,看谁计划管理得好。最初两个月,我们管理的伙食还不太理想,您和妈就耐心地指导我们。慢慢地,我们管理熟练起来,调理的伙食,一家人也都比较满意。

那时,您和妈在每一学年的开始,还给我和二弟略微高出学杂费、书本费、买鞋袜之外的现金,让我们自己计划,如有结余,可以自行支配,买些零食和小玩具。三弟到了10岁左右,你们对他也是如此。这些都很好地培养了我们省吃俭用、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和善于理财的能力。

我还记得,在我和二弟三弟上小学时期,常趁着您节假日值班,同您一起到办公室,伏在您那宽大的办公桌上做作业,您坐在对面同样大的办公桌旁,看书看报写东西,其间还过来给我们辅导作业。您的办公桌,要比学校的课桌、家里的书桌大得多。学校的课桌虽说小,但对仍是小学生的我们已足够用了。家里的书桌因放满了书籍报刊和闹钟台灯,我们兄弟坐在那里写作业还说得过去,您趴在上面写东西,就显得非常拥挤。那时,我就想,我有能力挣钱了,一定给爸做一张像爸办公室那办公桌一样又大又漂亮的桌子,让爸趴在上面看书看报,写那永远写不完的东西。

我还记得,我十三四岁时,当您看到我和二弟在学校打乒乓球余兴未消、回家后对着墙壁拍打时,是您在左邻右舍中第一个用小床为我和二弟三弟支起乒乓球案。那时,我们用的是质量一般一毛五分钱左右的兔牌乒乓球,很容易打烂或凹陷下去。如果凹陷下去的话,我们赶快倒一杯开水泡进去,凹陷的地方就会稍稍鼓起来。我们知道专业运动员是用四五毛钱一个的红双喜牌子,心里羡慕,但舍不得买。有一个星期天,您从街上回来,走到我们身旁,像变戏法一样拿出两只乒乓球,扔到我们正在打球的案子上,我们拿起一看,竟然是红双喜牌子,十分兴奋。那一天,红双喜乒乓球让我们直打到忘记了吃晚饭,天黑得实在看不到了才停下来。那时,与我和二弟、三弟一起打乒乓球,打得最好、参与最多的是秦明、李涛、马磊,另外耀庭、牛子、赵昕也偶显身手。

我还记得,上初中后,邮电大院兴起放风筝热,当时我的风筝扎得最漂亮,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都让我帮着扎风筝,扎风筝最紧缺的材料就是做风筝骨架的竹篾儿。一天,一个小伙伴悄悄告诉我,咱家前排邻居后门儿的帘子下面竹篾儿已经松动,很容易抽出来。那天,三弟为我望风,我慌忙抽出了几根足可以扎两三个风筝的竹篾儿。事后不知您从哪里知道了这件事,狠狠批评了我和三弟,让我们退还了竹篾儿道了歉。半个多月后,一天晚上您下班回来,手里掂了一捆落满灰尘的竹篾儿,抖开一看,足有半个帘子长。您说,您下班时,在院里前排的一个垃圾箱旁边看到了这捆竹篾儿,就捡了回来。您让我和三弟先把邻居家被抽去竹篾儿短了一截的帘子补齐,剩下的用来扎风筝。

那段时间,我和二弟、三弟想去邮电院北200米外的“后地”放风筝、到莲藕池和稻田里给家里喂的鸭子捞浮萍网小虫时,您担心“后地”那常有人落水的“后湖”危险,亲自实地了解观察,还到莲藕池、水稻旁的小路亲自走走,体验一下,在狭窄的田埂上您虽说很留心,还是一脚踩在了水里。您反复嘱咐我们要注意田埂的小路、要避开“后湖”、要注意安全。捞完浮萍和小虫,我们在“后地”那条长长的煤渣路上放风筝时,您也高兴地拿过线拐,学着我们的样子,却跑了比我们远得多的路,好不容易将风筝放起,刚停下脚步,风筝便开始下落。一向在学习和生活方方面面都是手把手教我的爸,在放风筝的技巧上却远不如我,我俨然像老师教学生那样,告诉您如何领跑、如何收放线、如何摆动线拐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更稳,不至于跌落,当您掌握了要领,看着自己放起的风筝不再降落、慢慢上升时,在我们兄弟的掌声中开怀大笑。

记得我十五六岁时,您还带着我和二弟、三弟,在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下,一起挖了左邻右舍中最大最漂亮的防空洞,记得那时我们满脸灰尘、大汗淋漓的情景。

我仍记得,在我上高中的假期里,您和妈为了让我知道挣钱不容易,帮我在一个离家二里地的建筑工地找了份打小工的工作,让我通过自食其力辛苦的劳动挣得学费和零用钱,当您听妈说到在工地看到我高空作业时,那担心不安的神情,以及和妈商量宁可少挣些钱也要调换到地面工种的严肃、坚定的态度。

我还记得,1976年,在我到邮局发报班上班不久,为了使我上夜班看时间方便,您将很多年前买的心爱的夜光手表送给了我,这可是我们家贵重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之一啊,二弟、三弟羡慕不已,同事们也说:“你爸对你真好,把自己正用的这么好的表送给了你。”后来,我在您枕边之前放夜光手表的地方看到了一块价格低廉的普通手表,内心一阵感动……

爸和妈对我的关心爱护,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来到您的书房,书房L形的墙面,书柜依旧,窗户下的书桌依旧,桌前的椅子上,却没了您的身影。之前我每次来到书房,您必是在书桌前坐着,我就站在您身旁,听您谈古论今。

书房拐角前的那个书柜,使我联想起四五年前的情景,那是您将书房由南次卧调整到东卧,之前南次卧东墙上的三个书柜,搬到了东屋的北墙和西墙后,西墙上还留下一大块位置,您说:“再有一个书柜就好了。”二弟和四弟分别到家具店看了看,回来给您说没有同款式的,买回来放到一起不好看,我看到您脸上略有遗憾。

我知道,这组书柜是您和妈搬进这套电梯房时,妈根据南次卧东墙尺寸,专门为您设计、定制的,书柜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分比上部分深出20多厘米,临时放书很方便,您很是喜欢。但当时您听说每个书柜费用在350元时,很是心疼,说:“对门老梁家也买了三个书柜,每个还不到300块钱。”妈到对门去看了一下,回来说:“他的书柜上下一样,柜体较浅,只能放一层书,咱们的书柜柜体较深,每格前后都可以放两层,下面还可以放报纸和杂志。”您把一摞摞书籍报刊放进去后,三个书柜都放了满满一层。之后,您的书刊不断增加,摆满了里外两层,但还是有很多书摆在外面,放不进书柜。您非常佩服妈当年的预见性,三个书柜可以当五六个书柜用,再也不说做得贵了。

