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子轩
新安江发源于徽州地区,顺流而下可直接连接长江和京杭运河两大水系,这也就为徽州茶叶的运输提供了便利,由此徽州茶商在长江流域和运河流域的经营也占据了地利的优势。南宋以降,中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长江流域成为国家经济命脉之所在,所谓“苏湖熟,天下足”。近代以来,长江沿线成为中国最早向列强开放的地区,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着长江流域本就相对薄弱的自然经济,商业贸易在这一地区更加繁荣。相较于北上或者南下进行贸易,歙县茶商在长江流域的贸易优势更加明显:一是运输方便。新安江发源于徽州,并直接与长江水系相连接,新安江与长江之间的水运显得尤为便捷。二是距离较短。相较于北京或者广州的远离故土,沿江的苏州、上海等地距离徽州本土更近,方便徽州茶叶的运输以及茶商与家乡人员的往来沟通。三是经济发达。两宋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长江流域成为古代中国最繁华富庶的地区,早在明朝时期,歙县商人便开始活动于长江流域。嘉靖年间徐行路“贾芜湖,捐千金独造南城井干之楼”。据康熙《徽州府志》记载:“徽之富民,尽家于仪、扬、苏、松、淮安、芜湖、杭州诸郡也。”可见当时徽州商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就是长江沿线。
苏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凭借适宜的气候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长江沿线重要的贸易城市。歙县商人在苏州的经营活动开始较早,明朝初年就有歙商程实“尝以木易粟至姑苏贷人”。《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苏州、重庆等,进一步瓦解了长江流域本就薄弱的自然经济。《天下路程图引》记载,由徽州到达苏州较为便捷的路程首先是从徽州出发,走陆路向北经过绩溪、山关、宁国,穿过广德县抵达四安镇,然后在四安乘船东下进入京杭大运河,沿运河北上抵达苏州。还有一种方式可以免去陆路的颠簸之苦:从徽州乘船沿新安江顺流而下就可以抵达苏州,两种方式都仅需八至九日即可抵达。两地之间便利的交通以及苏州地区巨大的贸易市场使歙县茶商纷纷前往苏州开展贸易。嘉庆年间苏州重修虎丘花神庙,参与捐款的40家茶叶店中就有16家为歙县茶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苏州茶叶同业会登记的46户会员中有40户为歙县茶商;著名的苏州茶届六大名店吴世美、汪瑞裕、吴馨记、严德茂、方裕泰、鲍德润,有的是歙县茶商所开设,有的则是聘请了歙籍经理负责经营。可以说歙县茶商在苏州的茶叶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歙县南乡吴馨记茶庄以在营口等地经营内销茶为主,与漕溪的谢裕大茶庄、蕃村的鲍怡和茶庄先后成为营口地区茶叶经营领域的佼佼者,甚至可以左右营口地区的茶叶价格。随着形势的变化,位于长江要地的苏州为吴馨记所关注。1917年10月,吴馨记在苏州开设分号,并且在《申报》上刊登了“姑苏新开吴馨记茶庄广告”,将自己经营的产品种类、经商理念、营业时间等广而告之,以求生意兴隆。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为了使北方生意与苏州生意不至于同时全军覆没,吴馨记茶庄老板吴子平用吴胜元牌号销售茶叶至东北与天津地区,吴馨记牌号则在苏州做门市销售以及山东客货。表面上是两个牌号,实际上两家的内部组织、加工运输等仍在一家。这种使用多个牌号经营以降低风险的现象在旅苏的歙县茶商中较为普遍,吴世美开设的分店吴世兴、方裕泰开设的分店方裕昌、汪瑞裕的分店宁裕皆是如此。
汪瑞裕茶叶店于乾隆年间由歙县汪氏创立于苏州玄妙观如意门口,后来又在苏州开设两处分店。民国时期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汪氏对茶叶店面进行了装修,在一楼设置门市部,二楼则装修成品茶室供客人使用,该店的规模和装潢一时间成为苏州茶行之最。规模较小的歙县茶商在苏州经营的同时也在关注北方的茶叶市场,《晚清或民国歙县少雁方记〈信稿〉》中一封歙县茶商间往来信函记载:
某某先生伟鉴
忆自吴中话别,旋即阁下旅营条已数月,未审北地风味与苏若何?近维起居,迪吉为颂。兹者前所寄福余大兰茶乃弟与某某兄合做,未悉营地市况若何?苏市较钱略涨,苟营地亦能起色,务请按市胞却,得有微润。弟等下年仍须续做,务祈详细赐复,乃荷此致,即颂客安。
弟某某鞠躬
歙县茶商在苏州经营的同时也与北方市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在这封信函中,旅苏的歙县茶商将在苏州经营的特色茶叶福余大兰茶寄给在北方营口的朋友,咨询茶叶价格和市场反馈,以期能够在北方市场获得些许收益。可以看出,歙县茶商凭借苏州便利的交通,不仅在本地经营门店,而且极力向北扩张贸易范围。
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歙县商人在上海的贸易开始较早,明成化年间,歙商郑富伟“东游吴淞,北寓临清”。 吴荣让在桐庐经营“茶漆栌栗之利”。
