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有权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 四平 136000)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使用率不断上升,多媒体技术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声乐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中学开展声乐教学工作,可以在整体上提升国民的审美素养,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音乐课堂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声乐素养,进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中学的声乐教学要与时俱进,改进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创新声乐教学的模式,转变声乐教学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声乐素养和文化素养,进而在整体上提高乡村中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下,乡村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倾向于智育的发展,从而忽视了德育和美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中学声乐教学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的乡村地区,声乐教学的现状更加不容乐观。由于乡村中学的音乐教师对于声乐教学缺乏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与了解,造成其音乐专业知识的掌握较少,专业技能的运用匮乏,甚至有部分音乐教师认为声乐教学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在当前的乡村中学声乐教学上,许多音乐教师不在乎学生是否喜欢自己的授课模式,在不了解学生到底能不能接受讲授的知识的情况下,依旧使用“念课本”或者让学生盲目跟着乐曲唱的模式教学,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没有尝试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不注重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学生实践课上,许多学生并没有开嘴跟唱,而是进行自由学习,有的学生通过声乐课堂去完成自己主科的作业,有的学生还存在上课睡觉、闲聊等现象。这种情况下部分音乐教师对于学生存在的这些现象却置之不理,觉得开展声乐教学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长此以往,学生们对于声乐学习的兴趣会大大减弱,声乐课堂教学的效率也难以得到提升。
当前,我国乡村中学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在整体上比较落后,由于缺乏完善的音乐课堂教学的基础设施与设备,加上很多学生缺乏对声乐学习的认识与了解,基础比较差,并且声乐课程不是期末考试的必考科目,此时,学生们不重视声乐课程,没有意识到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对待声乐课堂学习不以为然。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参与声乐课堂学习,如进行体育课程学习一样,仅仅是学校为其安排的自由放松环节,学生参与声乐学习的主观意识较差。众所众知,中学时期是学生们人生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学生在人生发展中的一大重要转折点,但是在面临中考的情况下,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也会很大,因此很多学生们就会把很多的时间都投入中考的科目当中,认为将过多的时间运用到声乐学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的文化课成绩。此外,有的乡村中学甚至都不设立声乐课堂,即使有部分音乐教师提及声乐方面的知识,但由于缺乏对学生正确、科学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不喜欢学习声乐课程,不重视这一个课程。
在以往课堂教学中,乡村中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多,而且在面临巨大升学压力的情况下,乡村中学的领导与教师会比较注重学生在语文、英语及数学等专业课程上的学习成绩。由于乡村中学没有意识到美育在素质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很少会注意到声乐教学工作的发展。这种情况之下,很多乡村中学在招聘教师时,对于声乐教师的招聘门槛设置比较低,甚至不重视考核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声乐素养,所以致使乡村中学声乐教师的基础比较薄弱。有一些乡村中学中的声乐教师没有本科毕业,或没有进行专业的声乐知识与技能培训,就开展相关的声乐教学活动,甚至有部分乡村中学没有招聘专门的音乐教师,开展的声乐课程教学活动由其他学科的教师代替,这样就很难在声乐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由于对声乐教学不重视,导致现阶段乡村中学的声乐教学水平和质量比较落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得到正确的声乐教学引导。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在思想层面,教师要放弃旧的教学模式,多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把提高学生的声乐综合素养放在首位,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避免为了教学而教学,真正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定时给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方面的授课培训活动,让乡村中学的学生和教师多接触一些多媒体。同时,学校也要重视声乐教育,科学合理安排声乐课程时长和考试,让教师和学生都重视声乐学习,杜绝让其他科目教师任意地借用声乐课来上自己的课程的情况,可以适当调课,但是不可以直接占用。另外,学校还要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声乐氛围,端正中学生学习声乐的态度,促进声乐课的高效开展。教师也要懂得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取向以及学习水平等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温柔耐心教学,多加鼓励学生,可采取学习小组机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进步,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师与教师之间也要密切联系,共同探讨崭新的声乐教学模式,为学校声乐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比如,《阳关三叠》来源于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经典的古代歌曲,被许多音乐家创作成其他的曲目。