爸,您的藏书之所以增加得这么快,是由于您在70岁后卸去几家报纸发行顾问的10多年里,有了更充裕的时间逛新华书店、报刊亭和地摊。每次从外面回来,几乎都见您掂着重达五六斤、十几斤的书,喜滋滋地回家。我们兄弟知道您爱书,也常赠送给您一部分。

2017年七八月,我装修新家,请来木工打制衣帽间。顺便也帮您做了一套书柜,做好的书柜通风后搬进来,放到西墙留下的那块位置,非常合适。玉芝和晓宛帮您擦去浮灰,您迫不及待地把堆在外面的书籍报刊放了进去。我为完成了一个您的小小愿望感到非常高兴。妈也过来看了看,说:“新做的书柜,和之前的猛一看没什么大的区别,都一样。”妈问,这得多少钱?我粗略算了一下说,我让师傅做的柜子多,这个柜子不再要工钱了,木板、玻璃、合页材料加上油漆,大约在800元钱左右。妈给您说:“你看,我当时做的350元一个你还嫌贵,现在都涨到800元了。”我说:“现在要到家具店单独买一个这样的书柜,要上千了。”您听后,一边摆放着书,一边哈哈大笑,这笑声里,包含着对妈、对我和玉芝的赞许……

十一

爸,您读书面很广,尤其偏爱政治、经济、文史方面的书籍,2000多册藏书中,这一类书占了大多数。您还收藏各类报纸,您收藏的报纸,如果摞起,有一人多高。从您的回忆录中我知道,您收藏报纸一般采用三种方式,一种是整版或整张保存,这类报纸您收藏有四五千份;另一种是剪报,30多年来您剪了数以万篇的报纸,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法制、自然、历史、人类、国防、外交、养老、廉政建设、先进人物、医疗保健、生活窍门共16大类160个小类别;对于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您还会系列收藏。

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的报纸,您都进行了收藏,生活上一向节俭的您还花费两三千元购买了香港回归的丝绸报,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您为自己一次性花费较大的一笔钱。

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后,您订阅了刊载由各个省市和所在城市解放时的战况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变化的报纸,有《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新华通讯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参考消息》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机关报,还有我们第一、第二故乡的《南阳日报》《许昌日报》。这些报纸既反映了解放这些城市的战斗情况,也反映了在共产党领导下国家所发生的巨变,“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立志求索,开拓未来”,收藏这些报纸也是您对我们的寄托和厚望,这些报纸,您用专袋进行密封,送给我们兄弟四人每人一套。您要求我们要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先烈的事迹,想一想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求我们学习和发扬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并将这些材料作为“传家宝”世代传扬下去。

爸,我到《青年导报》工作后,经常将出版的报纸拿给您看,您对内容与我有关的报纸尤为重视,大部分都做了收藏。其中有几份有特点的报纸,我想您一定记得。

第一份是1985年7月5日,《河南青年报》复刊更名的《青年导报》第一期。当年,为了使停刊25年的《河南青年报》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全省广大青年面前,“五一”过后,我以新闻部负责人的身份与另一个部门的负责人郑志强,带着报社负责人范文章、伍海光两位老师的10多份约稿信,前往北京组稿。五六天的时间里,我们拜访了10多家报刊社,组织了一大批报纸复刊初期的优质、重头稿件。3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中国青年报》评论部主任、后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的米博华,《追求》杂志社副主编、后任《人民文学》副社长的杜卫东等老师对如何办报、如何采访、如何行文的真知灼见,使我这个之前从事报纸工作仅有一年的新人受益匪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爸,您也一定记得,就是这复刊号出版的前一天,您的长孙大龙出生了。但因为重要的复刊签付印工作,我一直坚持到深夜工作结束后,才从印刷厂赶到医院看望玉芝和出生的儿子。

第二份是1986年7月18日,我和同事董新中共同采访撰写的长篇通讯《傻子厂长姬海山》,获得当年度团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报纸管理司等单位组织的“全国青年报刊好新闻好作品评选”活动深度报道三等奖,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部级新闻奖项。爸,董新中您见过几次,是很熟悉的。1991年初他离开青年导报社,1993年进入团中央青少年读书指南担任编辑部主任,他因为这篇获奖文章,作为专业技能人才解决了干部编制问题,后担任团中央的驻豫机构河南青少年素质发展中心主任。

第三份是1989年2月17日刊登有我编辑组版设计的“生活沙龙”版面的报纸,这期版面获得了当年度河南省专业报唯一一个好版面设计一等奖,并被收入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报纸好版面评释》一书。那时,对开四版的《青年导报》在第三版开辟了交替出版的“生活沙龙”和“校园版”专版,在“生活沙龙”专版,我设计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版面风格,一改沿袭多年的“万”字形版面结构,采用“丁”字形版块结构,并配以手写美术字标题和抽象插图,弥补了铅字排版的不足,新颖活泼的版式很受读者欢迎,河南省专业报研究会专门就此召开研讨会,学习推广。

第四份是1989年初,我采访您树立的邮储先进典型、获得全国邮政储蓄县级第三名的辉县邮电局局长杨海福后,撰写的反映该局邮电通讯和邮储工作的万余字的长篇通讯《也是一片绿洲》。后来《中国青年报》约稿,我继续深入采访了杨海福,又撰写了长篇通讯《绿魂》,在《中国青年报》以整版篇幅登载。文章刊出后,在省内外产生极大反响。邮电部《人民邮电报》约请我和省局办公室秘书王晓光继续深入报道,在头版进行宣传,在全国邮电系统产生巨大轰动。后来《也是一片绿洲》和《绿魂》分别被收入到《奔向21世纪》和《企业家的色彩》一书,杨海福同志名声大振,他也以勤奋的工作、突出的成绩、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先后担任新乡邮电局副局长、省局行政处处长、省局副局长,最后从河南省邮政公司总经理的位置退休。

第五份是1992年6月1日,载有由我策划并配文,由时任《河南商报》记者、后任《河南日报》摄影部主任的陈更生拍摄的占去一版大半个版面的大幅照片《希望之光》的报纸,这是当时《青年导报》自复刊之后刊登的最大的一幅照片。当年,这张照片获得了“全国青年报刊好新闻好作品评选”照片类唯一一个一等奖,我也因对该照片的策划、编辑、撰文获得编辑一等奖。

第六份是1993年,《青年导报·青年星期六》彩报的第一期报纸,这期报纸是由我亲自组版划版的,报纸在一、八版通版位置以大半版篇幅刊登了毛主席大幅照片。《青年星期六》彩报是我向编委会建议、得到批准,由我担任一、八版编辑并承担报纸组版工作的我省第一家定期出版的彩印报纸,在内容和形式上,我进行了大胆改革,打破传统四开八版格式,将一、八版合为一个版,采用形式多样的大标题、大照片;打破传统的横式报头在一个位置固定不变,采用横、竖及方块等多种形式报头,并根据一、八版内容变换位置,给人“一份一个新感觉”。这次版式的创新,得到读者好评,再次受到省专业报研究会的重视,召开专题研讨会。

