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佳莹 王倩倩
历届央视春晚始终围绕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将个人话语与国家话语蕴含于节目之中,以可视化的图景弘扬中华文化,彰显时代风貌。
央视春晚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央视春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自1983年至今,央视春晚已经举办了40届,不仅是传统年俗庆典仪式的体现,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见证与记录。央视春晚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其所呈现的语言、形式、题材都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形象,也是中国与世界对接的重要方式,通过各大平台转播央视春晚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处,使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力量。2022年央视春晚收视率相比前几年呈现增长趋势,海内外跨媒体受众总规模高达12.96亿人,相对2021年观看人数增加近1658万人次,可见观看人数规模之大。在央视春晚直播期间,海外社交平台用户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和中国国际电视台收看,并在其他国家进行多方转播,创历年春晚直播最高记录,海外受众人次超过3524万人次。这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央视春晚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也正在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央视春晚对于中国故事的呈现也必将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强大推动力。
央视春晚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国家文化品牌形象的塑造。央视春晚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方代言人,在播出前必须经过多个部门的精心编码和层层把关,可以说它既是一场全国性的文艺大联欢,也是一道全国性的文艺盛宴,对内承担着文化滋养的责任,对外肩负着文化强国的使命。央视春晚通过不同的节目形式呈现出当今时代我国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记录了我国在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化。春晚节目主要呈现的是现阶段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等内容,以文艺汇演的形式更加直观地为海内外观众呈现出我国真实的社会概况,有利于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让国外媒体对中国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了解,是对某些国外媒体丑化中国、扭曲中国形象的有力回击。
央视春晚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文化自信的增强。作为官方代言人,央视春晚在文化渗透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2022年春晚为例,从整场晚会中节目的创意和编排甚至背景音乐,整台晚会贯穿了许多怀旧的音乐,契合时代主题,带领观众追溯过去、展望未来。音乐剧《万象回春》与科技结合,展现了守正创新的态度和坚定走文化自信道路的信心。2022年央视春晚展现的主题体现了家国情怀,展现了民族大义,尤其对当下的形势进行了总结,也对即将开始的冬奥会进行了前期宣传。央视春晚生动地复刻了中国故事的视觉形象,展示了我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传递了中国精神,展现了华夏文明的魅力,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央视春晚作为中国最具仪式感的节日庆典,在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呈现方面最是出彩。2022年虎年春晚融合大量中国元素、民族特色、地域文化和时代特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为观众讲述着中国故事,以深厚的感情歌颂了伟大的新时代,展示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乐观、团结和毅力,展望了中国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融合中国元素,弘扬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多样的符号元素存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央视春晚中戏曲、舞蹈及其他民间技艺的具象体现,生动展现了我国数千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引发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团认同感。
戏曲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具有重要地位,戏曲在不断地继承与发展中延伸出了不同的戏曲类型。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生生不息梨园情》将京、豫、越、黄四个剧种联合,由老、中、青、少四代人同台演绎,彰显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的力量,家国情怀、侠肝义胆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文化节目“出圈”,胜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解读和对当代生活的有效链接和勾勒。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明的重要见证,2022年央视春晚原生态情景舞蹈《土地的歌》以山、水、林、田、湖为载体,以湖北省级非遗项目石工号子《恩施抬工号子》、陕北民歌《黄河艄公谣》、鄂温克族童谣《敖鲁古雅》、畲族民歌《采茶歌》、白族大本曲《心肝票》为题材创作而成,高亢嘹亮的歌声和大气豪放的表演充分展示了我国大山深处的风土人情,共同唱响中华大地永续发展的希望之声。
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是一场古今艺术的对话,用舞蹈语言呈现了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18岁时完成的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描绘出青绿千载、山河无垠的隽永景象;音舞诗画《忆江南》以描绘浙江富春江两岸绝美景致的《富春山居图》为故事线展开,让观众直观“宋韵文化”。春晚节目中独一无二的中国元素,再现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和创造出的文化成就,将春晚赋予文化传播的使命,从节目内涵上升至中国故事,并以节庆文化传播至国内外,引发大众对中国文化的感叹与思考,以此来讲述中国故事。
结合当下实际,体现时代精神。中国的意识形态通过央视春晚一个又一个与中国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节目映射出来,真实展示出新时代、新征程的社会风貌,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艰苦奋斗和骄人成就。2022年央视春晚围绕疫情防控的成功,冬奥会、亚运会的举办及其他新政策的实施,将镜头聚焦于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中国航天等重大主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媒介作用,用节目记录时代发展,讲述中国故事。
一是呈现时代成就。2022年央视春晚开场第一个歌曲类节目《时代感》,蔚蓝天空、绿水青山的画面呈现出了美好的中国梦,这是中国人多年共同奋斗努力的成就;舞蹈《摆出一个春天》展现了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在脱贫致富路上的成功案例,青山结硕果,绿水浇沃土。时代中的绿水青山,时代中的中国梦,时代中的锦绣山河,不仅是中国故事的时代感,更是时代下的幸福感。歌曲《我们的时代》守正创新,伴随着国家一级演员的嘹亮歌声,雪龙2号、C919、奋斗者号、复兴号高铁、北斗卫星等代表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的意象纷纷出现,与雄浑有力的歌词完美契合,诉说着强国历程。冬奥会和冬季残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与“雪容融”在冬奥会主题节目中共舞,冬奥会和冬季残奥会齐头并进。
