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怡 牡丹江市委党校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经过漫长时间洗礼和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人民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了解和掌握各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情况,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特别是增强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民族地区发展,始终把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方向。使中华民族大团结更加紧密的根本在于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动力,也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准则。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要。可以说,文化认同是各族人民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动力。当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工作与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是分不开的。形成文化自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铸牢民族团结的强大作用。
民族团结和文化欣欣向荣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积极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要线路,以民族团结有爱和文化蓬勃向上发展为基本。
我们国家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发展稳定,且由多民族汇聚在一起的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发展力量,已经成为国家治理必不可少的战略手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世界各个国家携手共同解决共同问题的重要路径选择。接下来,本文将联系客观实际,从国内外两个主要环境出发分析其意义。
从国际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方案。我国自力更生,独立探索,依靠党和群众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当下,党和国家领导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在延续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使其与时俱进。
要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正确处理古今中外的关系,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关系,才能让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发挥得更好。新时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巩固增强,对民族团结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国内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源于一定的特有环境,其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目标。物质生产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当下,大多数民族地区都还以自然资源和旅游业为主要生活方式,如何在不破坏其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用不影响环境的方式发展当地旅游,成为其亟须解决的问题。
如何更好地保障民族群众的利益,避免其走其他国家走过的弯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优美怡人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让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感到幸福,还可以对大批游客产生吸引力。同时,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各民族都要参与形成的价值观,还是促进经济落后地区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有关部门不仅要给予其相应的政策扶持,还要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联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弥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和不足,让其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胜利果实。
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加强全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我国各民族在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铸就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中华文化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
不同民族所处环境不同导致其艺术、礼仪、语言、节日等文化的不同,这些不同使各民族在精神文明发展史上成为独树一帜的存在。这种存在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生活理念,以及其在道德品质等方面持有的态度。
这些民族长时间形成的特有文化使我国文化呈现异彩纷呈的发展样态,在民族交融的背景下,使中华文明拥有了一种独特的价值体系,加深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同,增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度和深度。
事实证明,经历了五千年的沉淀,中华文化将56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自信。可见,各民族的文化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续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各民族异彩纷呈的文化得到了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使民族更加团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我们要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民族文化,将各民族所崇尚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生活、勤劳俭朴、讲求道义、重情重理等优秀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奋斗,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始终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只有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对此,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力量所在,也是希望所在。
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只有搞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才不会成为无米之炊,才能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为攻克难关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升动力。
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需要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只有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长城才能固若磐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得到保障,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会实现,这也是国家兴旺、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自信水平越高,国家和民族的纵向发展就会越来越深远,文化是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根本动力。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定要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将其作为战略性的长远工作来做,打造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对社会经济有所要求。如果没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共同体的构建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基础。要厘清社会呈现的平稳的状态和发展状态之间的关系,各民族的团结是繁荣发展的前提。团结、稳定、繁荣、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减小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消除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障碍,坚持维护民族团结,才能促进社会繁荣发展。
民族地区的发展不应是追求经济效益的跨越式发展,而是要因地制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独特性,要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将提升人民幸福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不仅需要国家进行大力帮助和扶持,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还需要其他发达地区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帮助。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要紧密结合当地发展实际,一味地发展农业或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是不可取的,需要根据实际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生产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并形成产业链,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要大力争取政策倾斜,加快转变原有经济增长方式,支持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一批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产业。
当下,在构建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看不见的障碍。把这些障碍一个一个地解决掉,才能使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迈向新的台阶,这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地区的文化现状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地理位置,使其经济发展状况受到一定影响,其文化交流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新时代,为了解决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的问题,要按照国家的倡导,积极寻求政策的支持,落实文化建设各项安排,让民族团结示范村的建设落地,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把文化发展的重点聚焦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上来。
民为邦本,要重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切实需求。
首先,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快慢的关键在于有一定文化素养且有现代化经营理念的管理人才的加入,只有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且有现代化经营理念的管理人才队伍,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
其次,要想真正解决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问题,就应在其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健全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体制,实现文化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变,不能僵硬教条地按照书本办事,要大力支持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措施。政府要积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合理调配社会资源,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提供适合的发展环境。
最后,虽然民族地区固定的市场体系不能被打破,但是要进行适当的改变,剔除不适应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利用工作网络,开辟不同民族对话交流的新路径。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血脉中流动着“和”的基因,一直以来,中华民族都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强调和平、和睦、和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一直以来都尊重他国文化,主张平等交流,互相借鉴。
全球化背景下,主张合作共赢,坚持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贵和持中”精神的体现。“和”的思想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其内容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今天仍然适用,其精神内核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及铸牢提供了文化滋养,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有着重要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简单地传承传统文化,而是要在党和国家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把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因此,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宣传者要善于发掘文化经典,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民众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准确把握时代韵律,引导民族精神与时代同行,在内心深处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