十二

爸,您一生没有多少存款,但这满屋的书籍报刊,却是您津津乐道的财富。您说,这精神食粮,远超家产万贯。

我们在书房归整了部分您之前尚未来得及归整的报刊书籍,珍藏好了您留在书桌上三四十页不太完整的回忆录手稿。我感到疑惑,大约在10年前,我曾看到您口述、堂弟晓宛帮您打字在写回忆录,我阅读了您的回忆录,内容截止到了2012年4月。我想,近年来,您一直坚持读书,写日记。这9年来,大到国家小到我们的家庭,都发生了很多事,按您的习惯,都是会及时地将这些事补进回忆录的。这9年间,需要增补的内容是您陆续已写好,放在别处,尚未来得及交给晓宛?还是您计划抽空将您的日记进行补充、整理后再交给晓宛,但由于您最后半年不断住院,身体比较疲惫,走得过于仓促,这些事情还没来得及做?我们不得而知。

爸,您一生坚持学习,酷爱读书读报,85岁高龄,您学会了上网,学习的渠道又多了一条。您说,通过网络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掌握各类知识和与人沟通交流,真是方便多了。

在您掌握了电脑和上网技术之后,您与弟弟妹妹和子孙后代,建立了40多人的“李家堂屋”微信群,被拥戴为“堂主”。所有的在群亲人,都忘不了您与弟弟妹妹和晚辈的亲切交流和谆谆教诲,忘不了您转发的一个个富有正能量的短文,也忘不了每年万家团圆的除夕,伴着您开怀大笑、大家边吃饺子边领取您的红包的幸福时刻。

爸,去年您离开我们的第一个除夕,您的亲人们仍像之前一样早早地进入“李家堂屋”微信群,等着领取您的新年红包,良久,大家才恍然想起,您已经离去,不得不黯然离开。爸,微信群犹在,除夕依旧,您却离开了我们。我们兄弟为您端上了一盘水饺,还是您喜欢吃的大肉白菜馅的,为您放上了一双筷子,知道您不常喝酒,但还是为您斟满了一杯酒,度过了第一个没了您不团圆、少了很多新年喜庆和欢乐的除夕。

爸,您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们永远忘不了之前我们一大家在一起吃饺子,其乐融融的场面。自从我们家生活条件提高以后,吃饺子的机会就多了起来,不仅是过年过节,就连平时的星期六星期天,我们也常包饺子。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当属除夕夜那顿饺子。您和妈总是早早和好面,拌好馅。等我们回去后,妈负责擀皮,她擀得很快,能供三四个人包,常使包饺子的儿子儿媳应接不暇。开始,有几个饺子里面包有硬币,谁吃了就会发财。后来,考虑到硬币不卫生,就改成了花生米,谁吃了就会有福气。早些年,四弟领着您的孙子孙女放鞭炮、贴对联,后来,郑州禁放鞭炮,他也参加包饺子。而您站在灶台旁专职负责下饺子。别人下饺子,掌握不好,不是不熟,就是烂了,而您因下得多了,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加水点滚,不用品尝,就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出锅。您端着盛好的一盘盘饺子让我们先吃,我们说,您是长辈,应该您先吃。您却乐呵呵地说,站在火旁的是大厨,大厨总是最后吃饭。您80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多次说,再好的大厨也该退休了,您仍然不愿离开厨房,直到您八十五六岁,您的儿子儿媳才获得了您下饺子的“专利”。

那时我们吃得最多的是大肉白菜馅的,后来也吃萝卜、韭菜、茴香馅的。早年,为了照顾您因经常出差和加班加点吃饭不规律落下的胃病,妈还经常专门给您拌些她说有膻味闻不惯的羊肉馅饺子,让您暖胃。妈听说生花生米能治疗胃病,还特意让姥爷和舅舅从盛产花生的山东老家坚持每年不断地寄来花生米。您30多岁得的胃病,在妈的精心调理下,50岁前便已痊愈。

爸,您一生不仅勤奋读书、笔耕不辍、开拓进取、努力工作,也热爱生活、热爱旅游,还喜欢在收藏书籍报刊的同时收藏毛主席纪念章、纪念邮票、奇石等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实物。后来,您觉得收藏奇石既耗费资金又耗费时间,便借助收藏报纸的便利收藏有关奇石的照片和文章。

您常说: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读万卷书,就是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而行万里路,既是开拓进取、不懈奋斗的人生之路,也是走进大自然,感受天地造化、沧桑巨变,参观历史古迹、人文景观的脚下之路。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有益于社会的人。

爸,您生前领略了不少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说到名胜古迹,您一定记得我曾将三国名胜古迹搬上挂历和扑克牌的事。那是大约在2003年前后,玉芝老家西平的老乡罗群义、罗群忠兄弟做了许昌姚花春酒的总经销,想要用新颖、特别、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姚花春酒宣传出去。经我策划将历史悠久的许昌姚花春酒与曹魏时期的名胜古迹相结合,考虑到图片的版权问题,我专门邀请了河南省文物摄影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州文物研究所专业摄影师王蔚波,到许昌拍摄了许多曹魏古迹照片,同时,他还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曹魏文物发掘时的第一手珍贵图片提供了出来,利用我们广告公司的拳头业务挂历和扑克牌,设计制作了3万份挂历和10万副扑克牌,扩大了姚花春酒的影响。当我把制作好的挂历和扑克牌拿给您看,您对此大加赞赏。

那次,我们还谈到对许昌三国时期文物的宣传和保护,使您联想到我们的老家南阳也有许多三国时期的名胜古迹。2009年7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您看到《大河报》一篇关于“南阳武侯祠古树因缺乏资金而养护发生困难,面向社会寻亲护理”,您知道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发生地,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您和妈商议决定认养院内三顾祠门前一棵800年的古树,按照认养流程及时地将3000元寄给武侯祠办公室。武侯祠办公室的同志和《南阳日报》的编采人员为一位离开家乡几十年、年近80岁的离休老干部深深的乡情所感动,专门为此采写并刊登了新闻报道。我的堂弟晓宛、弟媳亚琳、侄子文涛专程到树前清扫、浇水并合影留念。亚琳还说:“我们都要关心这棵树的成长,这既是老人家的希望,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您非常欣慰。

爸,您一生游览了不少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改革开放后,您有一个愿望,想要出国看看。上班时,既没有时间,又不愿意公费旅游。离休后,20世纪90年代初,您得知出国费用较高,还是不舍得去。您出国旅游的愿望印在了我的心里。

