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荷婧
谨以此文,敬献我的外婆!
——题记
一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童年的儿歌时时在耳畔萦绕,外婆慈祥的脸庞常常在眼前呈现。外婆是妈妈的妈妈,大概是由于南方喜食米、北方喜食面的缘故,北方叫“姥姥”,南方叫“外婆”,而陕西,或因经南北纬东西的地理缘由,也是叫“外婆”。无论作何称呼,妈妈的妈妈,始终是我儿时最幸福的怀抱、长大后最温暖的回忆,也是我内心永驻的最柔软、拼搏争优的源动力。
我的外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太,个子不高,略显肥胖,但清澈的双眸表达的始终是慈祥、善良、温和,闲不住的双手传递的始终是灵巧、勤俭、能干。在相对贫穷的那个年代,在陕北农村,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庭里,外婆除了要参加繁重的生产劳动,还担负着乡村民小教师的职责。在家孝敬侍奉老人、关爱抚养子女,在外支持外爷的工作、和睦乡亲邻里。外婆的精打细算和精明能干,让一大家子的日子井井有条、生活和顺舒畅,也因此,外婆不仅赢得了家人亲眷的尊重和爱戴,也深受乡亲邻里的好评和夸赞。这,就是我最最最亲爱的外婆!也是我萌生给外婆写点文字的主因。
为了收集外婆的故事,我除了关注她生活的点滴,还时常缠着外婆给我讲她那过去的故事。
外婆听说后,笑着用她一贯质朴的语气跟我说:“外婆有什么好写的,又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一辈子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过着平平常常日子的家庭主妇。”
我摇摇头,跟外婆争辩:“平凡之中也有不平凡,普通之中也有不普通呢!再说,家庭主妇也是一家之主呢!您一辈子操心操劳,现在该享福了,可您又帮着照看孙子孙女。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对于这个家来说,您不是‘半边天’,您是‘顶梁柱’!是您把我们团结在一起,让我们都凝聚在一起,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快乐和幸福,当然要写您啦!”
听我一口气说完要写的理由,外婆轻轻抚摸着我的头发,默默地望着屋外黄土高原的绿色山坳……
二
1947年,烽火连天的年代,深受战乱之苦的华夏大地,全国解放的曙光冉冉升起。其时,陕甘宁地区已经解放,成了人民解放军挥师东进的大后方。仲秋时节,陕北人民全部投入到火热的支前运动和喜悦的秋收劳动之中,在一个叫兰家会的黄河岸边小村落,欣喜地迎来一个呱呱坠地的女婴。这个小女孩的出生,给这个普普通通的黄河人家带来了更多的欣喜和快乐。这个小女孩,后来,就成了我的外婆。回忆起儿时的生活,外婆总是说自己很幸运,没有经受战乱之苦,在家乡平平安安地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20年后,“黄河女儿”长大成人,经媒妁牵线,承亲人之贺,外婆从万镇兰家会嫁到40华里外的贺家川镇罗家滩。外爷家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农村大家庭,外婆嫁过来就毅然地挑起了家庭主妇的生活重担。白天,外婆要顶一个壮劳力,跟男人一样下地干农活,参加村里的生产劳动;晚上收工回家,外婆又要开始忙里忙外地给一大家子做饭,等一家老小吃完饭,外婆放下碗,又匆忙开始收拾卫生、喂养牲口,把一大家子的生活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文革”时期,一天,外婆像往常一样下地干活,发现田间地头多了好多村里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在地里干活,他们就在地头玩耍。外婆不解其意,一问,才知道是村里的小学老师因人手不够,遇到农忙时,代课老师要请假回家帮忙干农活,或者另外有事不能到校代课,所以,就总有一部分孩子不能正常到小学上课,只能跟着下地干活的爸妈到田间地头玩耍。外婆虽然没多念过书,但是她深知读书的重要,深知通过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村小学不能正常上课这一情况,外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孩子们正是上学的年龄,不能到校上课耽误了学习怎么行?孩子耽误了一时,可就会耽误一生啊!不行,再乱也不能中断孩子们的学习。
听一起劳动的社员说,孩子们上学的事,村队干也很着急,正在四处找代课老师顶替上课。外婆心想:自己念过中学,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小学的基本课程知识自己都学习过,要不自己试着去学校给孩子们代代课,让孩子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可是,外婆心里又十分矛盾,自己从来没讲过课,万一不能胜任,那不是更加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习吗?想到这儿,一向不服输的外婆开始悄悄地做起了准备,等到夜深人静家人都安睡之后,外婆打开从孩子们那里借来的小学课本,在油灯下重新当起了“小学生”,重新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把重要的地方粗略地做了标注,耐心地准备了备课方案,然后试着自己讲给自己听。等到外婆有了些许把握后,便主动找到村队干部,主动提出到学校给孩子们代课。
“代课?你能行吗?”村队干部满脸疑惑。
“可以试试,不行再说嘛!”
