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露贇/文
六和塔是杭州最重要的宋代高大建筑遗存,也是我国楼阁式塔的杰出代表,一千多年来始终见证着杭州这座城市的变迁及人们对平安祥和的不懈追求。进入21世纪,六和塔拥有了新时代的解读方式,即杭州市域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
六和塔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南缘,濒临钱塘江,背依月轮山,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以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驰名中外,被誉为西湖古塔之首。它是杭州最重要的宋代高大建筑遗存,也是我国楼阁式塔的杰出代表,196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和塔是世界文化遗产——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杭州这座城市的重要地标之一。一千多年来,六和塔始终见证着杭州这座城市的变迁,更见证着人们对平安祥和的不懈追求。
六和塔的得名取自于佛教的“六和敬”之说。分别是:“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争,意和同悦”。也有说“六合”二字是取道教的“东南西北天地”六方之合的意思,体现其广阔的含义,所以也叫“六合塔”。
虽然六和塔的名字众说纷纭,但无论哪种说法,都寄托了人们对六和塔消灾祈福的期望,五代时期,杭州成为吴越国的国都。当时杭州的建佛寺、佛塔之风非常兴盛。除了六和塔,宝石山上的保俶塔、闸口边的白塔、南屏山的雷峰塔和灵隐的双石塔都是那一时期相继兴建起来的。据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那时候杭州建成的古塔有38座之多。
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这里曾是吴越国末代国王钱弘俶的南果园,后来他听从了延寿、赞宁两位高僧的建议,建造六和塔,想借助佛法来镇压肆虐为害的钱塘江大潮。虽然六和塔并不能真正“镇压”江潮,但它折射出了当时人们信奉佛教的心理和五代时期吴越国的宗教风貌。
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六和塔毁于兵火。现存砖结构塔身是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宋高宗赵构决定重建的。宁波僧人智昙为建塔筹集资金并组织建塔,历时十一年重建完毕。塔建成后,塔院内还恢复了一座塔院,名叫开化寺,智昙任开化寺的第一任住持。
现在的木结构的楼阁式外檐,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杭州退休官员朱智出资,历经十年时间(1895-1905)重建的,外檐形制特殊,六层封闭,七层与塔身相通,形成了“七明六暗”的格局,凡是单数的都与塔身走通,双数层都是暗层,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这在我国古塔中也比较罕见。经过这次修缮,六和塔的状貌基本定型下来了。据史料记载,朱智重修六和塔,工程极为浩大而艰巨,仅仅搭扎施工必需的脚手架一项,就花了三年时间。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六和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前后,浙江省文管会与杭州市园管局、城建部门合作,对六和塔进行了多次保养性维修。并在有1953年、1971年、 1986年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如今的六和塔高59.89米,占地867平方米,八面七级,外檐十三层。
砖砌塔身的壁龛上留有174组砖雕,造型生动活泼,内容有花卉、飞禽、走兽、纹样以及故事各个种类。其中171组与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所记载的“彩画制作图样”如出一模。砖雕图案中的牡丹盆花造型在当时十分流行,寓意着“国泰民安”,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在砖构塔身的环壁上还留有南宋时期的碑刻,如《金刚经》《四十二章经》《佛说观音经》等。《佛说观音经》的结尾处刻有“四海晏清、兵戈永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字样,可见当时的人们对和合的向往已经远远超出了佛经本身的意义,成为跨越时代和信仰的家国情怀。
开化寺遗址位于平安六和陈列馆前。遗址位于塔身右侧,为南宋时期上香古道。宋时塔边原有寺院名为“开化寺”,现为六和文化陈列馆,体现了当时“有塔必有寺”的建筑习惯。遗址和南宋砖构塔身共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西湖文化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其中唯一的南宋佛教文化代表。
“和合”文化不仅仅是六和文化兼收并蓄的一种外在体现,也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精髓与核心。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当中就有相关的记载。当中的《郑语》第一次提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意思是商朝始祖契能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融合到一起,让百姓可以安居乐业。这种理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因此无论是前秦的诸子百家还是汉朝以后的儒释道三教都对这种理念一以贯之。
“和合二圣”是“和合文化”非常好的载体。2005年《浙江日报》曾经发表一篇短评,提倡要用文化育和谐。可见,在国富民强的今天,以和合为代表的璀璨文化更为我们华夏民族增添了文化自信。
函数的单调性,从几何直观的角度看,就是函数图像走势的变化规律〔3〕207。找到了“规律”,问题迎刃而解。
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传承了“以和为贵”之外,更创造性地将这一理念用于“治世”,使得文化的精髓更好地促进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在江浙,历代吴越王恪守“保境安民”的信条,不仅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建筑遗存,更在最后选择了“舍别归总,纳土归宋”,使得吴越百姓在没有经历战火的情况下感受到了国家的完整统一。这三座塔都是始建于吴越国时期,至今仍然是杭州代表性史迹。
进入21世纪,六和塔拥有了新时代的解读方式,也是极其创新和适应现代社会的一种方式。
