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中的思政思想

2022-11-10 07:15陕西省神木中学胥警卫
学苑教育 2022年30期
关键词:考试题考查学生

陕西省神木中学 胥警卫

转眼间,我走上高中地理教学岗位已经有18年,从刚刚教学时提倡学习教学大纲到现在学习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细细想来,这些变化都承载着我国教育时代的变迁和国家整体育人方针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几年,新高考在全国各省区陆续展开。纵观连续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么一个现象:高考试题的创设背景中大多都有展现我国近几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事件,或者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在高考评价体系框架内,地理学科考试内容要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四个不同层面进行创新。这一点不仅是以往高考试题命制的重要经验总结,也必将在未来的地理学科命题中得到更明确的体现。

立德树人和核心价值是一条“金线”,是命题和教学的引领。2021年高考地理试题从多角度呈现我国建设的辉煌成就,强化了对考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引导。高考地理试题紧密结合高中地理学科内容,精心挑选出能反映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精准扶贫、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等大量素材,非常有针对性地强化了对学生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爱国主义等方面的引导。

核心价值的各项指标都可以在地理学科命题中得到具体体现。具体表现有: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法制意识,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社会责任担当、健康情怀、大美劳动精神。

第一,讲好建党百年的伟大成就,厚植家国情怀。我国发展历史悠久,从古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为国家发展的感人事迹,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及新中国建立以来。教师要带领学生要充分挖掘这些素材里面的家国情愫,在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环境下,考查学生的地理专业知识。要解答高考地理试题,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必须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指导下,有效整合地理学科知识,合理运用地理学科能力,认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环境问题;用事实说话,展示地理学科的价值、核心思想和独特的视角,引导学生持续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考试题精选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作为试题创设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

在2021年全国高考甲卷1~3题中,以这几年新型冠状疫情热点作为背景,以新冠疫苗的包装为材料,挑选了我国某医药品生产企业研制高端药用玻璃为案例,说明了党中央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坚决的处置能力,同时强调了党中央时时刻刻以人民的福祉为中心,以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为己任。

在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1~3题中,以新疆棉花生产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引入新技术,逐步走上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为背景,精心挑选了以高端无人机进行新疆地区棉花生产的科技兴农为实例,集中展现了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辉煌历程,反映了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切切实实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装满了农民的“钱袋子”;同时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二,坚持新发展观,经济、社会和生态协同发展。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这句深富内涵、极具韵味的经典论述早已成为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金句”,润物无声地融入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将继续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只有让全人类保持自己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人类社会才能健康地生存和发展。高考地理试题就抓住关注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正面角度引导学生理性地对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重大问题。2021年高考地理试题从多角度呈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诸多成果,引导学生自发形成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自己一份努力”的思想观念。

2021年全国乙卷第9题,以苔原带植被分布概况为载体,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亚欧大陆苔原带的影响,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深刻反思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向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态文明观。

2021年广东新高考地理卷第20题,结合青藏高原热融湖发展的实例考查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价值观,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督促学生一定要从自身做起,遏制全球气候变暖。

在2020年全国Ⅰ卷第44题中,高考试题的设置紧紧围绕高原鼠兔对高山草甸的生态影响(有利和不利)这个问题展开,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生态系统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的同时,整理归纳出对高原鼠兔最合理的防控措施,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刻反省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环境问题,树立人地协调统一的发展观。

第三,展现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坚定拒绝返贫的理想信念。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劳动智慧,这些智慧的结晶是学生人格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输出。将地理学科知识和劳动相关知识、能力、思想等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必须要积极而主动地去发现现实劳动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并且还能够准确而快速地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和积极的劳动观念,坚定地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科学原理来改进劳动方法的能力。试题依托脱贫攻坚伟大工程中的典型实例,展现出许多扶贫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消除贫困、拒绝返贫的重大社会意义。

在2021年全国文科综合全国甲卷第43题中,以两条铁路建设中两次“绕弯”江西兴国为背景材料,体现在党中央关怀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把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了脱贫攻坚,而且还大力弘扬了革命传统文化,赓续了红色基因,增强了民族精神。

在2021年全国乙卷第43题考查中,以某一科研团队为云南元阳阿者科村探索内源式旅游开发模式为案例,体现了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当地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引导学生立志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在2021年浙江卷地理第12~13题中,以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的生态移民工程为背景,考查生态环境治理、脱贫致富、居住环境改善以及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这道题不仅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具有非常好的导向作用,而且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这道题也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绩。

