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细节映红楼——《红楼梦》小说艺术赏读

2022-11-11 09:22:50王西兰运城
娘子关 2022年1期
关键词:主子丫鬟凤姐

◇王西兰(运城)

《红楼梦》实在是太有魅力了,不说以前,只说1949年以后印行的版本和数量,已经难以计数。据说当年出版社发不出工资了,就赶紧再印《红楼梦》,经济困难就解决了。这说明它的读者太多了。而且不只是读者多,喜欢它的作家也很多。标志之一是,为《红楼梦》续写后四十回内容的,80年代初以来,就有十多部。比较有影响的,当属张之的《红楼梦新补》(1984年版,山西人民出版社)和《刘心武续红楼梦》(2011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等。作为一个特别喜欢《红楼梦》的读者,这两本续书我都认真读过。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吸收了红学界的研究成果,根据脂砚斋等人评点的线索,对《红楼梦》前80回人物命运的发展和结局,进行了可能符合曹雪芹原意的描写,让我们对《红楼梦》故事,有了一个可能更完整的了解。但是,说句唐突的话,读完这两本书,加上我还读过少数章节的其他续书,不长的时间,书中的内容就忘干净了。要知道,曹雪芹《红楼梦》的前80回,也包括后40回的一些章节,那故事情节,那人物行动,那生活场景,那性格语言,是多么让人久久难忘,让人津津乐道又回味无穷啊!

我们看到的这些续书,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差在哪里呢?

差在艺术描写上。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故事和人物,生动具体,性格鲜明,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而这些续书,是在呆板地讲故事,或者说是在讲呆板的故事。那场景,那人物,没有生动,没有情趣,没有鲜明的性格,没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故事比较起来,艺术描写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艺术描写的差距显得太笼统的话,我们可以具体一些,说说艺术描写的一个重要方面:细节。就是说,读者在这些续书里,看不到有意义有意思的细节,没有什么细节能让读者憬然一悟或者会心一笑,能让读者久久难忘。而《红楼梦》里,有意义有意思的细节,那是太多了,就像夏日夜空天幕上璀璨的星星,数也数不完呀。

细节是什么?细节是文学作品里生动具体的细微描写。它虽然细微,一般来说描述文字也不会太多,但它能够加强文学作品中环境特征、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的艺术表现,起到增加艺术感染力的重要作用。它最能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人物的典型性格。普通读者读小说,经过了较长的时间,小说曲曲折折的故事情节可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一个隐隐约约的大概;它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可能也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一个虚虚淡淡的影子。那么,读者还记得什么呢?

不能忘记的,就是那些最典型的、最生动的细节。

细节,在文学作品中,是至关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读小说,读散文,读一切叙事性作品,我们感受到它的情节曲折生动,那是因为它有着许多动人的细节;我们感受到它的人物形象鲜明,那也是因为它有着许多动人的细节。作品中的故事是靠情节推动的,作品中的人物是靠行动和语言塑造的,但它的故事要写得活,人物要写得像,离不开细节的画龙点睛。细节是活化剂,只有有了好的细节,作品的描写才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拙劣的编造。就像一个玩具娃娃,不管它的脸庞、四肢和衣服帽子做工多么细致,只要它的眼睛是死的,这个娃娃就是死的。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就像玩具娃娃的眼睛一样。同样,我们见到一张方桌,它就是一张方桌罢了,但我们发现它的四边都有一个小抽屉,就知道它是一张麻将桌了。四个小抽屉,就是细节,有没有这个细节大不一样。没有,它就是一张普通桌子;有了,它就是一张麻将桌了。细节决定了这张桌子的性质,细节就是这般重要。文学作品中的细节,也就像麻将桌的小抽屉一样。细节写活了,作品就活了,反之亦然。

