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昊霖(西安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在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已呈现出一种上升的态势,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历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利用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情况,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又积极地吸纳了现代的文化,在经济化、市场化的维度上,表现出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所应有的生命力和活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仍有许多缺陷与局限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快餐”的文化现象和“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碰撞是必然的。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给人民的精神生活带来了许多问题。当前,由于精神层面的广泛和深刻的危机,部分现代人陷入了空虚、冷漠的精神“贫困”状态。物质上的丰富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经济的支持。我们现在倡导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就是要防止“物质生活的富人,就是精神生活的穷人”。我国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有别于快速发展的现代音乐,其服务对象和内容形态都不尽相同。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工作者的生活节奏、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民间音乐伴奏乐器单一、声调冗长、节奏缓慢,与现代生活节奏和思想观念不符。我们应该建立起一种对等的制衡机制,引导健康向上的音乐氛围,为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复兴,为广大的观众奉献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创造性的优秀作品。在歌唱时,由于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并非一种固定的音乐形式,因此能够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自由,从而使其音乐张力得以扩展,这正是传统音乐所具有的特色。这种特性与西方音乐有着一定的区别,使其在横向上得以迅速发展,在理论与实际上都有所发展,然而,正因为如此,音乐在空间上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由于传统音乐的特性,其非形式化的表现形式是其特色,其表现形式多样、灵活多变,使得其音乐具有了空间上的延展与张力,而在这种可能的影响下,其发展与意义才得以体现。传统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化,它反映了民族的精神、性格、道德、思想观念、传统习俗,并通过长期的组织和艺术创作最终以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形式存在和表达的一种文化。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下,民间歌曲的文化内涵也随之产生了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市场化的广阔前景。从现代文化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化载体,而是具有较强的经济属性和市场属性。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其内涵逐步演变过程中,也呈现出多种特色与特点。根据目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从审美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特点。美,是人类在情感上的表现。就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而言,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凝聚的民族文化精神。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自身就具有音乐的和谐之美。从这种意义上讲,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继承的过程中,可以为人们带来一种精神上的美好体验,并通过音符的形式传递出一种民族的活力,从而使其具有审美的特性。
其次,从民族特性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民族特性,正如其名称所示,所有的民族文化都具有明显的民族印记。由于长期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地理环境,使其民族性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例如,广西、山西、东北一带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都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第三,民族文化传承。传承和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是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内涵的持续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浓厚的传承特色,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例如,陕西“花儿”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就是一个不断传承、加工,不断深化的典型例子。花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年前,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和《诗经》中的某些作品有一定的联系,而目前,山西民间流行的主要形势依然是“花”,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强大。历来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其风格特征是节拍较为宽松、音调高扬、嗓音悠长,以便传播更广、更清晰。与西北高原的高亢激昂的信天游不同,客家山歌节奏较为平缓、起伏不大,与江南小调的优美婉约相比少了一份甜美,多了一种古老而悲凉的味道。在旋律上,音区较高、音域较窄,有较多的乐段。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经常会有混合的节拍,具有大本嗓真声演唱、假声或真假声吟唱、高腔山歌假声真唱的特点。月姐歌由韶关市仁化县石塘妇女们通过口口相传,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月姐歌唱腔特点是以石塘村特有的无伴奏方言演唱,带有浓郁的唐代宫廷音乐气息。
此外,月姐歌仅限女子演唱,男子不能唱;月姐歌仅在农历八月一日至八月十五日之夜演唱,日间不唱。地域上流传的月姐歌只在仁化县石塘镇流传,形成了其特有的地域特色。“月姐歌”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合唱、对唱、表唱等多种形式。月姐歌的文学特点主要表现石塘村的社会经济形态、农业生产、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月姐歌”是一首美丽动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
在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并没有抓住机遇,无法吸引广大青年群体。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互联网普及、快餐文化盛行,新的东西层出不穷,充斥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思想和现象。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所需要的主要的文化产品并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古典服饰,而是那些能够满足市场变化需求的“适销商品”,也就是说,他们所需要的是能够让人立刻获得文化上的愉悦。当今的社会环境,无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市场经济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们的精神追求发生很大变化,对热点、流量的过度关注也使得整个社会陷入过度浮躁的氛围中,很难沉下心来欣赏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等传统艺术。但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快餐文化的兴起,说明它不仅能适应快速的生活节奏,还能有效地缓解人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所产生的紧张和烦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文化的快餐化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在新时期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要想发展就必须注重自身的转型发展,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与潮流相接轨,迎合广大群众不断变化的新追求,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历久弥新,增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唱度。
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空间逐渐缩小。即使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也更热衷于学习流行音乐,许多民歌也在逐渐消失。大多数少数民族音乐并不流行,尤其是90年代和00年代以后,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少数民族音乐。
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使艺术的发展趋于市场化、商品化。为了达到更好的市场效果,少数民族音乐将一些现代元素融入音乐中,导致少数民族因素的自然、民族性、天然性的丧失,少数民族特有符号的丧失,不利于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整个文化产业中的定位与价值还不够突出,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先进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产业,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成果较少。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目前,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产品创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表现时代特征、具有人文关怀的新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数量很少。一个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所蕴含的感情与精神常常是其文化的灵魂与思想,它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有着明显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形式特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摇滚、西方古典音乐、主题曲相比,在目前并没有大范围传播。
