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相关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分析

2022-11-12 06:33
健康之友 2022年16期
关键词:基转移酶病毒性胆红素

李 洁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郑路镇中心卫生院 山东 济南 251600)

病毒性肝炎属于内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临床中患者普遍是因为感染肝炎病毒而发病,在感染后患者会出现肝脏严重病变,其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会呈现出较为严重的损害[1]。目前病毒性肝炎呈现出了全球式分布,中国属于病毒性肝炎的高流行国家,近些年有研究报道2010年至2020年期间,病毒性肝炎的平均发病率达到了10.424/10万,其中2019年报告例数41326例,2020年报告44485例,同比增长0.76%。并且部分地区病毒性肝炎还存在爆发式增长表现,其中某城市吸毒群体与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相当高,同时具备较高的感染性,相关研究人员需要准确掌握相关问题同时针对性进行优化[2]-[3]。伴随着近些年病毒性肝炎的疾病发生率不断提高,导致该疾病的临床危害以及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越发突出和明显,所以及时诊断与治疗显得非常重要。从疾病控制角度来看,病毒性肝炎属于临床中发病期间无典型症状的疾病,在症状发生时大多数患者已经属于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最终疗效不理想[4]-[5]。想要进一步提高病毒性肝炎综合预后水平,本文简要分析生化检验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探究健康群体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在生化检验方面的指标差异。具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特选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我院接受检验的病毒性肝炎患者40例与健康体检者40例进行研究分析。疾病组40例患者中男女分别27例、13例,年龄(57.34±4.36),病程(2.31±1.11)年;健康组40例患者中男女分别26例、14例,年龄(56.82±3.84),病程(2.45±1.09)年。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入选标准:疾病组患者通过《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相关标准确诊为疾病;健康组患者通过综合检查无肝脏疾病;对研究知情并且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研究参与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重大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或基本资料不满足本次实验要求;由于主观因素可能无法进行后续的实验调查或参加后续随访。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且承诺不会中途退出。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和生化检验,

常规检验应用型号为xn-1000的全自动血常规检测仪实行检测,所有的试剂、校准品、质控物均根据说明书规范操作,标本在获取后需要在有效时间内进行检测。生化检验应用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所有的试剂、校准品、质控物均根据说明书规范操作,标本在获取后需要在有效时间内进行检测。检验期间采用3000r/min离心,在离心3min之后应用相同方式实现对两组患者指标的检测。通过速率法实现对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胆碱酯酶指标的检测,借助两点终点法完成对相关质保的检测,对于胆汁酸则采用循环酶法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库录入数据时应用双录入、双核查方式,并计量资料应用正态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均值方式记录,不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应用中位数进行记录,计数数据应用百分比方式进行记录。数据处理期间P<0.05则代表对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常规检验指标方面,疾病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明显高于健康组,疾病组淋巴细胞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生化检验指标方面疾病组胆汁酸、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直接胆红素、胆碱酯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总胆红素均显著高于健康组,疾病组血清白蛋白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3 讨论

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持续性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持续加快,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以及恶化风险也在随之提升。病毒性肝炎在我国1至59岁群体中均有发生,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抗体流行率约为0.43%,一般群体中病毒性肝炎的感染患者约为560万,再加上我国属于高危群体、地区,所以疾病发生率非常高。临床中病毒性肝炎的疾病表现主要是以肝区疼痛、乏力、食欲下降、呕吐以及恶心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病情不断加重,从而导致病情恶化并迁延,最终衍生出肝硬化、肝炎以及肝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6]-[7]。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病毒性肝炎和多种因素有密切关联,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不能从单一角度上进行判断,而是需要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病毒性肝炎得到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本身的传播特性比较明显因为不同类型肝炎病毒而导致肝脏病变,患者会呈现出上腹部不适、食欲下降以及胃肠道不适等多种症状,同时还会涉及到肝功能损伤、黄疸等疾病表现。伴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还会导致肝硬化以及肝癌病症的发生,病毒性肝炎主要划分为五种肝炎病毒,其主要涉及到甲乙丙丁戊,临床中还可以划分为慢性肝炎、急性肝炎以及瘀胆型肝炎,如果没有及时对疾病进行控制,很容易导致脏器或其他系统遭受损伤,此时便需要及时发现并积极诊断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血常规检验和生化检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更好的保障患者的诊断结果准确性,医务人员需要准确掌握患者的诊断差异,并提供积极有效的治疗,从而保障患者的整体预后水平。

病毒性肝炎属于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在长期发展后死亡率会随之提升。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脏普遍存在复发性损伤,同时存在纤维化与弥漫型的病变表现。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因为肝细胞会直接参与到与血清白蛋白和胆碱酯酶的合成过程,在肝细胞出现异常时必然会导致相应指标发生改变,从而呈现出异常数值[8]-[9]。总胆红素属于直接胆红素或间接胆红素的综合,其属于肾脏功能的代表性指标,肝脏对于胆红素的代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涉及到肝细胞对于血液当中没有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以及排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过程存在障碍便会导致总胆红素的异常,所以总胆红素属于肝脏功能的重要检测指标,在肝炎发生时肝脏功能会出现障碍,此时指标便会显著提升。对于胆碱酯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而言,因为酶活性会出现明显的提升,特别是在肝坏死之后酶会大量进入血液,此时血液中酶含量会显著提高[10]。对此,多种酶的检测结果也可以直接作用肝细胞是否存在坏死以及坏死程度的重要评价标准。有研究认为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脏对于多数血清蛋白以及血清总蛋白的融合物都有着比较突出的作用,所以可以将这一些指标作为肝功能评价的重要参照指标[11]。与此同时,血小板计数的逐渐下降也是病毒性肝炎的重要表现之一,其根本原因在于疾病会对患者的骨髓形成严重的损伤抑制作用,从而导致患者的造血功能不断下降,造血与病态造血微循环的逐渐恶化有直接关联,同时这一情况也是导致障碍性溶血病理表现的直接体现[12]。整体而言,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与病情不断加重会导致患者的常规检验指标与生化检验指标发生显著的改变,临床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与优化治疗方案,从而实现对病毒性肝炎的抑制作用,提高患者的整体预后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疾病组患者的常规检验指标与生化检验指标之间均存在较大的数据差异,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差异显著,P<0.05。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证明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期间多种指标均能够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在诊断期间结合应用多项指标可以有效提高整体诊断结果准确性。对于早期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别是存在疲劳、乏力、便秘以及合并急腹症、食欲减退以及女性乳房肿胀等疑似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均可以采用生化检验的方式进行判断,可以实现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对于疾病发展以及早期防范干预作用显著,可以作为肝癌的有效诊断技术方式,应用价值较高。另外,从本研究来看,肝脏在损伤之后合成能力会显著下降,所以体内物质的代谢会遭受影响,滞留在血液当中从而导致浓度显著提升,血清生化指标也会随之改变。在临床检验期间,医务人员需要基于患者的不同病情表现,合理选择方案并基于患者的疾病症状做好治疗方案的针对性调整,确保患者检验工作可以顺利开展,从而规避在检验操作中因为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检验结果准确性下降,从而保障临床检验综合水平。

综上所述,临床中诊断病毒性肝炎可以将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作为重要依据,临床中两种检验技术均有着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临床中需要结合生化与血常规检验技术保障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基转移酶病毒性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14基因在木薯抗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葡萄醇酰基转移酶编码基因遗传变异研究
氨基转移酶升高真有这么可怕吗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氨基转移酶升高代表肝脏受损吗
治病毒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