《红楼梦》里,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产生重要作用的细节,我们可以举出许多。

——刘姥姥头一次去贾府,乡下穷庄稼人到京城侯门来攀扯富贵亲戚,嘴上说的是要来看望请安,实际上是要请亲戚资助些钱物,以维持自己的穷苦日子。俗话说的“打秋风”是也。厚着脸皮向亲戚张口,刘姥姥再有了些年纪,再经历了些事情,那心情也是难堪的,脸上的表情也是尴尬的。她要拜见管家娘子凤姐,心里肯定是很忐忑的:见了凤姐,自己该怎样称呼、怎样行礼呢?自己的辈分比凤姐大,但人家是贾府的管家娘子,见不见太太(王夫人),凤姐儿是一定要见见的。你来告艰难求帮衬,不低声下气自降身份怎么和人家搭话呢?刘姥姥那紧张和无奈的心理,是可以想见的。她在凤姐房间里等候的过程,那心情肯定是煎熬的。这时候,《红楼梦》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罗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似的,却不住的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东西?有煞用处呢?正发呆时,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得不住地展眼儿。接着一连又是八九下,欲待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

——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本来心里就是煎熬的,见到凤姐屋里的富丽堂皇,穷庄稼人只有瞠目结舌自惭形秽,只有手足无措忐忑不安。这时候那“咯当咯当”的响声和不住乱晃的“秤砣”,让刘姥姥发呆又恐惧,对刘姥姥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再“当”的一声响,刘姥姥的耳中就是“金钟铜磬一般”,她的紧张情绪就无以复加。穷苦乡下人来到富贵亲戚家的自惭、窘迫和紧张,写的就太具体和生动了。我们读者就感同身受了。有没有这个细节,那艺术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贵族大家庭里,父子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封建社会的社会伦理“三纲五常”中,君臣关系是“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子关系的则是“父为子纲”,“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受到这样极端不合理制度的规范和约束,那父子关系就是一种畸形的关系。《红楼梦》里这样的关系,像贾赦贾琏父子,贾珍贾蓉父子,都描写得非常准确生动。而最生动的,当属贾政宝玉父子了。宝玉挨打那一次,表现的淋漓尽致。即使在平时不挨打的情况下,他们父子间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看看这个细节——这是娘娘要宝玉和姐妹们一起住进大观园的旨意下达之后:

……宝玉喜之不胜,正和贾母盘算要这个要那个,忽见丫鬟来说:“老爷叫宝玉。”宝玉呆了半晌,登时扫了兴,脸上转了色,便拉着贾母扭的扭股糖儿似的,死也不敢去。贾母只得安慰他道:“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屈了你……”宝玉只得前去,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一个孩子要见父亲,竟要惧怕成这样,这当然是不正常的。儒家思想形成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逐渐被统治阶级演变为钳制人们思想自由和人身自由的工具。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它的不合理性已经被推向极端。怎样的不合理?怎样的极端?生活中具体情形是怎样的?作家曹雪芹是非常熟悉的,是亲身经历过的,是有着痛切的生命体验的。他在《红楼梦》里,通过对贾政宝玉父子关系的具体描写,让我们了解了这些,感受到了这些。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认识到:封建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是不人道的制度,是戕害和摧残人的心灵的制度,因而就是危害我们民族健康发展的制度。这样的觉悟,不是我们从某些老师那里听到的,而是我们阅读《红楼梦》这样的“闲书”受到启迪,自己领会到的。

——在《红楼梦》中,主奴关系是贵族家庭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通过有关主子奴才关系的艺术描写,对封建家庭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有了充分的了解,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内容不只在故事演进过程中得到具体体现,在一些细节中也会得到体现。有时候,在这些小细节中的体现,更是让读者非常触目惊心的。

