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苗
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的感知及信息适配。近年来,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迭代推动了媒体深度融合,在打破媒体传播生态的同时内容创作领域的新体裁、新形式不断涌现,Vlog新闻也在不同报道场景中大放异彩。特别是在“两会”报道场景中的率先应用,让Vlog新闻逐渐被观众喜爱,被媒体青睐,逐渐成为各级媒体广泛应用的新闻报道形式。在移动传播时代,场景颠覆传统内容生产,对Vlog新闻的场景及应用即对Vlog在新闻领域适用性的研究很有必要。
Vlog是Video Blog的缩写,指视频播客,是一种集视频、图像、文字、音频等多要素的视频内容。与Blog图文博客相比,Vlog视频拍摄者通常以自己作为主人公,从第一视角展开叙事,制作具有个性化、人格化的视频来记录日常生活和真实体验,具有更强的真实感和互动感,更符合人们的表达需要和接受习惯。从2018年起,主流媒体开始在“两会”报道中使用Vlog形式,创造出新的新闻报道模式,即Vlog新闻。在不同的新闻报道场景中,Vlog新闻呈现出不同的采编特点和报道传播效果。
会议场景。“两会”报道、时政会议报道是Vlog率先应用的新闻场景,也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新闻场景。区别于传统新闻报道的出镜报道,新闻主持人、记者的Vlog由引入式、定点式转变为全程式、行进式,增强了第一视角的代入感,在实际采编过程中,依托自拍杆、手机剪辑等软硬件设备,逐渐弱化了摄像的搭档配合,强化了内容生产者个人IP。
活动场景。活动开幕、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各类活动场景是Vlog应用的重要场景。与传统直播相比,以探访、探秘为风格的Vlog新闻短视频,更加突出精华式、代入式、体验式的报道感,要求Vlog新闻不能走马观花式的记流水账,而要提炼重点具有个性。
突发场景。救灾救援、突发事件是Vlog的应用场景之一。与直播相比,突发场景的Vlog新闻更加突出现场感、时效性,强调主持人、记者对现场新闻信息采集、分析与发布。与直播连线报道相比,突发现场的Vlog新闻弱化了传统新闻叙事逻辑和要素,更注重跟随突发现场主持人、记者的行动轨迹,直播现场见闻,随机呈现新闻现场内容。
主题场景。围绕特定新闻策划,如大型新闻行动、系列报道、节假日报道、主题报道、人物报道等主题节目,在特定的新闻主题拍摄场景中也会逐渐应用Vlog形式。为了增强主题宣传的创新性、鲜活性,这类Vlog新闻往往“节选”部分主持人、记者拍摄的Vlog或新闻当事人自己拍摄的Vlog,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趣味性,更好地烘托主题,服务主题。
社交场景。这类Vlog应用一般在海采、走基层的报道中多见,如在商场、电影院、学校、菜市场、车站等公共场景中,Vlog新闻增强了新闻的随机感和真实性,也展现了记者在一线、走基层的工作场景,具有较强的贴近性和互动性。
全程式报道。Vlog新闻报道创作灵活,在同一主题、事件的不同场景下可以即拍即发,凸显出了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让每个Vlog新闻场景即是新闻现场。如在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华社小姐姐的Vlog》把自身采访准备场景作为报道场景,从工作的原点开始全程展现“两会”全貌。
沉浸式叙事。Vlog新闻因其独特的自拍风格形成了作品的沉浸式叙事风格,提升了观众对不同新闻场景的感知,实现了场景的自由切换,拉近了新闻与受众的距离,使传受关系平等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格局下,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现场市民成为新闻Vlogger,他们身在第一现场展现第一视角,让Vlog新闻的报道主体更加多元,增强了沉浸式体验的新鲜感。
