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与焦虑:当下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问题分析

2022-11-12 20:04蒋黎明
戏剧之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题材现实创作

蒋黎明

(南昌航空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近年来,无论是代表专业群体的专家学者和创作者还是代表市场的普罗大众,对于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回归都发出了极为强烈的呼声。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在任何时代现实题材文艺作品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以及社会影响力。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中蕴含了深刻的社会现实问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影响甚至推动了社会问题的改善和解决,在这一层面上现实题材电影事实上成为了公众的情绪的“发声筒”;同时现实题材作品还以生动的现实美学力量歌颂人性中的光辉美德,形成榜样的力量,对所有的观看者进行了一次切实的道德教化,这一层面上,现实题材电影又成为了公众的“老师”。但时至今日,国产现实题材的电影的发展却并没有如广大观众的呼声情绪一样高亢。当前,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虽然创作活力四射,但是背后却总是能感觉出来一种深深的迷茫与困惑。伴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融媒体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其进步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电影作品在宣传、发行、放映等渠道的多元化,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电影创作内在所带来的新的思路。

一、迷惘: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在创作问题

当下时代现实题材创作所要把握的两个基本的要点也没有发生变化,即取材与表达。取材所指的是现实电影题材中的故事的“真实”以及故事的意义指向,而表达则是创作者通过影片表达出对现实的关切所使用的创作手法,这二者是衡量一部现实题材影片是否能够深刻地反映现实的关键所在。在融媒体时代,对于这二者的把握成了当前现实题材电影创作者所面临的迷茫之源。

(一)当前时代下现实题材的选择困惑

如今的创作者往往希望可以一眼窥尽社会问题的本质,在万千事件中寻找到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典型性的故事题材,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深刻地将社会问题的核心所表达出来,以此使得作品到达一个更高的维度。所以例如《受益人》《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戏》这样的影片,这些影片的导演希望设置一个典型的现实事件,即使这个现实事件并不是真实世界中所可以出现发生的,但是通过这种设置,可以使得电影中的人物处于一个极为戏剧化的场景之中,不得不在困难设置中进退维谷,从而可以使得影片在故事的内容呈现上有着直扪人性的体现。《西虹市首富》以及《一出好戏》这两部影片的故事背景虽然都是架空的世界,但是题材上确实是落脚于现实的,因此也属于现实题材影片,但是影片在关于现实的故事的选择上却显得较为突兀。这两部作品的导演创业野心很大,希冀可以通过一个较为“魔幻”的现实生活故事来去表达人在金钱与利益上的两难选择的永恒的人性难题,但事实证明,最后这样的想法并不能够得以实现。这两部影片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市场的热烈反应,可是观众们并没有把其认作为是现实题材类型的影片,且影片观看后所引发的深思与启迪也不足以让人深思,而且故事中想要表达的内涵显得非常浅显单薄,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创作者在取材中脱离了现实电影题材真实的定义。

根据社会现象学的观点,只有日常生活才是最高真实。学者白岩在其生活世界视阈下的现实题材影片创作思考的文章中提到“日常生活都是人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日常生活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人们都一定要经验的、共存的,所以又是普遍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深刻体验到在生产、科学和政治等主体化、专业化领域中被遮蔽的互为主体的日常生活关系。”事实上,他的观点正好与当前时代下的对于生活素材选取的标准不谋而合。对于融媒体时代里的人而言,所有人都是自我的发声者,人类本质中的探索欲望和寻求庇护驱使他们在外界信息的获取中想要迫近所有的真实,因为没有人会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产生是否真实的怀疑,所以所谓的真实的生活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当前的现实题材选取应当是现实的渐近线,展示人们最为本真的生活状态,通过对细枝末节的刻画来勾勒出人生道理的“模样”。但是目下许多现实题材电影作品,尤其是以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影片为代表的电影作品,就是恰恰没有把握住故事题材的真实,从而使得影片的内容漂浮在真实的生活之上,毕竟现实世界中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都视奢靡为人生之追求,导演对于自己认为的生活哲理坚信不疑,从而忽视了日常生活,让观众没有能够产生共鸣和呼应,以致于影片上映后没有能够获取正面的积极响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中曾强调,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要始终聚焦到每一位努力奋斗的平常人。易言之,导演在进行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过程中不能以自我的主观感受为中心,应当将视角移动到普通百姓的身上去,去追寻探索真实的日常生活。所以现今时代下现实题材的电影创作首先就应该把握清楚故事的取材,立足于真实的日常,使得作品可以实现见微知著的效果。

(二)当前时代下日益局限的现实主义表达

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不同,二者的概念常常容易使得人们模糊。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手法,而现实题材则是一种题材类型的分类。根据学者皇甫宜川的观点,现实题材的电影一般倾向于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在影片的表达上会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但是例如《红海行动》《紧急救援》等影片虽然都属于现实题材影片,可在影片的创作风格指向上却并不是现实主义电影。所以针对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而言,采用这种创作方式完全是可取的,特别是在当下融媒体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现实题材创作的多元化表达。但是比较可惜的是,近些年来艺术效果较好的几部现实题材作品,如《狗十三》《嘉年华》《过春天》《过韶关》等作品,虽然都成功地在影片中构建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表达,获得不错的口碑,可是几乎全部都没能够取得良好的市场呼应,票房结果都不太理想。出现这样的原因,并不是影片创作者没有处理好影片中所体现的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表达,而是他们所追求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倾向已经不可避免地日渐衰微了。