不久,一个免费到东南亚几国旅游的机会出现了。

大约是1995年的一天,旅行社的一个朋友找到我,想让我帮他联系出国旅游团。他告诉我,按他们的奖励政策,组团人员达到十二三人以上,便可奖励一个免费跟团名额。我一口答应,告诉三弟,他帮忙联系了一个有十三四人的东南亚两周游行团。合同签订后,我的朋友按他们旅行社的政策,奖励了我一个免费随团名额。我兴冲冲地要将这个名额送给您,您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坚决拒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不能占用这个名额,损人利己、贪图私利。事后,旅行社的那位朋友告诉我:“你们是唯一一个放弃免费旅游名额的。”爸,您放弃了那次出国机会,以后,由于年龄和身体的原因,想出国转转的愿望最终也未能实现。

爸,您一生光明磊落、清正廉洁,特别是担任单位主要领导的10多年里,手里有了很大的权力,但您始终恪尽职守、严于律己,从不假公济私、以权谋利。记得您到邮政储汇局主持工作以后,各地市需要统一配置一批运款专用车,招投标工作由省储汇局负责,有单位表示参与投标,请您帮忙说话,您严词拒绝。如果您稍有私心,自己便可得到不少实惠。但您说要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义之财不可得。

十三

爸,您几十年的读书和藏书,也深深影响着您的弟弟妹妹和子孙后代。

20世纪60年代初,您的四弟、我的小叔在许昌邮电学校上学时期,已在您的影响下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毕业不久,他参军到部队,一年后担任文书,不仅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也开始藏书。“文化大革命”之前他复员回许昌邮电局,带回来不少书。这些年他坚持读书,买的书虽经“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和数次搬家丢失了不少,现在藏书也有1000多册。

还有,从小学一年级便跟着您和妈上学的我的小姑,耳濡目染了您业余时间勤奋读书的情景,从小学高年级起,便开始读起了大部头书籍,并养成了读书的良好习惯,一生从事着与办公文稿打交道的机关行政工作。

我们兄弟四个受您读书的影响,对书籍的爱好各有不同。

二弟在没参加工作之前,常从您的书柜里找一些关于哲学方面的书籍;参加工作后最初的几年,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河南省图书馆阅读哲学方面的书,颇有心得。他觉得自己虽然是从事机械研究的,学学哲学、学学辩证法,对工作还是有帮助的。后来他说,阅读哲学书籍、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对他在50岁左右便成为我国机械行业有成就和影响的齿轮专家,是有积极的促进和帮助的。

三弟从事通讯设计,虽说也是搞科研,但他却酷爱文史,他结婚前在家住时,在您的书柜里阅读了不少历史方面的书籍,尤其是对明清史和现代革命战争史颇有研究,很有独到见解。您离休后,我经常看到您老人家和他津津有味地讨论现代革命史。

我的四弟虽然在本科和硕士期间学的都是建筑工程,但他良好的文字功底,与您的影响和妈的指导分不开,他上小学时,您和妈帮他指导的作文常常在班里被老师当做范文讲读。中学后,他的作文也经常得到您的点评。大学时,他便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杂文、通讯、消息等各类文章。他爱好文学和写作,过硬的文字功底,在之后的工作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您的孙子大龙、二虎,在您的影响下,也喜欢读书、写作。大龙从上小学到初中、高中,所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讲读。在澳大利亚读本、硕期间,他思念自己的祖国,思念出生、成长的郑州,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大河网《美丽郑州》板块,将同是省会城市的郑州与长沙、与西安以及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在城市规划、建筑、交通和自然环境方面的现状和发展做对比,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发表了一系列杂文和短评,被网友推荐为版主。他利用课余时间,精心将这个板块打造得有声有色,备受网民的欢迎。2011年春节假期,他专程回国,参加了大河网召开的年度总结表彰大会,20多岁的他,作为众多板块中最年轻的版主上台领了奖。去看望您时,他当面给您诵读了他写的几篇杂文,您及时给予了肯定和点评,愉快地说:“这是大龙给我带来的最好的礼物。”他扎实的文字功底,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为之后10年在银行工作中的业务分析和工作总结的拟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虎从四五岁起跟着二弟和燕齐去邮电院看您和妈时,常一个人钻进您的书房,捧着那些成人看的大部头书籍,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五岁半便破格进入重点小学,小学毕业以全市前十名的成绩考入郑州外国语学校,初中毕业,又以640分与满分仅差25分的高分进入本校国际班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博览群书,知识面逐渐加宽,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和文字功底,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语言风格。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世界名校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同时攻读高等数学和西方哲学两个专业。

2014年初,他阅读了科幻小说《伪人》一书,从哲学角度、以成熟老到的语言风格为该书写了一篇书评,当年8月,这篇思想深刻、观点明确、广征博引、语言老辣的书评在上海书展获奖,二弟带他前往领奖,虽说评奖办公室工作人员知道二虎是大一的留学生,但见到稚气未脱的他本人时,还是大为惊讶,对他远远超出同龄人的厚重的哲学功底和成熟的语言风格称赞不已。我想,二虎之所以能如此优秀,除了与他自己的勤奋努力分不开,您那一屋子书对他从小的熏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爸,我一直认为,受您读书、藏书、写作影响最大,受益最多的便是我了。中小学时期,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缘故,人们藏书受到影响,书籍比较贫乏时,我已在您的书柜里读了《水浒传》《三国演义》《新儿女英雄传》《林海雪原》《创业史》《红旗谱》《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高尔基的《童年》等小说,还有《说三国讲哲学》《说水浒讲哲学》、白话《资治通鉴》《史记》故事等书籍。

十四

爸,我不仅在读书中受您影响最大,在工作中,您对我的帮助也是最多的。这主要原因,一是我是您四个儿子中的老大,跟您接触时间最长;二是在我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最初的9年在邮电部门,有一半时间是在您的领导之下;三是我俩的工作都与行文写作密不可分,有共同的读书、写作爱好,在一起交流得最多;四是我也和您一样,有着开朗坦荡、爱说爱笑的外向型性格,我俩可以说是“谈笑有同志,往来无代沟”。

爸,回想起来,我人生的五段工作经历,都与您的直接帮助或影响有关。

先是1976年4月,我进入郑州邮局驻《河南日报》发报班,这是您给我找的第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虽说最初是又脏又累的临时工,大多数时间都是夜里12点以后的后夜班,条件艰苦,但在1979年上半年,根据郑州市劳动局给邮局分配的100名招工指标名额,我转为正式工,端上了铁饭碗。

1979年下半年,您调来邮局担任领导,同事们知道了这个情况,建议我向您提出换一个好工种。您告诉我,不能随便帮我调整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影响不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您便开始给我提供新闻线索,鼓励我写稿投稿,让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自己喜欢的工作。1980年起,我上夜班早上七八点下班后,便经常根据您提供的线索去采访,然后写稿,向报社电台投稿。起初投稿由于把握新闻不得要领不及时,发表的机会不多,后来,在编辑老师和您的指导以及自己的努力下,稿件被采用的机会就越来越多。