建立一套完整的保护、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机制,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积极完善。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要积极宣传少数民族音乐,重视少数民族音乐的教育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鼓励他们投身到少数民族音乐事业中。建立少数民族音乐陈列馆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园,收集少数民族乐器、音乐服装、乐谱以及文献资料等,注重保护少数民族音乐遗产,以便更好地继承、发展少数民族音乐艺术。
为使更多人了解、喜爱、传唱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大力推广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具体的保护方案,如:一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曲目、结构、传承谱系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二是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音像、图片、歌谱资料、表演、推广、文献资料等进行整理、保存,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得以在当代工业文化的蓬勃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保护、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政府要更灵活地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在现有的保护方案和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更细致的宣传。比如湖南卫视《春天花会开》就是一档推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节目,通过请一些知名的青年歌手演唱传统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能够进一步确保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流行,让更多青年网友了解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此以后可以向流行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地区进行辐射式的扩散,带动已衰落的地区,在传播过程中,劳动人民用贴近新时代的内容,创造出新的律动元素,吸引年轻一代关注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让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后继有人。“文化旅游”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它可以将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相结合,并将其与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相融合,使其成为旅游的一部分。在网络时代来临之际,当新生代的孩子们逐渐长大的时候,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强烈,为此,应从传统的民间文学研究转向网络,探索网络时代民间文化的传承方式、演变规律,以及大众接受的范围。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立法保护、文化定位、开发利用、传承人保护教育、国际合作、信息交流等多方面的问题。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等级制度与认证制度,科学、全面、系统地保护和保护已存在的语言与非物质遗产,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在这个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媒在社会与精神层面上的塑造功能,更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宣传服务,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传承和发展都与现实社会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又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传承并非以一种形式进行,而是以多线索、多思维、多层面的形式,尽量满足、激发群众的审美感受,以实现主观与客观、审美对象与审美情感的统一,使之获得社会的认可与传承。在当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从一个经济负担变成了一个有价值的资源,保护这些资源,必须通过文化创新来继承和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以口头创作形式存在的,而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对其进行了反复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然而,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审美水平认识越来越高,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媒介的兴起,也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人的娱乐方式也受到了影响,街上到处都是拿着手机听歌的年轻人,这无疑给了它们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保护,不断创新,协调发展,保持特色,方能跻身音乐之林,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保护与原封不动不同,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地发展,是保存和传承原生态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最好途径。有些年轻人不懂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因此要他们直接了解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却又显得不现实。“西部歌王”王洛宾作为20 世纪最杰出的音乐人,与其音乐风格的影响是不可分割的,他编撰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都是以通俗的方式进行表演,没有与任何群体的隔阂,任何人都能迅速地接受在新时代的多元生态背景下,要找到适合民族和民间原生态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新的“生长点”。不能拒绝吸收任何外来的、时代的、新的音乐和文化的要素,也不能用人为的方式来封锁、阻隔、拒绝接受人类的文化价值观。我们应该运用高科技,将原生态的民谣转化为新的生命力,使之与现代的审美趣味相匹配,将民间艺术展示与传播给世界,同时,音乐工作者也可以将民族性强、专业性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放得更低一些,吸引普通大众来关注、了解它,并正确地引导民众欣赏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适当的时机满足大众的要求。
在传承与创新方面,必须重视问题的根源,并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推动问题的形成。基于目前的发展状况,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发展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要从国家发展的现实出发,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工作方案。其次,要走地方化的路子,打造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品牌,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要想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基因,而民族的印记就是它的标志。因此,今后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与创新,必须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发展状况,积极地融入、吸收先进的文化内涵,从而在市场经济中形成自己的品牌。第三,着重于民间歌曲的创作,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作品构成的。无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到什么程度,要根据时代、民族发展的现实情况,不断地创造出更好的、更能体现民族精神、文化风貌的少数民族音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提供助力是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继承和创新的基本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少数民族音乐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音乐的原始声音特征和演唱风格,并使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建立少数民族音乐课程,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加少数民族音乐的知名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必须更具创新性,才能将其本质化为其精华,从而促进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国的发展与繁荣。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来自生活,同时也会对生活起反作用。在未来中国少数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护我国的内涵和特征,整合先进少数民族的特点。民族音乐的实践或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都需要创新。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不能脱离历史的束缚,任何一个时期的音乐都无法脱离音乐传统的传承,没有哪一种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可以放弃自己的国家,从头再来。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任何一种优秀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都必须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地扬弃、改造、更新,才能使它的活力持续地体现在当下的生活中,为真正的生活注入一股永无止境的力量,让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新时期焕发新生机,带给中国人更加深刻的感受,增强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