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珉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济源 459000)
《项链》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因爱慕虚荣而遭遇的悲剧人生。当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赝品时,就像遭遇了晴天霹雳一样,过去十年的节衣缩食的生活、变得粗糙的手、衰老的容颜、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这一切付出显得毫无意义。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的描绘,和其人物形象的对比与反讽,表现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等底层人物的讽刺和怜悯,以及对资产阶级的批判,突出了人物性格、社会环境以及人物命运的悲剧。本文就《项链》的多重悲剧意蕴进行深入探讨。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于1884 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围绕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与一条项链展开。玛蒂尔德是个极为漂亮的女人,她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没有资本认识有钱有地位的人,最后不得不嫁给一个小职员。尽管如此,玛蒂尔德并没有放弃对上流社会生活的想象和追求,有一次,玛蒂尔德丈夫带回了一张晚会请帖,但玛蒂尔德却因没有华贵的礼服和精美的首饰而感到伤心难过,为了安慰妻子,丈夫放弃了原来的计划,用积攒下的400 法郎给玛蒂尔德做了一件漂亮的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了一串美丽的项链。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得到了充分满足,不幸的是,在回家的路上,玛蒂尔德将借来的项链弄丢了,为了不被朋友指责,她只有瞒着好友慢慢赔偿。从此,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的生活。在这艰难的攒钱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手变粗糙了,容颜衰老了,后来,她偶然得知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条钻石项链。
《项链》创作于19 世纪80 年代,这时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资产阶级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内部贪污横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念影响着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风气,作为社会主流群体的中产阶级便受到这一风气的极大影响,而由于中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但是,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得成功,而大多数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莫泊桑创作了《项链》,以批判当时法国的社会风气。
《项链》的多重悲剧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性格层面,第二是社会层面,第三是命运层面。
玛蒂尔德本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其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第一,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向往奢靡的生活。“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因此常常感到痛苦。房屋寒碜、墙壁粗糙、家具陈旧、衣料庸俗,都让她非常难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玛蒂尔德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她梦想华贵的高脚灯,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精美的家具,芬芳的小客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玛蒂尔德对高贵奢华生活的向往。她没有像样的服装,没有珠宝首饰,却偏偏向往这种生活。她希望自己能被人喜欢,能被人羡慕,有诱惑力且被人追求。玛蒂尔德看不清现实,一味沉浸在虚妄的幻想当中,这种性格是导致其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第二,玛蒂尔德拥有强烈的自卑和自尊。“我没有衣裳,所以我不能去。如果你有一个同事,他的妻子能打扮得比我好,你就把这送给他。”“不成……世上最叫人丢脸的,就是在许多有钱的女人堆里露穷相。”玛蒂尔德很想去参加晚会,但却因为自己没有漂亮的衣裳而选择了退却,她自尊心很强,害怕简陋的打扮会让自己丢脸。“她当时并没有打开那只盒子,这正是玛蒂尔德所担心的事。倘若看破了这件代替品,她会怎么想?她会把她当作贼吗?”“没有一件首饰,没有一粒宝石,插的和戴的,一点儿也没有,这件事真叫我心烦。简直太穷酸了,现在我宁可不去赴这个晚会”“她丈夫在她的肩头披上了那些为了上街而买来的衣裳,家常用的俭朴的衣裳,这些东西的寒碜意味是和跳舞会里的服装的豪华气派不相称的。她感到了这一层,于是,为了避免被那些裹着珍贵皮衣的太太们注意到,她竟想逃遁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玛蒂尔德既自卑又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害怕受到朋友的关注和嘲笑,所以,她宁愿付出十年青春,也不愿告知朋友项链丢失的真相。正是玛蒂尔德的这种性格,导致了其悲剧的命运。
玛蒂尔德是个爱慕虚荣的女人,也是个自尊心和自卑心较强的人。出身低微的她,没有陪嫁的资产,无法让有钱有地位的人认识她、娶她,最后只能嫁给一个教育部的小科员。三天一换的桌布,仅肉汤便能无比满足的丈夫,这一切都让玛蒂尔德感到难过,也让她愈发向往美味的佳肴和高贵的金银器皿,向往精致且芬芳的小客厅。当丈夫费尽力气才得到一张晚会请帖时,她心里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她终于有机会展露自己的美貌,难过的是她没有像样的衣裙和首饰。最后,终究还是虚荣心战胜了自尊心和自卑心,她花了400 法郎定制了漂亮的衣裙,又向好友借了一条精致的项链。晚会很成功,所有男嘉宾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她沉醉在欢乐里,她满意于自己的容貌的胜利;满意于自己的成绩的光荣;满意于那些阿谀奉承和赞美的声音,此时,一种幸福的祥云包围着她,她什么都不想了,但丢失的项链使她突然跌入了深渊。可以说,玛蒂尔德本身的性格是造成其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但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到现实社会风气的深刻影响。19 世纪末的法国,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方式,当时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的风气,都深深地影响了她的性格的形成,而玛蒂尔德本身的美貌放大了她的虚荣心,因此可以说,恶劣的社会风气也是导致玛蒂尔德人生悲剧的重要因素。