1982年3月,我因经常发表新闻稿件在省会邮电部门已小有名气,仍在发报班工作的我,经省邮电工会办公室主任王晶和王叔推荐被抽调到邮电工会,为全省邮电积极分子表彰大会撰写先进人物发言稿,郑州邮局先进工作者姜春梅用我为她撰写的发言稿做出的精彩发言,博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当时到会的省邮电管理局局长高继明对我写的稿子很满意,当他得知我是您的儿子时,恍然大悟,说:“将门出虎子,你们可以把他调到省邮电工会,发挥所长。”我不仅为我写的发言稿得到这位历经枪林弹雨的老红军、河南邮电最高领导的赞扬而激动,也为自己是您这位德才兼备、名震河南邮电“一支笔”的父亲的儿子感到自豪和骄傲。之后,我便由捆报纸的工人成为国家干部,担任专职宣传干事,继而成长为一个专职新闻工作者,直到退休。

也是在那次表彰会期间,我有机会通过姜春梅老师介绍,认识了从部队复员到他们科室一个多月的玉芝,以后她便成了您的儿媳。当时我把玉芝的情况告诉您和妈,说她是从部队复员回来,在部队从事话务工作,现在从事信件分拣工作,您很高兴地说:“工作很好,你妈最初的工作就是话务员;我最初的工作是信件分拣,之后也从事过报刊发行;你到邮局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搞报纸分发,我们算是同行,有缘分,很好。”之后,我们兄弟四个结婚,您给我们的赠言都是:希望你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敬互爱、共同进步!

爸,虽说是王晶和王叔赏识我的写作能力,但他是您最要好的同事,也是住在我们楼上的邻居,他让我去写发言稿,从而使我在省邮电工会工作了半年,这第二段工作经历,您的面子也起了一定作用。

在这半年里,王晶和王叔亲自指导我如何搞好机关工作,如何写办公应用文。为了培养锻炼我,他去开封、商丘出差时还专门把我带上,其间开会,他还安排我发言。我也跟邓文明副主席到南阳出差过,他也尽量给我各种会议上发言的机会,培养锻炼我。我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表彰大会结束后,省邮电工会想把我留下,但那时主持市邮局党委工作的王文礼书记,看到我这几年对邮局的工作发挥了积极的宣传报道作用,坚持让我回去,提供了市邮局的宣传科、办公室、工会几个部门让我任意挑。在留在省邮电工会和回到市邮局机关这个问题上,您是希望我留在省邮电工会这个辐射全省更高的平台上,得到更大的锻炼的。但市邮局不断向省邮电工会催促,让我尽快回去。在相持了几个月后的1982年9月,我回到了市邮局宣传科专职从事宣传报道工作,这第三段工作和您在一个楼上办公,可以亲自领略您扎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1982年9月到1984年3月,我在郑州邮局宣传科工作期间,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连续三年获得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晚报社、郑州广播电视局联合表彰的“优秀通讯员一等奖”,郑州邮局也连续三年被郑州市委宣传部评为“郑州市通讯报道十佳先进单位”。

这期间,您仍坚持给我提供新闻线索,有您在基层发现并在全局宣传推广又积极向市委和省邮电局推荐的先进典型高永禄,我最先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接着省内外数十家新闻媒体也陆续对他进行了宣传报道。后来他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了全国邮电劳模和党的十二大代表,他曾不止一次地当着我的面对您和我表示感谢。

还有您大力支持、批准郑州邮局花园路支局组建的河南省第一个女子投递班,第一任班长周冬生获得了“郑州市三八红旗手”,也是您给我提供新闻线索,我最先对她进行采访报道的。

还有经您批准修订的为提高投递质量、改善服务态度的南阳路邮电支局制定开展的“投递自约”活动,有效地解决了当时邮政部门存在的报刊、信件投递过程中的丢失问题,我就此对该局局长孙松林采访撰写的稿件在邮电部《人民邮电报》刊登后,在全国产生了大反响。

还有,您给我介绍的曾担任过杨虎城将军译电股股长、亲身经历过西安事变的邮局退休老职工王中干先生,我对他的采访稿件在《郑州晚报》刊登后,省内外史学界对西安事变研究的学者纷纷跟王中干先生联系,进一步了解西安事变的相关细节。

1984年3月,省邮电局政治部的刘福林负责组建《河南邮电报》,他是最先从报纸和电台上知道我,赏识我采写稿件的勤奋敬业,他也认识您,知道您的文章写得很好,邀请我一同筹备邮电报,这第四段工作,免不了也有您的影响。

我进入邮电报后,和刘凯、赵强等同事一起投入了紧张的筹备工作,召开由各地市局宣传部门参加的通讯报道会议。邮电报聘请了《河南日报》的韩一凡处长和该报时任编辑、后任大河报总编辑的庞新智两位老师担任报社的顾问,指导我们组稿、采访、编辑、组版。

4月底,我带上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第一份《河南邮电报》前往北京,向《人民邮电报》和邮电部的相关部门呈送《河南邮电报》创刊号并汇报工作。

之后,刘福林总编几次督促我尽快办理调入手续。我告诉他,我已是市邮局入党积极分子,想要在邮局入党后,再办理调入手续。1983年7月我成为预备党员后,因为刚成立的邮电报没有党支部,考虑到在邮局过组织生活、在邮电报的工作不受影响,又和刘总编商量,约定在转正后再办理调入手续。

1985年三四月,我的好朋友、郑州电缆厂厂报记者、同样是郑州市优秀通讯员的陈元把我叫到了他刚调入不久的《青年导报》筹备组,筹备组负责人范文章、伍海光两位老师向我说明了他们几次向邮局发行科提请当年出版发行《青年导报》被拒的过程。之前他们不知道“凡在当年交邮局公开发行的报刊,都应在上一年的第二季度向邮局提交申请、签订合同,邮局在第三季度列出计划、刊登邮发目录,第四季度向广大用户进行宣传、开展发行征订工作。从邮局的工作流程上说,不能当年受理当年发行新报刊”。他们通过陈元知道我曾在邮局工作过,还知道您在郑州邮局当领导,妈也在邮电部门工作,迫切希望我能够帮忙疏通各个环节,争取报纸能够按已经上报新闻出版署、省委宣传部和团省委的7月5日正式出版的既定时间出版发行。

在与范、伍两位老师交流过程中,他们得知我已在邮电报工作一年,担任一、二版的责任编辑,是报社业务骨干,对报纸的采访、编辑、组版、通联、印刷以及发行业务各个环节都非常熟悉,两人交换意见后,当即表示欢迎我到青年导报社工作。