全书中,我以为有这样一个细节是最让人称道的,堪称经典: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写贾府老祖宗为凤姐庆生,大摆宴席。凤姐酒席上多喝了几杯酒,头发蓬乱了,脸上的妆也花了,就要回房去收拾一下。她的丫鬟平儿也喝了不少,当然她不能与主子们同桌,是与丫鬟们在一桌。看到凤姐离开,她也赶紧跟着回去服务。凤姐回到房门口,听到房里有人,原来她丈夫贾琏趁这空儿,与门卫媳妇鲍二家的在偷情。贾琏正在抱怨,说凤姐多么厉害、霸道,连平儿也不让他沾一沾,平儿也是一肚子委屈——平儿是通房丫头,应该是能够沾一沾的。这时候平儿刚好赶到跟前,凤姐以为平儿平时肯定是抱怨过的,顺手就在平儿脸上打了一掌,才进房去大闹了一场。事情闹得很凶,要死要活的,老祖宗和大伙儿都不能再吃酒了,赶来平息事态。老祖宗和邢夫人、王夫人当然是骂了一通贾琏,安慰了一通凤姐。过了一阵子,才想起平儿无故挨了打,老祖宗便命贾琏凤姐向平儿道个歉。这当然是表面上的,是为了他们小家庭和睦,妻妾关系和谐,而且平儿毕竟是凤姐的陪嫁丫头和得力助手。凤姐要道歉时,平儿赶紧跪下挡住了。她不能仗着老祖宗的体恤,接受自己主子的赔礼,而且说奶奶(凤姐)并没有打着。这样,就为自己的主子在众人面前维持了面子,不让凤姐落个不贤良的名儿。自己挨了打,还要忍着委屈为主子装面子,强说主子没打着。这就是委曲求全,就是用心良苦了。这是她的身份决定的,再体面的丫头也是丫头啊。

事情过去好多时了,有一天凤姐和平儿在房里,又说起了这件事。为表示歉意,表示关系亲密,表示自己对平儿另眼相看,就让平儿趁没人和自己一起在炕桌上吃饭——有人的时候,是不可以一起上炕吃饭的,应该是主子在炕上吃饭,丫头站在底下伺候。这时候,面对主子的示好,平儿要不吃,就是不识好歹,难道你还在和主子置气吗?要和主子一起在炕上吃,又不符合规矩。你看《红楼梦》是怎样写的:

平儿屈一膝于炕沿之上,半身犹立于炕下,陪着凤姐儿吃了饭,伏侍漱口毕,吩咐了丰儿些话,方往探春处来。

——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主子奴才意识早就渗透到她们骨子里去了,无论是主是仆都不能忘记,都不会忘记。这是封建家庭的家规,是主奴关系的社会定律。在封建社会里,人是不平等的,奴才是没有人格可言的。主子奴才之间的身份界限,是不能逾越的。不论什么人,都不会忘了自己的身份。荣府长孙媳妇李纨这样说平儿:“可惜这么个好体面模样儿,命却平常,只落得屋里使唤。不知道的人,谁不拿你当作奶奶太太看。”她对于凤姐和平儿两个的评价是:“(凤姐)给平儿拾鞋还不要呢,你们两个,很该换一个过儿才是。”这当然是在说玩笑话,对平儿的赞赏却是真心的,中肯的。但平儿是一个丫鬟,是奴才,不管她的品行、容貌、性情多么好,多么能干,也改变不了她的奴才身份。她是要努力为主子凤姐服务的。凤姐不论给予她什么委屈,她都是要忍受的,还不能在人前表现出受了委屈。即使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在凤姐向她示好的情况下,她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奴才身份,不能做出超越身份的行动。

“屈一膝于炕沿之上,半身犹立于炕下。”这个细节所包含生活内容的丰富,所表现社会意义的深刻,是我们在别的小说中难以遇到的。它给予我们印象的深刻是空前的,给予我们阅读的愉悦也是前所未有的。它的艺术意义无论怎样估价,都不会过高。什么是好细节,什么是细节的艺术,我们总算是见识到了,总算是领会一些了。

一般的说,细节的描写文字都是很少的,不过几行字,就会产生非常好的艺术效果,比如这一句“屈一膝于炕沿之上,半身犹立于炕下。”只有十五个字,它对读者的艺术感染竟是这样的强烈。这就是作家的功力,是作家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只有对生活非常熟悉,对生活的体验非常细微的作家,才会具备这样的功力。

在《红楼梦》里,十五个字的细节,还不是字数最少的。

宝玉砸玉那一次,事情闹得大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不能明白地表达,只有“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难保不有口角之事”。这一次争吵,黛玉情急之中,竟说了一句:你是怕拦了你的好姻缘么!这就戳到宝玉的心尖子上去了:我平日这么爱你,这么护着你,你难道不知道?还要这么怄我!无非是说“金玉良缘”么,无非就是这块胎带的“宝玉”么。于是,就把脖子上的那块“宝玉”摘下来,狠命地砸。黛玉一见他要砸那命根子,又惊又悔还又心疼,于是又哭:“何苦来呢砸那哑巴东西?有砸他的,不如来砸我!”黛玉的两个丫鬟紫鹃和雪雁忙来劝解,见宝玉使劲砸那玉,就去夺,又夺不下来。见比往日闹得大了,只好去叫袭人。袭人来了怎么样呢?