“那就先试试看。”村队干部犹犹豫豫地点了点头说。
于是,外婆不好意思地拿出略显简单的备课方案,递给村队干部看,但眼神里却充满自信,向村队干部说:“虽然我没多少文化,但是我愿意多花些时间,多费一些精力,一定能把我学过的知识毫不保留地教给孩子们,让孩子们不耽误学习,多学到一些知识,起码不要让孩子们辍学,不要荒废学业。”
村队干部一边看外婆的“备课内容”,一边忍不住地点头。
“可是,村里边也是支出紧张,可能需要您义务来教课。”村干部难为情地说。
2018年,外婆在三亚 ▲
外婆坚定地说:“没关系,只要能让孩子们回到学校上课,义务去做我也愿意!”
就这样,外婆在罗家滩小学当上了“顶替”老师。所谓“顶替”老师,仅仅是需要上课了才去代替请假的老师去上课,没课上了还是要回生产队参加劳动。白天,外婆依然要下地干农活,收工回来还是要洗衣、做饭、操持家务,晚上又在灯下给孩子们备课,即便如此,外婆丝毫没有怨言,她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外婆刚开始代课时,先从低年级一、二年级开始教起。在教汉语拼音时,用孩子们熟悉的家乡话,去解读标准的汉语拼音,一会儿说着蹩脚的普通话,一会儿说着熟悉的家乡话,两种语音结合起来,通俗易懂,也更亲切,还常常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活跃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课堂上,外婆总是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尽量把知识点讲得清清楚楚,让学生们听得明明白白,这样的授课方式,也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喜爱。
“文革”期间,社会动乱,企事业单位的编制全都“冻结”。外婆任代课老师也一直不能去掉这个“代”字。有人问她有什么想法,外婆淡淡一笑:“我真的对老师转正指标没有任何想法,当初,我主动来当代课老师,初衷就是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只要能让孩子们回到学校来,能安心上课学习,我就一直‘代’下去,也心甘情愿。”
外婆在生产队劳动是生产能手,在学校代课是好老师,在家更是好媳妇、好妻子、好妈妈,赢得了村里上下、家里家外一致好评,1969年村党支部批准,外婆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外婆劳动更加积极,上课更加认真了。
到1976年,因为外爷工作调动,外婆也随外爷迁徙,到离家更远的花石崖镇胡家塔村小学工作,还是担任代课老师,这一干,又是8年。
三
外婆当代课教师的经历,深深感动着我。从教18年,外婆在山村小学代课教师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私无悔、任劳任怨,以一己之力,尽己所能让徘徊在失学边缘的孩子们走进校园,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热情,铺平他们走出大山的引路,点燃他们追求梦想的希望。时隔多年,外婆依旧十分怀念那段教书育人的经历,直到1985年全家搬到县城定居,外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学校、离开她十分热爱的讲台。现在,每每说起这事,外婆总是深有感触地说:“18年代课教学,我自己其实也是一边学习、一边提高,看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进步,我打心眼儿里高兴!”
进城后,有一次,外婆参加一个婚礼,婚宴上,有几个人相伴一起走到外婆面前,热情地和外婆打招呼。有一个小伙子问:“贺老师,您还记得我吗?”
外婆眯着眼盯着他看了一会儿,辨认出来后,高兴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当然记得,你不就是班里最调皮的那个小孩子吗?对你印象可是很深刻呢!”
“贺老师,我呢?”另一个问。
“还有我呢?”“您看我是谁?”
大家争先恐后地问外婆,外婆一时想不起来,急得挠挠头,笑着说:“老了,老了,记性不好了,都想不起你们的名字来了。”
大家纷纷报上自己的大名。
外婆开玩笑说:“你们可要原谅我记不得你们啊,你们都年轻,可不能欺负我这个老年人啊!”
大家哈哈大笑:“贺老师,您还是和当年一样爱开玩笑。”“我们要不是遇到了您,我们哪有机会学习文化呀!”“是呀,在那个特殊年代,遇到您我们真是三生有幸!”“贺老师不但教给我们知识,也经常鼓励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将来一定能够成为有用之材。”“贺老师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关心和关爱着我们。”……
大家七嘴八舌、热火朝天地交谈着。
外婆看到自己的学生长大成人、道正业兴,非常开心,但是还不忘激励大家:“你们赶上了好时代,抓住了好机遇,发展得这么好,不仅展现了自己的能力,把生活打理得非常好,而且给社会做出了贡献!希望你们牢记初心,继续奋斗,再创新成就、新辉煌。”
其实,多年以后,只要外婆走在大街上,就经常会被当年的学生认出来,就少不了热情的问候和亲切的寒暄。
我常常想,外婆为何会受到学生们如此的喜爱和尊重?一定是来自她博爱的胸怀、敬业的精神、无私的奉献、淳朴的情怀!
