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写过太多印象记,本来早已下决心不再写这类文字了,但这次崔庆蕾要我写,我却又不好意思不写了。这是因为这些年他一直在我身边学习、工作,目睹了他的勤奋、刻苦与成长,很欣慰,也很有感触,觉得有话要说。
在很多人眼里,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崔庆蕾都是平常的、普通的,他绝不是那种特别出众、能令人眼前一亮的青年才俊:个头不高、相貌平常、才华也不显山露水,说他是同代人中很平凡、很普通的一个似乎也没什么不对。但说实话,因为太了解他,所以,我跟别人的眼光正好不同,我最欣赏和看重的恰恰就是他的“平凡”和“普通”。这些年,在文学界实在是看到了太多各式各样的“才子”“才女”,因为“不凡”太多,反而使得“平凡”和“普通”变得珍贵与稀缺。其实,就我的了解而言,崔庆蕾实际上非常“不普通”,在学生时代,他不仅是学生会的风云人物,主编过研究生的杂志,会唱歌、弹吉他,会踢足球,还有着出众的商业头脑,曾经创办公司并在济南和北京买了房,是令他的一众同学们“羡慕嫉妒恨”的那种最先富起来的人。他最可贵的地方也许就在这里:明明“不普通”却偏偏是“普通”的样子,明明很“成功”却偏偏不迷失自我,对自我认识很清醒,既没有被自己的“才艺”迷惑,也没有被自己的“成功”迷惑。他始终知道自己的“主业”是什么,始终坚定着自己对学业的追求,因此,在学校他是一个好学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编辑部他是一个好员工。他知道自己是谁,能做什么,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哪怕有人不喜欢他,他也会坚定地做好自己。他为人低调、内秀、稳健,不夸夸其谈,也不好表现自己,但辦事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可以说是任劳任怨。什么工作交给他,你都会特别放心、安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从创刊开始,他就边学边干,投入了全部的精力,有时候甚至在集团大楼里一个人加班到凌晨六点,刊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他付出了外人难以想象的辛劳与汗水。而作为一个低调和谨慎的人,他其实也很有“柔软”“温和”的力量,甚至还有某种“大哥”气质。同事之间、年轻人之间,有时候发生一点矛盾冲突,他反而会成了调解人和润滑剂。他为人善良,与人相处贴心而周到,能为对方着想,交际能力也强,方方面面、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作协也好,文学界也好,各式人等都愿意与他打交道。这几年,不断有人向我打听,你那个学生崔庆蕾是男生还是女生?有个山东老作家直接问我,他一个男孩怎么取了个女生的名字?我说,男生取女生名字的很多啊。他说,也是,女生取男生名字的也很多。
他的这种性格和品质也极大地影响和投射到了他的学术研究和学术道路上。他不是那种一下子暴得大名的学术红人,但他的学术积累扎实、厚重,他的学术之路稳重、绵长,他的学术个性细腻、敏感。在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他注重作家作品的追踪阅读,同时也注重理论经典的钻研和理论修养、理论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了个性化的学术研究与文学批评方向。硕士论文《游走在城乡之间的寂寞灵魂——孙惠芬小说创作论》,以当代作家孙惠芬为研究对象,结合作家个人的现实生活经验,论述其在小说中创造的独特的“乡土世界”,从主题内涵、人物形象、叙事特征、艺术风格、存在问题等多个角度展开分析,既有正向价值的肯定与总结,亦有存在问题的客观探讨,对孙惠芬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阐释,从学术层面上完成了对孙惠芬小说的追踪与定位。博士论文《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研究》,史论结合,以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考察了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发生的政治语境、文学语境,分析了其通过文学论争、文学会议等方式不断发展的历史路径,梳理了《当代文艺思潮》《上海文学》《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等几家文学期刊在先锋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所充当的阵地角色和作用,探讨了作为主要力量的“第五代批评家”群体的总体特征及个性特色,总结了先锋文学批评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产生的历史贡献及局限问题,体现了宏观的理论视野和扎实的文学史功力。如果说硕士论文体现的是他在当代作家和当代文学现场追踪方面的敏锐能力,那么博士论文则呈现的是他在理论研究和文学史总结方面的学术功力,正是这两种互补性的学术努力锻造了他的学术个性。在其后长期的文学研究训练与批评实践中,他的这种学术个性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强化与彰显。这表现在:
