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视角下黄梅戏的产业化发展研究

2022-11-12 20:04何颖俐
戏剧之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安庆黄梅戏文创

何颖俐

(上海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上海 200444)

黄梅戏最早可追溯到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后传至安徽安庆并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安徽主要的戏曲种类,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距今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如今,黄梅戏的发展却正在面临受众流失、市场萎缩、人才匮乏等问题。十九大报告曾指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黄梅戏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代表,无论是促进社会经济繁荣还是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产业化发展都是黄梅戏的必然之举。

一、黄梅戏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受众群体流失,呈现老龄化趋势

黄梅戏从民间萌芽,其选题内容平民化,大多反映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具有较强的草根属性。然而数字时代到来后,受众的消费观念、审美标准、兴趣偏好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互联网中的文化产品种类多样、迭代迅速,大部分新生代受众的文化生活被形式新颖的文化消费品占据,对于黄梅戏这类传统戏曲的接受度较低。因此,目前黄梅戏的主要听众还是集中于老一辈的忠实粉丝,他们对黄梅戏的喜爱主要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

(二)人才青黄不接,缺乏时代领军人

目前,黄梅戏的专业人才呈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大多数黄梅戏专业从业者的年龄都在50 岁以上。一方面年轻群体对于黄梅戏的了解甚少,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黄梅戏演员就业难问题也阻碍了一大批新生代将黄梅戏作为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俗话说“蛇无头而不行”,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专业能力强的人带领,但近些年来黄梅戏演员多数被淹没,再难回到严凤英、王少舫这样人才辈出的年代,黄梅戏行业缺乏领军人。

(三)地方特色浓厚,语言表达成隔阂

黄梅戏在乾隆年间传至安徽安庆后,便与当地的民间艺术不断融合,融入了安庆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特的曲调。虽然独具地方特色,但正是由于黄梅戏使用的是安庆当地的方言传唱,很多外地人难以听懂并理解黄梅戏所唱的具体内容,这对于外地人理解黄梅戏造成了重大阻碍。也因此,黄梅戏在安庆及其周边地区发展较快,无论是黄梅戏传承发展的重要开拓者——严凤英,还是黄梅戏的“五朵金花”,再到韩再芬以及现在的90 后、00 后新生代黄梅戏演员,他们大多都是安徽本地人,且都出生在安庆及其周边城市。

二、当下黄梅戏产业化发展的新机遇

(一)黄梅戏传播方式创新

传统媒体时代的黄梅戏多数在线下演出,如小剧团商演、节庆日搭台唱戏,尽管也有少数黄梅戏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但传播形式仍然受限,触及的群体也难以拓展。但是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兴媒介的出现均赋予黄梅戏更多的传播形式,成为了黄梅戏传播的新阵地。2021 年6 月,抖音发布非遗数据报告,数据指出,黄梅戏在抖音中的视频累计获赞超过7772 万次,位于最受欢迎十大非遗项目第四名。

(二)黄梅戏表演风格创新

一方面,黄梅戏自身包容性较强,与流行音乐之间可以很好地融合,互相借鉴彼此的表演方式和唱腔,创新表演风格,让黄梅戏借助流行音乐的渠道传至更广泛的人群。另一方面,目前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推动黄梅戏产业化发展的强有力保障,将黄梅戏和现代高科技手段结合,既能够拓展黄梅戏艺术的表现形式,打破传统舞台的局限性,又能够体现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

(三)黄梅戏文创产品前景良好

文化创意产品就是将某种文化赋予产品之上,通过设计和加工,把文化创意具体化为产品生产出来。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文创产品逐渐兴起。在视觉消费的年代,文创产品单有内容还不足以吸引受众,表达的形式也同样重要。事实上,黄梅戏值得开发的价值很大,诸如戏服、头饰、道具、妆容、名家等元素都可以融入各种文创产品中。在对这些元素进行提炼时,要大胆尝试新材料和新工艺,基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之上,将黄梅戏文化元素尽可能地展现出来。

三、黄梅戏产业化发展的未来走向

(一)黄梅戏与动漫结合,吸引青年群体

动漫与黄梅戏的适配度很高,动漫既可以呈现出黄梅戏的静态元素,包括服饰、妆容等,也可以直接呈现舞台上的动态表演,包括声音、动作、神态等。目前,动漫在新时代十分受青年群体的青睐,动漫市场十分景气。2020 年8 月25 日上线的国风漫画《女驸马》,保留了黄梅戏中人物的精致妆容和服饰,同时将时尚、唯美等元素融入创作中,漫画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画面精美绝伦,目前该漫画人气值已超180 万。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曾表示,“戏曲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发扬与传承要与时代相融合,动漫是一种非常好的承载方式”,将黄梅戏经典桥段改编成动漫,让动漫成为宣传黄梅戏的一种新途径,这对于弘扬黄梅戏文化至关重要。

