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南辰
中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超3亿辆,每年产销量超过3000万辆。在电动自行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由乱到治的过程,其中国家标准支撑是产业进化、安全提升的重要标志性节点。
2018年5月1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新修订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最高车速由20km/h调整为25km/h,整车质量(含电池)由40kg调整为55kg,电机功率由240W调整为400W,并对具有脚踏骑行功能进行了强制性规定。应当说,这一国标在酝酿阶段经历了各方激烈博弈,国标既满足了消费者客观的出行需求,又兼顾产业健康发展和路面交通安全管理需求。然而,现实中,国家标准被架空的事情还是存在。
今年央视“3·15”晚会上,记者在电动自行车专卖店暗访发现,多家电动自行车品牌的销售人员承诺可以提供“解码”服务:虽然国标对电动自行车速度有明确的限制,但是销售人员可以在上牌以后利用技术手段解除电动自行车的速度限制。超标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巨大,对行人、自行车以及超标车骑行人均不安全。《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第4条第3款明确要求,厂家出厂的电动自行车的软硬件均应当具有防篡改设计,防止擅自改装或改动最高车速等。然而实际上厂家背后不仅预留了后门,甚至为经销商提供了解除限速的装置。此外,国标规定的电动自行车速度达到15km/h以上发出警示音也可以被后期解除。这足以证明,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不能局限于路面执法,相关部门应当从源头抓起,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对违规厂家、商家打出重拳,彻底堵住超标电动自行车的“变身渠道”。
有了安全的车,还需要加大对骑行者的安全管理,依法拓展非现场执法手段,改变警力有限、对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管不了的现状。现实中,电动自行车闯红灯、不戴安全头盔、走便道、逆行、超速等违法行为高发。对这些违法行为,有限的路面执法警力难以应对。
笔者注意到,以往电子监控重点是对机动车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抓拍,最近,为进一步推进“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洛阳交管部门启用“天眼”抓拍电动自行车违法,启动高清电子抓拍设备对电动自行车走快车道、不戴头盔等违法行为进行抓拍曝光。实际上,随着电动自行车牌照管理在各地落实,针对电动自行车加大非现场执法力度具备可行性,需要相关部门加大调研力度,推动做好法规衔接,从技术手段上推动违法必究落到实处。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超3亿辆的保有量,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也是大问题。近年来,国内由于电动自行车引发多起火灾事故,其中80%的火灾都是电动自行车充电时引发的事故,尤其是电动自行车在电梯内突发自燃,瞬间产生的大量毒烟充斥狭小空间危害巨大。各地应急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执法,对违规上电梯和进楼、入户充电的车主加大处罚和教育力度。小区物业应做好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点的安全管理。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屡屡违规的车主进行惩戒。
我国是电动自行车大国。从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超过3亿辆的电动自行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总出行能耗需求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意义重大。相关部门应当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产业,鼓励相关协会推动电动自行车换电箱等商业模式创新,让电动自行车产业良性发展,助力能源安全,同时也成为道路安全的一股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