裂变式传播。Vlog新闻具有较强的IP属性,短、平、精的原创内容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提升了新闻的趣味性,也更容易引起情绪共鸣。相较于一般新闻,Vlog新闻更为直观、活泼、生动,更符合移动端用户的观看习惯。Vlogger的专业程度、仪态风格、外貌特色都可能成为“吸粉”元素。受众观看后因对内容的认可、认同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自主转发倾向,一些优质内容也得以迅速“出圈”,形成爆款内容的裂变式传播。
同质化和持续创新力不足。Vlog新闻已过了“新产品”的用户兴趣红利期,在各级媒体加入到短视频创作的格局下,Vlog新闻内容创作逐渐抄袭模仿成风,同质化严重,缺乏可持续创新,一些Vlog新闻品牌尚未形成就陷入受众“审美疲劳”和“原创乏力”困局。对常规采访、同期声内容的拆条短视频贴上“Vlog”标签,制造了大量“伪Vlog新闻”。受限于Vlogger本人的学养和创新能力不足,一些网红Vlog新闻创作者进行流水账式创作,逻辑混乱、模式单一,难以突破自身创作瓶颈,存在创作热情减退、内容停更等问题。
新闻严肃性、时效性被消解。Vlog新闻的人格化特点,是Vlog新闻的“双刃剑”。在报道场景中,主观性的表达、娱乐化的呈现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新闻的严肃性,成为新闻工作者的“个人秀”。在一些Vlog新闻不成功的案例中,Vlog与新闻场景的叠加过于生硬,导致观众关注焦点转移到Vlogger的外貌、着装,引发观众“吐槽”,新闻要素不足。一些Vlog报道常以“新闻花絮”推出,因而花边花絮太多有效新闻信息太少,弱化了新闻性、时效性,导致一些Vlog新闻食之无味、乏善可陈、观感不佳。
品牌IP定位虚焦。Vlog新闻是新闻专业从业者生产并发布的新闻视频,其精品化、IP化特点和创作策略,使新闻主持人或新闻编辑、记者等新闻Vlogger必须明确新闻Vlog的IP角色定位、创作风格、题材领域。但目前创作者主要服务于少量新闻策划中的部分报道需要,难以形成具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Vlog新闻IP。一些媒体在融合报道上对Vlog新闻的认知还较为滞后,依赖于从业者个人的单打独斗,没有形成Vlog新闻工作室机制,未意识到形成品牌IP合力的重要性。
区域化传播的局限性。各级媒体精心打造的Vlog品牌在一定领域、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但大多数Vlog新闻或Vlog新闻栏目,难以跨越区域化传播的鸿沟。“爆款”Vlog新闻仍局限在少数、突发、偶然题材,而精心策划的重点主题Vlog新闻却传不开、叫不响,反响平平。一些新闻工作者的传统报道观念根深蒂固,Vlog新闻依然停留在“我说你听”的陈旧模式,语态文风四平八稳,话题度不强,内容缺乏吸引力,都导致传播乏力,无法彰显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Vlog新闻在短视频新闻类别中开辟出新领域,形成了以“新闻IP”为主要特点的分支,呈现出个性化、互动化、移动化的显著优势,但也存在IP定位虚焦、新闻价值消解、内容同质化等突出问题。当前,Vlog新闻的内容策划、创新表达、技术支撑需要进一步协同、融合,以匹配不同新闻场景并创新应用。
转换场景思维,创新传播语态。新闻创新要从思维创新入手,Vlog新闻创新亟待转换报道“场景思维”,根据不同新闻场景特点,灵活应用Vlog形式。摒弃传统媒体笼统的“新闻现场”的概念束缚,要细分、掌握不同新闻场景的特点,并精准策划、设计出不同场景下的Vlog拍摄计划,确保Vlog言之有物、入画皆美、悦耳动人。
在重大时政新闻报道中,央视推出大国外交最前线Vlog、康辉的Vlog,主持人每期发布3分钟以内的Vlog记录随访过程、幕后工作,其中不乏工作人员“抢镜”等可爱细节,在严肃性时政新闻场景中,创作了“软、新、活”的Vlog新闻。2021年《“两会”你我他》栏目,央视记者王冰冰以Vlog形式深入基层,围绕全科医生、养老驿站、社区治理、创业、全民健身等小话题,观察“两会”热门话题;在“会议”和“主题”的叠加场景中,Vlog新闻突出采用了清新自然的风格、朴素平实的语言,让Vlog的语态符合新闻场景,贴合新闻主题,也收获了网民的好评和认同。
