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官正的领导艺术

2022-11-12 07:54董内
共产党员(辽宁) 2022年1期

文/董内

毛泽东说过,领导工作有两件大事,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出主意就是作决策、作决定,用干部就是影响人、激励人心。吴官正在《闲来笔潭》中披露了他从政生涯中的一些重要经历,从中能够感悟到吴官正的决策和用人方面的领导艺术。

决策决断的艺术

领导决策是领导工作的主要职能。决策是由“决”和“策”两个字组成,实际上,领导决策也分为“决”和“策”两个环节,决就是做决定,作决断,策就是出主意,就是了解情况。领导决策要先策后决,先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然后再作决断。

一是出其不意。调查研究贵在了解真实情况,如果下级事先提前知道就可能会弄虚作假,因此,吴官正搞调查研究,往往事先不打招呼,走在路上,突然提出去看一个地方,出其不意。有一次,去一个地级市考察,他在半路上提出去某烟厂看看,进去一看,厂里乱七八糟,地上到处都是烟,浪费很严重。吴官正就叫来厂长,要求尽快拿出解决方案,限时整顿好,晚上要安排人员值班,由负责人带班。他走后,烟厂以为没事了,根本没任何行动。谁知他半夜带着秘书又回到烟厂检查,一看值班人员还在睡觉,没有一点儿整改的迹象,就发脾气把厂长叫来训斥:“你到底能不能做事?不行就换人。”把厂长急得直冒汗,这个厂长从此吸取教训,工作也有了起色。

二是先明后刚。如何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是领导工作必备的领导能力。吴官正从政经历中多次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他的经验就是首先要尽快全面掌握真实情况,然后迅速作出决策,立刻执行。简单来说,就是要“先明后刚”,先了解情况然后迅速决策并宣布,然后马上坚决执行。有一年,新余、宜春几个相邻村子械斗,放火烧房子,砍油茶树,炸排灌站,还打死了人,闹得越来越大。那天吴官正会见外宾后回到办公室,常务副省长蒋祝平和副省长张逢雨对他说:“省长,请你去一趟吧,我们没办法了。”吴官正马上答应,随即坐车去宜春。路不好走,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半才到。当天早上5点左右,吴官正就把公安厅副厅长卓枫等同志找来了解情况,商量采取果断措施。7点半召开县市主要领导参加的重要会议并宣布采取的具体措施:“一、立即拘留五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因为他们是策划组织者;二、对涉嫌犯罪的13个人,公安部门立即拘留审查;三、被打死的人,务必在上午9时前收尸,否则我坐在他旁边,你们的书记、市长来陪我;四、收缴一切械斗工具。”这四条一讲,气氛就开始紧张。吴官正接着说,你们地、市、县党政一把手,都表个态,一人只说一分钟,结果都表示赞成。这时有个同志插话,他马上制止:“你又不是一把手,没有要你说话。”气氛更加紧张了,在座的领导都很震惊,没想到吴官正这么坚决。公安部门立即采取行动,大概到上午10点,事态就已经平息。此事已过去20年了,从那以后一直很太平。

激励人心的艺术

吴官正善于激励人心,特别是在危急时刻,能够通过激励人心力挽狂澜。

一是先激后励。激励人心包括激和励,激在行为之前,重在激发下级和群众有热情、有意愿去干;励在行为之后,重在强化下级和群众的正确行为。因此,激励人心要先激后励。1992年,鄱阳湖发大水,成新、朱港两个监狱农场因为在湖边,所以成朱联圩主要靠犯人守堤。吴官正接到报告说成朱联圩出现重大险情,急忙乘船前往,路上听说朱港破堤了,那里可关有4000多犯人啊。当他赶到决口处,劳改局的一位主要负责同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省长,我有罪,没有保住堤,犯人也没有办法转移,你撤了我吧!”吴官正赶忙一步跨过去,拉他起来,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们抢险是尽了力的,现在必须振作起来,成新农场的堤还没有倒,要千方百计保住。现在别人也没有办法帮你们,我也派不了船帮你运犯人,要靠农场的干警,要调动犯人的积极性。”接着问他:“圈里有没有猪?”他回答“还有”。吴官正吩咐道:“第一,把猪都杀了,让犯人吃饱,有病的给治病,不要累死人;第二,你们干警划分责任,每人包一段,检查‘泡泉’,发现了及时处理;第三,给犯人宣布政策,在抗洪中表现好的可以依法减刑、假释。”省劳改局的领导同志连声答应,马上落实。后来成新农场的圩堤保住了,对犯人也兑现了政策。

二是感同身受。激励人心既要激励一个群体的人,更要激励所有群众的心。激励群众的心首先要关心群众疾苦,对群众疾苦要感同身受,同群众的心在一起。这就要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妥善处置。吴官正走到哪里都很重视信访,强调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尽可能解决。他多次对接待人员说,群众上访是对我们的信任,是我们没有把工作做好,你敢保证自己的后代今后不上访?在山东时,吴官正住在南郊宾馆职工宿舍,每天早晨散步,每次看到有人跑过来,递上访信喊冤,他总是让警卫员收下材料,责成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有一次,他在门口看到一个人提着一个包,以为是来上访的,就主动问人家,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反映,那人说没有,把大家都逗乐了。

化解矛盾纠纷的艺术

影响人就是使下级和群众愿意朝着已经明确的方向前进,但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纠纷。出现矛盾和纠纷多数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是由于把自己看得更重了一些,为自己想得更多了一些,如果能够将心比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就容易化解矛盾和纠纷。

一是调换位置。1989年12月,李村同张村因鱼塘问题发生矛盾,各自的乡领导都指责对方,说自己管的村有理。县里派的工作组从各方面调查核实,很难拿出处理意见。吴官正到该县考察,听说李村和张村纠纷没有处理,就说:“我给你们出个主意,一天就能解决问题。”县里的同志说:“那太好了,我们一定照办。”他说:“把两个乡的党委书记、乡长对调,你们看如何?”大家听了,都说“是个好主意”。当天下午,县委、县政府召开会议,作出对调的决定。干部群众大多数赞成,少数不作声。这两个乡的领导不知说什么好,只好服从,事态很快平息了。不久,县委召开乡镇领导会议,这两个乡的主要领导见面时,相互握手。其中一位说:“真没想到,县里来这一招,如果以后哪两个村再发生矛盾,我们也用这一招。”说完,大家哈哈大笑。

二是多看优点。处理事情如此,对待人际纠纷也是这样。看别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再看别人的缺点,重点要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1988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有位副厅级领导到吴官正的办公室,告他单位一把手的状。吴官正耐心听了半个小时,他还喋喋不休。吴官正就说:“请你告诉我,他有什么优点?你有什么缺点?你向他当面提了没有?”他不作声。正所谓“来说是非事,多为是非人”,于是吴官正接着说:“你回去吧,如有意见,你同他交换,你说的这些事,似乎不是原则问题。”来人无趣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