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姣
(濮阳市人民医院,河南 濮阳 45700)
急性脑梗死发病急、病情重,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其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其并发症仍为临床难以解决的问题。早期预警是预测病情、危重患者的常用工具,在提前发现异常问题、阻止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1]。基于此,研究并制定并发症预警护理干预,通过前瞻性评估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其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对其心理弹性、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经头颅CT、MRI等综合检查确诊;病程1~12 h;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血管性病因;颅内出血者;伴外周神经病变、皮肤疾病者;合并严重营养不良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5~73岁,平均(61.38±3.52)岁;平均病程(5.93±1.12)h;伴发病:高血压15例,高脂血症12例,糖尿病7例;梗死部位:基底节18例,脑室旁6例,脑干4例,丘脑4例,小脑2例。观察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45~75岁,平均(62.05±3.67)岁;平均病程(6.01±1.21)h;伴发病:高血压12例,高脂血症14例,糖尿病8例;梗死部位:基底节20例,脑室旁5例,脑干4例,丘脑3例,小脑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密切监测患者体征变化,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措施、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并发症预警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并发症风险预警。由责任护士全面评估患者病情、体征等,结合自身经验、用药等制定防范措施。采用Braden评估表评估患者压疮风险,高风险:7~14分;中风险:15~19分;低风险:>19分。采用Autar评分评估患者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高风险≥15分,中风险:11~14分,低风险:<11分。同时评估患者吞咽功能、病史、心理状态等,进行前瞻性护理。(2)压疮预警护理。护理人员要详细填写护理记录单,记录患者皮肤状况,包括肩峰、髂前上棘、脚底、尾骶骨等部位;准确使用软枕、水垫、电动防褥垫等,受压部位敷以凝胶敷料,定时进行翻身,若无特殊要求,摇高床头30°,条件允许下指导患者进行关节运动。对压疮中高风险者,上报至护理部质控小组。(3)静脉血栓预警护理。患者饮食宜低盐、低脂,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多饮水,尽早下床活动,按摩肢体,避免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定时评估下肢皮温、颜色、神经及动脉搏动情况。中风险者尽早采用踝泵、股四头肌、直腿抬高等运动,戒烟,保持大便通畅。高风险者使用弹力袜,间歇应用间歇式空气压力泵,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合理应用抗凝、抗血小板类药物。(4)肺炎预警护理。对卧床及合并吞咽障碍者,护理人员各项操作严格执行手卫生,卧床时头偏向一侧,必要时可抬高床头,避免分泌物或呕吐物进入气道,使用雾化吸入等方法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并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促进痰液排出。(5)心理预警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家属主动交流,多关心、体贴患者,尽量满足其如厕、饮水需求,重建患者治疗信心。多用激励语言鼓励患者,比如“你最棒”“您离康复进了一步”等激励语言,组织文娱活动、病友交流活动,鼓励康复满意者现身诉说自己的经验,增加患者治疗信心,同时展开音乐疗法、全身放松疗法,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两组连续干预至出院结束。
1.3指标评定 神经功能: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2]评定,量表评分0~42分,评分越高表明神经缺损越明显。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指数)[3]评价,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强。心理状态: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4]评定,共25个条目,每条目赋值0~4分,评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生活质量:采用卒中特定生存质量量表(SS-QOL)[5]评定,共49个条目,每条目计1~5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压疮、肺炎等发生情况。
2.1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NIHSS评分降低、BI指数升高,且观察组升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及BI指数比较
2.2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CD-RISC、SS-QO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CD-RISC及SS-QOL评分比较分)
2.3并发症 观察组:34例患者中,发生压疮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94%;对照组:34例患者中,发生压疮4例,下肢静脉血栓、肺炎各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61,P=0.032)。
急性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人,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其中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预后质量、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主要原因。自早期预警评分的出现,使多数发病迅速、致残率高的疾病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控制,并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起到积极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并发症预警护理,结合早期预防及控制模式,提前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处理,以此减少不良事件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采用并发症预警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分析原因:采用并发症预警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风险意识,发挥前瞻性护理优势,通过提前评估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采用针对性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从而能杜绝意外事件的发生;另依据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压疮风险评分,评估出中高危患者并提早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寻找原因发生的根本原因,对不同等级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或穿戴弹力袜,使用间歇式空气仪等,以此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6];同时对压疮危险因素进行计分,实施主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避免预防护理的盲目性,以此能减少压疮的发生;另外根据患者病情,抬高床头,可减少误吸的发生,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而能减少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提高患者康复效果,改善患者预后[7]。
由于急性脑梗死发病急、进展快,受疾病、治疗成本、环境等因素影响,多数患者普遍存在负面情绪,使其生存质量下降。心理弹性是一种动态性行为,可反映机体面对环境变化所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变化[8]。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后CD-RISC评分、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并发症预警护理可提高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改善其生存质量。分析原因:由于心理弹性是一种动态形式,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改变,并能适当对环境进行调控及适应。因此采用并发症预警护理,患者能得到更加准确、专业的护理干预,而且随着意识恢复,各项身体功能逐渐改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同时应用心理预警护理,满足患者心理、生理需求,以激励语言鼓励患者,组织文娱活动等,可使患者重新建立疾病治疗信心,以此能提高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并发症预警护理干预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