其一,强烈的现场感和鲜活的文学判断。我经常跟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讲,一个学文学的硕士和博士,不管你水平有多高,才华有多吓人,但如果你的阅读跟不上当代文学的发展节奏,无法对当代文学第一现场发声并给出即时的判断,那你就不是一个称职、合格的文学硕士或博士。在这方面,崔庆蕾无疑是优秀的,他能始终立足文学现场,保持高强度的同步阅读,追踪新涌现的作家作品、思潮现象特别是长篇小说研究。他的阅读量是惊人的,而反应和判断也是及时且令人信服的。近年来,他对迟子建的《烟火漫卷》、刘庆邦的《女工绘》、陈彦的《喜剧》、艾伟的《镜中》、付秀莹的《野望》、刘继明的《人境》等长篇新作的研究,均是在作品发表后的第一时间完成的及时回应与及时判断。在当下的文学现场中,每年几千部长篇小说的涌现,对于文学批评是一种考验,对于崔庆蕾他们这一代的青年批评家们尤其是一种召唤与考验。我始终认为,做个文学评论家并不是多么深奥复杂的事,普通人就能做得很好,只要你肯阅读,肯用功,够勤奋,持之以恒,而才华倒似乎是次要的事情。因为当你不能成为一个称职、合格的文学读者时,才华其实是无用武之地的。
其二,文本温度、审美敏感度与思考深度的有机融合。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的前提,是审美感受和理论提炼的基础。崔庆蕾的文学批评实践特别注重文本细读,坚持一切从文本出发。他的审美感觉无疑是细腻而敏感的,他对作品的第一感受和直觉印象往往是非常准确的,这使他随之而来的评论显得贴切而中肯,既有个人发现又有说服力。他的许多文章都是建立在一遍又一遍的文本细读和重读基础上的,他总是能从作品的细节和内容出发,阐释作品蕴含的丰富意义或者存在的问题局限。而这种对文本的精细阐释,也同时赋予其批评一种将具体文本分析与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相结合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发挥了文学批评在当代文学经典化和历史化方面的功能。比如,《“革命女性”的内面及其叙事的难度与限度——评刘庆邦〈女工绘〉》(《当代文坛》2021年第1期)一文将作品集中描绘的“革命女性”形象作为一个话题提炼出来,从叙事经验和叙事理论角度分析这一类型的人物形象在百年中国文学中的谱系建构,有效拓展了对小说艺术意义的认识。《艺术现代性与悲喜辩证法——读陈彦长篇小说〈喜剧〉》(《东吴学术》2022年第1期)一文着重分析陈彦长篇新作《喜剧》所呈现的传统艺术如何向现代转换的“现代性”问题以及作者借助巧妙的艺术手法所呈现的悲喜辩证的生命观,由此深入探讨了传统与现代转换中所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不同形态,使得对小说的判断上升到了哲学和文学史层面。《烟火中的城市抒情、反思与批判——读迟子建长篇新作〈烟火漫卷〉》(《小说评论》2021年第3期)一文从城市抒情、叙事装置、现代反思与社会批判等角度分析《烟火漫卷》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将其置于作家的整体创作谱系的多维文学坐标之中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研究,从而深刻揭示了小说在作家个人创作史和整个文学史图谱中的位置,为小说最终的文学史定位做出了有益探索。
当然,崔庆蕾的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的“个性”其实是处于“生长性”之中的,无限的可能正在展开,远不是上文两点所能概括的。可以说,无论是在生活中、工作中,还是在文学评论和学术研究中,崔庆蕾迄今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值得称道的。他以内敛而稳健的步伐走出了一条越来越开阔的属于他自己的学术道路,相信他还会不断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与此同时,期待他在保持自我、保持自己低调而温和个性的同时,也不妨重新发掘一下自我,不必过于谨慎或小心翼翼,也许放飞、放纵一下自我,他会在尖锐性和批判性维度上发现和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吴义勤,中国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