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组轩
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位列第一等次,苏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考核中名列前茅……2022年以来,江苏省常熟市“三农”工作喜讯不断。这都得益于近些年来常熟市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常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耕地面积达62.5万亩,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处于江苏省的第一方阵。在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浪潮中,面对庞大的农业体量,常熟第一时间设定发展目标:“十四五”末,建成省市级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基地15家,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超过75%,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20亿元,村级益农信息服务社长效运行比例稳定在90%。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常熟的做法是:推动市、镇、村三级党委切实扛起主体责任,合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在2020年11月入选江苏省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后,常熟便建立由市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委托专业机构调研,编制常熟智慧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总结出一套农田信息解决方案,并以此为支撑点,逐步打造数字乡村“常熟模式”。
“数字乡村建设,重点是基层干部要有数据思维,难点是打破基层处理数据时出现的数据时差、信息孤岛等藩篱。”董浜镇党委书记朱晓峰说。因镇各职能部门数字化意识和运用能力不足、市级部门主动公开数据意愿不强等原因,“数字乡镇”董浜应用试点建设初期推进缓慢。镇党委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牵头协调市镇两级各部门工作,并落实周例会、部门会商、工作动态发布等制度,形成建设合力。
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最关键一环在基层党组织。2021年5月,苏州市农业农村局青年干部黄裕飞担任常熟市辛庄镇双浜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后,他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引导村民自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黄裕飞依托金融机构引进相关企业,协同村“两委”及其他乡村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进程,打造了基地出租户信息登记、动态智慧积分、“随手拍”等多个乡村治理应用场景,切实提高了治理效率。
在三级党委齐抓共管下,常熟数字乡村建设驶上快车道。
踏上数字乡村建设的赛道,如何让各级党组织跑得又稳又快?常熟始终把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基层党建的“一号工程”,以推动专职化管理为抓手,注重源头培养,有效构建起具有常熟特色的村党支部书记全链条管理制度体系。
设计一系列培训课程。常熟举办海棠讲坛·WEB课堂暨第8期年轻干部能力素养提升班,首期便确定“乡村振兴”的主题,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围绕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进行授课。在培训中,市农业农村局改革发展科科长高蓉拓宽了思路:“我们应该在数字乡村的扶持政策制定、‘三农’重大项目的数字化管理、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的‘云共管’等方面加强实践、大胆探索。”
培养好一批后备干部。常熟创新实施“海棠蓓蕾”培育工程,力争通过2—3年培养一批“85后”“90后”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最近,常福街道中泾村党委副书记黄海榕在选拔中脱颖而出。黄海榕汲取与其他“海棠蓓蕾”交流中的经验,结合中泾村实际,提炼出千村美居长效管理积分奖励机制,并把这一机制集成在“云上中泾”公共服务平台。“这不仅提高了考核评分的工作效率,也增加了积分管理制度在更多村庄推行的可能性。”黄海榕说。
搭建一个服务平台。打开“海棠铺子”线上平台,货架上摆放的王庄西瓜、董浜黄金小玉米、天狼月季等,都是有口皆碑的当地特产。近年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农产品滞销问题,常熟市委组织部积极打造“海棠铺子”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带动更多党员干部带货助农,发挥党组织优势,凝聚起惠农惠企更大力量。
来到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能化玻璃温室控制室,一张巨大的LED大屏幕映入眼帘。“后台系统通过13种传感器来监控温室内的环境参数,远程控制室内6种以上自动化机电设备,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工作人员介绍道。智能环控系统的运用,使劳动用工节约30%以上,生产效益提升10%以上。
农业变强了,村子变美了。从空中俯瞰莫城街道和甸村,大片的绿色将村落分隔成城市化小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020年11月,和甸村启动数字乡村建设,第一件事就是在4个出入口设置了治安岗亭、安装了视频监控等。“有了这4道‘安全闸门’,大家感觉更放心更安心了。”村民邹黎明说。
农民也更富了。古里镇坞坵村探索“数字+水稻”综合种养新技术模式,采用无人农机、水肥灌溉及食用农产品电子合格证等方式,切实提升了生产效率、品牌质量及亩均产出。村民尝到了甜头:种养结合土地的亩均收益可达6000元,羊肚菌亩均收益超2.5万元。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达192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万元。
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等重要环节,数字化变革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截至2021年底,常熟累计投入超5亿元,涉农镇(街道)已建成865个5G基站;大力推广应用蔬菜生产智能化节水灌溉技术,仅董浜镇就实现智能节水灌溉面积达5.2万亩;全年线上农产品累计销售额达35.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