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玲
(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 山东 济南 250014)
近年来,以孔子为核心进行艺术阐释的作品很多,无论是电影还是戏剧,都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现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和儒家学说的价值主张,表现了不同的艺术思考和尝试。舞剧《孔子》以肢体语言的方式与孔子对话,拓展了“孔子”文本的无限性。
傅谨教授在《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与本土化》一文中说: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变革主要围绕着两个维度展开:其一是对现代性的探求,其二是源于本土化的文化之根。中国民族舞剧也一直在这两个维度上进行着探索与创新,其中,坚守民族审美是其创新的源泉。
首先,舞剧《孔子》是民族审美的载体。民族舞剧作为中国当代戏剧的“重工业”之一,是民族审美的重要载体,具有前期创作量大、创作周期长、演出费用高等特点。但是,在传统戏剧式微的背景下,民族舞剧却以一枝独秀的姿态成为中国戏剧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戏剧形式之一,究其原因,除了它们艺术质量高、影响力大、市场定位准以外,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对民族审美的关注也是它们取胜的重要原因。像《宝莲灯》《丝路花雨》《孔子》《恰同学少年》《赵氏孤儿》《李白》等大部头的舞剧作品获得较大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它们的东方审美属性。以《孔子》为例,自2019年巡演以来,它已经在海内外演出超过80 余场次,尤其是在2021 年,《孔子》不仅实现了欧洲巡演,而且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实现了受众覆盖面的最大化。这些作品的突出特点都是以民族历史题材为创作蓝本,以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为宗旨。
舞剧《孔子》由《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六部分组成,它没有对春秋历史风云和孔子人生阅历进行面面俱到地解析,而是删繁就简,以宏观历史为纲切入人物生活的历史片段,展现孔子的境遇,隐喻时代的风云际会,传达一种人文思考。在舞剧《孔子》中,我们读取的是孔子追求政治理想的人文情怀,而这种情怀也是中国文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且,《孔子》对这种中国传统情怀进行了本土化阐释,舞剧中的孔子不仅是圣人,也是一位普通的探索者,他有人生的低谷,也有思想上的徘徊,在穷困潦倒时,他也迷茫、颓唐,但是,为了追求理想,他勇于开拓的精神最终让他走向了更高的境界,这种精神也激励着当代人。舞剧《孔子》以东方式的人文思考与内敛含蓄的表达方式,传达着中国古典审美情怀和价值理念,激发着当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审美的认同。
其次,舞剧《孔子》传达了民族审美韵味。舞剧作品想要传神,必须运用特定的手段,中国当代民族舞剧糅合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审美韵味和西方舞蹈的形体美特征,独特的东方审美气质是中国舞剧的魅力所在。像《宝莲灯》《孔子》《一把酸枣》等民族舞剧在故事构建、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形体表现等方面都非常注重民族审美韵味的表达。
其一,舞剧《孔子》凸显了民族审美符号。民族审美符号是特定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元素的精神凝结,艺术作品的民族性主要通过艺术符号彰显,像中国人对红色的崇拜,对诗意元素的追求等。舞剧《孔子》进一步细化了这些符号,让舞剧更加具象化。舞剧序幕中小提琴与中国传统钟声的配合相得益彰,而“钟声”这一文化符号与光束的配合让光环中的孔子形象逐渐清晰高大起来;第一幕更是以“书简”这一符号传达出民族韵味,书简与古筝、笛子等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配合让孔子与十二弟子的舞蹈别具意蕴;第二幕的“采薇”更是中国传统审美的典型代表,在琵琶伴奏下,二十名衣带飘飘的女子袅袅上台做折腰舞,广袖长舒,把采薇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采薇舞”与“唱诗”将中国传统诗歌“思无邪”的意蕴完全表达出来。