我由衷地为外婆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
1985年,外婆全家搬进了县城,一下子没地可种,让“闲不住”的外婆非常不适应,总想找个事情做。况且,全家收入也因外婆不代教少了一块,一大家子人的生活担子全压在外爷身上。因此,外婆便想着找个工作,增加点收入,也好贴补家用。外爷劝说:“城里学校又不缺老师,你就在家带孩子,干干家务就行了。”
外婆不以为然地说:“孩子们长大了,家里柴米油盐都要钱,不能去学校当老师,我也可以打工挣钱呀!”
得知国营地毯厂正在招临时工,外婆喜出望外。从来没有纺过毛线、织过毛毯,外婆就从普工干起,于是外婆接手了看似最简单但却枯燥乏味的倒线工作,其实就是每天都要把同一色系的毛线,通过简陋的手工操作,缠成毛球。有时候,也需要根据织毯工做地毯时的需求做出调整,比如,四股线分成两股,再缠成毛球或者把两根线合成一股线。虽然每天都是做着单调重复的工作,但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外婆永远都是保持高效且高质量的产出。闲暇时刻,外婆也从事过织布工作。
“您有一双巧手,可以做细小而复杂的纺织,也可以烧一手可口的好菜。”我常常这样夸赞外婆。
日子紧巴巴地过着,生活有条不紊地延续。随着我的舅舅、大姨和我的妈妈长大成人,先后都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外婆的家境生活也逐渐好转了。但是,舅舅、大姨和我妈妈整天既要忙自己的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外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毅然辞去地毯厂的工作,安心居家照看孙子、孙女。我虽然跟父母在北京上学,但是每年寒暑假都会回到家乡,和外婆住在一起,亲身感受到外婆对孙子女的百般呵护。
每天放学回家,外婆便以“家庭老师”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逐个询问,今天在学校老师教的是什么?都听懂学会了没有?一吃过饭,外婆就督促我们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谁的做不完就不允许去玩耍。遇到不会的题目,外婆就耐心地启发我们独立思考,有时还跟我们一起交流讨论,直到都弄懂弄通为止。
有一年暑假,我回到家乡,住在外婆家,外婆督促我做暑假作业时,我遇到一道难题实在不会做。我问外婆,外婆也不会。于是我想放弃了,嘴里念叨着:“反正就这一道不会的,那就跳过不做了。”没想到外婆听到这话,一脸严肃说道:“不会做的,我们就要想办法弄明白,而不是跳过去。学习就要有股锲而不舍的劲头,认真钻研,直到弄懂弄通学会为止。来,我和你一起把这道题搞定!”
我偷偷地吐吐舌头,就和外婆反复读题,终于,对题目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讨论了一下解题思路,一起在草稿纸上画出示意图,并且在图纸上边计算边验证,最后,在我和外婆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解决了这道题。外婆面带笑容说:“你看,我们俩一起学习讨论,这道题也不是很难嘛!”
正是在外婆的言传身教下,我从小学就学会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遇到难题,决不绕过去,一定要下苦功夫,独立思考,认真钻研,直到学懂弄通为止。
五
都说人老了,总是爱怀旧。我的外婆老了,也总爱怀念往日旧事。但是外婆常说,怀旧不是念旧,而是新旧对比,懂得知足,学会感恩,懂得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更要珍惜;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每一个给我们帮助的人。
刚开始有手机的时候,外婆也有个老年手机,平日里没事的时候,外婆经常在自己的老年机上笨拙地按着熟悉的号码,和她的老姐妹们打电话互相问好,有时聊着聊着,聊得热乎了,外婆就相约要回老家和老姐妹们见面。听妈妈讲,外婆的腿脚关节疼,走路不方便,仍然隔一段时间就要坐一个小时的车回趟老家。回去和老姐妹们一起围坐在老院子的灶台边,一边择着菜,一边聊着往事,这个时候,外婆总要亲自动手做最擅长的家乡美食。和老姐妹们一边吃、一边聊,谈过去、话真情,说到过去吃的苦受的累,大家唏嘘不已;聊到今天的好日子,大家又一起开心地哈哈大笑,幸福的笑声在黄河畔的黄土地上空久久回荡。
还记得有一年暑假,我回到家乡,外婆看我学会了开车,便要我拉她一起出去走走。
我言语略带惊讶地问:“外婆,您什么时候也想起来要坐车出去兜兜风了?”
