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麟,孙 妍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MTA 教育中心,海南 三亚 57202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少国民对于旅游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许多传统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其产品形态更加趋向于多元化。海洋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产品,其在旅游产品内容、新鲜感等方面更具有吸引力。目前,我国海洋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海南省三沙市作为拥有漫长海岸线和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城市,高质量地发展海洋旅游产业成为了丰富当地人民生活和活跃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1-3]。
三沙市作为我国海南省最后成立的地级市,位于我国南海的中南部,下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280 多座岛屿、珊瑚礁、沙滩、暗沙及其所属海域。三沙市行政区域东西跨度约为900 km,南北跨度约为1 800 km,可谓是“幅员辽阔”,但真正的陆地面积仅为20 多km2。三沙市下设西沙、南沙等两大行政区,共下辖10 个社区,截至2020年11月,三沙市常住人口为2 333人,市人民政府驻地为西沙永兴岛。
三沙市的所有岛屿均位于热带海洋之中,其中不少岛屿在千百年的自然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热带海岛景观,岛屿周边海域的海水清澈见底,海底各色珊瑚礁密布,海洋鱼类数量丰富且具备极高的观赏价值。因此,三沙市拥有大陆和近海任何海岛都无法替代和比拟的自然资源,发展热带海洋旅游产业潜力极大。
三沙市境内除了宣德群岛东南部为火山岩外,其他都是由珊瑚和贝壳砂组成的热带珊瑚群岛,境内溶洞、海蚀崖、海蚀洞数量众多,珊瑚礁造型千姿百态,同时也为各类海洋生物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地。三沙市的植被类型均为热带植物,其中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多种类型,由于三沙市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各岛屿上的原生植被保留情况较好,岛屿型植物覆盖特征与海南岛等海洋旅游开发区相比更为明显,三沙市所具备的热带珊瑚岛自然植被可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三沙市植物品种主要有海岸桐、椰子树、抗风桐、木麻黄等十余种抗风能力较强的植被,岛内平均绿化率为50%。
在三沙市的各个珊瑚岛周边分布着许多体态各异的海洋生物,仅海洋龟类就有海龟、龟、玳瑁和棱皮龟等4种,体型最大的龟类动物体长可达1.6 m,体重则接近0.5 t。每年夏季,各类海龟都会洄游到珊瑚岛上产卵繁殖,“百龟竞渡”的壮观场面尽显比比皆是。三沙市陆上动物主要为各类海鸟,其中有海鸥、鲣鸟、乌燕鸥、黑枕燕鸥、大凤头燕鸥和暗缘乡眼等70 余种品种共计10 万余只各类海鸟。每年三月底至四月初及九月至十月,三沙市的各个岛屿就成为了海鸟的天堂,本土的留鸟与迁徙途径的候鸟塞满了整座岛屿,为发展观鸟旅游奠定了丰富的资源优势。
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截至2013 年5月,三沙市共有经确认的重要文物32处,其中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为中国最南端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三沙市人民政府驻地永兴岛上现存有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南海诸岛纪念碑、中国西沙主权碑、二战日军炮楼、法国炮楼等爱国主义教育景点。
通过对三沙市现有海洋旅游产业的整理和分析,并将各景点的具体空间位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软件进行标注,但由于目前三沙市的旅游产品多数分散在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及南沙群岛等三大区域内的各个海岛上,不用说三大区域之间相隔数百km,单单是各个海岛与所属群岛主岛之间的距离也比较大,最近距离为80 km,最远距离接近250 km。同时,大部分岛屿之间人员流通还需依靠普通渔船,虽说80~250 km 的景点直线距离不算太远,但综合考虑船舶航行速度、气候条件、码头停泊能力等因素影响,景点之间的交通效率较低,空间部分较为零散。同时,部分已开发的海洋旅游景点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开发问题,潜水、冲浪等海上旅游项目比比皆是,造成部分旅游景区之间出现游客客源的互相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海洋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三沙市的海洋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景观和生物景观等两大类型,而上述两大类型海洋旅游资源对于旅游开发强度过高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较为敏感,而且一旦上述海洋旅游资源造成破坏后几乎是不可逆的。因此,在三沙市海洋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先做好对于海洋旅游资源的保护,这也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首先,应当对三沙市的海洋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从而明确该地区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对象和保护要求。通过开展海水、海洋地质、海洋矿产、渔业、植被、水资源、国土空间、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全维度、多方面的科学调查,建立和完善海洋旅游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体系,全面摸清三沙市海洋旅游资源“家底”。同时,构建一整套涵盖所有对象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对三沙市及其周边区域的海岛、海域等海洋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管控,通过日常监测和数据分析对制定和执行的环保策略进行修正。
其次,从规划层面上进一步加强对现有海洋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将海洋旅游开发和海洋旅游资源保护工作共同纳入到三沙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将海洋旅游资源调查中明确的珍稀动植物保护区、渔业资源保护区等区位信息列入总体发展规划中予以保护,限制在上述保护区中进行影响较大的利用开发行为。例如,在重要渔业资源的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等区域设置保护区,并根据不同品种鱼类的生长繁殖习性来制定相应的保护区和保护时限;针对区域内部分珍稀保护物种则应设置物种栖息地范围,采取就地保护和人工繁育措施,积极扩大相应种群数量,并构建该种群相关上游生物保护策略。
再次,针对三沙市部分旅游资源制定详细的旅游开发方案,如通过建立旅游海岛轮休机制,科学调度登岛旅游人数,给予海岛及其周边海域足够的生态修复和海洋生物繁殖的时间。每个岛屿的开放时间和旅游人员都必须以现有海洋旅游资源承载量和海洋旅游服务供应能力进行综合计算,并且对每座岛屿的旅游空间开发范围进行限定,最多不超过岛屿陆域面积的40%。