Vlog并非新闻报道的“百搭”手段,不应强行“嫁接”在各个报道场景中,Vlog在不同场景中的灵活运用,关键要把握场景特点,避免形式大于内容。如专业性较强的深度报道,需要客观、全面呈现主题,过度使用Vlog形式易造成疲劳感、冗长感。而Vlog与新闻评论的结合则可以彰显评论员的特有风格,如江苏广电“小记杨威”“大林评论”,江苏江阴广电“最江阴评论部”等Vlog新闻评论品牌,影响力大,创新力强,话题有热度,创作有速度,思考有深度,观点有锐度,情感有温度,开拓了Vlog新闻的评论“Plus”版。
强化IP打造,形成品牌影响。Vlog新闻的精品化创作应强化新闻Vlogger打造IP,依托强大的主持、编辑、记者资源优势,各级主流媒体可培育壮大Vlog新闻工作室团队,加强IP的精准定位、精细策划,以更好地匹配采编场景和运营场景。Vlogger IP的打造要在充分挖掘从业人员兴趣、爱好、特长、风格等特点优势,选取时政、民生、文体、情感、科普等不同题材领域,开发新闻评论、政策解读、现场探访等不同创作方向,努力打造风格“出彩”、内容“出色”、传播“出界”的特色IP。创作团队应激发Vlogger的创作活力,通过灵动的演绎呈现出Vlog新闻的魅力,如江苏宿迁市广电总台推出的凌子Vlog,以主持人凌子为IP,精准定位其时政新闻Vlog方向。IP定位的“准确”激发了原创热情,《凌子Vlog》荣获2020年度江苏省网络视听新媒体“十佳”栏目。
Vlog新闻的“运营场景”需进一步深耕。创作者在加强采编基本功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增强Vlogger粉丝圈子运营能力,通过加强与用户、观众的互动,打造IP品牌的粉丝生态,避免“重创作、轻运营”,不断提高用户黏性,扩大传播覆盖,如科普类、知识类Vlog新闻可通过线上互动、线下活动,开展用户社群运营,强化Vlog栏目、Vlogger IP的社会影响力。
增强技术支撑,增强场景适配度。Vlog新闻的可持续创新,需要新媒体技术与内容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支撑、策划先行实现Vlog新闻生产的高效协同。在策划环节,Vlog创作主体或团队要根据采访发生的场景、主题进行分析、研判,对创意、脚本、文案、设计、剪辑、包装等进行整体策划,尽可能适配最佳的Vlog新闻报道方案;在采编环节,创作团队要加强与技术部门协同,统筹组织好前期、后期工作,运用5G、互动、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微单、手机、航拍、剪映等软硬件工具,让文字、图表、动画、音乐、音效等后期包装更好地与Vlog新闻融合,通过转场特效、贴纸滤镜、卡点剪辑等多样手法调动观众感官体验,增强Vlog新闻的可视性,如央视创新尝试VR Vlog新闻产品,以寻求新技术在不同场景的混搭应用。同时,Vlog新闻创新创作还应适配“传播场景”,根据不同发布平台、用户群体创作出不同的Vlog新闻内容,在技术赋能下,让新颖、亮眼的Vlog新闻网感更足,黏性更强,以现象级Vlog新闻涨粉引流,实现新型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Vlog新闻也迎来了迭代成熟期。随着Vlog新闻创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和5G、AI等技术的持续赋能,Vlog将在不同新闻报道场景中释放融合创新活力。作为主流媒体的转型力作,Vlog新闻本质依旧是新闻,应努力变“配角”为“主角”,避免碎片化、娱乐化、套路化、浅薄化等问题,实现其在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方面的重要作用。各级媒体的Vlog新闻实践也应科学适配报道场景,更好地服务于报道主题,开辟出更有质感、更有持续性的融合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