《项链》这篇小说还体现了女主人公人生命运的悲剧。“现在,她已经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乱挽着头发,歪歪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发红的手,高声说话,大盆水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到办公室里去了以后,她独自坐在窗前,就会回想从前的那个晚会,当时,她是那样美貌,那样快活。”这时,虽然玛蒂尔德已经向命运屈服,但还是会怀念那个漂亮的她,耀眼的她,这也进一步凸显出命运的无情。“倘若当时没有丢失那件首饰,她现在会走到什么样的境界?谁知道?谁知道?人生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您或者救您,只需要一点点小事。”这段话表现了玛蒂尔德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抱怨。一开始,玛蒂尔德借项链只是为了出风头,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命运无情地将她的人生推进了深渊。为了不被好友指责,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她耗费十年时光,付出了美丽的青春,终于还清了债务。但是,命运好似跟她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当得知自己丢失的那条项链是赝品时,她感到自己付出的一切辛劳似乎毫无意义。通过故事情节的反转,作者使小说极具戏剧性和张力。
“她也是一个漂亮的女子,但像是命运有差错似的,她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这段话中的“也”字,暴露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内心的失衡。尤其是和好友相比,不同的命运使得玛蒂尔德内心的不平衡逐渐被放大,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梦想和现实的对比。“她没有陪嫁的资产,没有希望,没有任何方法能让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因此常常感到痛苦。”玛蒂尔德长得漂亮,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过上富贵的生活,但她没有途径和方法让有钱有地位的男士认识她、了解她。这种遗憾让玛蒂尔德觉得很痛苦,但她没有向现实屈服,她有时候也会幻想芬芳的小客厅、丰盛精美的筵席、点着青铜的高脚灯等精致的贵族生活。现实和梦想相互交织,玛蒂尔德既痛苦又沉醉,梦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揭露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性格自卑的悲剧根源。
第二,见朋友前后的对比。在向好友借首饰时,玛蒂尔德发现一串用钻石镶成的项链时“双手发抖,心跳加快”,表现出她内心对项链的喜爱之情;试戴项链时,她“对着镜子里的影子出了半天的神”;面对好友“迟疑而焦急的询问”,她表现出强烈的激动和紧张,以及因身份低微而感到的自卑。对比好友的“当然可以”的回答,她的反应进一步凸显了女主人公与她的好友在身份与阶级方面的差距。十年后,玛蒂尔德自信地和好友攀谈,再无之前的顾虑和畏缩。这前后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使小说的悲剧主旨得到进一步升华。
第三,真假项链的对比。一条假项链满足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梦想,也给她带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同样的,一条假项链的丢失也彻底地将玛蒂尔德推入深渊。十年辛劳让玛蒂尔德变成一个生活中的强者,但当好友说出丢失的项链是赝品时,这十年付出变得毫无意义,这一对比揭示了玛蒂尔德这类人物的悲剧本质。
第四,丢项链前后的对比。丢项链前,玛蒂尔德自私、不切实际。她陶醉在人们的赞美里,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丢项链后,玛蒂尔德不修边幅,洗地板、上街买菜、为了一个铜圆和商家讲价、大声说话,彻底成为一个普通的妇人。前后生活方式的对比,凸显出玛蒂尔德内心坚毅、意志坚定的一面,也揭示了丢项链前玛蒂尔德这类人物的悲剧本质。
小说中反讽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丢失项链情节的反讽。丢失项链前的晚会上,玛蒂尔德集众人的关注和赞美于一身,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也体验了人生最巅峰的时刻。丢失项链后,“真项链”的价格让她的人生跌入深渊。丢失项链前后的人物形象形成了反讽效果,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以及命运的无情。“她独自坐在窗前,回想从前的那个晚会,那个跳舞会,那时,她是那样美貌、那样快活。”十年辛劳让玛蒂尔德变得乐观自信起来,但她仍无法忘记那辉煌的一夜。十年前那一夜的辉煌对比现实的残酷,表现出较浓的讽刺意味,也进一步表现了小说的悲剧主旨。第二,真假项链的反讽。玛蒂尔德地位低微,却向往贵族生活。她陶醉在人们的赞美里,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十年辛劳,让玛蒂尔德变得乐观自信,甘于平淡,但假项链的事实却又让这些付出变得毫无意义。前者是作者讽刺玛蒂尔德不切实际的幻想,后者是作者对被命运无情捉弄的底层人物的怜悯,进一步批判了当时恶劣的社会风气。第三,梦想和现实的反讽。“她梦想华贵的高脚灯、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精美的家具、精致芬芳的小客厅。”而现实是“房屋寒碜、墙壁粗糙、家具陈旧、衣料庸俗。”华贵、奢侈和简陋、陈旧的生活条件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现实的无情。随着情节的展开,玛蒂尔德的梦想越美好,现实也就越残酷,带来的反讽效果也就越强烈,作者通过这样的反讽,表现了小说的悲剧主旨。
综上所述,作者莫泊桑通过运用对比及反讽手法,深层次揭示了人物的悲剧本质,表现了小说的悲剧主旨。造成《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人生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性格层面。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有强烈的自尊和自卑,她身份低微却爱慕虚荣,向往富丽奢靡的生活;;二是社会层面。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奢靡风尚潮流影响下形成的;三是命运层面。命运的不公让女主人公生在一个家庭里,嫁给一个小职员,而真假项链更是凸显出命运的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