近代以来,上海无论是作为商品运输的中转站还是作为茶叶外销的主要市场都深受歙县茶商的重视。在交通运输方面,上海起到了一个中转站的作用。歙县茶商将茶叶收购加工之后,由水路运至杭州或者上海,经过报关、称重等一系列运作之后再将茶叶通过海运运至北方市场销售或者运往福建进行熏制。在销售市场方面,五口通商后上海取代了广州在茶叶贸易中的地位,成为外销茶贸易的最大商埠。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受外销茶需求增大的影响,除广州之外,上海、天津、汉口的茶叶流转数量都在增加,上海保持着第一大茶叶流转口岸的地位。歙县茶商也同大多数茶商一样,将原本在广州的外销茶贸易转移到交通更加便捷且经济发达的上海进行,由此成为上海茶叶贸易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徽州与上海之间的交通主要是通过水路连接,大致行程为:将茶叶自屯溪装船启运,沿新安江顺流而下,途径深渡、山茶坪、毛家堰等地抵达杭州。《水程捷要歌》中描述这一段路程为:“一自鱼梁坝,百里至街口。八十淳安县,茶园六十有。九十严州府,钓台桐庐守。桐梓关富阳,三浙垅江口。徽郡至杭州,水程六百走。”抵达杭州之后茶叶在当地进行过塘,经回回坟、长安坝、嘉兴府、黄浦等地最后到达上海。这条运输通道有两点优势:一是水运相较于陆地运输所消耗的时间更短;二是水运更加便于茶叶的保存和运输,因此这条通道成为歙县茶商运茶至上海最主要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在水运过程中歙县茶商往往将运输茶叶的任务委托给专门的船户。茶商首先向承运商预付一部分款项,待茶叶运抵目的地之后再支付剩余款项,一旦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茶商有权向船户索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茶叶在运输过程中的风险。
同治年间,歙县有“洋庄八大名家”制作洋庄茶发往上海、广州等地销售,分别是塔山朱氏、榕溪罗氏、许村许氏等。深渡人姚上元,经营洋庄茶而致富,之后又三次投标租赁兴泰茶号,将茶叶经新安江运往上海销售,出口国际市场。清末时期,瞻淇汪爽秋等七兄弟经营汪恰记茶庄,并在武汉等地设有分会,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少部分歙县茶商在上海的坐庄经营之外,其余茶商大都在上海专营外销,仅茶季前往上海,销售完成后随即返回徽州。以江耀华为例,通过现有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其在上海活动的时间仅为茶季前后一月左右,完成贸易后即返回。
歙县毕氏茶商的经营活动与上海的外销茶贸易情况有着密切联系。在家族审时度势通过借贷完成两次扩张之后,毕号的洋庄茶加工规模有所扩大。至光绪年间,上海外销茶市场一片繁荣,毕号也因此获益,进入自身发展的繁荣时期。“近来上洋售茶,风色颇佳,茶号每多获利。本行取用虽有定例,然做数倍多且茶价高昂,出息亦较多进。”后来随着上海地区外销茶滞销所引发的张号经营能力衰退,毕号也开始衰落,只得将希望重新寄托于上海市场。最终毕号也没有坚持到上海茶市的好转,加之家族内部纷争不断,家族走向衰落。毕号作为张号的包工商,其兴衰一部分取决于家族内部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受其所倚重的上海茶市变化的影响。
歙县漕溪茶商谢正安的家族在咸同兵燹中生意损失惨重。在家道中落后,谢正安抓住机遇创制了“黄山毛峰”。凭借着甘醇的滋味,黄山毛峰得到了上海市场的认可,外销订单也接踵而来。谢正安审时度势在上海创立“谢裕大茶行”,主营外销茶,自此黄山毛峰开始走向世界。江耀华在得到谦顺安老板唐翘卿的资金支持之后回到屯溪开设洋庄茶号,集收购、加工、运输和销售为一体,在上海的洋庄茶贸易风生水起,据统计,“仅1902年,谦顺安茶栈就为谦顺昌茶号代销茶叶,一单的成交量就达2176件,重92833斤,折银价37716.6两”。
徽州文风昌盛,有“东南邹鲁”的美名。无论是读书应试还是参与经商,徽州人极为重视对家族子弟的教育,这也就使得徽商具有“贾而好儒”的特色,在商业活动中往往是重义轻利,以赢得顾客的信任。近代歙县茶商在长江流域的经营活动中以诚信为本,无论是苏州地区的本庄茶贸易还是上海的洋庄茶贸易,在茶叶收购、运输和销售环节都继承了明清时期徽商重视诚信的特点,这也成为歙县茶商能够在近代长江流域的茶叶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重要原因。谢正安在上海经营茶叶时严格把关茶叶质量,避免以次充好。苏州六大名店在经营中往往采用“预付制”进行茶叶的收购和加工,显然这种支付方式要建立在贸易双方诚信经营、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使得各阶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某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外销茶的兴盛使得各地茶商开始焕发新的生机,徽州茶商由于近代外销茶需求量的增加而不断发展,茶叶贸易额逐年上升,很快便取代了盐商成为支撑徽商残局的重要力量。为应对近代以来的市场变化,尤其是在印度、爪哇等地试种茶叶成功之后,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陡然增加,因此不得不寻求在近代的转型发展。
首先是更加注重外销茶贸易。五口通商以后,外销茶需求的大量增加使歙县茶商更加注重外销贸易。光绪时期歙县知县何润生指出:“内销者不及十分之一二,外销者常及十分之八九。”屯溪地区由歙县茶商开设的洋庄茶号数量迅速增长,外销茶成为茶商主要的经营领域。歙县茶商凭借天然的地域优势在长江流域尤其是上海的外销茶贸易中得以进一步发展,漕溪谢氏等茶商在上海的经营壮大主要是由于外销茶贸易的兴盛。其次是转变经营方式。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在资本运用、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开始寻求转型。江氏茶商在经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选择贷本经营,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歙县毕氏茶商在上海外销茶贸易兴盛的时候通过借贷充实了经营资本,完成了扩张。在经营方面,歙县茶商开始关注广告的效应,并且积极宣传产品和完善产品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