最后,提升三沙市海洋旅游服务资源的利用率。鉴于三沙市开展海洋旅游产业的服务资源如淡水、电能、燃料等均必须依靠外界供给,岛内居民和游客所产生的污水、垃圾等废弃物也无法就地得到妥善的处理,而这“一进一出”的物质消耗和垃圾积累也将影响到三沙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海岛生态环境特点,大规模应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对于日常生活和岛内旅游所产生的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处理后的中水能够满足岛内清洗标准;所有生活垃圾应当进行分类收集,并将其进行妥善转运和安置。同时,加强旅游船舶的污水管控,所有船舶的含油废水必须由专业港区进行收集处理,推广以天然气为动力的新能源船舶。
通过对三沙市海洋旅游资源的调查,更加全面地了解现有海洋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和资源类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符合三沙市地域特色的海洋旅游产品。目前,三沙市的海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目的地可大致分为海岛旅游、海上观光、海空旅游等三大类,基本涵盖了邮轮观光、海上垂钓、康体疗养、商务会展、水上水下运动、文化体验等多种旅游模式。为进一步提升三沙市海洋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可在海洋旅游产品的研发中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和海岛海洋文化等精神内核,将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进行有机结合,开发以“七大产品”为核心的高质量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光邮轮南疆巡游、海洋生物观光、海上休闲运动、海岛商务疗养、南海竞技垂钓、海岛梦幻蜜月、南海航空体验等,见表1。
表1 三沙市海洋旅游产业的“七大产品”简介表
通过对上述三沙市海洋旅游产品的进一步整合,可将其进一步整合为五大项目集群,包括永乐群岛旅游区、七连屿生态观光区、永兴岛休闲度假区、南沙群岛度假区、三沙邮轮观光区等。其中永乐群岛旅游区以晋卿岛为核心节点,整合该岛周边岛屿海洋旅游资源,进而打造一体化海岛旅游度假区,并实现综合开发、合理调度、有效利用的旅游产业发展态势;七连屿生态观光区以永兴岛为集散地、以赵述岛为服务基地,发展珊瑚观赏、海上运动、海龟海鸟观赏等海洋生态观光活动;永兴岛休闲度假区以永兴岛为核心,通过强化永兴岛海洋旅游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永兴岛海洋旅游接待能力,为三沙市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南沙群岛度假区对相关岛屿进行港口或机场设施的改造,进而使其能够满足深海潜水、海上跳伞、航空等高端度假活动的设施需求;三沙邮轮观光区则通过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大型观光邮轮停泊、补给的需求,为打造南海邮轮观光奠定基础。
目前,三沙市的海洋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游客接纳能力,但受到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困扰,许多景点的游客日接待量满足不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需求,并且不少景点还受到交通条件的制约而不能正常到达。因此,在三沙市海洋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首要任务。首先,根据各片区海洋旅游产业规划中提出的海洋旅游产品类型、游客容纳数量、空间位置布局等产业发展目标,合理配置航空机场、邮轮码头、旅游宾馆等产业设施。其次,在城市规划布局时,除满足当地常驻居民日常生活保障外,应当将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对于水、电、气、油等生活必需物质的需求一同纳入总体规划之中,确保游客在旅游期间的日常起居不受影响。最后,三沙市的永兴岛作为当地人民政府驻地,也是三沙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节点,应当在城市开发建设期间将旅游品牌打造与城市风貌建设相结合,在城市建筑界面、公共交通设施等领域予以高度统一。
旅游文化作为海洋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重新塑造三沙市海洋旅游产业整体形象,将“南海丝路、神奇三沙”作为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南海丝路之旅、天下永乐之梦”等一系列响亮的海洋旅游产品宣传口号,这些宣传口号不但朗朗上口,而且立足于三沙市海洋文化发展史。通过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的大力推广和不断推出具有三沙市海洋旅游特色的文旅产品,并以各类国际性论坛、地区性海洋运动竞技赛事为契机,不断提升三沙海洋旅游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有必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结合地域特色及海洋旅游产业现状,系统化地审视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整体发展情况,加强战略部署,制定全面的战略规划,充分认识到海洋旅游产业开发重要性,优化配置海洋旅游资源,统一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共识。同时,有必要将海洋旅游产业发展事项纳入到沿海各级人民政府工作布局中,重点突出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在各级人民政府主导下,联合多方力量,加大海洋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力度,加快海上旅游业建设,切实打造地区旅游业新势头;重视海洋旅游产品的统筹规划,建设海洋旅游产业基地,增强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一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此外,要在空间规划的基础上规划海洋旅游产业,依据海洋旅游产业类型和发展特色,扩大海上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加快整合同质化海上旅游资源,致力于打造精品海洋旅游资源,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和差异性的海洋旅游服务。尤其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深入挖掘和创新海洋旅游资源,打造耳目一新、独树一帜的海洋旅游产业,加强与周边海洋旅游区域的联动,实现景区横向、纵向延伸发展,构建海陆共进的经济发展格局。渔业部门、海事部门等相关部门加强协作,更加有力地支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
将海洋旅游产品开发与海洋特色文化相结合,将海洋特色文化融合到产品中,通过产品增强消费者的旅游体验,并从海洋旅游产品中学习海洋文化,了解海洋文化,强化认识。明确海洋旅游产品定位,精准确定消费客群。同时,依托节庆赛事、海洋文化宣传,助力海洋旅游产业发展。
三沙市作为我国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桥头堡”,其所拥有的优势资源是我国其他许多地区所不具备的,在当地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现有旅游资源的保护,更在开发过程中贯彻“量入为出”的发展原则,坚持走高质量发展路线。