我回到家后,把《青年导报》欲交邮局发行和计划将我调入的情况告诉了您和妈。您给我分析说:“《青年导报》是个社会性综合报,比专业性很强的邮电报社会接触面广、报纸内容丰富,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便于提高。”表示认可。

您积极召集邮局办公室、业务科、发行科、各支局的领导,研究讨论《青年导报》的发行工作。我也利用曾在邮电部门工作过熟悉邮政处的便利,请相关人员帮忙。妈也几次帮我找到她熟悉的邮政处领导和相关经办人,希望他们破例同意接收《青年导报》的邮发工作。

最后,省局邮政处一方面考虑《青年导报》是共青团河南省委机关报,是一个综合性报纸,一方面也被妈和我的真诚感动,同意办理。我及时在4月初,告诉范、伍两位老师省邮电局、市邮局已同意如期受理《青年导报》的邮发工作,可以签订合同、办理相关手续了。

省局邮政处报请邮电部及时获批了邮发代号,并特事特办,通过电话电报通告全国各省,1985年7月5日《青年导报》在全国公开发行。这是河南省邮政部门在之前的几十年里,仅用3个月时间办完报纸邮发全部手续进行全国公开发行,仅有的一例。

范、伍两位老师在表示感谢的同时,再次提出希望我能到青年导报社工作,安排我仍从事我喜欢的编采工作。

由于在邮电报社期间,我一直是以借调的身份工作,青年导报社仅用了3天时间,就将我的人事档案和党组织关系由郑州市邮局调入团省委。

关于邮电报社的工作,我向同是责任编辑的孙银正做了交接。孙银正您是熟悉的,且您对他的印象很好。他是1984年6月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河南邮电报社的,曾多次对您进行过采访报道。我俩同事不到一年时间,因性格相投,关系处得很好。20世纪90年代初,他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被省劳动厅录取,30多年来,我俩一直保持着联系。我在办理退休手续时遇到一些麻烦,已担任省人社厅处级干部多年的他给予了很多帮助。

爸,我知道,我这第五段工作,如果没有您和妈帮助报纸成功按期邮发,我也没有机会认识范、伍两位领导,就不可能进入青年导报社工作了。

十五

爸,我进入青年导报社后,您仍想方设法支持我的工作。您看到我在编委会的支持下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活动,有为响应党中央在全民中开展五年普法教育,策划组织的百万青年参加的“河南青年法律常识百题竞赛活动”;有为提高报纸发行量策划组织的“读报知识竞赛”;还有和同事董新中一起为推广普通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策划组织的“全国小学生汉语拼音知识大奖赛”等。这些活动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了《青年导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爸(右四)参观邮展,小集邮爱好者向父亲介绍自己的作品 ▲

曾组织建立了郑州市集邮协会、开展过多种多样集邮活动、对省会集邮事业起到推动作用的您,在1992年底,建议我利用《青年导报》的平台,组织一次集邮知识竞赛活动,以改变我国集邮领域处于低谷、集邮界存在的不良现象。您还向我推荐了河南省邮票公司、河南省集邮协会的工作人员集邮专家戈中博和20世纪30年代已在亚洲集邮领域享有盛名的新光邮票研究会会长集邮界泰斗张包子俊老先生。

在您的指导和帮助下,1992年底到1993年5月,青年导报社与河南省邮票公司、河南省集邮协会联合举办了“亚都杯集邮知识大奖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中顾委副主任、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长薄一波同志为活动亲笔题词“发展集邮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新华社为此次集邮活动向海内外发了通稿;中国邮票总公司、全国集邮联,特为此次活动发行纪念封一枚;张包子俊老先生不顾90多岁高龄,亲自为2000枚纪念封签名。全国10余万集邮爱好者参与,活动获得圆满成功,使当时处于低谷、沉寂的我国集邮领域沸腾起来,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集邮界存在的不良现象,引导集邮爱好者树立了正确的集邮观,再次提高了《青年导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爸,我知道,我能够成功地策划组织这些活动,与您的引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早在1980年前后,长期坚持阅读各类报刊的您发现很多报刊都开展了不同类型的百科知识竞赛活动,便在妈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全家翻阅书籍、查阅报刊、踊跃参与,获得了不少的奖项。那时,我便对此类活动产生了兴趣。这些活动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进一步培养了我们读书读报的爱好和习惯。

1982年我到郑州邮局宣传科担任专职宣传干事不久,就在您的支持和指点下,在全局开展了2000多名职工参与的“邮政知识百题竞赛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活动的经验。

1996年8月,我总结分析了10多年来利用受众群广泛、活跃、参与意识较高的《青年导报》这个平台策划组织各类活动的经验,撰写了《社会活动在地方青年报发展中的作用》的论文,在“第四届全国青年报刊经营管理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研讨,被收入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产业化:青年报业的前景与挑战》一书。

之后,我按照编委会的要求,策划撰写了“河南省青年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实施方案,由于我即将离开机关外出为报社创办公司,在报请团省委分管副书记签字批准方案后,我按照编委会的意见,将方案交给了之前已组织开展过多种活动、有着丰富经验的记者部主任范庆锋,由他牵头组织实施,省内各级团组织积极参加,踊跃推荐改革开放中各行各业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青年,这些当选的新闻人物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榜样,全省再次掀起学先进、赶先进的高潮,推动和促进了共青团工作的广泛开展。

爸,您知道,1996年底,我受报社委托,以总编室、广告部、信息部三个部门为基础,组建了40多名员工、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的河南青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河南希望广告有限公司,由我担任法人代表和总经理,郭曦晨、薛天法担任副总经理,带领大家共同努力,使公司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06年底,我按报社要求,帮助后任青年实业的法人代表和总经理注销了公司,对希望广告完成了改制。2007年春节期间,刚满50岁的我,因日渐加重的眼疾向范文章社长提出了病退或病休申请。

早在开办公司之前,我在努力做好编采工作的同时,积极响应编委会的号召,想方设法做好报纸广告业务和发行工作。我曾把自己总结的联系广告要做到“勤、诚、专”的经验介绍给同事们,“勤”即眼勤、耳勤、嘴勤、腿勤、手勤,不失时机地发现广告线索,及时跟客户电话联系当面沟通,尽快写出广告创意方案;“诚”即真诚、谦诚,对待客户要以自己谦虚真诚的态度体现报社的诚意;“专”即专心、专注、专业,对待客户要专心负责,对所要发布的内容要专注研究,对自身报纸发布广告业务要专业精通。这个“勤、诚、专”,不仅适合联系广告,也基本适合报纸发行工作。由于我和我的部门努力做到这三点,我们的广告业务和报纸发行工作,在报社各部门中一直名列前茅。针对我开展报纸广告和发行工作的体会和经验,我总结撰写了《浅谈新闻媒体如何客观公正地发布广告》和《浅谈新时期省级青年报的发行工作》的论文,分别被刊登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华新闻报》和在中国青年报刊协会第16届年会上交流研讨。

