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肖茹
(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金昌 737100)
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步入了全新的发展纪元,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经济与完全竞争市场也逐渐迎来了全新格局下的新常态发展,“全域旅游”“特色小镇”“大旅游”等概念也逐渐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全境升级。
随着当前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及现阶段社会形势与国民思想意识的不断提升,“旅游”也逐渐从一种国民娱乐休闲方式,发展为我国在21 世纪最为重要的经济增长产业之一。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发展及实施战略,实现我国旅游产业在未来国际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更好发展,保持地域性旅游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实力,从而实现“引流效应”下的经济增长,促进乡村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充分通过地方政府的战略管理作用,实现乡村旅游中的合理化资源调配,成为了当前国内众多学者最为关注的实质性问题。
20 世纪70 年代,全域旅游竞争力问题的研究上升到了经济层面。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不同竞争场所之间的顾客市场,探讨旅游市场经济中的租赁行为和利润最大化,利普克从经济角度分析了竞争力的形成条件。20 世纪90 年代,许多全域旅游研究的成果都集中于旅游地的市场定位、信息、旅游形象塑造、可持续发展以及旅游地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在1983 年,国际贸易产业省成立了一个挑战小组,对日本和美国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这是日本竞争研究的开始。
日本在《21 世纪初旅游发展政策》中提出,20 世纪早期的旅游发展政策主张推动旅游业。21 世纪初,日本在各大国间建立了旅游交流中心,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国书,提出提高日本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积极开展旅游城市建设,营造适合老年人的旅游环境,制订吸引外国游客的相关策略。
“竞争力”作为系统研究领域中的专有名词出现,大概是在20 世纪80 年代,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竞争力”也逐渐受到了当时诸多国家与社会性组织的广泛关注。欧洲经济论年会坛是World Economic Fonlln在发展过程中所延伸出的新型经济会议之一,在1980 年于达沃斯举办的欧洲经济论坛年会上,各参会学者对于国际市场中的“国际竞争力”概念也表示出了很多的研究兴趣,随后,“国际竞争力”也就逐渐成为一个系统化的研究课题。
“国际竞争力”在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领域中,更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得到了实质性的普遍应用,并且很多国家的经济学者在对“国际竞争力”概念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凭借着自身的研究理念与实践成果,推演出了“产业竞争力”“地域竞争力”以及“城市竞争力”等系统性的概念体系。
在此之前,美国总统已经成立了由30 名专家组成的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负责产业竞争力的专业研究。当时里根总统的要求是,研究如何将新技术应用到商业生产和服务中,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提高美国个体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为美国工人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工业竞争力总理事会于1985 年首次发布了以“全球竞争:新的现实”为主题的《国家竞争力报告》,对美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1987 年底成立了第100 届美国国会,同时成立了新的竞争力立法委员会,目的是通过立法提高美国工业的竞争力。其他很多美国学术机构和商业机构也在研究国际竞争力。举例来说,美国理工学院和纽约证交所都在研究“技术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并评估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20 世纪初,国内学术界开始研究竞争力问题。而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国内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强化全球一体化趋势,经济已经完全融入全球经济竞争体系。而竞争力理论在此时被西方学术界广泛讨论,并被引入中国,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国家科学委员会于1991 年提出了“国际竞争力”这一重要课题,研究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和衡量标准,研究了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亚太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指数分析方法。
1989 年,前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同意与世界经济论坛、瑞士洛杉矶管理学院和国际竞争力组织合作,并把中国的一些数据纳入1993 年的全球竞争报告。在1994 年,中国参加了这份报告的比较,在1995 年,中国参加了整个报告的比较,并且参加了全球竞争力排名。
1996 年,原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小组,运用世界竞争力报告的方法,对1997 年3 月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进行研究,该文运用381 项指标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此后,以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为核心的“挑战”团队,就像1997 年报告中提到的那样,对相关主题进行了多次研究。
通过以上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对战略实施、战略管理、旅游竞争力和旅游发展战略都处在探索阶段。由于各地的经济基础、旅游业务发展程度大不相同,需要找寻最为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这也是旅游竞争力公共战略问题研究的必然。
首先,甘肃省在发展全域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应重视以全板块整体推进为导向,打造属于甘肃省的专有全域旅游品牌。例如,通过“敦煌阳关镇”“酒泉肃云香庄”等旅游项目,逐渐打造甘肃省自身的乡村旅游专属品牌,以此带动甘肃省整体106 个乡村旅游项目的全域发展。在乡村旅游项目中逐渐发展出像武夷山景区一样的“印象大红袍”乡村旅游专属品牌,从而以甘肃省的乡村旅游专属品牌,逐渐拓宽其在市场中的品牌知名度与品牌效应。