其二,舞剧《孔子》坚持意境美的表达。意境是中国审美的最高境界,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中国舞剧的形体语言是意境的最美阐释,它以身体作为展现手段,通过动作表达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个时候身体就朝着意——气——境的发展趋势前进,它早已超越了一己肉身,从而引发审美认同的联想,指向无穷延伸的虚境。”舞剧《孔子》着重表现了孔子弘扬儒学的过程,其中,“仁”“礼”等学说是孔子美学的最高理想,而这些学说要通过舞蹈动作来体现,所以,肢体语言所传达的意境就是舞剧审美的核心。在《序问》一节中,主人公孔子的作揖、鞠躬、甩袖、拱手、趣步等动作象征着礼仪,“冲”“打”“绞”“弹”等系列舞蹈动作在表达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同时,也展现出主人公冲破社会束缚、弘扬儒学的决心。其中,执羽舞恢弘而沉静,更表现出主人公对“仁”的思考和坚守。《序问》一节中,孔子的整个舞蹈动作并不是孤立的独舞,这一节中孔子在恢弘的伴舞映衬下用舞蹈传达出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舞蹈传达出的意境就是“礼”“仁”等理念的具体化。整个舞剧的舞蹈动作就是唯一的台词,中和之美、礼乐文化等都通过舞蹈以具体可感的意境来展现,这正是中国舞剧的一大特色。
其三,舞剧《孔子》音乐具有极强的民族风。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音乐更是时代风格的直接体现,历史剧创作要想符合时代特点,就必须对音乐有很好的把握,要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特点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和再创造。舞剧《孔子》中的音乐就是以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为历史背景,突出了孔子的弘道精神和不屈的毅力。舞剧《孔子》的音乐注重将古典元素与古诗词相结合,呈现出春秋时期特有的古典审美情趣。
舞剧音乐主要有《幽兰操》《玉人》《采薇》《书简》等几部分,其中,《幽兰操》是舞剧的主题曲,是孔子神伤、思考以及最后远行的结局中的背景乐,这首曲子原名《猗兰操》,相传为孔子所作,短短几行诗句唱出了孔子抑郁不得志、神伤失落的心情,也塑造了舞剧的整体音乐氛围。导演孔德辛说:孔子周游列国14 年,回到故土后的挫折和沮丧是这首乐诗的背景,“我相信观众在听过这首曲子后,可以读懂孔子的内心。”另外,《玉人》是根据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改写而成,《采薇》是诗经当中的名篇,这些具有浓郁春秋底蕴的乐诗与整个舞剧融合得天衣无缝。
王明科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的三个特征》一文中说:“审美现代性也是一把双刃剑,既促使新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的产生,又促使传统艺术审美的毁灭。”中国民族舞剧在坚持本土审美底蕴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富有当代气息的表达方式,这也被看成舞剧的现代性的重要体现。
首先,舞剧《孔子》探索了民族舞剧的本体性。中国民族舞剧一直徘徊在“戏剧+舞”的两端,既追求传统戏剧的故事性又追求西方现代舞蹈的肢体语言性,形成了一种不伦不类的艺术形态。中国民族舞剧在现代化道路上表现出明显的“西化”现象,突出表现为对西方芭蕾舞剧和苏联话剧体系的模仿和借鉴,这在中国民族舞剧发展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随着民族舞剧的兴起,中国舞剧从叙事、语言、表演等多个层面探索本体呈现方式,表现了中国民族舞剧的本质特点。为实现这种本体性探索,中国舞剧在两个层面展开实验:一是打破中国传统舞剧以话剧为主的舞台呈现方式,积极寻求更加具有舞蹈特点的艺术规律和舞台表现形式,这就要对传统的戏剧舞蹈方式进行革新;二是打破芭蕾舞剧完全西化的模式,让舞剧增加叙事单元,并积极融入中国传统戏剧的舞蹈表现形式。