在我负责报社公司的两年间,我总结了报社编采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公司创办经营过程的经验,又先后撰写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省级青年报发展的思考》和《省级专业报:困境与出路》的论文,分别在中国青年报刊协会第15届年会上交流研讨和新闻出版署主办的《新闻出版报》发表。

爸,我病休了10年,退休时,您担心我的退休手续办理问题,在办理过程中,我曾告诉您一切顺利,其实是遇到一些麻烦,多亏已从团校退休的老领导曾勇总编辑多次给团省委组织部和报社讲明情况,报社后任领导申继东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经办人员田久霞不厌其烦,多次往来于报社、团省委组织部和人社厅之间,历时近半年时间,为我办妥了退休手续。

十六

爸,64年的养育和相伴,我们的父子情重于高山深似大海。虽然您已离去一年多,我始终认为您只是出差在外或回老家小住,很快就会回来。

爸,您知道吗?我的小家现在仍保留着30多年前装的那部固定电话。虽然我在20年前就用上了手机,但您还是一直习惯于拨打我的固定电话,每当电话一响,我脑海里第一个闪念便是爸在呼唤我。但是现在拿起听筒,听到的却总是别人的声音,特别是有几次听到铁山那与您相似的中低豫南口音,我心中不禁一颤,爸,我多么渴望幻听能够变为现实啊……

爸,这一年多来,每当我吃完饭刷碗时,总会想起玉芝告诉我您刷碗的情景。那还是六七年前您身体还硬朗时,因为家政人员临时不在,吃完饭她看到您在厨房刷碗,要接过去刷,您没有同意,说:“活动活动手脚,对身体有好处。”后来,玉芝看我刷碗时比较浪费水,几次告诉我:“咱爸刷碗时很注意节约用水,先是在锅里把碗大体刷一遍,再用水冲洗,冲洗时不仅水龙头开得很小,而且两手转动碗的速度非常快。”现在,我在刷碗时,就会不由得想起您站在水池旁,弯着腰两手急速旋转碗的情景,我刷碗的手不知不觉也就快了起来。

爸,2005年以后,您和妈年龄越来越大,我们兄弟也都不在身边,不放心,就开始找人照顾你们,先是家里的亲戚,后来是家政人员。

凡是新来的人,多年养成节约习惯的您都会反复交代她们如何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和节约使用中央空调。之后他们知道您这里每月用水和中央空调是固定费用、不限量,对您的节约精神很是敬佩。

我们兄弟曾不止一次跟您说过,您是离休干部,和妈的养老金加到一起也不算少,完全有能力再提高提高生活水平,但您却总是说,这比旧社会、比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已经好得多了,现在不愁吃、不愁穿,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我们也不能忘记勤俭节约的传统。

爸,您和妈的艰苦朴素也影响着我们兄弟,我们四个小家庭日常生活也是比较节俭的,从不铺张浪费。

记得去年您离开我们一个多星期前的5月19日,家政小徐告诉我,您近来偶尔有小便失禁,原有的两条保暖裤不够用,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两条软和一点儿、穿着舒适的旧保暖裤拿过去让您替换。

第二天一早,我就拿上天气转暖后、我刚换下洗过的两条保暖裤来看您。这还是中环百货开业不久的2005年我们在那里买的,当年,玉芝帮您和妈也都各买了一套。本想,您看到我送去的这两条10多年来一直穿着、裤腰已有些破损的保暖裤,一定会夸奖我和玉芝有着与您和妈一样艰苦朴素的作风。没想到,缝好的保暖裤您一天也没来得及穿,便匆匆离去。爸,保暖裤我又拿了回来,我会继续再穿。

爸,您和妈对自己总是很节简,但当您得知亲人们生活有困难时,却毫不吝惜,总是在妈的大力支持下,成千上万地给予帮助。您和妈商定,不仅是您的子孙,您的弟弟妹妹们的第二代、第三代考上大学,只要是你们知道的,就会资助或奖励。费用由二三十年前的每次几百元到后来的一两千、五六千。您还和妈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拿出数万元,支持两个洛宁山区的初中生和10多个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完成学业。

爸,您和妈从不相信“棍棒出孝子”,从我记事起,你们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几十年来,我们兄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得到您和妈的夸奖,这一直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工作中不断进步。

爸,几十年来,每当我遇到高兴事儿,或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便会首先告诉您和妈,得到你们的肯定和赞扬后,我总是感到莫大的幸福和快乐。几十年来,我免不了也会有遇到困难或受挫的时候,我怕您担心,没能及时告诉您。但当您从其他途径知道后,总也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指导。您的话给予我温暖,让我有了更多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

爸,敬爱的爸,您老人家放心吧,今后,我还会像以前一样,将我们之前共同探讨、关心的国家大事,以及您的儿孙们遇到的高兴事儿,取得的每一个成绩、每一个进步都及时地告诉您,与您老人家共同分享。

十七

爸,您知道吗?在您离去的一年多里,我们国家又发生了几件大事。如果您健在,我们必将一起讨论和参与。

第一件大事是,2021年7月1日建党100周年庆典。去年5月初,您还健在的时候,还与我们一起关心、讨论着这个全国规模的大型庆祝活动,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您的离去,使您渴望亲自观看这百年大型庆祝活动,感受一个老党员荣耀的愿望,仅仅相差34天未能实现。爸,儿子知道,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您肯定有很多话要跟党说。您不要因为离去无法向党诉说衷肠而遗憾,您一生为了党的通信、邮储和党报发行呕心沥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开拓进取,所取得的成绩胜过千言万语。

爸,我们兄弟都没有忘记,在建党90周年那天,您把我们叫去,郑重地将您收藏的200多枚毛主席纪念章分成4份送给我们,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我们穷苦人民的大救星,我们一定要牢记他老人家的恩德。我把毛主席纪念章送给你们,你们要作为传家宝,世世代代珍藏下去。”

爸,我还要告诉您,中央决定在今年下半年召开党的二十大,到时,我会将您关心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内容及时告诉您。

第二件大事是,去年7月20日,郑州发生特大水灾,洪水肆虐,交通阻断,市区大范围停水停电。

说到这里,您一定很担心妈和我们兄弟几个小家的情况,由于我们在7月18日接到暴雨预报后,及时通知小徐,并相互做了提醒,储存了备用水和肉蛋蔬菜水果,暴雨来临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和影响。

