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2022-11-11 14:23王文旭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5期

□王文旭/文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十分经典的思想,这种思想进入中国以后,被中国历代革命工作者深深地融入到中国各个领域之中,其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更是实现了中国化、民族化与具体化。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并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效果,为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从历史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进入到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交融,在文化层面、文化修养等多个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交流,为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伟大复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转型,才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正是由于两者之间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为推动两者的有效融合奠定了基础。

1.1 理论联系

马克思主义源自于西方意识形态,从表面上看,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文化内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任何有相似观点的文化交叉在一起时都会有可能引起双方的融合。尽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间相差甚远,但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关联之处。第一,哲学思想的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明确的哲学本体论,但在五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史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较为朴素的哲学思想。尽管中国没有提出过明确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关系”的论证,但在荀子的“形具而神生”,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等观点中能够看出一些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内涵;第二,哲学方法论方面的关联。马克思主义在多次强调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认为“对立统一”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一点在中国的各类哲学理念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过犹不及”等成语都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唯物辩证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三,哲学认知上的关联。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任何一个人要想判断自己的认知的正确性,都必须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验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十分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躬行践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积极开展实践,“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说明要想判断自己的认知必须要进行实践,“立行而后知之真”表达出实践是判断真伪的唯一标准。这些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相通。不同的文化都有其不同的精神本质,这些文化背后也体现着不同民族内在的精神以及他们的价值追求。

1.2 精神内涵方面的联系

在特定的文化历史之下,人们展开的实践活动不仅体现在文化精神之上,更体现在文化精神背后的意识形态之上。

第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相同。中国是一个讲究责任和奉献的国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这句话中能好地感受到古人对于国家、对“舍身取义”的重视程度。同时,马克思主义中也不乏一些“奉献、鞠躬尽瘁”的言论,认为哪怕失去生命也必须要努力追求真理。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价值观和人生观之上都能有所体现;第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相同。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人文主义色彩。马克思站在较高的角度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展开了分析,其思想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人类实现自由和解放。这一点从马克思唯物主义中的关于人民群众的论断中足以可以看出。在中国,很多传统文化中也能体会到古人对人民群众的重视程度。墨子曾提出“废以为邢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论断,这一句话中足以看出老百姓在墨子心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作为统治者,只有做好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国家的健康发展。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方向分析

尽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依然无法证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方面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正是由于二者之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才为更好地推动二者的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2.1 借助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内容极为相似。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式来实现共同平等这一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些目标不是空想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实践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后总结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强调“大同”社会的重要性,认为安居乐业、人人和睦相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将人类社会与自然进行有效的统一才能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这一历史能够持续延续到今天足以说明中国历代祖先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将其保留下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兼收并蓄,更强调在不断的创新和继承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持续发展与传承创新。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文化内部的科学性也逐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按照这样的进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从这一点中也足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在不断的实践后,通过创新来保持其先进性的。

2.2 借助马克思主义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在理想追求方面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在一个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因此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分强烈。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中国人能够在动乱时期接受马克思主义。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不仅人口众多,且十分追求“和”与“宽广的胸怀”,因此,在中国人的骨子里面永远饱含着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即使有外敌入侵中国时,中国人仍然能以其大无畏的精神来对抗外来侵略者。同时,中国人善于将一些外部的优秀文化吸引到内部并对其进行创新,将其转换为属于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也正是因为此,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依然被传承下来。马克思主义在近代被引入中国,迅速地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进行结合,将其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实践结果。从这一角度上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所具有的共通性、开放性。

2.3 借助马克思主义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性

“世之显学,儒墨也”,从韩非子的一句话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实践的重视程度。中国传统文化源自于儒墨,且具有一定的经世致用的思想。随后,无论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实践依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成不变的本质。中国人民追求勇往直前的精神内涵很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着的实践性特点融入到其中。同样,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讲,也可以很好地感受到其对于实践性和能动性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不断交融后的结果,是中国人在不断的发展和建设的过程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就很难形成以中国特色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念。因此从这一角度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

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既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如此紧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就应努力的探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具体途径。

3.1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优秀文化进行融合

新时期应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进行融合。第一,让更多的人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培养人们形成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社会历经了一个磨难和艰辛的过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每一位共产党人都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尝试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抗帝国主义实现了中国国家的独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有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对中国进行思想侵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行了改革开放,才真正推动了中国走向了世界。因此,要想更好地实现二者的融合,就必须让更多现代人理解马克思主义。第二,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进行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全面改变公众的思维方式,提升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在不同的教育场合、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者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的案例来宣传马克思主义,让更多人能透过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3.2 强化教育重要性,创新教育形式实现有效融合

马克思主义属于一种外来的文化,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更多的中国人接受这一文化是存在一定困难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来讲,毫无征兆地让他们去了解或掌握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困难的。为此,中国必须要发挥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融合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一,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应尝试将二者的重要性进行融合,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专业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教学案例开展教学,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第二,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将一些传统文化的案例提取出来,引导学生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提升对于两种文化的融合效率;第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主要体现之一。新时代,要想更好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势,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文化的过渡。

3.3 在不断的文化传承过程中融合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一些优秀内容应进行传承与吸收,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第一,深入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品质,借助马克思主义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辨别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一些变化,对于传统文化工作者来讲,应时刻坚持“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重新对其文化进行审视,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第二,在传统文化创新过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应积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工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及形式进行创新,努力通过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植入更多当代文化精神,这样才能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从这一概括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要想更好地探寻发展就必须在植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探寻更多能够表现出现代文化特点的价值,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4 总结

近现代以来,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也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大量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成为中国人民冲破枷锁、探寻更多发展空间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马克思主义能够被中国人所接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近现代的中国长期处于被外国列强压迫的状态,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革命的理论。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追求科学与真理的特性,因此更容易被中国人民接受;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新时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思想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而且在实践上也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对于新时代的传统文化工作者来讲,应努力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优秀文化进行融合,创新教育形式实现有效融合,实现二者的共同进步。■

引用

[1] 杨白璐,刘哲斌.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J].长治学院学报,2022(1):54-57.

[2]张纯,袁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的守正创新[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1(3):51-55.

[3] 张国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基础和创新力量[J].南海学刊,2022(1):8-14.

[4] 田克勤,位杰.在坚持“两个结合”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思想理论教育,2022(3):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