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泉如 西安翻译学院艺术学院
随着经济和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高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大众追求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适应数字化发展的生存空间,非遗面临着保护、抢救与传承的关键抉择。数字直播是数字时代的重要产物,也是被广泛应用的重要传播手段。将数字直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融合,既是非遗文化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具体体现,也是对非遗文化创新发展的良好实践,同时也能够促进数字直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首先对数字时代的非遗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其次分析数字直播对非遗发展的促进意义,最后提出构建数字直播对非遗文化的保护路径,以期为数字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在不同发展时期留下的具有传承价值的除物质遗产以外的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成为世界文化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数字时代以来,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数字直播作为一种数字化技术的具体展现形式,以其具有的深度传播性、广泛参与性、实时交互性,对人们的媒介化生存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非遗保护力度,创新非遗保护、传播以及开发的理念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价值。目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新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很少将研究主题设置为“数字直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研究”。基于此,本文从数字直播角度,对数字直播在非遗发展中的促进意义进行探究,同时对构建数字直播有效保护非遗发展的路径提出建议。
自非遗保护与发展工作伊始,国家就提出了此项工作方针,即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一方针表明非遗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实现了从抢救性保护到发展性保护的转变。中国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与保护工作,这也成为保护与传承中国历史文化、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深化中国形象的有利途径。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利用各种数字化多媒体方式,对非遗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并建立相关的档案和数据库。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加强文化自然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2013年,原文化部陆续对濒临消失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数字化抢救性记录工作。2017年,针对非遗生产性保护又实施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该计划将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的范围与深度进一步扩大,实现了此项工作纵向与横向的全面推进。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拓展非遗传播渠道,支持各类媒体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全面深入参与非遗传播”。
数字直播的兴起时间较短,业内并未对数字直播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因此本文首先论证数字直播的概念建构。从形式上看,数字直播依托媒介平台,以具有强互动性的视频为主;从体验上看,网络直播是融合视觉、听觉以及情感的多元感官体验;从内容上来看,数字直播是对主体的深度介绍,通过对用户的精准定位,运用特定的专业模式,通过界面功能按钮、界面详情介绍、背景氛围营造、直播者的深度讲解,深化传播效果。因此,数字直播指的是在网络互动平台终端,以强互动视频为主要形式,结合多元的感官效果进行的深度参与式传播形式。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与传播效果三方面来看,数字直播的特点主要包括内容多元性、实时交互性、广泛参与性以及深度传播性。
内容多元性指的是数字直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直播,因此需要不同的内容与形式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从数字直播内容来看,包括艺术、文化、体育以及生活等多个方面;形式上数字直播形式又可分为文字、图像、影像以及音频等多种载体。
实时交互性指的是数字直播并非是传统的单向传播,而是通过实时弹幕、转发分享等方式,实现主播与受众的即时沟通,使主播可在第一时间接收受众的意见及反馈并与受众进行互动,打破了以往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且无法即时互动的局面。
广泛参与性指的是数字直播的受众广泛,不限制受众的年龄、职业、性别、学历、生活经历等,受众具有平等的参与权;受众可以在直播的开端、中期与结尾随时参与或退出,其灵活性给予了受众更高的体验感与自我意识,受众可以最大化地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解码;与此同时,直播间在处理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容纳数以亿次的人量涌入观看,并进行连麦、评论、点赞等互动,有效拓宽了传播的范围。
深度传播性指的是数字直播的直播时间自由,对直播内容介绍全面、形式丰富,能够积极反馈受众需求,因此可以最大化地传播内容,提升用户黏度。其传播的深度、广度以及影响力也已经远超其他传统媒介。
1.数字直播转换非遗的传播深度
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在于民众对非遗的认知理解是否深入、明晰。新时代,借助数字直播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增强非遗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使受众主动参与到对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及振兴中。例如,湖北省博物馆在对“汉绣”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利用了数字直播方式,将“汉绣”的制作流程作为直播的主要内容,同时还配备了专业人员进行解说,并对直播间内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在湖北省博物馆进行“汉绣”直播的过程中,参与直播观看的人数能够达到几万至十几万人左右,一度能够达到几百万人同时进入直播间观看直播的效果。数字直播的方式,突破了以往民众只能在博物馆、文化馆等实地场馆内了解、学习非遗相关知识或工艺的限制,通过数字直播方式可令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人同时了解、学习非遗文化,加深了对非遗文化的传播深度,使更多民众在了解非遗、感受非遗的同时,加深对非遗的理解认知,以此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同时亦可增强民众对非遗的了解深度和认知的准确性,从而实现对非遗的真正保护与传承。
