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梓霖 策划 | 刘燕
初秋,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海中”)。校长李国新伴着清晨的阳光,第一个踏入海中校园,夜幕降临之后最后一个离开。这样的日程他已习以为常,“这些年来从没请过假,也算是一种示范,告诉师生凡事要坚持”。李国新自2005年进入学校管理层,十几年里,带领无数海中学子实现“涅槃重生”。
教育不是布道,不是知识和思想的复制粘贴,而是点燃、激发。每个孩子都有内在的、天赋的、智慧的生命力,在李国新看来,教育最重要的是做到唤醒,让孩子心灵深处的生命力绽放,引导他们追寻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唤醒的前提是相信,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2008年,海中通过辽宁省示范性高中验收,但与阜新市内的另外两所省示范性高中学校相比,显得有些特殊,主要表现为“三多”和“一少”,即下岗家庭多、单亲家庭多、低保家庭多,学生的自信心较少。一方面,很多家长将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但苦于现状无力承担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支出,部分家庭甚至连基本的教育支出都难以负担。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基础薄弱,“他们之中很多孩子是缺少关爱的。通过他们的眼神、回答问题时的状态,就能看得出他们非常不自信”,李国新说。即便如此,他还是相信,无论当前的起点在哪里,只要有足够的阳光和雨露,希望的种子就能够勃发,学生就能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他将“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作为自己的追求,期望经由唤醒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修炼学习的品质、磨炼学习的意志。
比起点、看进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发现身边的典型,这是李国新对教师提出的要求。2017年,学生刘国冰中考失利,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没有听从别人“让孩子上职校学门技术,尽快出来就业”的建议,而是让他上了海中。中学时落后的成绩让刘国冰丧失信心,在心理和经济的双重负担下,他选择了逃避,甚至数次萌生退学的念头。但班主任看出,刘国冰其实有很大潜能。了解情况后,李国新邀请刘国冰在新生入学典礼上讲话,又为他提供在学校食堂勤工俭学的机会,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刘国冰逐渐相信自己有能力获得成功。在校长和老师的殷切关怀下,这个几欲退学的孩子重燃起求学的信心,经过三年的苦读,最终取得了入学时从未想象过的好成绩,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进入了心仪的大学。在海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李国新时常与教师交流,向他们了解有学习潜质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由内而外觉醒的环境,提供展示自我、提振信心的机会。“每个场景中都潜藏着唤醒的机遇,都可以发现值得被树立为典型的学生。我想让我的孩子们明白,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李国新说。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李国新从学校实际出发,切实转变育人模式,确立“因材立标、学有所获、分层教学”的教学理念,整合课程资源,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完善生涯规划指导,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定制化”服务。
搭建专业平台,助力学生特长发展。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只要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李国新对这句话印象深刻,在他看来,创新源于想象、源于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往往大量存在于艺术之中。他在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努力使学生的学科知识、艺术水平的提升齐头并进。一些学生有向上的意愿,也有艺术特长,他就引导教师转换角度,积极发现可经艺术学习序列成长成才的学生。但艺术学习的培训费用高昂,很多学生的家庭负担不起。李国新就在海中专门开设了素描、速写和水粉等课后班,邀请美院教师来给学生授课,并选派教师外出学习,为有意愿通过艺术类升学考试的学生搭建专业学习的平台。这些学生每月仅需支付几百元学费,就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晚自习学习专业课程。如今,艺术教育已经成为海中最突出的办学特色,每年通过美术专业课程升学的学生有上百人。
开展生涯规划,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领航。“7分考,3分报”,为帮助学生在擅长的专业上获得更好发展,李国新尤为重视志愿填报环节的辅导。高三模拟考期间,他带领教师分析学生成绩,为不同分数段的学生提出报考建议。高考后,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遴选志愿。每逢升学季,李国新都要组织志愿填报公益讲座,场场爆满。对于志愿填报的研究,李国新始于2010年,那年辽宁开始施行平行志愿,校外辅导机构的工作人员总在高中门口发放传单。“一些孩子不上晚自习就被他们拉去辅导班听课了,这不是扰乱教学秩序吗?孩子们本来家境就不富裕,辅导的收费又不低,咱从事教育,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责任田种好,非得找他们干什么?”李国新越想心里越不平衡,开始琢磨起志愿填报的规律。他家的电视永远锁定新闻频道,他关注新闻时事,了解新专业、新趋势;关注高校,研究专业、录取分数。“只有积累的多了,才能捕捉到有用的信息。不让学生和家长更理解专业内涵、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只呈现干巴巴的数据,他们就很难作出相对理想的选择。”十余年来,通过对不同学生的指导,李国新明确了指导志愿填报的三个原则:用分数对接专业来解决就业,用兴趣对接专业来选择职业,用特长对接专业来成就事业。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和可能性,通过生涯教育实现对人的成全,李国新仍在为此而努力。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作为校长,李国新深谙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几乎所有教师都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心,管理者也要做到对教师的唤醒,为其创造公平、公正、友爱的环境,让他们在理解、尊重和信任中,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情绪投身立德树人工作。
评价教师时,他并未将分数作为第一标尺,而更关注师生的共同成长。“每个班级学生的成绩基本呈纺锤状,中间的学生最多,两头的比较少,我们重点看学生在各方面的变化和进步的幅度。”结合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同年级教师组的评价以及自己对教师的日常观察,李国新每年年末都会为教师制作短视频,在除夕一对一推送给每位教师,呈现他们一年来的闪光点,为教师送上“新年祝福”。
海中实行校长负责、分层管理的制度,校长主要把控符合政策导向和育人规律的教育理念,并参与指导教师、帮扶班级的“一岗双责”传统项目,但对教师的具体工作不做过多干预。李国新将自己对教师的要求总结为:要用爱心换真心,用耐心育恒心,用关心聚人心,做到“生气不嫌弃,憋气不放弃”。2021年,教师陈伟红中途接班,新班级中许多学生对她的管教熟视无睹,上课睡觉、思想散漫。面对这帮“难管”的学生,陈伟红非常沮丧、陷入迷茫。这一年,李国新指导的教师刚好是陈伟红。他持续关注陈伟红的状态,帮她分析班级学生情况,让她悦纳不同特性的学生,以爱和坚持感化学生,使其最终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唤醒教师,重在唤醒他们的爱与担当,李国新努力帮助教师破解各类难题、做好学生的“点灯人”。
“教育,30%是唤醒,70%是等待。”李国新概括自己的教育理念。谈及未来,他期待更多的教师能做好知识密码的破译者,为少年播种希望,学会坚持与等待,丰厚教育的土壤,等新竹破土、拔节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