杭州市域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分为三级三层六和六能,三层分别是塔尖党建统领、塔身“四化支撑以及塔基“三治”融合与文化守正,这三层的构造非常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座坚固稳定的宝塔形状。 塔身“四化”支撑指的是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而“三治”则是基层自治、法治、德治相互融合。“三级”指的是打造三级联动治理架构,也就是市级层面发挥好统筹、谋划、主导作用,动员全市力量、整合多方资源、整体推进工作;而县级层面则要发挥好组织、落实、执行作用;同时,乡村镇街则要发挥好基石的作用,确保执行到位。“六和六能”指的是通过党建领和、政府主和、社会协和、智慧促和、法制守和以及文化育和这“六和”工程,来提升市域治理的统筹谋划、防控处置、共建共治、数字治理、依法善治以及舆论引导的六大能力。
自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以来,勇于创新的杭州一直在积极探索与实践,进而在“枫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了“六和塔”这一重要的城市象征,创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市域特点以及时代特征的“六和塔”工作体系。说到它的来源,浙江人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这个崭新而又成熟的构思来自20世纪60年代初的“枫桥经验”。当时,诸暨市枫桥镇的干部群众创造性地总结出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经验。由于社会满意度高,实践效果好,获得了毛泽东同志的充分肯定,并亲自批示将这一做法向全国推广,作为教育党员干部的材料。“枫桥经验”由此得名。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将这一传统传承和守护了下来。从20世纪60年代到如今,枫桥经验已经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但这条文脉始终生生不息,成为浙江人乃至全国在基层治理经验中宝贵的借鉴。
2003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八八战略”。“八八战略”是指面向未来发展的八项举措,即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有人说,这个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生动实践的新境界,成为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作为连续34年城镇及农村人均纯收入蝉联全国之首的浙江,在“平安”二字上可谓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浙江是红船的启航地,是“枫桥经验”的诞生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
(1)“社会协和”。在“社会协和”方面,“湖滨晴雨”无疑是一抹亮色。“截止到2019年,湖滨晴雨一共有了75个民情观察员,推动解决了1600多个民生热点难点,被省委党校、浙江大学等列为党员干部社会治理现场教学点,还被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设立为“立法基层联系点”。可以说,这张晴雨表写到了市民朋友的心坎里。
(2)“智慧促和”。“智慧促和”带有鲜明的“杭州特色”。2016年的西湖博览会上,杭州市政府联合阿里巴巴集团以及富士康集团共同启动“城市大脑”。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帮助城市做出许多规划和决策,更客观、更科学。到2020年6月,已经有500多个城市开始推行城市大脑,更多的商家比如滴滴打车、百度、360等都加入其中。比如,将红绿灯流量管控和摄像头数据计算相结合,能更有效规划出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时长,从而在高峰期解决拥堵问题,和之前比增加了15%的通行量。同时,城市大脑运用到了杭州市统一地址库的建设当中。通过归集人、地、物、组织、事件等社会治理要素,制定一个由区县(市)、镇街、村社、网格、建筑物等组成的26位统一地址编码,让每一栋房屋都有“身份证”,这样一个具体而微的“身份证”,可以同时破解地址行业标准互不兼容、社会治理数据聚合难、地址管理实时更新难等三大难题,它既是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六和塔”工作体系的“智能塔基”。
(3)“法治守和”。“法治守和”是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
(4)“文化育和”。“文化育和”显得润物细无声。杭州的六和社区从2013年开始设立了美德银行,通过把社区的正能量保存下来,既不然热心人寒心,也让暖心的故事进一步感染更多的人。至今,美德银行的储户已经超过了800户,美德的力量在这个名叫“六和”的地方,焕发出“六和工程”真正的文化魅力。
作为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杭州风景秀丽,人文荟萃。这一切的背后,都有“六和塔”工作体系在坚守与支撑。相信拥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这张金名片,杭州一定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以主人翁的姿态迎接亚运会的到来。■
引用
[1] 唐宇力.六和塔[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2] 吴洁.浅析杭州六和塔的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J].中国艺术,2003(2):126-127.
[3] 张婷.黄飞燕.倪振恒.六和塔保护修缮概述[J].杭州文博,2015(1):12-18.
[4] 傅宏明.六和塔南宋台座砖雕与《营造法式》[J].杭州文博,2006(2):36-41.
[5] 张仲灿.杭州市构建“六和塔”社会治理体系[J].杭州(周刊),2019(1):7-9.
[6] 中共杭州市委政法委员会综治办.中共杭州市委政法委员会.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杭州样本——杭州“六和塔”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模式的调查与分析[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5(3):28-32.
[7] 江成器.付文科.李良.“六和塔”工作体系: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杭州样本[N].学习时报,2020-1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