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民办本科院校职业化教育转型举措
——产业学院建设

2022-11-10 02:44杨刚吕慧威沈晓溪刘舟隋佳文
科技资讯 2022年22期
关键词:导师校企学院

杨刚 吕慧威 沈晓溪 刘舟 隋佳文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在统筹国际、国内形势,应对国际变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的提出不仅是对国民经济重心的转移,更是对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更高要求。怎么能在未来更好地实现“双循环”?这就对能够提供高新技术人才的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本科教育必须能够提供适应国内大循环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人才。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提出的“产业学院建设指南”精神,本科院校应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该课题旨在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与食品行业、企业合作,建设新型民办高校-产业学院,如“焙烤学院”“发酵学院”等。借鉴已有经验,解决目前已知面临的问题,利用民办高校资金、管理灵活等优势,为民办高校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1 产业学院建设框架思路

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企业与高校必须竭诚合作、相互信任,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需求,并将优势在产业学院中相互融合,互取所需,互利共赢,建设框架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学院建设框架思路图

2 如何建设产业学院

2.1 意识形态——意识自身责任与使命,共建产业学院

高校作为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理应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成为社会服务的中心。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这种服务与引领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明确指向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按照我国的实际国情,与新发展格局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还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四个服务”。所以高校为了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向社会输送有爱国精神、有道德情操、有专业知识,并能支撑行业发展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行业合作。

企业的使命首先是服务社会,才能发展好自己,企业“提供某种产品或者服务”,还是“满足某种需要”或者“承担某个不可或缺的责任”,首先是社会需求的,更是国家需求的,符合人民利益的,如果不能满足这一点,企业必然会倒闭,或者不会有长远的发展。所以无论何种企业,企业的使命都可以阐述为“服务社会、发展自己”。在企业使命的驱使下,为了生存与发展,企业、行业也必然要与高校合作,提升自身的人才储备、技术和形象。能够提高企业合作积极性的新型现代产业学院,逐渐成为必然的合作形式。

所以,首先高校与企业在意识形态上必须发生转变,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从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两个层面上来看都需要达成合作,而产业学院正符合目前新发展格局下校企合作的形势要求。

2.2 互利共赢——互融共享需求,校企深度合作

高校的优势:拥有大量的人才,掌握先进的理论技术,有多方的渠道;高校的需求:学习的理论需要实践,毕业生需要就业,实践教学需要设备。企业的优势:有用人的岗位、实践场地、生产设备;企业的需求:人才,技术、经营上的盈利[1]。

看似企业的需求与优势,能够完全与高校互补,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企业需求的是务实的应用型的人才,但往往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企业需要花多年培养;企业需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但高校掌握的往往是理论上的技术,不能指导生产;企业的目的是要盈利,但在合作中往往得不到想要的利益。所以,在合作中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时,必然会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

所以,产业学院必须要明确双方的真正需求,从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上培养务实、实用型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以理论课为主,适当配合实验课,理论与实践部分独立设置,甚至二者的知识点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可能有些实验内容理论课没有涉及到,或者理论部分在实验课设置时没办法顾全,而且往往时间上还有偏差。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在一节课上同时呈现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将实践环节完全融入理论知识的教学,不是简单地累加,而是有机地结合。一次课由2学时增加至3学时,保证了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操作的有序进行。实践环节设置的目的不再单纯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深理论知道的理解和记忆。实践内容设置也更灵活,讲到某个知识点,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疑问,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同学演示或者学生亲自动手,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设置可能会占去计划内容的教学时间,但学生得到的却远远不止老师强行“灌输”的那些有限的知识。这样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教学深入生产,科研课题面向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难题。学校教师要经常与企业的工程师探讨沟通,组成项目小组,定期开展小组会议,将不管是教学中还是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会议上提出、讨论,形成会议跟踪记录。在申报科研项目的时候,可以从会议记录里挑选课题,利用国家、省里、市里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来解决教学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对技术的需求[2]。

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在结合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大学生自主创业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大学生创业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创业创造了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还能够激发青年人的创新精神。此外,创业作为大学生毕业之后的一个选择方向,多了解关于创业的知识,不但给了自己一个选择的机会,对自己将来的就业也有很大的帮助。从这些比赛中,可以孵化出很多好的项目和新的产品,满足了企业对创新的需求[3]。

当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产业学院可利用行业、政府、教师、学生等多方资源,为合作企业制造机会,带动销售,创造利益,这样企业合作积极性自然提高,企业会更愿意向产业学院提供更多的资源。民办本科院校由于其资金、管理的灵活性,在建设产业学院期间,为了提高企业投入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将产业学院学生的部分学费划分给企业的形式,鉴定分配合同,企业收取一部分学费,自然也要履行相应义务,同时满足了企业对利益的需求。

