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丽
(厦门市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厦门 361024)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将“态度责任”作为核心素养之一。态度责任是指科学态度、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自我要求和责任担当。在初中生物学学科中渗透态度责任,不仅是学科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求。社会中很多现象都需要生物学的知识加以解释与辨别,如传染病、人类遗传病、食品安全的认识等都与态度责任密不可分。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态度责任的培养。
由于媒体和网络的发达,关于传染病的议题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学生需要了解科学的、客观的知识,对社会问题进行客观且全面地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从而理性地看待传染病,并且理解和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教师将病毒教学内容与传染病防控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以病毒为病原体的传染病发生的起因、传播途径、应对方式,最终能够学以致用,科学预防,有效遏制传染病扩散,减少因传染病传播引起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并且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及关爱生命的观念。
“病毒”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模块。通过对“病毒”的学习,学生主要了解病毒大小、种类、结构、生活方式、繁殖方式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传染病及其预防”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的重要模块。2个模块主要的态度责任培育目标是关注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预防及其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懂得选择卫生、安全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安全和卫生的观念。
教师在导入阶段播放视频“传染病”,带领学生回顾社会事件,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疾病是传染病?它们是由什么病原体引起的?它们是如何传播的?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如何归类?教师从短片中提取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内容,解释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护措施,帮助学生形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理念,激发学生对一线研究人员、医护人员、志愿者的感激之情。同时,教师在短片中挖掘我国对传染病的应对措施及防护宣传保障,促进学生领悟我国科研能力的实力,感受科学研究成果的进步,形成强烈的民族自信与自豪感。
设计意图:培育态度责任无法抛开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教师利用真实情境和传染病知识来落实社会责任,将有助于增强学生传染病预防意识和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学生对传染病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较高,教师以视频短片和生活场景导入,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生物学和生活的联系,认同学习传染病相关知识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烟草花叶病病因的发现史,引导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技术促进科学研究的进展”。教师提供资料支撑,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寻找证据,提出主张,讨论各种可能性及其科学性,再次寻找新证据的支持。由此,学生一步步深入挖掘科学的本质,认同科学的发展是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的。最后,基于哲学观角度“历史的偶然性透射必然性”,教师总结:烟草花叶的病因结果探析与伊万诺夫斯基使用细菌过滤器验证以及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精神有必然的联系性。从病因的探索中,学生能了解以病毒为病原体的传染病的危害,同时梳理出相对应的防控措施,从而提升态度责任感。具体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设计意图:科学本质是关于科学的知识,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中组成部分。教师将生物学与哲学史等人文学科进行融合,促进生命观念和哲学、社会学观念的融合,从而培养态度责任核心素养。通过对病毒发现史以及病毒研究进展的学习,学生能够认同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促进作用,认同科学发现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激发勇于探索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师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形态和放大后的电镜图,学生感受病毒的大小,比较不同类型的病毒,寻找其共同特征,得出病毒结构简单的结论。学生通过课前尝试模拟制作模型,并在课中对病毒模型的结构、形态和大小进行完善,在课堂上将病毒的相关知识与用模型建构的方法进行分享,深化理解概念。在此过程中,学生更进一步明确我国对病毒的研究进展,感受祖国的强大。为加深学生对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的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模型展示,解释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使学生深层次理解“病毒并不具备细胞结构,无法独立生活,因此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繁殖”,从而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设计意图:模型建构是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在参与建模的过程中更易理解科学知识和重要概念,更好地形成生物学观点,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概念的深度学习。教师用模型建构的方式突破难点,给学生提供亲身制作的机会,分享制作的过程并讲解相应的病毒结构,能够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从“病毒结构简单”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传染病的传播以及相应预防措施的原理。
教师要求学生课前提前收集病毒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分享。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社会、增强社会参与的意识。教师在“病毒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中自然地渗透社会责任,能够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意识到传染病肆虐的严重性,以及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
设计意图:科学、技术、社会关系紧密。科学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持、推动和验证,最终达到科学转化;科学与社会又是相联系,密不可分,科学来自于生活,科学和技术都最终用之于社会。通过探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能够辩证看待病毒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健康生活的社会意识和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的观念。
本节课需要达成的目标是认识病毒的主要特征,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同时联系社会议题,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培养。教学设计以生活实际为情境围绕传染病热点议题展开课程,学生的熟悉度和讨论积极性均较高;以科学史挖掘科学本质,通过论证,引导学生关注病毒的发现;与社会生产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了解病毒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辩证地看待病毒。整节课态度责任预期目标的达成度较高。
教师通过科学、社会和技术的结合来落实态度责任,将态度责任融于情境素材中,同时提供给学生感受、参与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不但可以渗透情感价值观,而且能真正落实态度责任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了解教材中有关态度责任的素材,尽可能的与生活、社会热点相联系;重视教材上经典的、重要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经典素材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情境。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并且匹配合适的情境;同时可参照课程标准,将态度责任纳入到学习评价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