外婆也略带骄傲地说:“你小的时候,外婆拉着你走;如今长大了,也可以开车拉着外婆出去兜风!”
“好!”我心里满是激动。
于是,我开着车,让外婆坐在副驾驶位子上给我“导航”。我按照外婆的指引,出了县城,沿着黄河一路往南前行。车行至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也不见任何景点的偏僻处,外婆突然叫我停车。我在路边停好车,问外婆:“干吗要停车?这里又不是景区。”
外婆没言语,下了车,径自向着远处的黄土高坡眺望,似乎在辨认着什么。只见外婆一会儿点点头,一会儿又摇摇头,最后,外婆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几孔土窑洞,十分肯定地对说:“你看到了吗?那儿,就是当年我们的家。”
“我们的家,当年就在那荒僻的半山坡上吗?”我好奇地问。
外婆十分肯定地点点头:“没错,那就是当年我们的家。”
我让外婆再上车,离开公路开上一条村道,想把车再开得离窑洞近一些、更近一些,去好好看看“我们的家”。
车到黄土坡下,村道拐向另一个方向,眼前已经无路可以通达窑洞跟前。我也下车,仔细琢磨着半坡上当年外婆住过的家。三孔土窑洞面对黄河,依山就势而建,因年久失修,有的地方已经出现塌陷,周边长满了灌木、野草,将窑洞团团包围。
窑洞,是最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民居,好的窑洞,多是用石头垒或者用砖砌,砖石修葺之前,大多是因陋就简的土木结构的“土窑洞”。虽然我对老家还是了解的,但眼前这几孔破旧的土窑洞,还是使我无法相信,这就是外婆全家曾经生活居住的地方。
外婆的情绪好像很平静,一边回忆着当年的生活情景,一边对我说:当年,外爷家的生活条件还算是不错的,能有几孔窑洞住,还有几分自留地,园子种些蔬菜,可以充饥,这在当时已经相当好了。外婆嫁到外爷家,原本是让外婆在家操持家务,可要强的外婆,为了给家里多挣些工分,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一些,坚持要跟壮劳力一样每天下地干活。轮到挑水浇地的时候,百十多斤重的水桶压在外婆瘦小的肩膀上,走起来摇摇晃晃,洒出来的水淋湿了窑洞前的那条小路,黄土路成了泥泞路,路滑水重更不好走。外婆挑着水,几次连人带桶从路上摔倒,她咬咬牙,从地上爬起来,再下到坡底,重新挑满水桶,继续往前……
外婆说:“我们小的时候,有支歌是‘有米有面吃饱不饿,涤良涤卡好看好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我的心里,那就是将来共产主义的美好生活。看看过去的土窑洞,再看看我们现在吃的、住的、用的,早都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现在的生活确实是幸福啊!”
听着外婆的讲述,我心潮澎湃。看着眼前的土窑洞和这条洒过外婆汗水的黄土小路,再看看坡下我开着的那辆越野车,我立刻顿悟了,外婆所说怀旧并不是念旧,而是在新旧对比中,懂得珍惜、学会感恩。此时,我已泪眼婆娑,一把搂住了我的外婆。
六
俗话说,隔代亲,特别亲。外婆爱我,还常常引起妈妈的“嫉妒”,说外婆疼我这个外孙女,比疼她这个亲女儿还疼。
