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静 黄 菲
(1.合肥市瑶海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安徽合肥 230011)
(2.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 安徽合肥 230011)
在学习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时,教师发现学生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没有感性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要想真正理解植物生长发育各方面的生理变化,亲自种植是最好的方式。于是,笔者利用学校的阳光农场(图1),给学生提供播种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种子萌发的感性认识。同时,教师结合二十四节气知识和中国古诗词知识中和种子萌发条件相关的内容,渗透劳动教育,体现跨学科融合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
节气是指24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但这只是实践经验,并不等于科学,可能存在不合理的成分,需要用科学的态度进行审视和论证。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相关重要概念的本质,并科学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笔者结合“植物种子的萌发”的章节学习,开展基于时节的生物学教学,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
在“植物种子的萌发”这一节教学中,学生会产生问题:被埋在土壤中的种子怎么样才能萌发?萌发需要哪些条件?这时,教师适当引入节气知识,讲解春天的6个节气知识,引导学生讨论以下节气的内涵。①“立春”:东风送暖,春回大地;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②“雨水”:春风化雨,草木萌动;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③“惊蛰”:春雷响,万物长;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④“春分”:春分有雨是丰年;春分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⑤“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⑥“谷雨”:雨生百谷,杨花落尽子规啼;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谷雨的天气最主要的特点多雨,有利于谷物生长。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这几个节气涉及到的春天万物复苏的条件水、空气、温度进行分类(表1)。教师追问:那么,种子的萌发是不是也和这三个条件有关系呢?
表1 节气涉及到的春天万物复苏的条件分类
带着“植物种子的萌发是不是和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和充足的空气有关系呢?”这个问题,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课后收集的古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学生读了这些古诗,了解到:春天雨水多,土地吸饱了水,种子萌发了。种子的萌发可能与水有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学生通过这些古诗,知道:春天天气转暖,种子就萌发了。种子的萌发是不是与温度也有关系呢。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悯农》)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告诉学生:种植要经常松土,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植物萌发生长。学生可以猜测到空气也可能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学生描述:和煦的春风来了,气温慢慢升高,寒冰渐渐解冻。雪少了,雨水渐渐增多,滋润着万物,草木开始抽出嫩芽,新绿点点。并作出假设: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和充足的空气可能是植物萌发的外界条件。
通过对相关节气和古诗词的分析,学生得出观点:植物种子的萌发可能与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和充足的空气可能是植物萌发的外界条件。这时,教师再带着学生一起去阳光农场播种,来验证假设。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大中小学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强调在学科教学中需要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劳动,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教师带领学生们到学校阳光农场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课。教生共同劳动,翻地、松土、划沟、播种、浇水、施肥、盖土、平整土地。同时,教师向学生讲解种地的每一个步骤的方法及生物学学科知识。学生分小组完成每一个步骤,并按照设计的对照实验,对种子进行不同的处理:浇水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播种进行比较,松土的和不松土的播种进行比较。学生边学习边劳动。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之一。教师要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和劳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提醒学生要实事求是、多次实验减小误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小组的对照实验实验方案。
方案①水分对豆角种子萌发的影响:4月份(温度10~20℃)时,将阳光农场某一区域分为6块。并且6块地都提前翻地松土,分别标上浇水A组、浇水B组、浇水C组;干燥A组、干燥B组、干燥C组。准备120粒完整饱满的豆角种子,6块地每块地均匀撒上20粒豆角种子。其中,浇水A组、浇水B组、浇水C组这三组从播种后每天撒适量水,观察这三组发芽数并记录。干燥A组、干燥B组、干燥C组这三组从播种前10 d就不对土壤洒水,让太阳晒干土壤,播种后每天也不洒水,每天观察这三组发芽数并记录。
方案②松土(空气)对豆角种子萌发的影响:4月份(温度10~20℃)时,将阳光农场某一区域分为6块。并且6块地都洒适量水,保持土壤湿润,分别标上:松土A组、松土B组、松土C组;未松土A组、未松土B组、未松土C组。准备120粒完整饱满的豆角种子,6块地每块地均匀撒上20粒豆角种子。其中,松土A组、松土B组、松土C组这三组在播种前将土地都翻地松土。播种后,每天撒适量水,观察这三组发芽数并记录。未松土A组、未松土B组、未松土C组这三组在播种前不仅不松土,还将泥土压实压紧,播种后每天撒适量水,每天观察这三组发芽数并记录。
方案③温度对豆角种子萌发的影响:分别在1月份(温度0~5℃)和4月份(温度10~20℃)各分组播种观察。将阳光农场某一区域分为6块,6块地都提前翻地松土,洒适量水,保持土壤湿润,分别标上:1月份A组、1月份B组、1月份C组;4月份A组、4月份B组、4月份C组。准备120粒完整饱满的豆角种子。在1月份时,在1月份A组、1月份B组、1月份C组这三组地每块地均匀撒上20粒豆角种子。播种后,每天撒适量水,每天观察这三组发芽数并记录。在4月份时,4月份A组、4月份B组、4月份C组在3组地每块地均匀撒上20粒豆角种子。播种后,每天撒适量水,每天观察这三组发芽数并记录。
学生持续在学校阳光农场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通过农场实际种植观察,学生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包括一定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这是因为种子含有的淀粉和蛋白质等物质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转变为能够被胚利用的营养物质。这个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实施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弘扬劳动的精神。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文化的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种子的萌发是“绿色植物的一生”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对绿色植物相关知识兴趣的关键所在。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节气、古诗词等与生物学科知识融合,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的生命观念、勇于探索与实践的科学精神、热爱劳动的社会责任。学生去学校阳光农场参加种植活动来探究植物种子萌发的条件也是把劳动教育落实到生物学学科的学习中去,在实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