二是向英雄人物致敬。语言类节目《休息区的故事》讲述了医护夫妻主动投身抗疫事业所呈现出的舍小家为大家,舍小爱为大爱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也是一批批抗疫医护人员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齐抗疫的中国力量;“七一勋章”和“时代楷模”的获得者现身春晚现场,是本届春晚的一个特别设计环节,他们代表了一大批为国家默默付出的奉献者,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符号。
通过科技赋能,创新春晚样态。前沿科技手段的应用助力春晚呈现新活力。2022年央视春晚构建“5G+4K/8K+AI”的战略布局,通过“百城千屏”点亮城市,以“8K超高清频道+地标大屏”的全新显示方式,构成了新的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了户外实时收看春晚的可能,进一步拓宽了春晚的传播渠道。除此之外,央视春晚首次推出“竖屏看春晚”的形式,呈现“跨屏”直播新样态,观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自主选择观看视角,彰显春晚年轻态。
2022年央视春晚首次使用LED屏幕打造了720度的穹顶空间,将观众席和春晚主舞台无缝衔接,进一步拉近观众与晚会的距离,增强观众参与感。在《星星梦》节目中,720度的圆形屏幕被改造成巨大的星空,从航天员王亚平女儿的角度出发,向中国航天员和航天人致敬;创意舞蹈《金面》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了三星堆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青铜大面具,重现“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古蜀风采。另外,央视春晚首次采用分区多点扩声法设计扩声系统,在各区域音箱音量和延时的精确调控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为观众打造出了一场更具沉浸式的聆听体验。
央视春晚是我国最受关注的节日庆典晚会,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举办了40届的央视春晚逐渐呈现出一定的衰败趋势。人们对其也产生了“政治话语过重”“流行词汇堆砌”“海外影响力不足”等评价,在新媒体内容异常丰富多彩的冲击下,央视春晚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更是不足。
政治话语占主导。中国故事一直以“家国叙事”的范式存在于央视春晚当中,但早期的央视春晚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不仅讴歌时代精神还有讥讽社会不良风气的节目,创作自由度极大。然而2017年之后,央视春晚各类节目的政治意义明显增强,节目普遍围绕家国发展的社会意义、个人价值的实现等展开,说教意味浓厚、笑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观众的大批量流失。以2022年央视春晚为例,《父与子》《还不还》《喜上加喜》《发红包》等多个节目重复出现催生催育的话题,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脱口秀节目《快乐气氛组》内容也涉及催婚催生。这种硬性的思想灌输方式让观众直呼反感。由此可见,如何在节目性质基础上激发节目活力,是春晚亟需考虑的问题。
流行词汇堆砌。网络流行语的过度使用,不仅影响观众对节目内容的理解也缺乏新意。网络流行语作为央视春晚贴近受众的一种重要方式,曾经带给了观受众与时俱进的节目感受。随着快节奏时代的到来,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央视春晚也从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变成了网络流行语的搬运工,如小品《父与子》就出现了“猥琐发育”“别浪”“芭比Q了”“内卷”等多个网络流行词。央视春晚是一场全民狂欢的晚会,网络流行语的频繁出现必然会导致部分深受新媒体影响观众的抵触,影响节目主题的输出效果。
海外影响力不足。1993年,央视春晚通过国际频道首次面向海外播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逐渐实现了跨媒体终端全球同步直播,海外受众规模在持续性扩大,海外影响力也有一定提升。以2022年央视春晚为例,全球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650家媒体进行了直播报道,收获了大批海外受众。但由于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产生的跨文化传播障碍,导致春晚的国际受众多以海外华人为主,尚未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影响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立足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精神。央视春晚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必将展示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因此,讲好中国故事要抓住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精神。歌舞、戏曲、相声等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的具象体现,融合时代发展能够多元化地展示中国精神风貌,让海内外受众更加直观、立体地感受中华魅力。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央视春晚要深挖中国元素,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从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
创新传播路径,扩大传播场域。利用平台型媒介和新兴科技,扩大央视春晚文化输出的辐射范围,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截至2021年1月,全球社交媒体用户规模达到42亿,超过了近一半的世界人口,可见新媒体平台也应成为央视春晚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渠道。2022年央视春晚舞蹈《只此青绿》在国外社交平台上受到海外受众的喜爱,YouTube网民表示“没有英文能形容,向中华文明致敬”“顶级的文明和艺术”。40年来,央视春晚已经不仅仅是一场国人的新年盛宴,更是全球共享的文化汇演。随着科技的发展,央视春晚可以依托于多种媒介渠道和技术手段建设自己的海外官方平台,增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到海外,成为海外民众了解中国的新平台。
扩大讲述主体,实现共情传播。以他者角度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在1988年的央视春晚上,来自南斯拉夫的卡尔罗开创了外国人上春晚的先河,并用中文表演了群口相声《对话趣谈》,获得好评一片。此后,我国央视春晚也多次出现国外友人及国外艺术样式,这些都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体现。但是,国外友人登上春晚多以他们自身民族的歌舞形式表演节目,缺少中国元素,而相较于中国讲述者,外国讲述者能更好地代表海外受众的立场,以他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时,能够从“共情”视角打动、说服更多的国外受众。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旅居中国,央视春晚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外国友人,以自述的方式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故事,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中国形象。
2022年虎年春晚将宏大的民族叙事与时代发展中的个人话语结合起来,在展示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呈现出“家国融合”的特点,不仅受到了国内外受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也使中国故事在国际上得到讲述的机会,对未来中国在国际平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起到推动作用。央视春晚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唱响了关于新时代、新征程的春歌,在千千万万人的欢庆中欣赏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遗产,感受灿烂文化的魅力;紧跟时代的主题,体现主流本质;分享中国发展成果,讲述中国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