在我的印象中,外婆的餐桌上,总是摆满了外婆亲手做的老家特色食物,炖羊肉、炸丸子、凉糕、油馍馍……外婆总是变着法地给我们做爱吃的食物,美食吸引,无法抗拒,我们也非常喜欢到外婆家里呆一呆。外婆的美食,不仅吸引我们,还能吸引到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们。记得有一天,外婆不在家,我和小伙伴们在屋里打打闹闹、上蹿下跳、跑来跑去都玩疯了,瓜子皮、糖果纸满地乱扔,把家里和床上搞得一团糟。这时,外婆从外面回来,不怒自威的“严师脸”,吓得我和小伙伴们立刻站定原地,不敢乱动,静待外婆疾风暴雨般的训斥,可没想到,外婆并没有对我们发火,只是摸摸我的头,轻声说:“你们到外边玩去吧,我来收拾一下。”此时,外婆的温柔有力地震撼到我,让我既自责又感谢。自责的是我不该给外婆添乱,感谢的是外婆对孩子们的无知和捣乱这么宽容。从此以后,我和小伙伴们无论在谁家玩耍,都不会搞得乱七八糟,即便偶然“不小心”,也会在游戏结束时,快速收拾好屋子。
在县城,外婆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梨树,树上结的酥梨很甜。这棵梨树是全家刚搬来时,外婆亲手栽的。由于血糖高,外婆是不能多吃糖分高的水果,可外婆却说:“梨树是给我外孙女栽的,我外孙女喜欢吃家乡的梨。”外婆精心养护着这棵梨树,每年修枝、剪叶、松土、施肥,一样也不少。夏天酷暑干旱,外婆隔天给梨树浇水,总是让梨树喝得饱饱的。冬天严寒冰冻,外婆早早地就为梨树裹上干草,“穿上厚厚的冬衣”。在外婆的精心呵护下,这棵“爱心”梨树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看着满树的梨子,常常引来邻里艳羡。往往这个时候,外婆俨然是一个护花护果使者,有言在先“警示”客人:“现在可不能摘梨啊!这是我外孙女最爱吃的,都给她留着,等外孙女回来,你们一起吃吧!”院子前面有一块空地,外婆也会闲置利用,种一些蔬菜瓜果,每每收获之时,就分享一些给邻里,“果蔬之交”使邻里相处非常和睦。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小动物。有一次,我用自己攒的零花钱买了一只宠物狗带回家,但我知道外婆很爱干净,并不喜欢家里养小动物。我怕外婆不让家养,就哄外婆说,这只流浪狗是我在路上捡的,看它好可怜,就带回来了。外婆看我喜欢,也就不再细究,爱心满满地同意收养了。每次吃饭的时候,外婆都要给小狗狗特意准备食物,尤其是剩肉剩骨头,都是小狗狗的最爱,每次饱餐后,小狗狗都会在外婆面前撒欢。狗狗开心,我也很开心。有段时间,总有很多小猫在我家房顶嬉戏,我看了满心喜欢,经常爬梯子上房顶去给小猫送水喂食,外婆看到后不但不阻止,还会扶稳梯子,小心地护着我,不时提醒我:小心点,别摔倒了,别被猫挠着了。有次,我笑着问外婆:“您是不是也爱上小动物了呢?”外婆笑笑说:“外婆这是爱你及猫,最爱的还是你啊!”听外婆这么一说,我立刻就明白了成语“爱屋及乌”的深刻含义。再后来,总听人们说,因为珍爱孩子,父母才愿意去做孩子们所喜欢的一切。
外婆家有台老式脚踏缝纫机,据说,这可是当年家里的一大件。那个年代,做衣服用布都是凭票供应,外婆左思右想,精打细算用最节约的办法、出最少的布票来买布,并用这台缝纫机给家人做衣服。时过境迁,现在,物资的充足供给,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需求,买布做衣服成了往昔峥嵘岁月,这台缝纫机也变成无用之物,但在搬家的时候,外婆绝对舍不得扔掉,给搬回县城的新家里来了。到县城后,外婆经常用这台缝纫机缝缝补补,还给我们的玩具娃娃缝制一些好看的小衣物、小玩意儿什么的。外婆中年时曾得过脑血栓,手脚不太灵便,但只要坐在缝纫机前,踩上踏板的一瞬间,她的腿脚立刻机敏,灵活地在布料上缝制出整齐的针脚,一块块布料在外婆手里,如魔术般连接起来,变成好看的衣物。出于好奇,等外婆休息的时候,我也坐在缝纫机前装模作样地比画,外婆看到后,就耐心地教我怎么穿针引线,怎么手脚配合。当看到我也能在废旧布料上轧出歪歪斜斜的针脚来,外婆很是高兴,在一旁鼓励:“好,轧得不错!”
