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偲姝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在城乡二元结构仍明显的环境下,乡村振兴战略是重塑城乡关系、化解城乡发展矛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之策。通过总结我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对策,以期为全面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振兴乡村经济提供理论参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城镇人口增至9 亿人,已经进入城乡融合的最佳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乡村振兴”统领“三农”工作,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不足的产物。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口城镇化趋势更是造成农村“空心化”、孤立化的主要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分离、对立的主要根源是生产力发展和城乡关系变革。恩格斯首次提出了城乡融合理论的概念,认为通过融合城乡生产要素,可以消灭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我国学者在已有文献和国情基础上提出城乡融合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化解社会生产矛盾、推进振兴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发展形式。
从本质上说,城乡融合是一种城乡资源、市场、服务双向互换和协调发展的过程。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发挥城市资源先导作用,对城乡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进行符合时代变化的规划,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基础。城乡产业融合具有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形成、城乡要素创新融合等特点,其融合发展应遵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规律,新的产业技术和业态建立是产业融合的完成标志。
在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政策和落实“两张皮”导致城乡分割对立,生产要素跨界配置面临制度性障碍和市场功能性缺陷,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缓慢,城乡产业结构发展失衡仍较为突出,阻碍了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如何通过振兴乡村产业经济重塑城乡关系,实现产业兴旺和现代化产业体系融合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我国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镇化发展双轮驱动,以农业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尽管学术界已有部分涉及城乡关系发展和城乡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也有部分学者探讨了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路径研究,但少有涉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产业融合研究。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8 931 元,同比增长10.5%,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至2.2∶1。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约束,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渡过程中,城市资源倾斜、以农助工等政策导致城市获取了更多的发展资源,其资源吸附力愈发强大,反之削弱了农村资源汲取能力。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动能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乡土资源利用低下、产业发展缓慢、农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时期城乡融合发展。如何重构一体平衡发展的城乡关系,弥补农村产业发展短板,推动城乡产业快速融合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产业结构理论,三大产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和劳动力占比是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均衡合理的重要指标。
从纵向来看,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我国2020 年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7%,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37.8%,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54.5%。从横向数值比较来说,2020 年美国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例为81.5%,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只有0.84%。日本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经济有所放缓,但1.2∶26.2∶72.6 的三产比仍然不可低估。可以看出,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产业结构比例失衡问题依然突出。
从劳动力占比来看,2020 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23.6%,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28.9%,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47.7%。而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创造的就业率达到70%左右,其中美国三产劳动力比重为0.78∶18.24∶80.98。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例如马来西亚等国家,其第三产业就业率也已达到50%左右。相比之下,我国第一产业占用劳动力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尚且达到发达国家1/2 的水平。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值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已逐渐取代第一产业成为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产业,三大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的落地实施,我国产业融合度有所上升,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我国城乡产业布局仍存在不合理、不均衡之处,农村三大产业间融合度仍较低,农村产业主体仍是具有分散经营特点的传统农业。
为了控制成本,共享城市的集群效应,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大多集中在城镇。因而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关联性仍不高,产销脱节,遇到突发事件容易导致农产品毁坏无法外销。相较于城市企业的加工技术和设施装备,农村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与设施限于资金、专业人才等原因普遍落后,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其农副产品附加值较低,与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兴旺的发展要求不协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快速发展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和城乡分治的政策,对城乡生产方式和资源分配进行了事先规划,加之落实农产品统购统销和户籍制度二元化,导致农民生产活动领域被固化,城乡发展逐渐呈现空间分离。先工后农、先城后乡、以农助工、以乡助城的城市偏向政策更加深了我国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的形成,导致城乡之间的消费鸿沟逐渐显现,农业生产和产品消费供求不等,难以双向对接,增加了非必要的农产品浪费风险。且由于农产品销售范围没有得到扩张,农产品生产加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相关产业组织不健全,个体农户和农村企业难以获得加工和销售等阶段的增值收益。农产品供应链中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存在一定脱节现象,产业链双向延伸路径不通畅。城市的辐射效应难以覆盖农村,仅靠农业生产活动无法支撑乡村振兴发展所需的经济基础,城乡双轮驱动动力不足。
我国地势辽阔,横跨多个气候带,地理结构多样,非常适合种植粮食。民以食为天,“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健全农业发展平台和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更是重中之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耕地12 340 万hm,其中1~3 等的耕地面积为4 213.3 万hm,占耕地总面积的31.25%,耕地质量较低,突发事件和小农经营模式双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稳定率和粮食安全风险。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问题。全国耕地退化面积超过耕地总面积的1/3,农业污染排放量曾达到全国污染排放总量的1/2,农村碳排放量占全国15%。尽管近10 年来农业污染排放量不断下降,但农村地区面源污染问题仍是一个长期问题。科技发展运用不足,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产业体系不完善,农村企业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更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统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构建同环境安全相适应的农业产业结构体系,是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目标。
一旦对产业融合的概念存在模糊界限,就容易导致实践发生偏差。产业融合是一种多行业在时间、结构上融合发展的产业化高级形态,通过资源配置实现高层次主体间的分工内部化。然而在产业融合的落实过程中,更多体现出的是某单一农业产业化的简单升级,忽视了第五产业即知识产业的主导性和第二、第三产业中细分产业的考量,导致农业与非农业的跨界分工合作难以开展,无法突破现有的双重农业分工合作范畴,不利于对单一“企业+个体农户”的经营模式进行再升级。从我国部分地区的产业融合实践来看,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常实行纵向产业融合,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横向融合较少。然而在中部地区的一些创新经验中,实现以农业多功能性为基础的横向融合更能带动农村各方面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产业融合实施过程中,解决城乡分离问题的关键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重塑城乡关系,实现城乡间产业要素自由畅通的双向流动与再配置。
以产业关联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布局。完善城乡市场一体化制度,为形成优势互补、互为支撑的城乡产业融合新格局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推动有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项目资金扶持、人才引进、土地优惠等政策,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从多个方面保障现代化农业发展。
面对城乡产业污染占比过高和技术约束、产业融合低端化等困境,以产业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科技创新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集群发展十分重要。
提高对农业多功能性特征的认识,突破传统农村粮食供应的角色限制,联合“互联网+”模式,将其他产业与农业相关联,推进农业横向融合,以城市居民精神需求为导向,推动农村休闲娱乐和养老、红色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农村经营主体体制是振兴乡村的基石,是促进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源泉。在推行三权分置的基础上,不改变、不影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前提,重塑集体所有权。
通过集体经营的方式,减少农户个体经营的市场风险,为壮大集体经济提供经济基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避免集体空壳化,提供法律保障。鼓励土地经营权合法转让、发展多种规模农业经营形式,促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提高农业经营的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落实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点。
在政府引导下,加大人力、资金、现代技术等要素在农业领域的资源配置倾斜聚集的力度。整合农村自有优势资源,培育适应城市市场需求和农村本土居民需求的市场经济主体,加强特色县城、乡镇和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促进产业建设升级,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产业品牌,推动产业链向城市和乡村双向延伸,提高“工业品下乡”“农产品入城”的效率,推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附加价值的提升和吸收。带动农村个体农户就地就业,参与企业规模化经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产业融合作为城乡融合的核心环节和催化剂,以农业发展为基础,通过产业升级,推进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应当在重塑城乡关系基础上,推进城镇化进程,强化城乡产业互动,合理资源分配,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打造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不可忽略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设施的升级建设,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