这样在学校和企业都受益的,企业的热情也会提高,避免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

2.3 师资队伍——“双聘”“双挂”“双考核”模式共建“双师型”队伍

民办高校教师多数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教学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自然无法培养出应用型本科人才。产业学院要解决此问题,采用“双聘”“双挂”“双考核”模式共建“双师型”队伍,即学校聘请企业中的工程师授课,并给予相应报酬,企业要给予有授课任务的工程师充足备课时间;高校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中去实践,并给企业员工做理论培训;给高校教师与企业教师设立“课时”与“践时”的双向考核指标,督促完成合作任务。这样由校、企共同建设的师资队伍,“校师”与“企师”深入交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解决了在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教育下的学生自然也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

学院还要求高校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培训,实际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生产、设备维修、新品研发、管理等工作中去,培养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邀请企业兼职教师到学校接受继续教育,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工程领域的理论水平,促进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建立合作机制,共同申报项目,完成相应课题,使专职和兼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在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真正实现了“双师型”职业化教育。

学院引用了研究生教学中的导师制,并将其作用扩大化,在已有的“导师制”基础上,完善学校和企业导师共同培养学生的“双导师制”制度,即每位学生都会配备一位校内导师和一位企业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作用[4]。

校内导师:配置专业知识过硬的老师作为知识型导师,根据教师研究方向分为粮油、饮料、乳制品、畜产品加工等方向,学生进入大二后就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导师,大学4 年中可以参与导师的教学、科研,并且承担教学改革中的先行者、实践者。比如:在教学中融入微课堂、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时,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导师还要负责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行业技能大赛、考研直至毕业论文的指导。学生在结合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5]。

企业导师:为了解决自有教师对生产一线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和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了解欠缺问题,企业向高校配送高技术型人才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与高校导师共同设计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大三期间,部分专业课由企业导师任教,大四毕业实习期间承担生产一线的技术指导和就业指导,企业由原来单纯的用人单位转变为与高校联合培养,这样导师既可了解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成绩,也能根据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学生的意向,直接挑选合适人才,直接就业,实现对口、对点就业,人才不外流[6]。

2.4 体制机制——完善产业学院领导体制,健全机制

完善领导体制,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产业学院是校企联合办学,领导层自然是要由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学校方的领导、二级学院的负责人、企业合作方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但是企业要有常驻负责人在学院担任副院长,使合作高效率。另外,委任学院领导为产业学院常务院长,管理日常工作。由合作各方共同制定产业学院章程,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议事规则,如每年产业学院的学生学费分配比例(可根据合约分配10%~30%给企业);每半学年全部领导层要召开一次工作总结会议,共同研究审定、协调合作过程中出现有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师培训和企业实习生培训、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就业情况、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结项任务完成情况等问题,根据现有完成情况,制订下半年工作计划,形成跟踪表,督促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职业化教育需要将校企合作深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实际参与生产的机会,要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完成从学习者到参与者的身份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一般在工作岗位上都是最初级的学习者,通常很难让学生接触到核心的技术,简单地了解皮毛是远远不够的,但对于企业来讲,实习生的工作时间很短,利益不大,这样就会使双方的合作也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实质的意义,很难保证校企合作的最终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建立一种校企互动的运行机制。学校和企业需要紧密合作,以形成双重驱动,联系和互动的关系。在人员培训、专业建设、实习培训等方面大力推广校企双赢模式、校企联合经济模式、企业运行模式、勤工俭学模式等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以笔者学校食品学院为例,创院理念就是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本。产业学院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由经验丰富的院方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校企双方根据企业、行业的需求,在校创办“岗位班”或“实验班”进行专门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时要密切沟通交流,妥善处理好学生意愿、家长意见、学生奖励、学生培养方案制订、学生毕业实习、毕业后就业等各项工作。执行“双导师”制,学校导师负责学生科研论文撰写指导工作,企业导师负责学生企业实习、实践指导工作,并有选择性地培养岗位接班人,实现“定点定向”教学。

实践探索中发现,产业学院的教学开始学期不应太早,应该让学生在完成第一、第二学年的学习后,最好在第三学年开始,这样学生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及理论基础,并且对专业、行业也有了一定了解,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也已经开始。在这时进入产业学院学习,学生更有方向和目标,学习与实践效果更加明显。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新发展格局下,民办本科院校想要向职业化转型,产业学院建设是一个高效、有力的举措。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必须明确自身的优势及需求、深度合作;合作过程中,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应分配部分比例学费给企业;师资队伍由双方共同担任,企业应该由具备资质的中级以上工程师担任;完善领导体制,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避免出现产业学院名存实亡的现象。

猜你喜欢
导师校企学院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导师的猫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