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根据节气安排农事,跟随匠人学习手艺,制作家乡特色小吃……宁波各中小学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发带有乡土气息的劳动课程,让学生扎根沃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深入了解家乡,增进对故乡的感情,让劳动教育带有“家乡的温度”。
(10 月21 日《现代金报》)2022 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劳动课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也成了中小学的“必修课”。对此,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大多数人都是持肯定与支持态度的,但是在劳动教育应该如何开展的问题上,却难免莫衷一是。
其实,围绕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小劳动”和“大劳动”之分:小劳动,是家务劳动类型的劳动教育,包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整理家务、维修电器等。这样的劳动教育没有地域之分,应该是所有中小学生都循序渐进,予以学习和掌握的。另外一种大劳动,则是走出家门,涉及到农业生产、农作物的种植、各种家禽家畜的养殖,以及地方工艺品、特色美食的制作等,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学生所在当地的经济结构、劳动生产方式、地域特点等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宁波市一些中小学,在落实劳动教育时,积极开发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劳动课程,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家乡的温度”的原因所在。
一个地方的劳动教育,为什么要能够体现这个地方的地域特點?因为一个人了解世界,都是从先理解自己的家乡开始。而劳动教育,正是我们了解自己的家乡,拉近我们与家乡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个人对家乡自豪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宁波市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引导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参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和收割,同时还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校园,请上讲台,让他们教授孩子们非遗产品的制作。而对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乡美食,也邀请一些制作这些美食的大师、高手,手把手教授孩子们制作方法。
这些基于当地自然资源、地域特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学生兴趣所在的课程,不但极大丰富了学校落实劳动教育课程时的选择,而且让孩子们与自己生活的一方水土重新发生链接,从而增进对家乡和自我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