外婆在早年就检出高血糖来,平常高糖和淀粉多的面食、甜食都不能吃,但外婆做饭从来不考虑自己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而是照顾到家人的喜爱和营养搭配。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回到外婆家,外婆做饭前总要习惯性地问我一声喜欢吃什么。外婆说:“外孙女常年在北京,回来了,就要多尝尝家乡的味道。”因此,外婆总是想方设法变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大烩菜、羊杂碎面、包子、饺子和菜饭……顿顿吃新鲜,七天不重样。每当看着外婆做饭,我都会凑过去,说:“等我长大了,我也要给您做好多好多好吃的。”外婆听了哈哈大笑,开玩笑道:“那我可就等着了,不管外孙女给外婆做什么,肯定都好吃,外婆一定吃得多多的。”
夏天天热,外婆总要给我煮绿豆汤喝,绿豆沙沙的、汤水甜甜的,又解渴、又清火,这一抹“夏日清凉”是我的最爱。第一次看外婆煮绿豆汤,一煮就是一大锅,我说:“外婆少煮点,我喝不了那么多。”外婆说:“绿豆不好煮,煮一次就多煮点,也给邻居们喝。”外婆就是这样,无论乡下城里,无论走到哪儿,都能和左邻右舍保持非常好的邻里关系;子女们从外捎来什么好吃的,外婆都要拿给邻居一起分享。
七
印象中,外婆总是忙忙碌碌的,放下扫帚,拿起抹布,这边晾完衣服,那边又开始拆洗被褥,总不见闲着。盛夏雨季,院子里低洼处会积下一汪雨水,不下雨了,我们几个孩子喜欢穿着雨鞋跳到水里踩水玩,看谁踩的水花溅得高、溅得远。水滴带着泥点溅湿了我们的衣服,也弄脏了鞋。外婆在一旁看着,见我们玩得开心,也跟着我们一起嬉笑。等我们玩够了,外婆立刻让我换上干净的衣服和鞋,把脏的拿去洗干净。外婆常和我们一起看雨后的彩虹,一起分享美景带来的快乐,还常常陪我在雨后的草丛里抓蜗牛、捉蟋蟀,每当有所收获时,我们就大叫大笑起来,外婆也在一旁开心地乐着、笑着,还帮着看管“战利品”。
如果说陪玩是外婆的天伦之乐,那么教我们懂礼貌、讲规矩,如何做事、做人就不仅仅是外婆的师德本能,更是对我们美好未来寄予的厚望。家里有时来了客人,若我不认识,就会常常躲在外婆身后,外婆就告诉我来人是谁,和我爸妈是什么关系,应该怎样尊称。除了“现场教育”,外婆还教给我许多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品德,教我如何做人、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的人,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春天的雨露,潜移默化地渗入我的血脉。有一次吃饭时,我端着饭碗离开餐桌坐到楼梯中间,边晃腿边吃饭,妈妈见了训斥我不懂规矩,外婆却护着说:“小孩子贪玩是天性,不教她规矩,她怎么能懂规矩。”就把我叫到一旁,轻言细语地对我说:“一个人不管坐立行走,都要讲究姿势,古人讲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那是日常规范,其实,我们吃饭也应该有吃饭的样子,不能随便坐随心动。”我立刻端着饭碗,乖乖回到餐桌上来。现在回想起来,外婆虽然腿脚不利索,但从没有因为腿脚不便而影响做饭和料理家务,也是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争取不给家人添加负担。
有一年,妈妈要去外地几个月,爸爸也因为工作的关系需要经常出差,外婆知道后,特意从家乡一个人到北京来照料我。那半年多的时间里,白天我去上学,外婆在家擦地、洗衣、买菜、做饭,家务干个不停。下午放学回家,外婆就端上我喜欢吃的家乡口味的饭菜,刚吃完饭,外婆又“变身”家庭老师督促学习,辅导我按时完成作业。在我们家遇到困难的那段日子,外婆主动提出要来照看我们,也是因为那段日子,让我对外婆的依赖更强烈了。
每年寒暑假,我一定会回到陕北外婆家。每次听说我要回去,外婆总是在第一时间给我打来电话,不厌其烦地问我哪天动身、哪天到家。等到回家的那一天,远远地就能看到外婆守候在路口等着我,见面后接过我的背包,一路紧紧拉着我的手问个不停,先问我学习成绩怎么样,期末考试得了多少分,长高了没有,体重多少,最后一问是想吃什么好吃的,一进屋,外婆便把早就备好的美食摆满一桌,招呼我坐好,她也坐在一旁,慈爱地看着我吃,不停地往我碗里夹我最爱吃的,一会儿,我的碗就冒尖盛不下了,但外婆盛饭的动作并不会停下,夹菜的频率仿佛也没有改变。我让外婆也一起吃,她笑着说:“外婆知道这都是你最爱吃的,你都吃了,外婆就高兴。”
