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梦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村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紧密,社会经济平稳发展依赖农村稳定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全国都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乡村治理典型,这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农村社区治理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广阔、分布较为分散、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等原因,导致各地农村社区治理水平和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完善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关注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现状,提高农村社区治理工作水平,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发展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社区治理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现实情况来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农村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都存在较大差距。当农民需求与农村服务供给不对称时,自然会出现很多问题与矛盾,阻碍农村发展。农村社区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农村社区治理效果不仅关系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影响广大农民的生活福祉。因此,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问题,有助于探索适宜的农村社区治理路径,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提高社区治理水平,促进农村社区和谐、长久、稳定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生活的幸福感。
第一,村两委领导干部治理理念未转变。农村社区治理要想得到长久有效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治理理念。部分农村社区依然沿用传统的政府主导、政府包揽一切的工作理念,认为社区治理工作与村民无关,村干部处于管理主体地位,没有服务意识,很多是行政命令式的工作作风。
第二,村民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参与度低。一方面,村民主人翁意识不强,缺乏公共精神培养。另一方面,现实中社区基层干部“官本位”思想比较明显,没有深入基层群众听取村民的意见和想法,没有贯彻落实“村民为本”的思想,村民自治呈边缘化。
第三,社会组织参与力度不够。国家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并且这一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主力军,应该积极参与农村社区治理。但是,由于村民对社会组织了解不够,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社会组织的专业力量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第一,缺乏制度体系建设。传统的农村治理主要依靠村两委领导干部和村里德高望重的人。这种管理方式强调“人治”,影响村务管理水平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村组织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缺乏规范,管理水平较低。同时,大部分村干部文化程度一般,对新事物、新理念的了解和接受程度较慢,加之缺乏专业的教育培训,使农村社区治理制度化建设落后。
第二,农村社区治理法治化程度低,村民缺乏法治观念。村里的事务多按照村规民约来办,虽然村规民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限制性,但是相较于法律制度来说客观约束性较弱,容易发展成“人情社区”。
第三,农村信息传递手段落后。村务工作一般是在公示栏张贴通知、召集村民群众开会商议或者挨家挨户通知,容易导致信息传达不及时、不全面,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进而影响村民对村干部工作的满意度。
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农村社区治理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产业兴旺,只有产业兴旺,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增速。但现实是农村的经济发展十分滞后。一方面,相比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经济价值较低。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农业生产易受到天气、自然灾害的影响,存在不稳定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乡村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挖掘,但是如何保持客流量与特色旅游业持久发展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同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无论发展何种产业,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是基础。然而,目前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失率较高,只留下老人、妇女及儿童,农村经济发展缺少劳动力支撑。
虽然我国一直都在强调缩小城乡差距,但是受城乡二元体制以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就业机会、基础设施等,农村发展水平都远低于城市。一方面,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道路设施不完善、水电气网覆盖不全面、医疗卫生条件落后、交通不方便等方面。另一方面,缺乏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农村、农民亦是如此。虽然农村发展较为落后,但是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强烈,而现实中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仅体现在口号宣传或者悬挂横幅标语上,没有让村民群众真正感受社区特色的文化氛围。
农村社区治理需要多方合力,但是现实农村治理情况并不乐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村劳动力外流使社区治理缺乏本土人才供给。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而选择到城市务工,农村社区治理也因此缺少人才供给,导致村委工作队伍老龄化,工作态度较为消极,管理效率较低。
第二,村委管理行政化色彩严重。目前农村治理工作依旧呈现政府起主导作用的情况,完成上级政府安排的行政任务成为村委会最关心的事,忽视了农民的利益诉求,造成农民对村民自治缺少关注,村民主动管理村里事务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
第三,政府为促进农村社区治理高效、高质量发展而引入社会力量,建立了社工站或者由社工机构承包政府基层公共服务,但是实际社会组织工作效果不理想,很多都流于表面形式,缺乏有效规范与监督。
“三治”融合是时代的重要创新,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对于加快农村治理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农村社区治理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村民自治制度落实不到位。村干部没有认识到村民自治的重要性,忽视了对村民自治的建设与培养。农村社区建设的最终受益人是社区的村民,社区基层干部要加强村民参与感,多宣传、多讲解,让村民自主地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