在当前时代下,现实题材电影的传统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在赤裸裸的市场竞争面前显现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学者赵贵清曾指出,“现实主义保守派电影无疑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电影中边缘化的存在,商业电影市场大张旗鼓地扩张加速了电影的商业化,商业电影需要更多的吸引眼球的噱头,而不是传统现实主义电影的平铺直叙。”所以哪怕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贾樟柯,在其近年来的现实题材影片《山河故人》《江湖儿女》《天注定》等影片中都杂糅了类型电影语言的表达。与他早期的故乡三部曲的创作,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而近来最为引起人们关注的现实题材的两部影片《我不是药神》和《无名之辈》,在现实题材的处理上都没有遵照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例如《我不是药神》中主角程勇本来只是一个生活失败的中年人,起初一心只想卖药挣钱,后来在卖药的过程中,受到自己的团队中患有疾病的吕受益死亡所带来的影响,一下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开始为了救人而亏本卖药,成为了一个“孤胆英雄”式的人物。这样的人物行为动机转变的安排不符合真实事件的原貌,属于类型电影中表达的特色。但是导演文牧野将它引入到该现实题材的创作中后,反而更加有力量地体现出了影片背后所表达的关于昂贵的医药费用的现实问题,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时在影片的票房上也是斩获颇丰。同样《无名之辈》也尝试了通过类型化的人物角色的设置使得影片的观感体验得到提升,在口碑和票房上都获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从这些导演的现实题材的创作的转型结果来看,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已经不具备引领市场的能力,多元化的创作才是未来现实题材的创作方向。安德烈·巴赞曾经指出,现实题材电影与纪录片并不相同,不应当以新闻影片的真实性来要求,而应该是揭示出普通人的生活中所蕴含的诗意内涵。所以对现实题材的处理本身就可以多样且丰富。在融媒体时代下,现实题材的电影在表达方式上也具有更大的包容性,相应的现实题材的处理,也可以根据时代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尝试。现今不同媒体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受众群体得到拓宽,并且受众和创作者之间可以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信息的传递不再是单向的,创作者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现实题材选择适应的表达方式,从而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二、焦虑:现实题材电影的外在创作压力

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除却内在的问题之外,同时也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一方面韩国、日本、印度、欧洲以及好莱坞的优秀现实题材电影的引入,大量挤占了国产现实题材的播映空间,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现实题材创作者创作环境不佳,导演编剧在现实题材的创作过程中受到的创作之外的阻力因素较多。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外在环境给创作者们带来普遍的焦虑感。

(一)国外优秀现实题材电影的冲击

2017 年一部印度的现实题材电影《摔跤吧!爸爸》登陆中国电影院线,其所表达的对于印度女性地位问题的深刻思考与类型叙事方式的出色融合,使得一时间印度电影成为国内电影研究界最为热衷探讨的话题。《摔跤吧!爸爸》不仅仅是唯一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电影,近年来印度现实题材电影佳作不断涌现,例如《我的个神啊》(2014)、《小萝莉与猴神大叔》(2015)、《起跑线》(2017)、《厕所英雄》(2017)、《印度合伙人》(2018)等,几乎每一年印度都会出现引起社会广泛探讨的现实题材作品。而这些作品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电影院线,吸引大量观众前去影院观看。以《摔跤吧!爸爸》为例,在登录中国电影院线后斩获了12.96 亿票房收入,位居当年批片票房收入的第一名,其收入量甚至超过了该电影在本土的票房收入,即使在当年的国内电影院线票房收入的排行上也位居前列。当然我们衡量电影的成功和影响也不能仅只看票房上的数字,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在题材上直接关切时下热点,在创作手法上大胆采取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与戏剧化情节设置的类型电影创作方式,巧妙生动又不失严肃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真实看法,因此可以取得成功的传播效果并不是一件意外之事。

与此同时,韩国近年来的现实题材电影创作也屡创佳绩。2019 年,奉俊昊导演的新作《寄生虫》包揽了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以及奥斯卡最佳影片两项大奖,完成了韩国首部登顶世界电影最高荣誉殿堂的壮举。而这部切剖韩国社会阶级巨大差距的现实题材影片,却采用了惊悚悬疑式的剧情编排方式,主人公一家生活贫困,但是却懒惰消极,他们借助偶然的机会以取巧欺骗的方式进入富人家打工,却在一次意外的事件之后,发现了前管家和其隐藏在豪宅地下室的丈夫的存在,他们通过欺骗的方式进入富人家里打工的秘密被前管家知晓后面临危机,继而又在富人家的生日宴会上引发了一场惊天血案,片刻之间的黄粱美梦在一瞬间破碎。在这场充满血腥和冷酷的情节之中,观众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是影片在暴力和悬疑上带来的刺激,更是透过这样的故事背后,看到了韩国现实社会中巨大的社会差距对普通人带来的巨大影响。除《寄生虫》之外,韩国电影近年来还涌现出了《82 年的金智英》(2019)、《燃烧》(2018)等极具特色和风格化的现实题材影片,一时间让韩国现实题材电影口碑在国内迅速攀升,让广大观众发出“韩国电影有改变国家的力量”的感慨。