第四,挖掘不同地域特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区域发展过程不同,内部发展结构有差异,区域整体发展的方向更是有明显的不同定位,这种区际之间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区域的地域文化。在最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就以此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地理环境的原理,倡导学生不但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大力继承,从而加强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在试题的选择上能极大程度地体现时代精神、我国不同地域的特色素材,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中优秀传统文化紧紧地渗透在高考试题之中。

在2020年全国Ⅲ卷第43题中,选取了以徽杭古道安徽某段逐渐发展成为徒步旅游线路为背景,联系所学知识要求学生评价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徽杭古道曾经的主要功能是货物运输,同样的一条古道到现在主要功能变成旅游,基于我国现在对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和开发的重视,能在心理上对学生引起共鸣,进而激发学生在真正走入社会后能继续积极研究地域特色,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2020年全国Ⅰ卷第1~3题中,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可持续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人口居住环境改善以及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具有非常好的导向作用。

同样,高考地理真题中也经常出现把个人的审美态度与旅游地理结合在一起,这也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种考查方式,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频频出现。在2021年全国乙卷43题中,就以云南元阳积极探索内源式旅游开发为背景,将世界级的传统文化和民居、完整的梯田农业生态系统展现给学生,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用发展的眼光理解美,进而快速准确地解答试题。

第五,展现科技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带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时代,再到现代后工业化社会,人类社会的进步,无一例外地都受到科技的极大推动作用。在实践中受到启发,从而萌发新技术的创造,进而改进生产工艺,发明新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推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强产品质量的提升。高考试题的命制会以我国近些年来在某些领域实现的科技腾飞为背景,紧密联系地理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成长自我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下面就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中第37题为例(省去原题中的文字等信息,只摘取第三小问)来解读地理核心价值(奋斗精神、大国科技)在此题中的具体体现。

解释浙江省室外滑雪场雪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的原因。(6分)

这道高考试题的命制就是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能力;同时联系我国大国崛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考查学生的大国情怀,提前预示性地展现我国在冰雪研发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运用到的地理思维方式有自然原因的气温和地形、人为原因的运输物资等。同时联系到今年“2022北京冬奥会”中众多黑科技的亮相,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在冰雪体育运动中即将取得科技创新的巨大实力。同时也告诉世界中华体育健儿顽强的拼搏精神。

奥运会,既是体育盛宴,也是科技与人文的“融合秀”。我们来回忆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上冰雪项目的高科技。

我国雪务相关研究工作的起步比较晚,再加上相关基础产业力量薄弱,为了在高质量“冰状雪”的生产上有所突破,由中国科学院冰雪相关实验室发起,积极联系国内冰雪技术研究等领域的企业和单位组成科研团队,经过大量的观测和试验,团队建立了北京延庆、张家口赛区制造“冰状雪”的属地参数,从机理上搞清楚优质雪道的雪质要求,成功制造出适应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的合格“冰状雪”,使所有滑冰场的质量都按比赛标准的冰温,实现全场冰温均匀一致、快速冻冰和短时调整冰温,而直接蒸发式制冷技术的突破,将给冬奥会举办比赛和训练的滑冰场创造出无温差的好冰场,助力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在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北京赛区,众多冰雪运动员有13次超越历届奥运会纪录,在这些傲人的成绩中包含了我国大量的科技工作人员的辛勤而富有创新的努力。他们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成功创造出了温度均匀、硬度一致的冰面,攻克了喷射混凝土配比难的硬骨头。

高考延续至今,已经是广大学生接受更深教育、实现自己理想的重要途径。就目前来看,高考也是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桥梁,联系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键纽带。思政思想在地理学科命题中的大力渗透,肯定会对高考命题的主导方向和主题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首先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自己进行思政信息的获取,在选题和命制试题时要多加注意,精选、精心制作试题。其次,需要更多注意思政信息的体现一定要与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地理原理密切结合,万万不能脱离地理学科主体思想。最后,教师还要借助教学准备工作来给学生渗透家国情感,借助爱国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完善教学方式,注重家乡情感的实践性,积极转变学习方式,努力实现情感的多元化课堂。思政信息的渗透和考查难度不大,最大的难度是要把图文资料反映出来的思政信息稳稳地落脚在地理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上。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及要落实“一核”“四层”“四翼”,同时还要不断在教学和试题的选取和命制上渗透思政思想,做到两者的极大统一,使地理中的思政思想最终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当中。

猜你喜欢
考试题考查学生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拓展探究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做好干涉实验,答好高考试题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赶不走的学生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学生写话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