(二)黄梅戏与影视结合,搭乘影视东风

近年来,我国的影视产业发展迅速,因此,探索黄梅戏与影视业合作也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课题。1955 年出品的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让黄梅戏从地方戏曲变成了家喻户晓的中国五大剧种之一。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戏曲电影的黄金时代,黄梅戏电影乘此东风,先后推出经典影片《女驸马》《牛郎织女》等,受到了一致好评。黄梅戏电影《六尺巷》于2014 年上映,由韩再芬等人主演,随后也在CCTV-6 电影频道播出,收获了不少观众。近几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先后多次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合作,携手共制了多个大型舞台剧节目,如《红楼梦》《孔雀东南飞》等。这些均表明黄梅戏正在逐步探索与电影、电视的融合,且成绩斐然。

(三)黄梅戏与旅游结合,文旅融合发展

在文旅产业蓬勃兴盛的背景下,黄梅戏文化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就需要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就黄梅戏发展核心地区安庆而言,其旅游景区较多,应大力结合当地旅游产业,让黄梅戏与旅游结合,实现产业融合。首先,可以在各大景点进行实景现场表演,甚至还可以与游客互动表演,比如,在天柱山风景区打造实景的《天仙配》演出场地,通过现代化手段,使仙女唱着黄梅戏在天上飘然而来;在黄梅戏博物馆旁边建《女驸马》演出实景场地,在桐城六尺巷中演出黄梅戏《六尺巷》等;在五千年文博园建《牛郎织女》的实景演出场景。最后,以黄梅戏为主要元素,生产与景区关联的文创产品,如钥匙扣、玩偶、书签等产品,在旅游景区内售卖。这种做法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游客对于黄梅戏的印象和了解。

(四)黄梅戏与直播结合,技术助力破圈

随着技术的发展,“直播”这一形态的出现也给黄梅戏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一方面,直播拓宽了黄梅戏的传播渠道,让其不再局限于线下演出,例如,在2020 年安徽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活动中,首次建立网络直播矩阵,整合“有戏安徽”“安徽文化云”“掌上安庆”、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抖音短视频等平台资源,从“线下”走向了“线上”,通过八场直播,历时近一个月,吸引了150 多万网友在线观看。另一方面,“直播”也可以延伸黄梅戏产业链,采用“直播+电商”形式售卖与黄梅戏相关的文创产品,或者可以通过黄梅戏表演来吸引观众,同时在直播间售卖当地特色产品。

(五)黄梅戏与教育结合,助推行业发展

教育行业分为教育事业和教育产业,黄梅戏教育事业指的是在国家办的一些高等院校中开设黄梅戏专业,培养黄梅戏专业人才,这在黄梅戏发展中必不可少。但同时,发展黄梅戏教育产业也被赋予了同等的重要性。目前黄梅戏演员就业难问题使得很多对于黄梅戏感兴趣的青年群体难以在报考院校时去选择黄梅戏专业,很多对黄梅戏感兴趣的成年人难以通过成人学校学习到专业的黄梅戏。因此,促进黄梅戏的发展急需推动与黄梅戏相关的教育机构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线下专业人才的培养,让青年群体从小就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系统学习黄梅戏;另一方面就是以兴趣为主进行培养,可以通过名师网上教学的方式,采用课程付费模式。将黄梅戏与“教育产业”相结合,不仅能够给予对黄梅戏感兴趣的人更多的学习机会、培养黄梅戏人才、提高黄梅戏演员的收入,同时也能够促进黄梅戏产业化发展。

此外,打造“黄梅戏+教育”文创产品也将成为助推行业发展的一大动力。例如,可以与开设黄梅戏专业的高校合作,联合开发出含有黄梅戏元素的文具盒、杯子、年历、笔记本、手提袋、院服等文创产品,在校园内进行售卖,打造专属黄梅戏高校生的特色教育文创产品。

四、结语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文化底蕴浓厚,传承和发扬黄梅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尤其是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技术的蓬勃发展,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在改变人们对于黄梅戏的传播和接受方式,这为黄梅戏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极大的机遇。此外,黄梅戏的文化传播与产业化发展也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因此,新时代需要具备新思维,传承黄梅戏核心思想的同时也需要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创新,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展现黄梅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要与各行各业联动,跨界合作,不断延伸黄梅戏的产业链,扩大黄梅戏的受众市场,让更多群体能够了解黄梅戏、走进黄梅戏。

猜你喜欢
安庆黄梅戏文创
陶溪川文创街区
鱼殇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黄梅戏《中国梦》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黄梅戏《祝福》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