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 非[穿青人]
从远古走来的苗歌, 已经染上新时代的色彩。
步履蹒跚的老人, 嘴唇颤抖, 吟唱着感恩之歌, 她的脸上,有群山一般的褶皱, 眼睛是山间深潭, 静养着一滴感动的热泪。
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 铭刻在坚硬的石阶上。 脚步声和欢呼声, 早已消隐在山水间。 但那段激动人心的述说, 还在村落里经久不息, 流进苗族同胞的酒里、 歌里、 热血里, 融进黄粑的芬芳、民俗的雅致、 苗绣的精巧里。
乌江之水清清, 日日夜夜拍击石岸, 述说化屋的过去与将来。
千百年的衷情, 化为黄昏时的一阵潺潺水声, 属于化屋的故事, 早就被默默带到大海, 经久不息地传唱。
当我试探着向河心投掷石子, 依然收获了关于这个村庄的回响, 伴着领袖的声音, 一次次在我心里激荡。 流水, 千百年一成不变地倒映化屋, 它的贫穷, 它的繁荣, 像易碎的梦境, 随风晃动。 回望处, 化屋坐落于河畔, 梦与现实, 交织在错落的灯火里。
篝火越燃越旺, 是化屋的姿态, 是新时代乡村独特的风采。
作为对时代的礼赞, 晃动的火焰让人沉迷, 是燃烧, 也是蝶变——如同那些曾在此耕耘的人, 把温暖献给了土地; 如同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村子, 完成一次次精彩的蝶变和奋进后, 在乡村振兴之途中, 呈现出了矫健的姿态。
篝火熄灭了又点燃, 舞蹈停了又起。 我端起酒杯, 开始歌唱。
静默在广场上, 在昼夜不息的乌江边, 我听到了山水内部的自语: 辽阔大地上, 蝶变和奋进的火焰, 从未熄灭。
2021 年2 月,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时, 勉励大家脱贫之后, 要用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 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 把乡村建设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