第三件大事是,去年7月底8月初第32届夏季奥运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我知道这是您非常关注的赛事。爸,现在我告诉您,本届奥运会,我国奥运健儿获得38枚金牌,32枚银牌,18枚铜牌,一共获得88枚奖牌,取得了金牌和奖牌数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记得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半个多月里,您每天都守在电视机旁,观看赛事,感受那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体验那奏国歌升国旗的喜悦,您还把半个多月刊登奥运赛事的《中国体育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购买5套,您留下1套后,给我们兄弟四个每人1套,让我们珍藏。

第四件大事是,继2020年春节之后,去年8月1日和今年的五一假期过后,郑州又出现两次严重的新冠疫情,全城饭店商场关闭,全部出租车、网约车和部分公交车停运,市民出入小区严格检测。我们兄弟每天紧密联系,照顾好妈的同时,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提醒,渡过难关。

十八

爸,说了国家大事,我想您一定还牵挂着一年来家里的变化。在您离开的这段时间,最初的两三个月里,我们回家看妈,吃饭时,之前您常坐的那个位置,仍然给您留着,大家都没去坐。之后,我们让妈代替您坐在了这个位置,这个位置有人坐,家里就有了主心骨,我们心里踏实。

爸,我知道您一直牵挂患有记忆力障碍的妈的身体和生活。我欣慰地告诉您:妈除了记忆力衰退的病情略微有些发展外,不影响正常生活。在我们兄弟几个和家政小徐的照料下,妈吃饭、睡觉、肠胃等身体其他方面都很好,幸福、快乐、健康地安度着晚年。

二弟仍像您在时那样,短则一两天,长则五六天,便回家看妈,有时燕齐也跟着同去。在保证妈常年海参不断的情况下,还经常买鱼、买肉和蛋类及果蔬食品,他还经常亲自下厨,给妈做可口的饭菜,一同进餐。他把妈吃饭、睡觉、活动、用药这几件事,制定了合理的方案,交代给小徐,并及时做跟踪观察。

三弟也像之前一样,在每天坚持打电话跟妈聊天,以减缓妈记忆力衰退的同时,还按二弟制定的方案,每天几次不厌其烦、认真细致地跟踪、提醒小徐,让妈按时吃饭、用药、吃水果、散步、活动及睡觉,并交代小徐,对妈的肠胃、大便问题做特别记录,一年多来,从未中断过。

四弟也在新冠疫情缓解、天气好的情况下,带着妈外出,到有水有树木花草的地方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或到玉凤路一楼换换环境。妈看到小徐在菜园里种菜,似乎想起了您二老几年前在院子里种菜的情景,问四弟:“我是不是和你爸在这儿住过?在这儿种过菜?”当因为疫情和天气原因,外出不方便时,四弟还会回家陪妈下几盘跳棋,抽空还将小凤带回家,增添妈的快乐。

这一年多来,因疫情时紧时松,我有时打出租、坐公交不方便,回家比以往少了些。但也尽可能一两天给妈打一次电话,除询问她每天的生活状况外,帮她一起回忆一些她感兴趣的往事。玉芝还在妈头发需要修剪时,及时帮妈修剪。

春节、中秋节、妈的生日,我们四个小家庭轮流回家,与妈共同度过。

晓宛也仍和之前一样,利用在郑州工作的便利,关心照顾着妈。

一年多来,远在外地的三叔、二姑和小姑,也经常电话询问关心着妈的身体。

在郑州的小叔小婶也和之前一样,经常电话对妈问寒问暖,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来家看妈。

爸,我还知道,您也牵挂着长孙大龙的婚姻问题。现在,我欣喜地告诉您,在今年的5月20日,大龙他俩已经领了结婚证。大龙的工作也有所调整,今年3月底,他离开银行到了一家机械行业的央企从事投融资工作,他把在银行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运用于新的工作岗位,初显成效,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重视。

大凤仍在您知道的那家国企单位工作,她恪尽职守、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多次被评为集团和本单位的“先进工作者”。前不久,她又晋升为正科级主管会计。但她并没有放弃追求进步,坚持学习,正积极备考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几乎天天晚上,在单位不是加班加点工作,就是读书、上网课,常常到10点以后。虽说现在大凤已经工作,每逢雨雪天气她回家晚时,红娟依然常常等在她的单位门口。

二虎去年11月份进入LP智库,成为其骨干研究员,夜以继日、开拓进取,给国家证监会、发改委、科技部和工信部,及各省市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做投资咨询,并撰写分析材料及投资分析报告。大半年来,他出众的才智、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突出的成绩,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他正以饱满的激情,向着风投领域的顶峰挺进。

小凤今年参加高考,取得了高出一本线48分,总分575分的好成绩。前不久,如愿被“双一流”“211”大连海事大学录取。

十几年来,为了给小凤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四弟和伟红他俩像孟母三迁一样,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不辞辛苦,几度租房、搬家。如今,即将进入大学的小凤,已立下了几年后读研的志向。

这正是:龙腾虎跃凤双飞,巾帼不愿让须眉。学习爷爷好榜样,李家堂屋增光辉。

爸,虽然您已离去,但您的所有亲人都会深深牢记您的恩德和谆谆教诲,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会践行您和妈制定的家风家训:

爱党爱国 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 爱岗敬业

自强不息 刻苦学习 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

尊师重道 敬老爱幼 乐于助人 团结友好

和善忠厚 诚实守信 勤俭持家 艰苦朴素

家庭和睦 互敬互助 注重健康 心胸宽广

爸,鸿鹄展翅千万里,汗马停蹄得安息。您虽然已经离去,但您的恩德,您的音容相貌,将永远铭记在儿子心里,我为有您这样伟大、高尚、可敬可爱的爸而感到自豪、荣耀和幸福。

爸,我从您去世一周年的忌日起,开始给您写这封长信,千言万语也难以全面体现您一生的丰功伟绩和家国情怀。我曾在去年的父亲节写过一首《学习父亲》的小诗:

父亲永远是楷模,多为家国少自我。

博学多识大手笔,开拓创新干工作。

艰苦朴素作奉献,众多亲友享恩泽。

高尚品德与情操,强身健体战病魔。

去年的父亲节,是我们度过的第一个失去父亲的父亲节,我们留恋之前那一个个充满温情、父子相聚欢乐的父亲节,那些美好时刻,让我们终生难忘。

今天,当这封长信即将结束时,父亲节又一次到来,儿子望着遥远的天空,深情地呼唤着您,祝愿《父亲天堂不寂寞》:

父亲离去一年多,想念父亲有话说。

今天又逢父亲节,再同父亲把节过。

不忘父亲大恩德,父亲教诲航船舵。

儿给父亲唱支歌,父亲天堂不寂寞。

爸,敬爱的爸,做您的儿子64年零114天,时间这么短,过得这么快,如有来生,我还愿做您的儿子,直到永远……

猜你喜欢
工作
我的工作
养工作比换工作更重要
工作能让人幸福吗
不工作,爽飞了?
工作至死何所用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工作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