有一次,偶然看到外婆在饭前吃了几片药,我心里一惊,问她:“外婆,您吃什么药,为什么要吃?”外婆淡然一笑,说:“也没什么,就是血糖有点高,老年病,很正常,别担心。”血糖高意味着患糖尿病的概率增大,如果不注意控制,长期的高血糖将会使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导致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知道了这些,我开始主动“监督”外婆的饮食,提醒外婆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每天到点吃药,我都会把药片准备好,倒上一杯白开水,试好水温,亲眼“监督”外婆吃下去。有一次,我看见外婆从冰箱里拿冰激凌,我连忙制止:“外婆,这个绝对不能吃!”外婆有点不好意思,笑笑说:“这个真好吃,我是拿给你吃的,你尝尝。”还有一次,外婆正在吃西瓜被我发现了,我告诉外婆:“西瓜含果糖量很高,也不能吃。”外婆就像是偷吃被抓的孩子一样,露出了羞涩的笑容:“就这一小块,我向你保证,下次再也不吃了。”看着外婆的笑,我满脸心疼。外婆辛辛苦苦一辈子,什么样的苦都吃过,什么样的罪都受过,现在,全家都过上甜甜蜜蜜的好日子了,外婆也该享享福了,却得了高血糖症,这不能吃那不能吃的,难道还要让外婆继续“吃苦”!心疼归心疼,为了外婆能够健康长寿,也只能如此了。我跟外婆说:“小时候我经常向您撒娇想多要一颗糖吃,您总是说小孩不能多吃糖,吃多了会把牙齿吃坏的。现在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在您怀里撒娇的小女孩了,您却成了一个‘老小孩’了,现在也不能多吃糖了。以后,该我‘管管’您了,我告诉您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您可要听话呀。”外婆听话地点点头,一把把我搂在怀里说:“嗯嗯,我听你的,我的好外孙女!”那一刻,我泪流如注,把头深深地埋进外婆的衣襟,默默地不让外婆看见。
时光如梭,寒暑假总是过得太快太快,跟外婆在一起还没待够,就又要返回学校了。每次临走前,外婆都是亲自下厨,给我做我最爱吃的陕北烩菜,一定会放好多好多的瘦肉。那天,我闻到烩菜的香味来到厨房,看着外婆微微驼着的背影,手里握着锅铲,不停地忙碌,感动的心跳伴随着伤感的泪水,驱使我从背后一把搂住外婆:“小时候外婆给我做饭,等我长大后也会给外婆做饭,做好多好多好吃的;小时候您拉着我的手到处去玩,等我长大后我要开车带外婆到处去玩,去外面的世界看风景;将来,我就是保护外婆的大人。”外婆开心地笑着,泪水顺着面颊流下来,说:“我的外孙女不要长大,外婆也不要变老,我们婆孙就这样天天快快乐乐,该多好!”说完,外婆放下锅铲,悄悄抹了抹眼泪。我不敢直面外婆的脸庞,只是更加紧紧地搂着外婆。
八
2021年外婆生日的时候,表姐给外婆买了一个智能手机,外婆如获至宝,高兴地拿在手里不时看看、摸摸,一脸的纯真。我回家后,顺手拿起来玩,外婆急切地说:“正好,你再教教我怎么用这个手机,我还不太会用这高科技呢!”我迟疑地问:“表姐给您买了手机,没教您吗?”外婆怯怯地笑了笑:“教了,可是我人老了,总是忘记。”于是,我就模仿外婆给小时候的我讲数学题,满含慈爱、一本正经、不厌其烦地教外婆如何用微信、视频、照相、接打电话,有的功能我刚教给外婆,转眼外婆又拿着手机来问我。于是,我用自己的手机和外婆面对面地“现场教学”,我还把操作顺序一一写在纸上,郑重其事地交给外婆,外婆小心地收起,仔细地放好,认真的程度不亚于获得“秘笈”,一边收藏一边说:“再忘了怎么用,就拿出来看看外孙女给的‘手机宝典’。”
从此,我不在外婆身边的时候,就和外婆发微信、打视频电话,外婆说:“这手机比我那个老年机好太多了,打电话还能看见外孙女的模样,就跟面对面一样呢!”每次外婆跟我视频通话,还不等我跟外婆问好,外婆就抢着问我在学校吃得好不好,衣服带够了没有,还缺什么东西,絮叨着要我好好学习,注意安全……似乎有安顿不完的担心,但说到她自己,外婆总是说,家里都好着呢,不用操心。