袭人忙赶了来,才夺下来。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

这个细节只有十个字,实际上只是后面那四个字:“才夺下来。”黛玉的两个丫鬟夺不下来,袭人来了,似乎没有怎么费神,就夺下来了。怎么回事?两个人还不如一个人力气大么?

不是力气问题。黛玉的两个丫鬟面对宝玉,是奴才面对主子,她们哪里敢真正用劲去夺啊,丫鬟的身份容不得她们在主子面前造次。而袭人就不一样了:袭人虽说也是丫鬟,但她和宝玉是有着特殊密切关系的,而且是“老太太把她与了宝玉的”,同时又是王夫人认可并且给了二两银子月例的大丫头。她心里是有底气的。她是以“屋里人”身份自居的。她和宝玉的关系,就不是黛玉两个丫鬟与宝玉的那种关系了。她就可以狠命地夺,当然就是不显得费力地夺下来了。

就这几个字,写尽了袭人和宝玉的关系。曹雪芹写人,写进骨子里去了。

这样好的细节,是从哪里来的?当然是从曹雪芹的生活中来的,是曹雪芹的独特发现,是曹雪芹对生活场景和各种人物的准确了解和把握。它包含着曹雪芹对生活的熟悉和认识,是曹雪芹对大量生活现象的分析和筛选。曹雪芹是封建贵族家庭生活的过来人,又是一个对生活有着敏感体验的人。生活中那些独具特征的细节,他都牢记到心里去了。他在写作过程中,写到什么人物,写到什么场景,那些独具特征的细节就会涌现出来,以供他选择适当的细节来进行艺术描写。这当然是曹雪芹这个优秀作家整体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

没有好的细节,小说的描写就是干巴巴的,就是呆板的,就是不生动的,就是死的而不是活的。

故事好编,细节难寻。这是许多作家共同的体会,是作家们都会遇到的绞尽脑汁的艰苦劳动。关键在于作家对生活的熟悉和体验。作家对生活熟悉不熟悉,如果说编造情节一时还不好区别的话,比较他笔下的细节,就判别分明、高下立见了。

我们现在一些速成作家,写作品就好像做快餐,三天两后晌就是一部长篇。几十万字看下来,连一个有意思的细节都没有,连一处有意思的艺术描写都没有,一看就知道是编造的,是概念的,不是从生活中来的,读起来当然是没有什么味道的,也是很快就会让读者忘记的。在一些《红楼梦》的续书中,几乎让人看不到一个差强人意的细节,怎么能让读者对你的续书有深刻印象呢?当然,客观地说,《红楼梦》的续书作家,有一些还是有功力的。但他们对封建贵族家庭生活的生疏和研究不够,造成了他们对续写《红楼梦》的笔力不足,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无可奈何的。

细节就好像是璀璨的星星。只有天幕上布满了很多闪烁着耀眼光芒的星辰,那辽阔、幽远的夜空才是美丽的夜空。

猜你喜欢
主子丫鬟凤姐
“猫主子”的日常
知识窗(2022年10期)2022-07-06 19:21:39
丫鬟考秀才
绘心一笑
凤姐的妙计
幽默大师(2020年10期)2020-01-03 17:17:58
向“凤姐”学习批评艺术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4
献给猫主子的秋の珍味
偶笑
读者(2017年22期)2017-10-28 20:39:19
宝贝当丫鬟使
WHAT A TANGLED WEB WE WEAVE...
汉语世界(2016年2期)2016-09-22 11:56:42
类星图的2种度结合重构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