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正余
由于过冬的山芋种保存得比较好,父亲育了一大畦山芋秧,除了自家自留地栽插和与邻居互换资源进行调剂之外,还剩下不少,便决定拿到集市上去卖。
1969 年,6 月中旬的一个早上,在熹微的晨光中,我们一家人一起动手,割的割,捆的捆,很快把一畦山芋秧收割整理好了。100 棵捆成一把,数了数,差不多有100把。我用自行车驮着山芋秧,沿着逶迤的乡间小道,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县城。
山芋秧的集市位于发鸿街后面的一条巷子内,这时候是早晨七八点钟的样子,巷中早已人头攒动。巷子两边,卖者把山芋秧朝地上一放,就是摊位了。在熙攘的人流中,我颇为吃力地推着自行车,正在因找不到地方摆摊而为难,一位年轻妇女在自己摊位旁给我腾出了一个位置。她很热情,帮我卸下山芋秧,还告诉我当时山芋秧的价格:2 角5 分一把。定下来后,我仔细观察这个市场,发现卖山芋秧的摊位有很长一溜,买的人也不少,来来往往,不绝如缕。
那位妇女很漂亮,也会吆喝,她的山芋秧很快就卖完了。她看出我不会做生意,就主动帮忙,替我讨价还价。开始是2 角5 分一把就能出手,后来却慢慢卖不动了。她很有经验,对市场变化也十分敏感,她发现卖山芋秧的人增多了,建议我逐步降价,最后降到2 角一把。我家的山芋秧十分鲜嫩,很快就卖完了,前后不到两个小时。
买山芋秧的主要是附近的农民,也有生产队。当时处于“四夏”(夏收夏种夏插夏管)大忙的尾声,正是栽山芋的季节当口。需求很旺,山芋秧自然是不愁卖的。我数了数卖山芋秧的钱,竟有20 多元,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字。一回到家,我就兴奋地对秧池施肥浇水,想再割第二茬,再卖个好价钱。可山芋秧生长有个周期,急不得,父亲又把关很严,再收割时,已是一个星期之后了。
我再次来到集市,还是那条巷子,但已萧条许多。两边的摊位稀稀拉拉,也没再看到那位热心的妇女。买的人三三两两,询价的多,下手的少。开始我还想卖2 角一把,根本无人问津;又降到1 角5 分,仍然纹丝不动;最后降到1 角,有人似乎动心了,但并不下手,还在等待观望。于是有卖者5 分钱一把就出手了,我觉得这个价格太低,不划算,还想再碰碰运气。我对比了一下,我卖的山芋秧要鲜活得多,而别人的山芋秧则略显萎黄。了解了竞争优势所在,更增添了我在那坚守的信心。不过这还是有风险的,要是最后卖不出去,就只能驮回去喂猪了,因为栽山芋的季节即将过去。
忐忑中的守候是最令人煎熬的,好在我的运气还不错。快到中午时分,有个像是生产队长的人到市场转了一圈,看中了我们几家的山芋秧。他同意1 角钱一把来买,但要到中午12 点才会来拿货,要我们在这儿等着。看他的样子应该是真诚的,我们虽然饥肠辘辘,还是在那耐心等待。说实话,此时也不再有别的希望。那些山芋秧未被选中的人,只得收拾摊子怏怏而返。
12 点一过,那个生产队长果真来了,脸红红的,显然是和几个一起上街的农民喝了酒。他说话倒是算数,按照约定的价格将我们的山芋秧全部买走。我心中不由得一阵轻松。
不过,这次山芋秧的数量和上次差不多,却只卖了不到10块钱,这令我不免感到失落。回家时,看到路边的芦苇丛中,有不少散落的山芋秧,那显然是卖不掉的人抛掉的,他们实在懒得驮回去了。与他们相比,我能卖到这点钱已经算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