中国电影在发展的起步上并没有落后于世界的步伐太多,但是在现实题材的处理上却总是处于世界一流电影水平之下,在当今国外特别是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韩国日本大量涌现优秀的现实题材影片的背景下,国产现实题材电影展现的内涵愈发显现得单薄。

(二)现实题材剧作编创环境的制约

电影是讲故事的,剧本是故事的承载,因此对于电影而言,剧本创作的重要性尤为显得突出。对于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而言,如何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剧本的编创过程中着重体现,是所有的电影创作者都需要现实解决的严峻问题。因此,拥有一个良好的剧本改编创作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环顾当下,特别是在目前以市场为主导的背景下,可以发现实际上创作者在剧本的改编和创作过程中受到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属性下电影剧本的社会属性的缺失,二是电影剧本编创过程中的时间经费的制约。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在规模上的快速发展,制片方对于影片的第一诉求演变为市场效益的大小,影片的商业属性被一再强调,而社会属性则渐受忽视。在市场本性的影响下,许多现实题材电影创作者不由自主地会使得自己的作品在社会问题批评上显得温和,既没有在主流意见中发出独特的见解,也没有站到对立面去看待问题,因此其电影的文本就会对于所要表现的社会现实问题只进行简单触及分析,或者仅仅是表面进行展现连分析都较为少见,这样的批判态度对于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是极为有害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电影编创者在制作作品时,脑海中始终是将作品的市场属性摆在第一位置,一切的工作都要围绕它,因此在所谓的效益的焦虑下,丧失了一种对社会现实深挖思考的勇气,也不再顾虑自己的影片是否还需要影响所有观看的人们,只要可以顺利发行获取经济效益就是万事大吉,按照电影工业的生产流程来说,兼顾电影的社会和市场效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目前的制片方似乎只是在抓住电影市场属性后才会去想着顾及一下影片的社会属性,也是因为如此很多不错的现实题材剧本因为欠缺所谓“吸引力”从而不受制片方的青睐,或者在制片方的要求下进行修改,以至于最后呈现的结果脱离了创作者的本意,不能达到观众们的期待。这种态度深深背离了电影的本质也背离我国以往现实题材电影的深刻的优秀批判精神。休斯曾说:“人们将他们的历史、信仰、态度、欲望和梦想铭记在他们创造的影像里。”无论什么题材的电影都是社会现实的影子,而现实题材电影则更是映照社会现实的明镜,电影编创者应当必须要摒弃那种仅希望使得影片可以顺利进入市场上映获得收益即可的想法,应该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中去。

除此之外,制片方对于剧本编创的耐心不足。一个优秀的现实题材电影剧本需要时间进行打磨,需要创作者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会观察,这样才可以把握住问题关键的脉搏。可是因为制片方由于经济利益的关系而欠缺耐心,不愿意长时间投资于剧本的编创环节,导致很多优秀的创作者根本没有时间去详细研究剧本,去深入剖析问题。同时,电影创作的资金导向也没有在剧作者这边进行适当的倾斜,因此电影编剧在时间和资金这两个最为重要的部分都不能得到保证,故而就难有优秀的现实题材电影的出现。

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环境不够乐观,亟待进一步改善。根据学者钟欣的《探寻新时代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之路——2018 年电影编剧与电影创作调研报告》(下文简称报告)中所指出的,当前的现实题材电影编剧并非不具有优秀的编创能力,也并非缺少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怀,据《报告》中所指出的,将近八成的现实题材的剧本很多没有机会走到拍摄的阶段,甚至都没能完成立项的环节。剧本的电影转化大多需要经过参与电影剧本创投会才可以得到制片人的关注,而就在这样的筛选过程中,部分优秀的剧本错失了关注,因而没有得到转化为电影的机会。

三、结语

在当下时代,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在内在上受到传统的现实题材的创作思维的固化,在外在上又受到国外现实题材电影的冲击以及国内创作环境的影响,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但是同时现实题材的电影创作又迎来了一次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观众对于优秀现实题材电影的回归报以最为热烈的期待,另一方面多媒体融合背景下给予了现实题材更为包容的多元化的创作空间,广大的电影创作者应当顺势而为,深入生活,创作出更加打动内心更加顺随时代呼吸的现实题材作品。

注释:

①白岩.生活世界视阈下的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探析[J].电影文学,2019,(09):6-9+155.

②赵贵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转向[J].电影文学,2018,(24):19-21.

③(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焦雄屏,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猜你喜欢
题材现实创作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一墙之隔》创作谈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创作随笔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