因此,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分析经典曲目中的含义,后面再引导学生创新音乐,把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对音乐的感知加入到自己创作的音乐里面。此外,也要懂得加入经典的诗歌,让学生在创作的道路上感受到不同曲目的艺术模式,进一步提高音乐的敏感性,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发展自我。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面,教师往往是课堂上的主角,以教师为中心点,而学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听教师授课,教师很少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或者讨论活动。因此很多学生都会出现神游、犯困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学习声乐的效率,也不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会逐渐减少。然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调动起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展现出他们应有的个性。而教师在课堂上充当引导者和监督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大胆开口跟唱,遇到了问题要敢于请教,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与此同时,声乐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声乐的看法和建议,便于日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声乐教师也要善待学生,当看到学生在课上出现一些不良情绪时,应及时给予关注和安慰,而不是忽视他们的情绪,多给学生们鼓励和支持。另外,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更进一步地体验声乐课堂。
例如,学习《高亢的西北腔》的时候,声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同学们播放《脚夫调》《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这几首歌曲,让学生们在乐曲里遨游,自己先去感受乐曲中的情感,还要了解作家背后的故事,深刻理解其中的情感,在聆听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表达自己聆听的感受,最后教师给予点评。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会表现得更好,学生们的声乐学习兴趣也会进一步增强,进一步感受西北民歌的特色以及价值所在。
在“多媒体+”的大背景下,为了达到统一的声乐教学效果,乡村中学的声乐教学也要和城市里的教学一样,与时俱进,不断地改变、完善声乐课的基础设施。比如,乡村中学也要建设一些基础设施完备的声乐教室,比如,钢琴教室、古筝教室、吉他教室等等,专门给学生上声乐课,为其开展声乐学习奠定基础。学校相关负责人也要懂得为完善声乐课堂的基础设施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相关的资金,不断地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灵活地依据课本内容制定学习活动或者学习安排,而不是单纯念课本或者听音乐,让学生们可以感受各种不同的乐器,亲自感受各种乐器的特点。此外,教师也要适当地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各种各样的乐曲,让学生们更进一步地走进声乐世界。这么做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声乐审美水平以及陶冶情操,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例如,在学习《独特的民族风》的时候,教师要提前做好功课,做好相关的PPT,PPT 的内容不能过于单调,要图文并茂,引导学生认真鉴赏蒙古曲子,感受蒙古乐曲的特点,同时也要认真教学生们学会唱蒙古乐曲。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跳一些简单的蒙古舞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氛围。由此,学生们就会更加喜欢声乐课,也会提升乡村中学的声乐教学效果,实现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
在乡村中学声乐教学方面,学校要适当提高招聘声乐教师的门槛,多招聘一些有专业水平的教师,同时其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以及长远发展的眼光。因为教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鼓励音乐院校或高校毕业的音乐专业学生,加入乡村中学的声乐教学团队,同时还应当增加对于音乐专业毕业生的招聘规模,吸引当地音乐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返乡进行声乐教学,从而扩充乡村音乐教学师资队伍。另外,乡村中学需要加大对于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开展有关声乐的专业培训课堂,让乡村音乐教师了解现在声乐发展的趋势,鼓励音乐教师到音乐教学先进的地区学习相关的声乐教学经验,从而更新音乐教师声乐教学的观念。学校领导还要不断地教音乐教师如何使用多媒体开展声乐教学课堂。同时,乡村中学要给声乐教师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到大城市的学校开展调研学习活动,了解其他优秀学校声乐课堂的开展情况以及教学模式,提高本校的声乐教学水平,增强声乐教师自身的声乐素养和教学能力。此外,学校也要适当提高声乐教师的工资福利,不区别对待声乐教师,平等对待声乐教师,重视声乐教学,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声乐教师愿意来到乡村工作,才能进一步带动乡村中学声乐教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中学的声乐教学面临机遇和挑战。在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乡村中学应引进一些先进的声乐教学设备,提高声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水平,加强声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创新声乐教学模式,让乡村的学生们深入接触声乐,提高他们的声乐素养,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声乐积极性,带动乡村中学声乐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