第二,社区治理需要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工作权利与义务。法治是底线也是基础。我国针对农村社区治理方面缺乏相关法律规定,使农村社区治理存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治理的科学健康发展。尤其容易在村级日常事务管理中出现工作错误,比如在民主选举或者决策时暗自操纵、干预村民委员会选举,对于村里公共事务不听取村民群众的意见,自行决策。
第三,缺乏科学规范的村务规章制度。一方面,村级事务权责不清、职能交叉,使村民办事无人可问、无处可办。另一方面,缺乏公开透明的监督评价机制。村干部工作内容与工作成效需要接受村民群众的监督,否则可能会出现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的现象。
第四,村规民约缺乏合理的创新融合。农村社区治理既不能过分依赖村规民约,也不能对其进行“一刀切”式的处理。
第一,就目前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来看,农业生产存在小型化、分散化的情况,无法达到大规模生产的高效化,也就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经济利润较低。
第二,农民缺乏科学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作物产量低。农产品缺乏产业链延伸,农产品销售渠道受阻,存在滞销问题,农作物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价值变现。
第三,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存在一定不足,导致集体资产出现浪费或闲置问题。
第一,道路交通建设落后。“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交通对于农村地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很多农村道路狭窄或者破旧不平,甚至一些偏远农村没有正规道路。
第二,医疗卫生条件差。村里卫生服务站数量少,医疗水平一般,药品种类少,医疗环境较差等。
第三,水电气网建设不足。村民日常生活质量与此直接相关。
第四,农村教育条件不足。缺乏教师资源,办学条件简陋,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与发展。
第一,强调党建引领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重点突出农村党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政治功能,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践行乡村善治之路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农村社区治理能力。
第二,协调多方力量。农村社区治理工作内容琐碎复杂,必须多主体共同谋划,凝聚合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治理格局。
第三,培养社区治理人才。一方面,积极引进优秀人才,要注重提升待遇,规划晋升通道以及增加相关就业政策支持,鼓励年轻人在乡村振兴和农村社区治理中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学会就地取“材”,吸纳当地优秀人才参与到农村社区治理工作队伍中来,开展培训与考核,帮助其快速顺利掌握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留住本地人才,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使人们的生活变得高效快捷,农村社区治理同样需要提速增效。
第一,加强“三治”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农村社区治理法制化建设,政府科学立法,基层严格执法,提升治理效能。重视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地位,推进村民自治工作开展,凸显村民自治的优势。加强“德治”建设,利用其与自治、法治的有机融合来提升农村社区治理工作水平,完善农村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第二,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社区网格化管理最先是在城市社区实施的,农村社区也可以借鉴网格化管理模式来丰富和创新治理格局。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网格化管理手段,可以精准有效地回应社区内村民需求,提升办事效率,完善服务品质。
第三,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宣传与传播作用。利用村务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软件进行信息传递与宣扬,一方面可以方便发布信息,村民也可以及时便捷地获取信息;另一方面,社交软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可以帮助乡村宣传,塑造村庄形象。
农村经济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的关键,是实现农民增加收入、农村产业兴旺的关键。
第一,注重农村社区资源整合与配置。虽然农村现代化程度和工业化资源不足,但是本土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是特有的宝贵资源。因此,在引进外来资源支持的同时,要结合本土特色资源进行社区建设。
第二,更新产业结构。要注重农村二、三产业的开拓与发展,促进生产要素融合,推动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农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需要劳动力资源,不但可以解决农村部分农民就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还可以为农村社区治理留住人才。同时,农村产业发展自然会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
第三,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除了资金支持外,更重要的是技术、人力等资源的帮扶,帮助农村经济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真正实现农村经济自主成长与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关系着农村经济是否能够快速发展。
第一,把基层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在调研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修路架桥,实现水电气网全覆盖,增加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投入,改善农村教育与教学环境等,稳步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
第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满足物质生活条件的前提下还需要关注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多组织娱乐休闲或文艺演出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从而构建美丽和谐乡村。
第三,加强村干部的业务培训。工作服务的主体是人,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与工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社区村干部要转变治理理念,积极主动接触村民群众,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变管理为服务,将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制定晋升考核制度,提升业务水平与能力,有效改进农村社区治理工作的不足。
乡村振兴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治理水平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村是否能够长久稳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社区治理的成效。值得一提的是,以“助人自助”为工作理念的社会工作人员和社工机构应积极参与农村社区治理,推进农村社会工作发展,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