其次,甘肃省在构建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用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应在旅游业的单向性发展方向中融入更多元的资源配置,其中的单向性则可以通俗理解为全域旅游中实用服务标准体系是否能够促成旅游场域中的经济“二次消费”,多元的资源配置则可以理解为,在原有基础上能否通过更多的服务载体实现更具有双向性的旅游服务体系或旅游服务关系。而在专业旅游发展的要求下,传统的融合与实践手段必须逐步改变。同时,要强调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关设施等与旅游有关项目的各环节联动,既能实现旅游标准化的全方位建设,同时也应当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专业性。
再次,从实际发展的角度来看,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是甘肃省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支持各地区旅游发展的有效推广形式。其内在作用不仅在于促进甘肃省在全国旅游业的重要发展作用,而且能提高甘肃省整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利润。基于全域旅游的流量影响,其旅游服务体系对于各地区间的旅游发展具有有效推广性及影响性,也自然会比单独发展乡村振兴项目效果更为显著。因此,甘肃省各级政府和党委必须充分认识到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积极带动作用,从而逐步提高旅游工作的水平,这对甘肃省旅游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领域中也显示出许多新兴产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潜力。但全域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与其行业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失衡现象”,使得我国整个国内的旅游市场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因此,为打破不同区域间的标准化差异,逐渐实现我国全域旅游的服务标准化发展,这也成为了甘肃省旅游市场在未来发展中所需要攻克的重要方向。站在现阶段的经济价值及社会效益视角下,再看甘肃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设与发展,十分有必要。
基于我国国民当前在精神方面的追求,甘肃省在丰富旅游业态、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的过程中,应重视地域性内涵与文化性内涵。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文化内涵不仅是提升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甘肃省应充分挖掘自身的民族地域内涵,从而满足更多外地旅行者在精神方面的独特追求。甘肃省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历史古迹、少数民族地域文化与人文景观,这些对于外地旅行者而言,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引流性。通过这些独有的资源,可以让外地旅行者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其地域的文化遗产与文化历史。
因此,甘肃省在发展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项目时,应重视对地域文化的发掘,并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民族文化,将其民族的传统节日、饮食药膳、养生习惯、民俗特征等资源融入到乡村旅游项目的产品开发过程中,并且将其逐渐转化为具有地域特性的全域旅游产品项目,让更多的外地旅行者能够感受到其甘肃独特的民族性全域旅游魅力。例如,武威市凉州区蜻蜓村、天祝县天堂村等乡村旅游点推出吃乡村传统菜肴、住农家院、睡农家炕、听华锐藏歌、体验民俗风情、果蔬采摘等系列乡村旅游活动。庆阳市药王洞养生小镇、环州故城等景区推出道情皮影、唢呐、陇剧等非遗文化展演和陇东特色美食展销,集中开展耍社火、猜灯谜等“陇东过大年”活动。将这些具有甘肃省乡村旅游代表性的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到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中,不仅能够提升当地乡村资源环境在全域旅游中的独特魅力,同时更能够实现旅游与文化、康养等方面的全面融合。
首先,为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甘肃省应建立相应的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机构,实现乡村旅游标准的联合制订和实施,使服务内容更加完善、标准化和一致性。在不同地区的环境服务优化过程中,甘肃省各级政府也应充分认识自身地区间的差异性,逐步理顺自身乡村旅游重点服务的建设目标,逐步形成旅游服务标准化机构、动态商会机制和相应体系的通用机制,动态商会机制的作用在于让游客能够在乡村旅游项目中感受到全域旅游一样的服务标准化,通用机制同样能让游客在不同乡村旅游项目中感受到整体性,这样也更有利于对整体化的旅游服务进行标准化管理。
其次,在规范乡村旅游项各方参与方面,甘肃省旅游行业的高度认可,是实现标准化效果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的道路上,甘肃省应鼓励更多相关企业参与全域旅游服务标准的制订过程中,逐步实现高质量经营管理和服务的示范效应,同时,相关组织活动下的标准制订和认证可由社会第三方参与。
再次,通过多渠道协商和监督,继续推进乡村旅游项目服务标准化全过程认证和定期监管,形成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工作考核办法。其中,以落实考核标准的责任追究制度为主要方式。区域管理部门和整个旅游业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实行相应的责任制、专项责任制和旅游监督员的监管方式相结合。
首先,甘肃要明确全域旅游密集型营销力的最终目标,使相关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经济核心效应与产业标准化之间的必要关系,从根本上转变资源服务创新理念。
其次,甘肃省必须把重点放在建设和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上。通过发展战略规划,不断形成长期的学习规模和良好氛围,以提升乡村旅游项目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在当前的全域旅游密集型营销力最终目标发展中,强调培训和相关任务是最直观的内在驱动力实施途径。在实践方法上,甘肃省也应强调系统化的旅游营销标准培训,根据员工的充分需求,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内在水平,使得相应的标准化培训课程拥有了更完整的科学依据。
最后,在提高乡村旅游项目全域旅游密集型营销力的最终目标过程中,要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优化营销培训工作系统,以保证其系统性效果和培训水平得到不断检验。
在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中,甘肃省不仅要对自身的旅游发展资源及旅游项目现状具有正确且全面的认知,同时,更应该结合自身的乡村旅游物质资源及精神资源优势。
通过整体化全域推进,打造甘肃省乡村旅游专属品牌;丰富旅游业态,完善甘肃省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美化环境,优化服务,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明确全域旅游密集型营销力,提升甘肃省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等实践方式,真正实现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伟大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