我在英国留学期间,有一次正是半夜,我睡得正香,外婆的视频电话打了过来。我虽然睡眼惺忪,依然能看到她的苍老脸色、消瘦的身体。视频转接给我的妈妈后,妈妈告诉我:“这段时间外婆病了。人上了年纪,也不管时差就给你打电话,是想和你说说话,听听你的声音。”挂了妈妈的电话,我睡意全无,那个消瘦而坚强、慈祥而严厉的外婆的身影,不断闪现在眼前。外婆一生辛苦,拉扯大三个儿女,晚年该享福了,却天不如人意,重病在床,备受折磨。回想外婆的一生,要强的性格注定了不甘落后的人生态度,高强度的劳动全为改善一家老小的生活,终致积劳成疾,还不到50岁就病患缠身,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梗等病魔,蚕食、折磨着外婆弱小的身体。刚开始,外婆走路还能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缓慢前行,后来就只能坐在轮椅上,让人推着外出了。即便如此,外婆依然坚强乐观,能自己做的事都坚持自理,尽量不给家人添麻烦,还常常劝慰家人不要担心:“我这不是天天在吃药吗?吃了药就一定会好起来的。”
有一年秋天,时值国庆,一家人都回到老家,齐聚一堂,欢庆吉祥。家乡县城边上,有一座名山,是4A景区,外婆家门正对着这座山,天天“开门见山”,就是一直没上去过,这次好不容易全家人都聚齐了,大家一致相约:上山看风景。正式出发那天,外婆推辞说:“你们去吧,我留在家看门。”我知道外婆的良苦用心,她一定是嫌自己行动不便而推辞,便说:“外婆,您放心吧,大白天的大门一锁,家就交给铁将军把守了,您还是跟我们一起去吧!”听我这么一说,外婆才说:“我是怕上不去,连累你们,让你们都玩得不尽兴。”我一听这话,嗓门提高八度,大声说:“不同意,不同意,一百个不同意!外婆不去,全家少了您,那才玩得不尽兴呢!”于是,我让外婆坐在轮椅上,我推着外婆出了门。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家乡的山山水水尽收眼底。外婆格外地开心,忍不住地给我指点着,当年在哪道沟里去割过草,曾经去哪个山坡种过地,仿佛山下到处都是她讲不完的故事,虽然满满的都是甜酸苦辣的回忆,但开心的神态和言语溢满了景区。我赶紧拿出手机,不停地按着快门,定格外婆那灿烂的笑容。
随着年岁的增长,外婆发病次数越来越频繁,需要经常性住院治疗。为了让外婆早日康复,舅舅和舅妈、姨妈和姨父轮流在外婆身边精心照护,是“护母”主力军,表姐、表姐夫也自告奋勇,抢着陪护。家人的悉心照料和精神安慰,使病痛中的外婆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温暖和幸福。由于膝关节、腰椎间盘病变需要手术,家人三次带外婆到北京,找门路托关系安排最好的医院、最专业的医生给外婆做手术。每次治疗,外婆都积极配合,还不断地劝全家人不要担心,相信一定能早日战胜病魔,平安回家。
九
听妈妈说,要接外婆到北京来看病。我以为外婆是多年的老年病,没什么大事,便安慰妈妈说:“外婆来北京看完病,带着在北京好好逛逛,四处玩玩,心情调整好,对治愈有好处。”电话那端,妈妈情绪低落,声音微颤。原来,这次外婆病得很重,已是癌症晚期,正在化疗。治疗期间,外婆似乎也预感到什么,执意让外爷收拾行李,带她出院,返回老家。是啊,老家是每个人的根,血脉所生给予生命的地方,亲情凝聚安顿灵魂的处所。此时,我刚好结束在英国的大学本科学业,决定利用硕士研究生学习还没开始的空当,回国探望我的外婆。买好机票之后,我归心似箭,恨不得立刻飞回家乡,陪伴在外婆的身边。
新冠疫情肆虐,冲击着整个世界,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今年5月,我终于回国后,但一落地就直接被隔离。站在隔离酒店的窗口向外望去,夜幕降临,霓虹闪烁,街上的行人却寥寥无几,偌大的城市显得空旷寂寥。一想到隔离结束就能见到外婆,我就迫不及待、数秒计时,24小时盯着家庭微信群,想着告诉外婆:“我回来了!”还想着外婆问我想吃什么好吃的、想去哪里好玩的时候,我便立刻回答:“我只想用心地给外婆做顿好吃的,还想推着轮椅带外婆四处走走转转、玩玩看看。”
可是,微信群里“祭母文”三个字,一下子刺入我的眼帘,大脑瞬间放空,我迟迟不敢点开那篇文章:“公元2022年5月29日,农历壬寅年四月廿九,慈母贺氏讳改英因病仙逝,享年78岁。不孝儿李建平携家人,披麻戴孝,顿首泣伏,谨持孝仪,跪祭灵前,长颂母德,惟念大恩……”
微信群里,姨妈泣泪:“再看我一眼吧,我的娘亲!天堂的路再也没有病痛,天堂的餐桌上摆满了甜食,天堂的您永远微笑,来世我还做您的女儿,用我的寸草之心,还报您的三春阳晖……”
我的眼泪,如泉水般涌出……
我的记忆,如银幕般呈现……
我的外婆,我还没来得及跟您见面,怎么就这样永远走了……
阴阳相隔。我面向家乡,长跪,长泣……
“感恩有您,我的外婆,永远爱您!”
“外婆啊外婆,如果有来生,我还做您的外孙女,您依旧是我最亲最爱的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