舞剧《孔子》的突出特点就是它让舞剧“舞”起来了。《孔子》将舞蹈与音乐两大元素发挥到了极致,剧中演员的舞蹈动作与情感配合得天衣无缝:孔子的舞蹈重在突出外表的儒雅与内心炽热的理想追求,以及壮志难酬的落寞;妃的舞台动作以华美绝伦见长,而内心的普世情怀又增加了她的崇高感;王的舞蹈动作突出了他的骄奢淫逸与内心的懦弱。在剧中,一切语言都让位于肢体动作,尤其是孔子的剑舞,更是将他壮志难酬的落寞情感表现得非常到位。剑舞中的每一个动作细节都充满着仪式感,特别是孔子背对观众、仰望苍天,又忽然间转身,他托着剑的双手先是颤抖,后又举剑过头顶,向观众款款行礼,这几套舞蹈动作传达出的强烈的情感直击观众内心。孔子内心强烈的情感冲突在动作中得以充分表现,实现了戏内与戏外的情感共鸣。这正是“舞”起来的关键所在,通过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展现细节、推动剧情发展,正是舞剧本体性的体现。
其次,舞剧《孔子》探索了现代非线性叙事模式。叙事结构是包括舞剧在内的戏剧讲故事的方式,传统舞剧以线性叙事结构为主,围绕一条叙事主线,按照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展开故事情节。这种叙事方式逻辑性强、易于接受,但却因为受众的惯性思维而缺乏新奇感。因此,当代舞剧也在积极探索非线性叙事,这些舞剧往往围绕一个叙事中心,采用非线性单线叙事和非线性复线叙事的结构,运用戏中戏、多维时空、多重主题、复调、断裂、闪回等叙事手段让故事变得扑朔迷离。
舞剧《孔子》则采用了意象叙事的方式,让故事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戏剧高潮。剧中的《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等不同场景都是不同的叙事意象,这些意象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真正的发力点和发力方式被隐藏起来,展现给观众的只是如水的流畅和如烟的袅娜,这种独特的戏剧张力正是舞剧非线性叙事所追求的。
再次,舞剧《孔子》探索了现代性的音乐表达方式。中国歌舞剧院院长陶诚在谈及舞剧《孔子》时说,《孔子》之所以吸引观众,尤其是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是因为“这部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是时尚的、现代的、领先的、前沿的,没有这样的质量很难打动观众。”舞剧《孔子》就是将中国传统艺术形象通过时尚化、现代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实现传统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段的有机融合,拉近舞剧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感悟历史人物的伟大,其中,音乐表达是最直接的、最感性的表达方式。《孔子》对传统音乐进行了突破性创新,《幽兰操》《玉人舞》《采薇》《书简》等篇章的音乐都突出了它们的动感属性,让古典审美在当代时尚表达手段的呈现下更富有时代气息。像孔子这样观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要实现表现形式的创新,就必须打破传统舞剧沉闷呆板的模式,积极调动观众情绪,而音乐就是最好的载体。剧中的几段书简舞以影视配音的方式让舞蹈动作更有质感,演员在打开书简时配合舞蹈节奏,书简打开“唰”的声音配合动作让舞蹈动感十足。舞蹈对影视剧表现手法以及当代多媒体技术的吸收和借鉴,迎合了当前艺术表现多元的特点,让舞剧更加时尚。
舞剧《孔子》对本土审美的追求和现代性表达的合理探索,让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通过写意的舞蹈动作和诗化的舞蹈造型,舞剧对孔子的理想追求进行了艺术再现,把强烈的民族审美特质与现代视觉符号相结合,烘托出孔子的美学理念和人文追求。舞剧《孔子》的成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民族舞剧的生态:我们的民族舞剧虽然是戏剧产业的“重工业”,发展却依然举步维艰,不仅观众群体萎缩,而且创作明显式微。而《孔子》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跳出宏大历史叙事的窠臼,从传统戏剧的舞蹈形式中挖掘积极因素,用诗、乐、舞的形式来意象化地表现人物,让舞蹈的民族性特色和现代性相结合,以肢体语言来表达个体和时代的生命律动,还原人最本真的生存状态。这不仅仅是“形式即内容”的觉醒,也是对舞蹈表达情感、体现人性张力的艺术功用的充分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