2.数字直播转换非遗的经济样态
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衍生的产物,其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是当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文化产物。如凤翔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编号Ⅶ-12)的诞生反映了明朝绘画技艺与套色工艺的发展,体现了文化弘扬与审美观念,符合当时的经济形态与受众需求。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转型,凤翔木版年画开始没落,无法跟随经济进行转型,其发展岌岌可危。相比传统非遗的经济样态,利用数字直播可以有效转换并激发出新的经济样态,如在直播中增加非遗联名、非遗IP化、非遗+亚文化、非遗动漫化、非遗创意产品、非遗基地旅游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直播中,不仅可以介绍非遗文化、非遗技艺等内容,也可增加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文创产品,如配饰、器具、文具等文创产品,这些衍生文创产品既能作为对非遗保护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又能体现非遗的精神内涵,同时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可为开展非遗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
3.数字直播转变非遗的社会价值形态
非遗对我国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其历史、人文与社会三方面。非遗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历史巨轮滚滚的印证,表现了我国五千年文化的发展变迁,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除此之外,非遗也是我国文化变迁的重要见证,如元曲中的新昌调腔(国家级非遗,编号Ⅳ-8)就有目连戏、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的各种剧目等不同戏曲类型的身影。时至今日,非遗不能与当代生活脱节,可以通过数字直播对非遗进行社会价值形态的转变,运用实时互动、视频回看以及视频制作等方式,全方位、全维度地展现非遗文化、非遗技艺。在数字直播中可以将非遗传承人的动作、神态、技艺等记录下来,待直播结束后生成视频,民众也可通过观看直播回放的方式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数字直播可以进一步丰富非遗的社会价值形态,使更多民众对非遗产生兴趣并主动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发展之中,使非遗成为我国的文化符号,成为提升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
数字直播是以吸引用户观看为目的的内容传达形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通过与民众的强互动进行,数字直播成为良好的增强受众黏性的渠道。增强非遗直播的受众黏度可从情感体验、参与认可、延迟享受三方面进行。
情感体验通过历史情境的模拟与重塑,对发展变迁的深入了解,以及互动游戏(如抽奖、连麦、粉丝活动等)来调动受众的参与积极性。参与认可是通过对非遗的深入介绍与广泛参与,设置奖励机制,通过这种交互形式打造受众参与非遗文化、参与历史的自我认同感,增强受众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延迟享受指的是可以通过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前发布非遗直播预告,将直播中涉及的非遗知识、文创产品进行预告并在其中设置一些与非遗知识及文创产品相关的问题,受众在等待的过程中完成对产品的延迟享受。由于直播的特殊性,在非遗直播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定时提问的方式,增加与受众的互动频率,同时在实时弹幕中选取正确答案并送出奖品,进一步丰富非遗直播内容,使非遗直播过程更加充实,也可强化与受众的有效交互,增加受众与非遗直播的黏度。
文案“年轻化”是数字直播相较于传统直播更加吸引青年受众的原因之一。在非遗数字直播中应注重文案年轻化的合理运用,注重文案的内涵、意义、精神以及其所传递的价值观,确保文案在符合青年受众需求的基础上,不会出现任何歧义或误解,以此才能确保非遗数字直播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文案。在拟写非遗直播文案时,应增加对当下热点事件、网络热词、焦点问题等方面资料信息的收集,探究青年受众更为关注的观点、看法或是意见建议等,并将相关内容与非遗直播进行有机结合,在保证非遗直播内容正确、完整、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与青年受众在精神、心理层面的交流沟通。
非遗数字直播可被看作一种符号,能够反映出非遗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而将这一符号实现IP化管理,在准确反映非遗数字直播内容的同时,其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非遗IP是对历史定位、文化复原、形象动漫化、形态年轻化的视觉形象进行符号提取,通过直播进行IP情境演绎、IP衍生产品售卖与赠送活动、IP联合等方式传播,是再造非遗新时代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非遗博物馆、文化馆可与直播平台建立合作关系,由直播平台开发非遗数字直播的符号并由其代为运营管理,一方面能够保证数字直播的专业性和可靠性,降低非遗直播难度,另一方面也可实现对符号IP化最优的开发及管理,使非遗数字直播的符号IP化管理能够成为保证非遗保护与发展工作合理开展的优势条件,从而达成提升符号IP化经济价值的目标。
在非遗数字直播中,应注重对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播,拓展科普教育的深度,为广大民众树立文化自信做出积极贡献。非遗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的内涵精神在不同发展阶段为其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在数字直播中应注重非遗的正向传播,并适当加强科普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为了让更多受众了解非遗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故事和民族精神,并深刻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树立文化自信,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为有效开展非遗保护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实现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振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综上所述,数字直播是新时代对非遗予以有效保护及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应用数字直播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使非遗在新时代仍然保持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因此,应从强化数字直播交互的多元化、文案的“年轻化”、符号的IP化以及科普的深度化等路径进行实践,使数字直播能够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发挥出促进作用,为更好地传承、发展及振兴非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